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美国种族简史 第八章 黑人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美国种族简史 第八章 黑人   
所跟贴 [转帖]美国种族简史 第八章 黑人 -- Anonymous - (37386 Byte) 2009-7-29 周三, 下午9:20 (364 reads)
101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110 reads)      时间: 2009-7-29 周三, 下午9:22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黑人向城市和北方流动的趋势,在内战之后的时期仍在继续,虽然在规模上相对小了一些。南方许多城市的黑人人口,在1850-1890年间有所增加,但黑人在内战刚告结束的时期,离开南方的并不很多。后来就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口外流。



1890年代黑人迁徒到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数量,超过了1880年代的两倍。迁离南方的人数其后一直保持在1890年的水平上,并持续到20世纪的头十年。1910年代翻了一番,1920年几乎又几乎翻了一番。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数量堪与历史上历次国际大移民相比。1920年代共有75万以上的黑人离开了南方,这笔黑人从南方出走,从数量之大和时间选择来看,有许多原因。举如19世纪末南方种族关系日趋恶化,同期北方种族关系有所改善,南方由于棉铃蔓延而出现经济萧条,以及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时动员而是就业机会增动,加上战争而使外国移民来美急剧下降,从而减少了就业竞争,等等。诚如多数大迁徙——在国内迁徙和国际间迁徙——一样,参与这次人口流动大潮的也主要是那些年富力强的人。在1920年代,差不多有半数年纪在15岁到34岁之间的佐治亚州。南方的高出生率直到1960年一直是南方的黑人数量上保持增长,尽管住在南方的所有黑人在比例上一直在下降。



黑人纷纷离开南方农业地区,其所产生的历史后果,一如这次迁徙的规模一样,是巨大的。北方众多的黑人贫民窟,就是这次人口大搬迁时期开始形成的。纽约的哈莱姆是这批贫民窟当中的第一个,也是最有名的一个,这里的大多数居民直到1910年仍然还是白人。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住在北方大多数城市黑人社区的居民, 其生活状况在这次人口大迁徙之前与大迁徙之后,以是今非昔比了。



内 战之前,甚至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北方早就有为数不多的自由黑人生活在一些城市里。这些黑人当中虽说也有些个别人士颇有名气,亦有发家生财之道,但多数人 都是工人阶级,没有什么特殊的专业技能或社会地位。由于当时北方主动让奴隶获释,又由于有奴隶从南方逃过来,北方自由黑人的数量就不断地增多,从而使一般 的白人民众,特别又是立法官员们日益强烈地感觉到这些人的存在,对他们所抱的敌意也越来越严重。歧视性法律和规矩随之抬头,黑人儿童被拒之于学校大门 外,黑人成年人也不得与白人一样使用公共设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由于这些小规模的黑人社区日趋适应主流文化,此种束缚自由黑人手脚的法规也就逐渐有所松动,并且在19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这些自由黑人甚至可说在职业方面踏上了一个小小的新台阶。



到1860年,波士顿的黑人就职业而言,并不像爱尔兰人混得那么糟糕;在纽约,黑人侍者在1880 年代拿到的工薪则高出爱尔兰裔侍者。晚近至1895 年,在纽约克罗顿水库工地上干活的黑人劳工,拿到的工薪也比意大利工人要高。纽约黑人一般都有虽不显赫但却也颇为受人器重的职业,如理发师、侍者或技术工匠等。很少有人是一无专长的体力劳动者,多数人比刚从国外前来本市的大批白人移民的处境要好。雅各布·莱伊斯在其研究纽约的论著中,W·E·B·杜波伊斯在其研究费城的论著中,都曾提到这批黑人境遇的总体改善状况。



19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居住区的隔离状况,在程度上既不像以前那么糟糕,也不像后来再次出现的那么严重。在纽约市,某些街区住的黑人很多,另一些街区住的黑人则很少,但没有哪个街区住的是清一色的黑人。底特律早在l860年就没有哪个街区住的黑人居民能占到50%的,而芝加哥晚近至1910年也仍有2/3以 上的黑人民众居住在白人居民占多数的街区里。同样,在费城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当时尚未形成后来出现的那种住房方面的种族隔离现象。北方城市里的黑人获 得了更多的机会去使用公共设施,参加投票,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社会作用。在费城,黑人开设的饮食服务店也是一流的。在底特律,黑人内科医生和牙医的顾 客主要是白人。在密歇根州,黑人政治家在主要是由白人选民构成的选区里得以当选公职。在芝加哥,对于黑人和白人之间建立起生意和社交关系,并无非议,甚至 连相互通婚的都有。总而言之,在北方城市社区,19世纪的最后25年代表着"一个史无前例的种族友善和结合时期。"



20世 纪的开端亦是上述趋势急剧逆转的开端。大批没有修养,缺乏教育,而且又出身南方农业地区的黑人民众,潮水般地涌迸北方城市,引起了当地黑人和白人同样的愤 懑。黑人中产阶级和北方黑人报章指责他们粗鲁、庸俗、邋遢,说他们是犯罪分子,并且会威胁到整个黑色人种在广大白人心目中的地位。这些来自南方的移民,很 快就在实际上成了北方黑人社区人口的大多数。白人对他们的回应,就是筑起反对整个黑色人种的种族壁垒。这时候,黑人若试图和白人住在同一街区,就会引起暴 力事件。三K党首次在北方城市出现。1911年,巴尔的摩市通过了第一个居住区隔离法,其他许多城市跟着也如法炮制。严格的职业障碍、居住障碍以及社会障碍,纷纷建立起来——其中许多一直存在了几十年或几代人的时间。
当1930年代的大萧条使大规模的失业遍及北方各大城市时,向北方的迁徒曾经有过一个停顿期。但从1940年开始,再度发生了一场新的而且数量甚至更为庞大的由南向北的迁徒浪潮。在1940年代,大大超过100万的黑人迁出了南方,1950年代是1940年代情况的重演。从1940年到1970年,共有 400多万黑人迁离南方,这个数字堪与历史上任何大规模的国际移民相比。



这种移民不单是地理意义上的流动。它意味着大批民众离乡背井,彻底与南方的农业生活方式决裂,并转到现代工业和都市生活方式中去。简言之,这是别的种族用了几代人的时间才能适应的创伤性的社会变迁。别的种族当初经历过的各种反常状态——暴力、酗酒。犯罪和敷衍塞责,等等——都 曾在这些移植到城里来的黑人大众中再现过。不仅白人退避三舍,就是那些在北方落户较早、较为稳定、安居乐业并有经济保障的黑人中产阶级家庭,也在社交方面 不愿与这些新来乍到的黑人为伍,并不惜冒险去冲破社会障碍、严格限制的民居法规以及赤裸裸的暴力行为,从黑人隔离区搬到附近的白人街区。他们终于在1948年打赢了官司,那些限制性的居民法规在这一年被宣布为非法。此事被宣扬为全体黑色人种的一大胜利,尽管这场胜诉很少改变或几乎没有改变大多数黑人的居住模式,尽管这是由黑人精英出于逃避黑人民众的热切愿望所促成的。


社会状况

20世纪初年迁徒到北方的黑人移民,是在仅仅两代人的两个世纪的奴隶制结束之后,500万黑人一下子被抛弃在备遭战火蹂躏、一团混乱的南方经济和社会状况当中;周围是被激怒的、被打败的而且时常陷于饥饿的白人;几百年来一直在支撑着奴隶制的种族意识形态依旧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这时黑人的起步是艰难的:一贫如洗,一字不识,甚至对卫生、社会行为的准则或责任感的基本道理都不熟悉。



晚近至1890年,所有靠工资为生的黑人,有3/5是既不会读也不会写的大老粗。这是一种征兆,表明一般黑人大众的处境更为艰辛,更为匮乏,甚至维护自己的健康及生命部非易事。杜波伊斯曾在1896年指出,黑人当中个人整洁差到令人可悲的程度。再加上不良饮食习惯,以及普遍对健康的不在乎,造成黑人的死亡率在不断升高。黑人死亡率的历史曲线证明杜波伊斯言之有理。在获得解放之后的第一个10年里,当黑人首次开始负责自己的健康时,其死亡率比在当奴隶时有所上升。但他们的后代由于生活经验逐渐丰富以及文化水平的提高,其死亡率从绝对数字看又呈下降趋势,而且黑人和白人死亡率的巨大差距亦在缩小。黑白两个种族之间继续存在的最尖锐的差别,是各自死于传染病(梅毒、肺结核、肺炎等)的数量,而不是死于体质衰退性疾病(如心脏病、肾病或癌病)的数量,因为患这些疾病是不足以反映卫生习惯和住房条件拥挤方面存在的问题的。贫困和缺医少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素,不过这些因素既与传染性的疾病有关,也与体质性疾病有关。



在 南方忍受了几十年日趋严重的压迫和恐怖统治之后,下一代的黑人开始向北方迁徒,因为北方的黑人在经济上和社会上能生活得好些。但是,北方黑人的生活条件绝 非南方黑人可以期待在北方马上就能达到的指标。就文化适应而言,南方农业地区来的黑人迁徒者,比北方的城市黑人仍要落后好儿代人的时间。其指数之一是,南 方来的黑人学童当转到哈莱姆或其他北方黑人贫民窟的学校就读时,在几十年里一直被理所当然地降下一级,尽管这些学校的标准比起同一城市的白人学校来又实在 不可同日而语。高度的死亡率、酗酒率和凶杀率是如此严重地折磨着各黑人社区,以致19和20世纪之交的许多观察家预言,黑色人种最终将走向灭绝。"



这些黑人移民大多是未婚的青年人(男多于女),且缺乏技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某些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晚近至1925年,纽约的黑人男子仍有72%不是一无专长的体力劳工,就是服务人员(相比之下,这个比例在1905年是86%)。黑人妇女大多数充当家佣;其比例在纽约市从1910年的80%下降到 1920年的72%,芝加哥和克利夫兰两市的情况也大体相仿。在1910年,黑人男性做家佣的也大约占到半数,但到1920年则降到40%以下,因为越来 越多的黑人男子进了工厂或城市中其他体力劳动的场所。很少有黑人从事专业工作——到1920年也仅只2%而已。



在本世纪的头儿十年里,就家庭生活而言,黑人的典型特点是双亲家庭居多。在1905年,纽约黑人家庭有4/5是由父亲做户主。晚近至1925年,该市黑人家庭只有3%是由不到20岁的女子充当户主的。那种依靠福利为生的十几岁未婚妈妈,是后来才出现的。



当时既有黑人由南向北迁徒的,也有在南方内部流动的——从农场流向城市,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在1900 年,南方黑人住在都市地区的大约只占其总数的1/5。但到1960年,住在都市地区的就几乎达到了半数。这种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迁徒,就是为什么黑人的 收入在1940一1960年间相对于白人来说有所提高的主要原因。



黑人的生育率历来就比白人的生育率要高,但这也决不可一概而论。举如在1910年,具有犹太人、波兰人、意大利人和墨西哥人血统的美国妇女,平均每人生养的孩子就超过黑人妇女。后来,黑人妇女的生育率逐渐接近全国的总趋势——大体上从1920年代开始下降几1930年代中期达到低谷;然后又上升,在 1950年代末进入新的高峰期,现在又呈下降趋势。1950年代黑人的出生率大体与1920年代相仿。
黑 人内部的儿童分布状况,加重了该种族作为一个整体向上流动的困难。穷人家的孩子都比中产阶级人家的孩子来得多,这当然是一般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可谓突出地 体现在美国黑人当中。受过良好的教育且收入丰厚的黑人,生养的孩子甚至比同类型白人生养的孩子还要少,而低收入的黑人却比同等收入的白人生养更多的孩子。 黑人所作的斗争曾使一部分人摆脱了贫困,但这种斗争还需一代一代地持续下去,因为发了家的黑人并本生下足够数量的子嗣将其家族香火传下去。


教育和文化

本世纪初,美国黑人几近半数仍然是文盲。到1920年,仍然有1/4弱的黑人是文盲,在其后的20年里,文盲率进一步下降到1/8。直到1930年,美国黑人受教育的时间平均只有6年,比同时代的白人要少4年。实际上,黑人和白人在教育水平上的差距,甚至比这4年的时间差所体现的还要大。南方的一一些地区,黑人儿童在校的天数只是白人儿童在校天数的2/3。就整个南方而言,1912 年按人头拨给每个黑人孩子的教育经费连拨给每个白人孩子教育经费的1/3都不到,而在最南部的几个州,拨款悬殊更大。黑人教员学历较浅所教班级的学生也多。


大批向北方城市迁徒,使黑人儿童所受的教育在数量及质量上都有改善。由于南方农业地区种族歧视最甚,所以那些自从南方农业地区迁到南方城市去的黑人儿童, 所受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也有所提高。直到1954 年美国最高法院就布朗诉托皮卡市教育董事会一案判决种族隔离为非法之前按肤色分校的做法使黑人儿童受到歧视性待遇这在整个南方一直是普遍现象。晚近至 1910年,在亚拉巴马州、佐治亚州或路易斯安那州根本就就没有黑人的公立中学,而且这些州的小学也有,半数是在临时凑合的地方(如民家或教堂等)上课 的,而没有正规的校舍。


晚近至1930 年代,南方只有14%的黑人子弟上到中学。这个时期创工了少数几所高质量的黑人中学(华盛顿在1870 年,巴尔的摩在1892年,新奥尔良在1916 年先后各自建起一所这样的学校),而且——在经过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之后——佐治亚州的第一所黑人学校也于1924 年在亚特兰大落。后来的黑人杰出之才,绝大多数都曾就读于这批先期开中学。当其校友中不少人毕业于所谓常青藤院校时,其他子弟仍停留在小学四年级的水平。 这是衡量黑人内部社会差距的一个指标。


高等教育则能更加清楚地表明黑人内部的这种阶级差别。肤色较浅的黑人精英的后裔,直到20世 纪,向来都在黑人院校的师生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广大黑人民众的子弟才成为黑人院校学生队伍的主要成分,。其中好多人是得益于 美国士兵权利法案而有机会进入高校的。说到教育质量,多数黑人院校在内战结束后开始向其多数学生教授小学或中等学校的教材,而且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大多 数的黑人"学院"学生仍在学习预科教程。在1920年代,这 些教育机构才开始变成名副其实的学院。但是从任何指标来衡量,黑人院校当中哪怕是最好的,其水平也处在全国名牌学府之下。


由于大批黑人子弟涌入高校,他们缺乏准备,缺乏阅读习惯和智力训练,所以要达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是有困难的。美国一流大学缓慢但稳步地向黑人学生打开大 门,导致越来越多的基础良好的黑人学生远走高飞。在1960年代,到白人院校求学的黑人学生在数量上超过了到黑人院校就读者。


虽然大迁徒时期黑人在正规教育方面的进步既缓慢又艰辛,但他们毕竟在北方城市的贫民窟里发展出一种新型的文化风格。他们在讲话、衣着和起居方面别具一格。其音乐也不是早先的南方圣歌,而为现代爵士音乐所取代。


此期许多杰出的黑人开始在全国舞台上亮相——尤其是在音乐界,这里有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及杜克·艾灵顿这样的爵士乐大师,有W·C·汉迪("圣路易斯感伤乐"作者)及斯各特·杰普林这样的作曲家,有罗兰·海斯及玛丽安·安德逊这样的歌唱家;在流行音乐方面有艾拉·菲茨杰拉尔德及比利·霍立戴等;此外从歌舞到美术,各个领域里都有许多黑人出人头地。保尔·罗伯逊始为全美橄榄球运动员而名闻遐迩,继为歌唱家而誉满天下,终为激进派政治人物,轰动一时。


杰克·约翰逊是拳击运动中首次夺取重量级冠军的黑人,后来(几十年之后)乔·路易斯再次在体坛上赢得了一般美国人对黑人的敬重,两人皆曾夺魁,都具有尊贵的人格和高尚的体育道德。1920年代在文化上和心理上发生的变化,使许多人士用"新黑人"一词来称呼这些出类拔苹的黑人。犹如在政治 生活和行为举止上一样,黑人的音乐和文学也洋溢着自信和进取的精神。大萧条曾给期望在许多方面更上一层楼的乐观情绪泼过一瓢冷水,但大萧条年代过去之后, 进步的势头又恢复了。

伴随着普通黑人的经济地位缓慢而稳步地上升,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其成员来自一般的黑人民众,而非出身于混血精英的后代。他们在北方城市中取代了旧有的精英,或与之汇合,有少数不久前才到达北方的黑人,家产相当可观:C·L沃克夫人凭借她的化妆品公司而变成第一位黑人百万富婆。约翰·约翰逊从一个芝加哥擦皮鞋的小伙计而最终变成拥有好儿百万美元资产的约翰逊出版业(《黑檀》出版社、《黑玉》出版社等)的业主。还有其他黑人在人寿保险、体育界及娱乐圈也成了百万富翁。

西印度群岛人


并非所有进入北方城市的黑人移民都来自南方的农业地区。从20世纪早期开始,又一批来自牙买加岛、巴巴多斯岛、特立尼达岛以及应英属印度群岛其他地方的黑 人移民,住进了纽约的哈莱姆。到1920年代,哈莱姆的居民有1/4是西印度群岛人。到1920年代,哈莱姆的居民有1/4是西印度群岛人。从全国来看, 西印度群岛人已经大约占到黑人总人口的1%,但他们在黑人专业人员、生意·人或知名人士中,占有额外突出的比例。具有西印度群岛血统的出类拔萃的黑上很 多,包括马库斯·加维、詹姆士·威尔顿·约翰逊、克万德·麦凯、雪莉·齐晓姆、马尔科姆、肯尼思·B·克拉贾、W·阿瑟·刘易斯、悉尼·波伊梯尔以及哈里·贝拉方特等。


尽管就种族所属而论,西印度群岛人与美国黑人并明显差别,但他们却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而且在社会上与其周围的其他黑人相比,向来别具一格。这两部分黑人 之间的通婚率,历来就特别低。在美国的西印度群岛人,绝大多数依旧与其他西印度群岛人结婚,即使他们居住在美国黑人社区,或者即使他们在那些学生尽属美国 黑人的高校里读书,也仍然如此。


这两部分黑人之间的差别自有其历史,而且仍可以从今天颇大的社会一经济差别上反映出来。要讨论美国黑人的总体境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白人的种族歧视,并在多大程度上应归咎于黑人的文化模式,这两部分黑人之间的差别能给人们提供某些值得深思的线索。


历史

在奴隶制时期,英属西印度群岛也和北美各殖民地一样, 接纳了代表着许多非洲部落的黑人混合体。没有什么证据表明这批被带到西印度群岛和北美的黑人混合体,在开始时就存在着任何差别。事实上,西印度群岛对于许多后来终于被辗转贩卖到北美的黑奴来说,只是个临时的中转站而已。



对于那些留在西印度群岛而沦落为奴的人来说,当地旧奴隶制度通常比北美洲南方的奴隶制甚至更加严酷。在西印度群岛养活奴隶的代价,被认为要高出从非洲进口黑人来替补他们的代 价,而实际也就是根据这种盘算来对待该地奴隶的。西印度群岛的黑人人口,从未能自我繁衍以保持原有数量,而必须不断地从非洲进口黑人来经常地加以补充。 1690- 1820年间,仅牙买加岛一地就进口了80万以上的奴隶,但该岛1820年的黑人人口总数尚不到这个进口数字的一半。巴巴多斯岛的黑人人口,在17 和18 两个世纪里一直在下降,尽管该岛还在不断地进口黑奴。相比之下,美国从未像牙买加那样进口如此之多的奴隶,但美国的黑人人口至1860 年通过自然增长而上升到500 万左右。


西印度群岛上的奴隶制一般是大规模种植园奴隶制,种植园面积比美国的要大得多。"这些庞大的商业化经营单位(一般是种植甘蔗),其拥有者通常是不居于当地而住在伦敦的地主。控制种植园的全权掌握在当地受委托的白人律师和监工手里,这些人受私利驱使不惜任何代价去扩大眼前的生产(因有一定的百分比归他们所有),可谓竭泽而渔,根本没有长远打算,也不顾奴隶的体力损耗和土地的承受力。美国的奴隶主一般都居住在自己的农场上或种植园里,故而能从长远的观点 出发,去考虑如何对待自己的土地和奴隶。区别之一是,西印度群岛奴隶当中的婴儿死亡率好儿倍于美国奴隶当中婴儿的死亡率。


白人男子仗势玩弄黑人妇女的情况,在美国仅是零星发生,而在西印度群岛却是有组织的、普遍的,甚至有人以此谋利。监工头们及各岛为数不多的白人居民,一般 多属侨居当地的单身男子,而美国的奴隶主则倾向于雇用已婚的人充当监工,目的恰在于避免因监工与奴隶女子发生两性关系所招致的麻烦。


在美国,奴隶主对奴隶进行着家长式统治,这种关系有时能使奴隶制最残暴的一面有所缓解,在实行大生产的商业化种植园奴隶制度的西印度群岛,很少有其立足的 余地。18世纪有一位观察家注意到,西印度群岛的英国人从来就不熟悉其奴隶,"从未向他们微笑过",跟他们也无话可谈。英国人固然"保障奴隶吃饱肚子",但也使用"足以令人类本性望而却步的酷刑"。


因为西印度群岛的民众绝大多数是黑人,而美国人口绝大多数是白人,所以英国人在那里就仿照拉美的做法,按肤色深浅将黑人分为不同的等级,实行分而治之。肤色等级历来使西印度群岛的黑人民众在内部处于分裂状态,其程度比美国黑人要严重得多。


一句话,奴隶制那些备遭世人痛斥的特征把黑人当牛马使用,黑人妇女遭玩弄,黑人内部分裂,以及黑人因肤色而自轻在西印度群岛比在美国更为恶劣地体现出来。 但是,西印度群岛奴隶制度具有的若干尚未引起人们足够注意的特点,却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西印度群岛的黑人在美国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和由主人发给食品配给并时 常在大食堂吃饭的美国奴隶不同的是,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被给予土地和时间去自行解决吃饭问题。他们将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买回适合自己心意的东西。 要而言之,西印度群岛的黑人于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内,即使身为奴隶,却在自己照料自己方面己有好几个世纪的经验,并且有从事买卖的经验。当时有观察家注意 到,西印度群岛的奴隶在分给自己的小块土地上干活,比在奴隶主的大田里劳动,显然要特别卖力。他们具备市场经济里普遍存在的那种逐利心或经验,而这正是美 国黑人在200年里被剥夺了机会去掌握的东西。


西印度群岛的奴隶在1838年8月1日获得解放,比美国黑奴早了一代人的时间,更何况,西印度群岛的奴隶在获得自由之前,还曾有一个准备时期。而不是像美国那样,是在一夜之间突然获得解放的。


西印度群岛黑人在刚刚获得解放之后的那段时间里,其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南方黑人在内战后初期的遭遇如出一辙。劳役偿债制度实际上使西印度群岛的黑人又 沦为奴隶。蔗糖市场价格的灾难性下跌,在西印度群岛普遍造成经济衰退,正如战时的破坏曾将美国内战后的南方抛入经济衰退的情形一样。当时西印度群岛的黑人 普遍穷因潦倒。许多人移民到世界各地——有的是一去不复返,有的则是暂时侨居海外,其中迁徒来美国的人,则大多数在纽约市定居下来。

在美国的西印度群岛人

早在18世纪就有小股西印度群岛的移民来到美国,但数量可观的西印度群岛人抵达美国——主要是纽约市——始于20世纪。在本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来美的约有30,000人,第二个10年里增加了一倍以上,1920年代约为40000人。到1930年,在外国出生的美国黑(多数为西印度群岛人)占到了美国黑人总人口的大约1%。开始时是男性多于女性,但到1930年代,两性之间的比例就差不多达到了平衡。就像那些在国内迁徒的土生土长的美国里人一样来自西印度群岛的移民多是年轻人,半数以上的年龄在30岁以下。



在本世纪头25年内抵达美国的那些人当中,约有40%在西印度群岛原本是劳工或佣人,另有10%一20%是干农活的,只有4%的人干的是专业工作。总之, 来自西印度群岛的早期移民,就其职业水准来看,与同时期从美国南方来到东北部城市地区的黑人并无多大差别。来自西印度群岛的移民,具有农业背景的其实并不构成其主要成分,而供职于工业和商业的人反倒较多。和从美国南方农业地区来的迁徒者不同,80%的 西印度群岛移民乃是来自城市。西印度群岛人和美国黑人两者比较,差别主要体现在其行为模式上,而非在其职业背景上。西印度群岛人节俭得多,勤劳得多,而且 更具创业精神。他们的子女在学校里学习较刻苦,成绩高出土生土长的黑人儿童。在美国的西印度群岛人,其生育率和犯罪率既低于美国黑人,也低于美国白人。早 在1901年,西印度群岛人就拥有位于曼哈顿区黑人企业的20%,尽管在这块地方他们在数量上只占黑人人口的10%。美国黑人称他们为"黑人犹太"。


分离、敌视和冲突长期构成了这两部分黑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但此种关系一般又并不像别的族内冲突那样公开或暴烈。然而,这两部分人相互之间的猜忌和反责无处不在,从普通人到双方的思想领袖人物皆被牵涉进去。


1920年代实施的限制性移民法律,使西印度群岛人向美国的流动突然停顿下来。这些法律后来被修改,导致西印度群岛人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涌入美国的数量陡增,在这两个10年内各有约90,000人入境。其中有15%左有的人是专业人员,另有12%的人属白领阶层。


美国的西印度群岛人在收入和职业方面,一直比美国黑人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在1969年,纽约市西印度群岛人的收入比该市其他黑人的收入要高出28%,而左 全国范围内则高出52%。在美第二代西印度群岛人的收入要高出白人。土生土长的美国黑人在专业人员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实在小得可怜,而西印度群岛人从事专业工作的比例,却比全国的平均比例还要稍高一些。土生土长的黑人的失业率高出全国平均数,但西印度群岛黑人的失业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数。1970年在纽约警察局任职最高的是清一色的西印度群岛人,在该市充当联邦法官的黑人也是如此,多年来曼哈顿区历届的行政首长都是西印度群岛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西印度群岛人的个人成就和显赫地位,导致了他们作为一种族群体的"湮没",西印度群岛人这个群体在数量上实在是太小了,很难有什么政治势力,所以西印度群岛的个别人士是以整个黑人种族的"代表"身份去担任公职的。强调他们特殊的西印度群岛人背景,将在白人和黑人当中同样削弱他们的地位。还有,从事民权运动的许多西印度群岛人,也必需把黑人的贫困和失业几乎全部归罪于白人的种族主义,尽管西印度群岛人自己的经历本身极为有力地表明,那 种认为肤色在美国经济生活中能构成严重障碍的命题是站不住脚的。


甚至那些投身于私营经济部门的西印度群岛人,也得依靠广大的黑人民众来求得发达。他们有许多人是商人、医生、律师、出版商,以及别的需要以美国黑人为服务 对象或顾客的业主。移民到英国的西印度群岛人在那里就不怎么成功。也许就是因为英国不存在众多的非西印度群岛的黑人民众来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其本领的依托吧。

今天的美国黑人

随着黑人民众的教育和技术水准的不断提高,白人民众和政治及法律制度也产生了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这一时期,一般而言,乃是各种族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民间和军方都缺乏人力,种族间的许多障碍被打破了。美国历史上首批黑人海军陆战队士兵在1942年被训练成功。由第一 黑人将领本杰明·O·戴维斯率领的两个黑人空军战斗队,曾在欧洲参战。在民营部门,许多战时工作岗位都向求职者开放,而不考虑其肤色、性别或其他诸如此类的条件。在战后时期,杜鲁门总统在1948年义无反顾地将"民权"作 为一项主要内容列入他的竞选纲领,不惜付出本党分裂的代价,不惜首次丢失几十年来一直属于民主党的南方各州的选票,并差一点在大选中翻船。法院开始宣判歧 视性法律及惯例为违宪。曾一度排斥黑人运动员的职业体育运动项目,开始被黑人运动员所主宰。进步的道路是坎坷的,双方都曾倒退过,也使用过暴力,但前进并 未止步。


黑人在收入、职业和教育等方面稳步上升,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下降,而与此同时,美国其他人口在这几方面的情况也大有改善。然而,尽管黑人普遍有进步,"鸿沟"依然存在,和白人一比,差别并未显示出多大变化。在1948年,非白人家庭的收入相当于白人家庭收入的53%,15年之后,这个比例原封末动,尽管白人和黑人的收入就实际数字来看,除去通货膨胀外,部己增加了50%。从1950年到1970年间,黑人和白人婴儿死亡率都大约下降了1/3,但黑人婴儿死 亡率和白人婴儿死亡率之间的比例或"差距",却无重大变化。



然而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黑人在不少领域里不但在上升,而且上升得比白人要快。在1961年至1971年间,白人家庭收入增加了31%,而同期黑人家庭则增加了55%。在1965年至1972年间,正处于上大学年龄档的白人青年人当中,实际在高校求学者所占的比例一直没有变化,而在黑人青年当中这个比例却增加了一倍。在1960年至1972年间,从事专门职业的白人人数大约增加了20%,而黑人在这方面的人数却几乎翻了一番。黑人充当工头、工匠和警察的人数增加到2倍,黑人工程师的人数则增加到3倍。入选国会的黑人在1964年到1972年之间增加了一倍,入选全国各州立法机构的黑人也增加了一倍。在南方,入选各州立法机构的黑人则增加了3倍多。


黑人人口的地理分布,扭曲了全国性统计数据对比的真相。尽管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迁徙,但仍有1/3稍多的黑人依然住在南方,而南方的工薪收入和生活费用, 对黑人和白人来说,一般都偏低。只有不到1/3的白人生活在南方,住在南方以外其他地区的黑人家庭,挣得的收入要比住在南方的黑人家庭高出40%。纽约州的黑人所挣得的收入相当于密西西比州黑人收入的2倍。 人口的地理分布不仅影响到黑人和白人的对比,而且也影响黑人和其他种族的对比。各种族的年龄差别进一步扭曲了相互之间的对比真相。从全国来看,黑人和白人 之间的总体差别一直是很大的,然而若以同龄档的黑人和白人相比,尤其是在南方以外地区,差别就已经缩小得很可观了。生活在南方以外地区的青年夫妇(35岁以下)当中,黑人的收入在1959年相当于白人的78%,1971年则相当于93%。若以黑人和白人都属夫妻双双参加工作为例,那么1971年黑人夫妻挣得的收入比白人夫妻还要高出5%哩。就全国范围而言,1969年 波多黎各人家庭挣得的收入比黑人家庭略微偏高,但居住在南方以外地区的黑人家庭所挣得的收入却高于波多黎各人家庭,波多黎各人几乎没有住在南方的。即使是 美籍墨西哥人在收入方面比黑人优越得多的现象,其实也只是一种地理现象罢了。尽管从全国来看美籍墨西哥人家庭所挣得的收入在1970年要超过黑人家庭但居住在南方之外的所有地区的黑人家庭, 其收入都比美籍墨西哥人家庭收入的全国平均水平要高。


黑人在获得普遍进步的同时,也曾在某些特定领域里发生过倒退现象。以母亲为家长的黑人单亲家庭,从I950年占黑人家庭总数的18%上升到1973年的 33%;1950年的18所为白人同类家庭比例的2倍,1973年的33%则为白人同类家庭比例的3倍以上。有人试图将此说成是"奴隶制度的一项遗产"。但事实是,以母亲为家长的单亲黑人家庭在从前,甚至在奴隶制度下,都属罕见现象。随着贫困程度的下降,依靠福利为生的黑人的比例在1960年代和 1970年代却上升了。不管是就绝对数量而言,还是与白人比较,黑人人口当中就业者的比例己经在下降。同样地,从绝对数量和与白人相比较,黑人的失业率却在上升。1978年,十几岁的黑人青少年的失业率比30年前要高出5倍开外。造成这些恶果的因素当中,就有政府推行的许多项目。这些项目——尤其是最低限额工资法——使得黑人找工作更加困难,而另一些项目尤其是福利法却又使就业变得不那么重要。为了 推动黑人前进,政府己经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这些努力的是非曲直,常与黑人教育、技能水平的日趋提高以及黑人人口地理分布的调整所造成的影响搅混在一起, 也与白人对待种族问题态度的变化此种变化使民权法案和政府的其他措施成为可能有密切联系,因此很难予以定评。在政府实行的这些项目中,争议最大的当推 1971年作为"目标和时间表"的"肯定性行动"反歧视法(Affirmative Action),或称种族入学与就业配额法。经济学家们已发现,这些配额制度的效果很少或根本就没有超出1960 年代在实行"机会均等"政策时所获成功的范围。但是公众对"肯定性行动"反歧视法的认识不一,在一般的白人当中该法造成了强烈的愤懑情绪,这种情绪又被日渐抬头的种族主义组织如三K党和美国纳粹党等所利用,而这些组织又时常出现在他们以前从未横行无忌的地区。黑人组织和犹太人组织之间的悠久联盟关系,也因在配额问题上的分歧而破裂。


黑人今天实际上几乎是美国任何一种体制的组成部分,从国会大厦和最高法院到棒球场,哪儿部有他们的存在。讲述美国的民间英雄人物若不提乔·路易斯、维利· 迈伊斯或O·L辛普森的大名,那故事就是不完整的。美国音乐和美国俚语均带有黑人音乐和用词的韵味。有三位黑人获得过诺贝尔奖金——和平奖得主是拉尔夫·本奇 和马丁·路德·金,经济学奖得主是W·阿瑟·刘易斯。这部分地反映了障碍的消失和机会的开放。这也反映出,为了把整个黑色人种提高到得以自享其劳动果实 水平,社会作出了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名垂青史和不为人知的英雄都为此而奋斗过——从内战前南方的地下学校和地下铁道,从埋尸葛底斯堡及安蒂特姆战场的将士, 到为了教育奴隶子女而无私献出青春和安逸的"夫人教员",从那些为推动自己种族前进而苦干的默默无闻的黑人,到那些毅然加入争取正义行列的其他人士,都有 一份功劳。


地位显赫或引人注目的黑人,迄今一直大多出身于黑人精英世家,或出身于西印度群岛人家族。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瑟古德·马歇尔,驻联合国大使安德鲁·杨,陆军部长克利福德·亚历山大,以及佐治亚的朱利安·邦德,代表着"古老家族"、"国会种族平等"议员团的前任和现任领袖人物詹姆士。法尔默和罗伊·英斯,众院女议员雪莉。齐晓姆以及加州前任副州长默尔文·迪马里等人,郡出身于西印度群岛人家庭。学界黑人当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属于"自由的有色人"后裔的有约翰·霍普。富兰克林和艾尔文·普圣特等,属于西印度群岛人后裔的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W ·阿瑟·刘易斯,以及肯尼思·B·克拉克等许多其他知名学者。

黑色人种在美国走过的漫长历史道路上,有过许多重大的里程碑及深刻的变迁例如受奴役、获解放、大迁徒以及20 世纪的民权革命,等等。若以1619,1865,1900 或1954 这几个年头作为起点来衡量,黑人进步的速率在各个时代是不相同的。今天许多生活在北方城市贫民窟里的黑人,是第一代或第二代从南方迁过来的迁徒者,他们尚处在其他黑人50年或100年前的发展阶段。整个的黑人种族,己经在谋求生存的伟大斗争中从极端贫困的境况以财富、知识和权利三者而论上升到与其他种族群体并驾齐驱的地位。无论是哪个种族都不像黑人那样不得不从如此低下的起点赶上来,以便和他们的美国同胞携手并进。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72408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