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 陈布雷外孙的回忆:欲辨真义已忘言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 陈布雷外孙的回忆:欲辨真义已忘言
所跟贴
ZT 陈布雷外孙的回忆:欲辨真义已忘言
--
dekuanyu
- (8997 Byte) 2009-4-21 周二, 上午9:30
(260 reads)
dekuanyu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36
经验值: 4231
标题:
接主帖:
(110 reads)
时间:
2009-4-21 周二, 上午9:48
作者:
dekuanyu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三)
接下来的二十二年(1957-1979)是用荆棘编织起来的苦日子。爸爸先是在京郊昌平县长城脚下的一个劳改农场劳改了五年,他自称是"苏武牧羊"。其间曾感染羊炭疽病,很多医院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病,多亏友谊医院一位年轻的住院医生猜出了病因,才得以治愈。1962年爸爸从右派变成"摘帽右派"(其间的差别是后者已认罪悔改--与其说这是一种宽大,不如说是再加一层羞辱),被下放到冀南的南宫县教中学。被下放到冀南的南宫县教中学。蒋南翔特别指出,没送你到边疆,已是很大的照顾了。事实上,让爸爸远离北京,以防在另一种政治气候下他可能会上诉,才是极大的不照顾。
57年6月当清华党委把爸爸从进城听报告的车上赶下来时,爸爸就意识到连串的打击将接踵而至。政治上被人冷不防推下悬崖,惊恐震觫、头皮发麻、脑子发炸,也就是突然宣布的那一霎那。没有什么可失去后,也就无所畏惧了。就象1947年秋,军统特务从房顶上纵身跃下,包围了棉花胡同甲5号爸爸他们正在开会的小屋时一样,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可是妻离子散造成的痛苦却是永远无法愈合的。
反右刚发动时,毛泽东的"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曾在小范围内传达,知情的领导不仅是秘而不宣,反而更起劲地鼓吹"鸣放",以期引蛇出洞。我母亲也不了解情况,属于不受信任的被引之列。
6月中旬北京市委宣布开始揭批袁永熙时,妈妈还希望爸爸振作起来,把问题讲清楚,争取党的谅解,她也表示了不会和爸爸离婚。7月23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都在显著版面刊登了袁永熙"堕落"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右派的长篇报导。妈妈知道这次爸爸已不可能象49年审干时那样,说清问题,全身而退了。一场塌天大祸竟不知由何而起,妈妈内心充满惊恐、焦虑、痛苦、委屈和迷茫。要让妈妈当时就意识到党的路线出了偏差,那是梦话,连后来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当时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下一种自然的思维取向就是从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中找原因。爸爸对49年的结论心里不服,和蒋南翔之间有矛盾,妈妈当然是知道的,但现在演变成了敌我矛盾,撤职、开除、见报、劳改,这些事就不能不重新认识了。妈妈的理想主义倾向使她往往从道德情操上去归纳政治斗争。“天下唯有德者据之”,革命就是有道德、有追求、代表社会进步的新兴力量取代没落者、谋私者的过程。解放后党内的问题从张子善、刘青山到高、饶最后也都落脚在道德品质上。陈毅元帅在一首诗里总结说:"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代表了当时对党内斗争的这种单纯的认识。
相对来说管住自己"手莫伸"应该是容易做到的,可让妈妈想不通的是,一起出生入死十八年的小袁,怎么就不知道谦虚谨慎、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呢?怎么就不能把1949年的结论当成组织上的严格要求呢?这下好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膨胀,利用鸣放反对党的领导,终于成了右派。妈妈哀其不幸,怒其不明,一家人都跟着受牵连。妈妈当时的地位非常软弱:作为大右派的妻子,袁永熙的反党阴谋,你一点都不知道吗?47-48年的入狱和被保释,你们也是一起的,真的就那么单纯吗?这时蒋南翔又出场了,向妈妈传达了两条:1)袁永熙的问题和你没关系,不会株连到你。2) 你背叛反动家庭投身革命,党相信你也会勇敢地和右派分子袁永熙划清界限的。已经不用说更多的话了,为了对丈夫的忠诚而失去党的信任,妈妈不会那么做,因为她并不肯定爸爸是正确的或无辜的,而她自己入党时就准备为党牺牲自己的一切。爸爸当时对离婚也没话可说,再搭上一个也没有意义。五年
后爸爸摘帽,曾试图通过复婚留在北京,妈妈拒绝了。离久情疏,她已习惯了一个人的宁静淡泊,不想再起波澜。在阶级斗争风声渐紧的形势下,对孩子们来说也是关系单纯些好。
爸爸每每提到妈妈都黯然神伤,他总说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的话,妈妈在文革中就不会自杀。这个"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的话可能正确,正确得几乎同义反复,那就是:如果妈妈能够接受一个已经离异的摘帽右派,她就能接受世界的不完美,革命的不完美和人生的不完美,她就不会自杀了。
从一见钟情到终成眷属,爸爸对妈妈苦苦追求了八年,若不是他当年是地下党的头儿,机警干练,富于谋略,颇孚人望;若不是妈妈既不愿脱离革命又不能找一个圈子外面的青年;若不是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硬把妈妈从去延安的车上拉下来,叫她回陈布雷身边;要不是上级领导钱瑛大姐,和伙伴们的极力赞成和催促,爸爸的追求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能理解妈妈长时间的犹豫:爸爸太事务性了,平凡踏实,不务虚名,浅显直露,诚恳待人,但没有诗意,没有美感,没有好学深思的静气,没有"天地存乎一心"的内省和深沉,甚至不会想到为了所爱的人要使自己变得好一点。爸爸总说想那些"虚"的没用,人是立场、态度、和方法的统一体,思想感情反倒可以忽略,这种"客观"的思想方法使他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出一个短期"有用"的结论。目的是过河,方法是架桥或找船,如此而已。爸爸喜欢下围棋,这里就只有谋略而没有思想,他甚至也不愿研究原理,全凭多年的实战经验去与人周旋。他后来教书,最喜欢平面几何,几乎没有什么题能难住他。这里只有逻辑的完美,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和不确定因素。这种经验主义、实用主义、不求甚解、自以为是,碰到妈妈这么认真的理想主义者自然就不讨巧。爸爸的长项是做事,没有正经事做,思想感情就没有寄托,他只能“达则兼济天下”,不能“穷则独善其身”。我想象不出,如果文革时他们两人还厮守在一起,爸爸能给妈妈什么样的鼓励和安慰。如果因为爸爸的问题加重了她内心的负罪感,以妈妈之刚烈,恐怕仍难免一个悲剧的结局。
相比之下,爸爸的散淡疏懒、不拘一格倒使他更能承受命运的重击,不去多想慢慢也就看开了。他的口头禅是:想那些没用。我分辨不出这是随遇而安的豁达,还是对现实的厌倦,或者根本就是根性中的懒惰。爸爸下放到南宫中学自然是"锥处囊中",什么课都能上,俨然一个“全才”,尽管他在西南联大基本上没务什么“正业”。南宫很穷,但民风淳朴,有习武的传统,又是老根据地,以盛产“8341”战士而闻名。当时爸爸从行政10级降到17级,可到了南宫还比县长大。加上又是京城里来的过去的老革命,犯了错误可人家改了(摘帽了),谁还会去为难他呢?久而久之,右派在普通老百姓眼中倒成了可敬的人。
1965年邢台大地震,南宫县城也房倒屋塌,爸爸一向仰赖的食堂也开不了火了。这种实际情况给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提供了很好的借口,在他们的热心张罗下,爸爸终于抢在政治大地震发生之前,利用"四清"与"文革"之间短暂的间歇,第二次成家。后来的事实证明,如果没有1965年10月底的再次结婚,爸爸从十年浩劫中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我的继母张兰芬当时是南宫中学的化学教师,天主教徒,说不上多高的政治觉悟,正因为如此,她在维护爸爸这一点上绝不会有半点动摇。她虽然是大学毕业,但不改乡土本色,为人质朴,性格张扬豪放,一点事都会弄出很大响动,只有在祷告时才非常虔诚。文革发动后,爸爸被说成是刘少奇、彭真安在南宫的定时炸弹,被斗得死去活来。我继母见势不妙,直冲县人民武装部,见到支左部队首长双膝跪到,大呼:“救救袁永熙!”也幸亏这些军队干部出面干预,把已被打得口鼻流血的爸爸救了下来。一而再,再而三,只要爸爸一被揪走,我继母就去搬救兵,她脑子里只有一个固执的念头:不管他有什么问题,就是不许你们打他!她不仅拒绝揭发爸爸的“问题”,还故意和红卫兵激烈冲突,让他们把本来没什么问题的她也关进“牛棚”,以便就进照顾爸爸的饮食起居,一起劳改以监视红卫兵的“革命行动”。红卫兵先是威胁要打断她的腿,后来干脆放下爸爸,开始斗她。这么奋不顾身的引火烧身,甚至不惜以死相拼也要保住爸爸,我继母心地之单纯、性情之强韧、只认天理伦常、藐视"革命"的戒律与教条,闻者无不为之动容。她自己没有孩子,至亲也早已谢世,所以他把爸爸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容侵犯。她就像鬼使神差的守护神,在这个节骨眼上来到爸爸身边,保着爸爸历经险阻地走出了文革的劫难。
1979年,爸爸终获平反,回到北京,睽违二十二年后又开始重温做官的感觉。可在我继母眼中,老袁还是老袁,管你什么学院院长,政协委员,照样呼五喝六。日子在南宫怎么过,在北京也怎么过。不管爸爸怎么抱怨,我们怎么劝说,她固执梗顽,一如面对当年的红卫兵。1991年,爸爸中风后,终于没有决心通过锻炼来恢复手脚的机能,吃喝拉撒睡,全靠继母操持。爸爸像个被宠坏的孩子,一没有人在跟前,就要叫"兰芬!"须臾不能离开。他一会儿起,一会儿睡,一会儿拉,一会儿尿,把继母折腾得够呛。他们几乎每天都要争吵,在外人听来他们像是有很深的矛盾,其实这是爸爸希望被人关注的策略。爸爸的晚年很怕孤独,孩子从小就不在一起,以后散在各地又都有自己的事儿要忙。眼前的老伴儿虽说是患难夫妻,但爸爸在她的心目中永远被定格为那个窝窝囊囊的摘帽右派上,对着她,“公瑾当年”,欲说还休,“老骥伏枥”,不提也罢。爸爸一生太实在,太唯物,到这种时候"最难将息",一生的机会都已穷尽,能做的事情都已做完,怎么去排遣对死亡的恐惧呢?吵吵嘴至少能使生活有点色彩、有点生气。我弟弟对此已习以为常,说这是他们之间特殊的交流。
每当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慰爸爸时,我都会想到生命短暂但精神富有的妈妈。人能想些“虚”的,那是一种造化,一种崇高的欢乐,一种不甘"心为形役"的解脱。虚邈的思想可能对你眼前要做的事情没用,但能带给你生命的充实和内心的自由。一度听弟弟、弟妹说爸爸坐在轮椅上还跟着继母去了教堂,可后来才知道他并不是出于对"天国"的向往,而只是不愿被一个人撂在家里……
作者:
dekuanyu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43171 seconds ] :: [ 28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