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70年代农村女青年的摘偶条件 |
 |
老杜 [博客]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4/05/16 文章: 3642
经验值: 12583
|
|
|
作者:老杜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看了芦笛老东西的“摘偶”一文,又激起了我的阶级愁,民族狠。虽然今天特忙,但再忙也不能不骂街,再忙也不能不发泄。
“英纳格”
芦笛老东西在70年代初,就带着上海表(nnd,120块啊)瞎逛,而且,上海表还嫌不够,又换了个“英纳格”;还能骑着软刹车,全链壳,锰钢作大梁的“永久”自行车,这是什么概念?在我们农村人的眼里,跟今天看到千万富翁没有什么区别。我敢拍着胸脯保证,在我们整个公社,也没有见过任何人戴“英纳格”,就是上海表,全公社也数的过来。一直到了1980年,本肚为了特别原因,向一个退伍军人,大队支书的儿子借了一个上海表,还担心表被人偷走半夜睡不着。唉,咱农村人不是人呐。
下乡知青 vs 回乡知青
老东西的笔下,下乡知青过得暗无天日,但在咱回乡知青看起来,他们的生活咱们一辈子都不敢想。1)他们随时可以回城;2)招工优先,3)好工种优先,比如计工员,会计,拖拉机手;4)城里的父母常常寄好东西;5)偷鸡摸狗,打架斗殴没人敢管。这些,哪是我们敢想的。简单的说,我们回乡知青连“知青”都不算,你本来就一农民吗。
择偶
咱乡下闺女择偶,别说四大件,一件都不敢想。那么,她们想什么呢?
1. 吃商品粮的。这个就约等于今天榜上了大款,一般人也不敢想,除非长的跟Iris那么漂亮的。
2. 复员军人。复员军人穿着一身崭新的军装,往哪儿一站,不就也就有一帮农村姑娘站在远处指指点点的议论。本肚村里一年轻人跟退伍军人要了一个皮带,哪儿有人说话,该青年必然侧向众人,右手撩开上衣叉在腰间,露出暗红色的军用皮带,把头拧过来和人说话。唉,这种moments,本肚一生也没有过。
以上两种,因为非常难,故不是一般丫头敢想的。另外,农村姑娘虽然羡慕知青,但一般不敢嫁给他们,只有那些“不正经”的姑娘,敢跟老东西这伙知青往来。
3. 家庭殷实的。当时衡量家庭殷实的标准有:
衣。一家人出来,衣服都比较新,没有缝缝补补,特别肮脏之现象。当时漂亮的衣服,最高级为迪卡、的确良;次之为条绒、平绒;再次之为线尼、洋布。本村一老汉,外号“洋布”,盖第一次从县城买回五尺洋布,引来不明真相群众的围观,此老汉激动无比,无论别人问什么,都比说“洋布”,因而得名。
当时年轻人比较时髦的打扮:军装上衣或者蓝色的卡上衣,军帽或者蓝色的卡帽,白色球鞋,上衣口袋插一到二支钢笔。这套行头,本肚一直到上大学都没有混全。
本肚第一次穿上日本尿素袋子做成的裤子时,在微风吹拂下,大腿上写着“日本”,屁股上晃动着尿素,感觉浑身轻飘飘的,环目四顾,俨然找到了老东西骑着永久130,带着英纳格的感觉。
食。当时对食品的要求是,不挨饿的就是富有之家。富有不富有,掀开米缸就知道了。一般说来,一家储存了足够一年吃的红薯干,每人一年有100斤小麦,再有些玉米,大豆之类,就相当不错了。
住。有三间瓦房的家庭,当时很少,有百分之一二;次之为“瓦金边”,即上边是草,房檐处有一到二米的瓦。全砖的房子很少,大都只在最下层用一至二米的砖。最次的房子是墙全是土,上边全是草的。一般说来,一家只要有三间房子,兄弟姐妹不是十分多,都算可以。
行。但是交通工具基本是腿,大家没有太多要求。
4. 即便上边三条都不行,如果男方聪明漂亮,跟年轻时小杜似的,农村姑娘也一样喜欢。那时候有不少姑娘给本肚频频送秋天的菠菜,可惜本肚发育的晚,没能体会人家的深刻用意。
就先说这些吧,等有空再痛说革命家史。
作者:老杜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