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此文为上次转贴的下篇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此文为上次转贴的下篇
史严
加入时间: 2006/11/25
文章: 204
经验值: 4455
标题:
此文为上次转贴的下篇
(366 reads)
时间:
2008-3-26 周三, 下午12:18
作者:
史严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 国 大 陆 来 的 优 等 生 (下)
·苏 炜·
“机 器 人”?
我知道,读到这里,读者一定会认为我“夸张”——可是更“夸张”的还在后面。
很多人听闻过耶鲁校园里有各种“秘密社会”(Secret Society),尤其一个叫“骷髅会”的秘密社团,更被渲染得绘形绘色。其实,那只是耶鲁学生绵延百年的一种自发性的精英组织形式。在校园内,除了那几个传统的秘密社团,学生里多的是各种名目的秘密和半秘密精英组织。据我所知,与中国和中文有关的这类小团体,就不止一个。我的一位学生是其中一个团体的发起人,参与其不定期组织活动的,既有美国本土学生,也有中国大陆学生。它的宗旨是——着眼于未来五十年的美中关系发展。
这一天傍晚,应这位美国学生邀请,我和这个XX社(遵守承诺,我不对外公开它的名字)的成员们一起共进晚餐,天南海北地聊着各种与中国有关的话题。不知怎么的,聊着聊着,就谈到了小S。
“我们当然知道他!但是不认识他,他不会跟我们来往的。”几个中国大陆男女本科生七嘴八舌地说。
“为什么?”
“大概他认为我们太落后了。”
“落后?你们怎么会落后呢?”我很吃惊,“这么关心中国的发展,参与这么多学校里跟中国有关的交流活动。”我知道,其中几位同学,都是近年来校园里接待中国各界来访人士——比如著名的中国大学校长研讨班等重头活动的活跃人物。
“人家呀,是XX市评选了多少年的‘十佳少年’呢!当然是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罗!”一个女孩子说,“我听说,他的爸妈,可是连中央台的‘焦点访谈’节目,都不让他看的!”
“凭什么呀?”我大吃一惊。
“那里有社会黑暗面哪!说是不宜让他太早接触社会上阴暗、消极的东西。”
“真的吗?”我瞪圆了眼睛。那个经过层层过滤审查的“焦点访谈”节目,尽管办得活泼尖锐,深受老百姓欢迎,可是,实在是足够“光明”、“温暖”、 “纯正”的了!
后来稍微一打听,原来当今重视儿女考试升学的国内家长们,不让上中学的孩子观看“焦点访谈”之类的节目,竟然不是一个个案,甚至形成了一种普遍风气!
更让我生奇的,是他们后面告诉我的小S的“来历不凡”
原来,小S不但是“XX十佳少年”,而且来自XX市一家全国知名的重点中学并担任过学生会主席;每年这个全国最大都会之一的元旦、五一、国庆的升国旗仪式,他都是被选出来代表本市少年儿童向国旗立正敬礼的少数代表之一。出国前他可上过不少电视,登过报纸杂志的封面呢。
我心中“豁然开朗”:由此,我总算稍稍找到小S何以变成班上同学口中的“Robot”(机器人)的大致答案了!
显然,小S是按照当今一种制式化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好学生”的标准件。其成因有三:一是“小皇帝”式的独生子女家庭氛围,为他(她)修筑起一道足够遮挡各方风雨、过滤各种“阴暗”病菌的保护墙;二是,尽管身处一敲键盘就出去十万八千里的信息时代,从“重点”到“重点”的应试教育体制,又让他的阅读面和知识结构,始终停留在学校教科书讲授的和指导老师认为 “正确”与“高考有用”的那些范围。其三,甚至,那种“重大节日站在国旗前面敬礼”的光荣历练,都成了制造出这具“Robot”的巧手了——因为是“十佳少年”、是某某全国重点中学的领头人物,这种“代表中国少年儿童”、 “代表祖国尊严”以至“代表中华民族”的自我期许,就是自然而然的自我认同;以至,日常生活里那种永远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CCTV朗诵腔的说话方式,在小S看来,也是这种“好学生代表”应有的说话方式——因为,在他参加过的众多“富有代表性”和“崇高荣誉性”的活动中,他从来就是以这个样子的腔调说话的!
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小S,我曾经不止一次为近期出国的某些大陆年轻学生喜欢用的这种不自然的“CCTV”腔调说话而感到困惑:某一年,我的课上请过一位新到此邦的研究生做TA(助教),日常里她就喜欢这么端着朗诵腔跟我说话。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课,我照例请她到我的课堂上,向学生做一点自我介绍。万没想到,她站起来,向前迈出半步,身板笔挺,仪容端重,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认真准备好的讲稿,用标准的CCTV朗诵腔,一五一十,从自己的姓名来历到自己担任中文助教对于中美文化交流的意义和责任,一直到五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伟大,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中文的意义如何深远广阔等等,非常“正确”而“切题”地,抑扬顿挫念了足足十分钟。听得我和学生们两眼发直,一片鸦雀无声。
下一回,到了年底,我因为网技不佳,请她代我向学生们“群发”一个电邮通知,告知班上学生学期末到我家包饺子的集合时间和地点(这是“苏老师” 课上行之有年的保留节目)。结果,就这么简单一个通知,当我打开她向学生群发的文件(确实是一个“文件”),着实吓了一跳:那是一篇长达大半页纸的介绍饺子和“交子”和“元宝”和中国新年和伟大祖国悠久历史文化关系的宣传文稿。最后才是包饺子的时间、地点,被挤在最不显眼的角落里。学生们非得要读完这篇伟大饺子的文稿,才能知道“苏老师”家的伟大饺子,如何才能顺利地吃下肚子去。
显然,我的这位尽责好TA,也是那种制式化的模式教育出来的“好学生”;她是随时随地,见缝插针,都要“代表中华民族”,“宣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呢!
对不起,我发现自己还是忍不住,在行文中使用了调侃和戏谑的语气。为此,我终于需要道出这个让我犹豫多时、又促使我最后向你们言说小S故事的具体因由了!
“荒 芜 感”?
说实在的,我自己,曾经就是这么一个如假包换的小S。
“……在我今天看来,‘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是建立在‘我是中国的一个人’这样一种内涵之上的。这并非文字游戏。首先去正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种种,然后再去认识‘中国’,或许要比把‘个人’与‘中国’淹压成一片,要来得‘通情达理’一些。”——这是我自己在早年的留美生涯结束之时,写于一本留学生小说集的后记中,一段有感而发的话(见《远行人》,北京出版社,1988)。
它源自自己早年一段不无沉痛的留学经验。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77级)和第一批出国留学生,我在1982年春甫踏出国门时,同样满怀着“中华民族优秀代表”的自豪感和自我期许。我在当时罕见“大陆人”面孔的美国土地上所感受到的那种超常的热情和温暖,更加让我这个从小到大的“乖孩子”,加深了这种“为中国人争光”、“不能给中国人丢脸”的自我确认。但是我很快就发现,我的这种心态,让我无法面对国门大开之后,那种悬殊、强烈得不可思议的现实对比与黑白反差,更无法面对文革结束后疮痍满目的祖国大地在海外传媒中所呈现的各种真实影像。
一部当年获奥斯卡奖的音乐纪录片《从莫扎特到毛泽东》,看得我在电影院里垂泪终场。每一个画面都让我心弦颤抖,但我却不敢、也不愿和我的美国室友正面讨论影片中呈现的那些“寒伧”和“尴尬”的“恶意片断”。(我曾在当年写的《乡愁的滋味》一文中,表达过这种复杂、悲酸的乡土情结。去年夏天我在北京电视频道上重看《从莫扎特到毛泽东》——那是一部多么真实温馨、感人至深的好片子哪!)我那时一心只想为自己的国家护短,哪怕护到文革也“在所不惜”,同样被我的老美室友用“相当客气”的“Weird” (怪异)名之。
我们当时在校园里为数不多的“大陆学生”,最喜欢跟人数压了一头的台湾学生、香港学生们“舌战群儒”,辩论各种关于中国的话题。每每争到最后,发现自己在许多最基本的史实上完全一无所知,被他们一句话就呛得个舌头打结:“你们除了重复那些报纸上现成的话,还能说点自己的话么?”
怎么能够想到,二、三十年过去,今天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与我们当初那个如饥似渴偷读《参考消息》的时代(因为那是一定级别才有资格读的“机密级”报纸),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我竟然会在耶鲁校园中自己任教的班级上,又遇见了仿佛是镜子里的当年自己——被班上同学称呼为“Robot” (机器人)的小S呢?!
记得当年,当我们终于学会一无忌讳、一无挂碍地睁开眼睛看世界,学会舒心地笑,自然地说话,打碎附着在自己身上种种样样魔障似的硬壳儿,我才惊觉:自己这一代人视野的狭窄、知识的残缺和灵魂的荒芜——那真是一种沙漠似的、废墟似的荒芜啊!经历过八十年代从禁锢走向开放心路历程的这一代过来人,应该对这种荒芜感,很不陌生。我怎么会想到,今天,面对信息时代和消费时代成长起来的小S们,这种荒芜感,又一次像尘网一样,藤蔓一样,沙漠一样,爬满我的困惑迷茫的视界呢?
没有“一竹篙打翻一船人”的意思。应该说,我今天在耶鲁校园里遇见的俗称“80后一代”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大都是一些视野开阔、脑筋灵便、适应能力奇强的人物。像小S这样“水土不服”的,绝对是极少数、极偏颇、极夸张的“个案”。早在三、四年前,身边朋友们听我言说过这个小S的故事,就曾一再催促我动笔而未果,即是因为:我怕自己笔头粗率,闹不好,就会以偏盖全还兼伤了人。
最终,促使我提笔写下这个小S故事的,是不久以前,我在海外中文报章上,读到一位我深为尊崇的文坛前辈的这篇同样是寓言体的短文。文字不长,谨录于下:
应 试 教 育
北京有一所中学名校,她的毕业生不乏进入高官和“大款”系列的超级人才;至今都是升学率极高的名校。没有过硬的“条件”是很难入门的了。
名校历史悠久,又要举办校庆了,担任校刊记者的高材生,去采访若干年前的一位老校长,向他要几张老照片,校长说一张也没有了,问为什么,说 “抄家时都抄走了”,于是问什么叫抄家,说“文革的时候到家里来查抄,想拿什么就拿走”,又问什么叫文革,说“文革就是一九六六年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一场运动”,最后,出人意料的是,问“毛泽东是谁”?
大概高考不会考文革与抄家,老师自然没讲过这个。
淡化历史,原本是想让下一代忽略“三七开”的负面部分,始料不及的是,因此把整个的红太阳推到忘川里去了。悲夫!
(引自邵燕祥《偶语二三》,《明报月刊》2007年3月号)
“红太阳”的隐没和“机器人”的出现,夸张不夸张?——当然夸张。这,真是一种寓言式的夸张啊!
作者:
史严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寒,汗
--
小小衲
- (351 Byte) 2008-3-26 周三, 下午1:29
(162 reads)
你摸黑北大吧。哈哈。如果不知道四大名著,能考上北大?如果是真的,那家伙在忽悠你们
--
若水
- (0 Byte) 2008-3-26 周三, 下午9:34
(109 reads)
这种单科独进的理工科干面包多的是,有何奇怪,这并不妨碍他们作成功的专业人士
--
芦笛
- (66 Byte) 2008-3-26 周三, 下午11:13
(168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096827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