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国鑫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20 文章: 7501
经验值: 206975
|
|
|
作者:邢国鑫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世界粮食价格上涨 粮食库存严重不足
2008年01月23日 13:50: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抢粮
一场粮食争夺战,从2007年初世界食品涨价之初,就悄然爆发。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小麦和大米生产国,在大宗农产品中,除了大豆依赖进口,小麦和大米基本自给,1999年到2005年间,印度没有进口过一粒小麦。
2007年初,印度通货膨胀率上升,2月13日,印度宣布,为了保证国内供应、平抑物价,整个2007年,都将禁止小麦出口。3月7日,印度宣布限制玉米出口,只允许四家国有公司出口玉米。10月,印度禁止了面粉出口。
即使这样一系列强力措施多管齐下,印度2007年的食品价格增长仍然超过了10%。
世界第五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在2007年对小麦出口加征了10%的出口关税,2008年,税率被提高到40%。俄罗斯和第四大小麦出口国阿根廷都说,他们不断加征粮食出口关税的原因就在于:粮价的涨幅一直高于关税的上涨,因此即使政府努力控制,粮食出口仍然在增长。
2007年底,中国终于加入了这一场战争,半个月时间内,政府连下三道禁令:12月18日宣布对粮食及制粉取消13%的出口退税;12月30日宣布对粮食和粮食制品加征出口关税;2008年1月1日宣布对粮食制粉实施出口配额管理许可证。
到现在为止,由于出口许可证没有发出,中国的粮食制粉出口已经暂停20天。可能受到中国这一系列措施影响最大的国家包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他们一直是中国小麦和面粉最大的出口国。
“现在还应该鼓励粮食进口,能进多少就进多少。”国务院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国强说。
2008年,中国粮价涨幅达到18%,高于13%的印尼和巴基斯坦、10%的拉丁美洲、俄罗斯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将原定2007年10-12月执行的1%优惠大豆进口关税,延期到3月底。目前在中国的主要粮食中,小麦和大米皆能自给,只有大豆严重依赖进口。据海关统计,2007年,中国进口大豆3082万吨,数量增长了9.2%,但是金额增长了53.2%。同期,中国大豆产量是1430万吨,进口依赖度高达68%。
1月17日,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在工作报告中表示,2008年要发挥进出口调节功能,以保证市场供应。
但是在2008年,“抢粮”的战争,可能进一步升级为“抢耕地”。安邦集团分析师张巍柏在最新研究报告中表示,在农产品价格高企时,农地投资是对抗全球通胀最佳方式。美国农业部的资料说,过去三年中,美国农地价格增幅超过了50%。(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济网)
担心供应紧张,日本提前采购美国小麦
http://www.csh.gov.cn 2008-1-2 10:15:00 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1月2日消息: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称,国际小麦价格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可能已经促使埃及等一些进口大国退离市场,但日本加快了采购步伐,确保充足的供应。
日本农林水产省谷物贸易部主任yasuosasaki说,显然小麦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进口商将继续抢购有限的供应。
小麦对于日本1.27亿人民来说是一种主要的粮食,仅次于大米,但是日本每年小麦产量仅能满足全国570万吨消费量的不足15%。
12月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突破了10美元/蒲式耳,但是日本仍在上周举行了2007年最后一场常规招标会,采购了3月-4月船期美国小麦。船期时间反映出日本确保小麦供应的急切心情,因为日本通常提前两个月采购小麦,所以12月份举行的招标会通常采购2月船期小麦。
由于国际小麦价格上涨,日本计划2008/09年度(4月到次年3月)将小麦和大麦进口预算提高一倍,至3700亿日元(相当于32亿美元)。
据最新的政府数据显示,在11月份举行的招标会上,加权平均价格为每吨56,504日元(494美元)。比上年同期高出65%。
这意味着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小麦贸易计划已经出现赤字,因为政府将10月到次年3月期间出售给用户的加权均价定为53,270日元。
12月份的报价甚至可能更高,不过即使如此,日本农林水产省周四晚些时候采购了28.5万吨小麦,这是2007年最大的一笔采购。此次采购包括了7万吨美国西白小麦和6.5万吨美国黑北春小麦,船期定在3月10日到4月11日。
sasaki称,由于美国小麦出口供应上市速度快于预期,所以我们已经决定提前采购。
澳大利亚饱受干旱影响,因而小麦出口供应急剧下滑,进口商不得不抢购美国软小麦,比如西白小麦。
在四月份制订的贸易计划中,日本农林水产省通过周度招标会采购五种主要的小麦品种,然后以固定价格出售给面粉加工商。农林水产省每年制定两次固定价格。
在截止到11月份的8个月里,日本已经完成了计划采购量440万吨的70%。一些采购早在农林水产省十月份上调售价之前就已经开始。但是农林水产省8月份决定将年中价格上调幅度限制在10%,因为这是50多年来政府首次在一年内两次上调售价。
sasaki称,由于天气不稳定,生物燃料行业的谷物需求提高以及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长,因而全球谷物供应估计依然吃紧。
来源:第一食品网 编辑:wenming
世界粮食价格上涨 粮食库存严重不足
2008年01月23日 13:50: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为什么缺粮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宁波粮油批发商们疑惑不解地说。从2004年到2006年,中国国内连续四年粮食丰收,2007年,粮食产量也与上年保持基本持平,但是2007年,国内粮食价格却上涨了20%以上。他并不了解的是,国际粮价上涨导致国内粮价上涨。
其实,在短缺显现之前,价格的缓慢攀升已经持续数年。该轮粮食产品价格节节攀升的形势发端于2003年下半年,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累积上涨超过了75%。而2007年全年,全球粮食价格则呈飙升之势,全年飙升了40%。更糟糕的是,粮食的库存量严重不足。
曾任Conagra食品公司经济学家的比尔•拉普称,2008年美国小麦库存将降至60年来的最低水平,全球大麦库存将降至42年来的最低水平。全球油籽库存预计减少22%。
标准普尔和荷兰国际集团(ING)则上个月不约而同地发布了各自最新的评级报告,“粮食短缺的情况很严重,目前的谷物库存水平已经跌到了24年来的最低点。”国际集团在报告中说。而且国际集团和标普均预测食品价格的上涨趋势在2008年将越演越烈。
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因素:全球大旱;新兴经济体对粮食需求的增加;美国的玉米制生物乙醇政策;以及高企的石油价格导致粮食海运费用增加,被认为是这轮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从2003年开始,全球主要的产粮国家,如澳大利亚、乌克兰、加拿大等国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下降。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澳大利亚正在与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作战,主要农产区墨累-达令流域面临空前未有的缺水危机,专家说小麦产量也大幅削减了6成左右。旱灾还波及了欧盟、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印度、印尼、泰国、南部非洲等其他世界粮仓。
而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美国推行的玉米制生物乙醇的政策,更是导致该国27%的玉米被用作生产汽油,这直接导致2006年秋天以来,玉米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这是发达国家的汽车在和贫穷国家的人民争夺口粮。”某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在经济学家看来,粮食安全很有可能是一个伪命题:按照经济学原理,对于粮食这种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之手可以发挥充分的调节功能:一旦粮食供应出现短缺、价格上涨,必然会刺激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提高,长期来看,市场终究恢复平衡。
“以绝对短缺和匮乏为长期特征的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改变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字斟句酌地说。
但是经济学理论完全无法安抚被粮食供应短缺和粮价持续上涨激怒的群众。2008年1月,上万印尼人上街抗议大豆价格暴涨,印尼政府不得不紧急取消了35%的大豆进口关税。
和中国、印度等几乎所有亚洲国家一样,印尼大豆主要依靠南美进口,从2006年10月起,世界大豆价格一路飙升,突破历史最高价,涨幅超过80%。
而在南美国家,早在2007年6月,墨西哥人就游行抗议最重要的传统食品——玉米涨价超过60%。墨西哥是世界第四大玉米生产国,对于供食用的白玉米,更是第一大生产国,但仍然无法逃避粮价上涨的阴影。
1月9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2008年世界危机报告,在这份与花旗、MMC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沃顿商学院危机中心和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合作撰写的报告中,粮食安全被列在仅次于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位置。
世界经济论坛说,粮食安全将成为1月23日召开的达沃斯年会讨论的焦点问题。
“粮食危机”无需恐慌
2008年03月03日 09:04:02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所谓“粮食危机”非但不是危机,反而是呼吁全球更加重视农业投入的契机
一名年幼的非洲难民在等待派发食物。

• 中国“粮食危机”说频现 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
• 世界粮食价格上涨 粮食库存严重不足
“次贷危机后,下一场危机将是农产品危机。”这是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提出的说法。而这样的忧虑直接来源于飞速上涨的粮价。在农业大国美国,去年玉米价格上涨62%,大豆价格上涨31%,创造了多年来的新高;今年以来,情况更严重,美国1月优质小麦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90%。与《金融时报》持相同看法的不在少数,今年初达沃斯世界论坛上,粮食问题被列为继次贷危机之后的第二大全球性问题;去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明确指出,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还有不少媒体认为,粮价上涨将引发新一轮通胀,从而引爆经济危机。
但若理性分析粮价上涨的原因,不难发现,粮食涨价非但不是危机,反而是呼吁全球更加重视农业投入的契机。
高粮价不是通胀源头
粮价上涨很容易被看作通胀源头,而通胀也常被视作引发经济危机的前兆,这是“粮食危机”的逻辑。但仔细观察本轮全球性通胀后却可以发现,粮价上涨并非通胀的原因,只不过在通胀形势中,粮价的上涨最容易被放大罢了。
本轮全球通胀的根源在于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最先作出反映的是全球股市、房地产价格暴涨,接着就是实体经济领域内包括农产品、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多的资本总是追逐产出最少的产品;而粮食生产比不上工业产品那样能显著地增加产量,因此在物价齐涨的情况下,粮食往往涨价显得最为惊人,甚至被误认为是通胀根源。
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想方设法控制暴涨的粮价。
根源在于供需不均
通胀是放大粮价上涨危险的重要因素,但粮价上涨的根源还在于供需不均衡。近年来,全球对粮食作物的生产投入不断减少。2006年,全球耕地降低到历史以来最低点,粮食库存储备只够全球56天食用;而与此同时,需求却在飞速增长。中国耕地面积自1982年之后就以惊人速度递减,到2007年国家不得不提出要保住18亿亩耕地面积的“红线”。同时,农村精壮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务农人员基本都是妇女老人;另一方面,中国居民的收入连年提高,食物结构变化不小,尤其是城市居民,逐步向肉蛋奶高蛋白食物结构倾斜。
想像一下,每个城市居民多吃一块肉,就意味比原先多一份饲料需求。中国粮食产出20年来基本是紧平衡,一旦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平,对粮食需求增多,原先的紧平衡就被打破,粮食价格就会飙升。
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也是如此,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这些国家的食品结构也发生变化,粮食需求爆增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看到这一点,“投资大师”罗杰斯今年初放言:全球将迎来农产品大牛市。
高粮价将给农业“增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上涨的涵义,就是社会资源需要更多地向农业领域配置。将来,更多土地将从高尔夫球场变为农田;原先为生产乙醇而种植的玉米地将改种小麦。资源配置的结果,就是全球粮食产量大增,最终平抑粮食价格。当然这需要时间。按罗杰斯的看法,给农业追加投资,再到产出大增、达到供需平衡,至少要10年左右。说到底,所谓的“粮食危机”和次贷危机不可相提并论,前者不过是商品供应相对于需求而言短缺而已。次贷危机的本质是美国人花了不该花的钱,买了不该买的房子,生产了不该生产的东西,一旦经济不景气,收入降低还不起债,人们就得节衣缩食。但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每个“危机”都会导致市场资源重新配置。
如此观之,我们不必对粮价上涨感到过于恐慌,对粮价实行管制也非明智之举,因为价格管制不会多打粮食,反而会因提不起农民积极性而减少市场供应。
(作者系安邦集团分析师 徐斌)
新危机!全球粮价上涨
广州日报:从2005年至今,全世界粮食价格上涨了75%;仅在去年一年,全球粮价增长了将近50%——这为我们这个并不太平的世界又增添了新的不安定因素。受粮食问题影响最大的当然是非洲大陆,最新的例子是布基纳法索,这个西非国家上周因为粮食短缺引发骚乱,饥饿的市民放火焚烧了政府大楼,并开始抢劫商店,还向前来做安抚工作的政府官员投掷石块;而在此前,另外两个西非国家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也因为粮价上涨引发暴力示威活动。
危机并非仅仅发生在非洲,去年10月印度的西孟加拉邦粮食供应告急,结果数百家储存空空的粮食商店被愤怒的抗议者放火焚烧。2008年1月,上万印尼人上街抗议大豆价格暴涨,印尼政府不得不紧急取消了35%的大豆进口关税。而在2007年6月,墨西哥人上街游行抗议最重要的传统食品——玉米涨价超过60%。墨西哥是世界第四大玉米生产国,对于供食用的白玉米,更是第一大生产国,但仍然无法逃避粮价上涨的阴影。
以上这些因粮食问题而起的骚乱事件虽然都被当地政府暂时平息下去,但他们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些国家对数年来不断上涨的国际粮食价格无
• 中国“粮食危机”说频现 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
• 专家:世界粮价飙涨并非是中国大量进口粮食造成
• 哈萨克斯坦将限制粮食出口
• 美农业部发布粮食库存报告:小麦翻番大豆低位运行
• 世界粮食库存日趋减少 各国应为食品涨价未雨绸缪
作者:邢国鑫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