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中医的“气”之芦见 |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
|
|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医的“气”之芦见
芦笛
陈先生驳斥方舟子的文字早就贴出来了,因为排版问题,看起来不舒服,我一直没细看,刚才才去看了一番。建议陈大夫以后段落之间留个空行,这样读者看起来比较舒服些。
陈大夫毕竟是内行,说出来的中医理论头头是道。我以前就不知道脏不直接于外界相通,所以是“藏”,而腑则与外界相通,因此主要是个通泰问题。陈大夫还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的关系,以及与现代医学理论可能相关之处,看了觉得受益匪浅。
不过我觉得,中医理论当然受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却未必能和哲学里的观念等同起来。其实无论东西方的哲学观念都常是模糊的,并不能落实到科学上。方舟子乃一介文盲,连科学与哲学起码的区别都不知道,才会闹出那种歪批三国的笑话来。
例如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曾有著名的“原子论”,那完全是个哲学观念,意思是世界是由称为“原子”的同样的最小单位组成的。这和现代物理学里的“原子”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物理学后来无非是借用已有名词而已。又如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精神”(Mind),那完全是个哲学观念,如柏拉图的“理念”(Forms)一样,在现实世界根本没有对应物。
所以,这世上只有方那种无知浅学之徒,才连这最起码常识都没有,闹出用中国古代哲学观念“气”去和现代物理学“基本粒子”观念相比较的“关公战秦琼”经典笑话。这倒应了当初“汗青”嘲骂我的话,方的雌文如同向天喷射的唾液,点点滴滴落在自己的加厚面皮上。
这所谓“气”也是这样。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当然是模糊概念,但即使是西方哲学概念也有这个问题,尤以黑格尔为然。据我的模糊记忆, “气”和“理”的辨析是在印度哲学引入中国后才启发出来的。按我的理解,所谓“气”似乎相当于西方哲学的“物质”,“理”则相当于“精神”。只有绝对而非相对的文盲如方舟子者,才会胶柱鼓瑟,去落实哲学里的“物质”到底对应于物理学的哪个概念,而“精神”又对应于生命科学的哪个概念。
问题还不止此。窃以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气”,其实未必是中医理论的“气”,后者外延很广,不可能用西式逻辑去界定,只能笼统含混地理解。它不但是个生理病理概念,而且似乎是个物理概念,在英文中翻译为“能量”(energy),但似乎又包括了大自然的“空气”在内。正如中医里的“风”既可能是自然界的风,也可以是体内的“内风”一样。
这在习惯于西式清晰思维的人看来完全是一锅糊涂汤:自然界的存在怎么能和体内能量拉扯到一起去?但奇特吊诡之处就在这里,这谁也说不清楚的“气”就是和自然界的气有相干。
中医体内所谓“气”,在我看来其实是对人体精力的度量。在很多情况下,“气”似乎就是“精力”的同义语。西医似乎忽略了这问题,没有仔细研究这人的“精力”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的人天生精力充沛(鬼子所谓energetic ),吃的和睡的都不多,但总是精力饱满,能长期工作而不感疲倦。而有的人天生精力不足,工作很容易超负荷,一超负荷便疲倦不堪,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
就是同一个人,也有这精力问题。年轻时精力充沛,能量充足,到老来精力就开始衰退。除了年龄,疾病也能影响精力。久病大病之后的人必然虚弱。此乃大众的生活常识,卑之无甚高论。
但问题在于,这两种生理状况明显有区别,然而西医似乎忽略了这问题。我已经在另文中提到过了。西医只区分“生病”与“健康”两种极端状态,不把虚弱视为疾病。如果谁去看大夫诉说自己精力不足,大夫在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后,只会劝告他加强营养和锻炼,并不认为他的健康出了问题。
在我这绝对而非相对的外行看来,其实所谓“精力”,就是机体能量转换效率。有的人天生能量转换效率高,不用摄入很多食物就能释放出足够的能量来供机体运转,有的人天生能量转换效率低,体内缺乏能量供应,自然容易疲倦。这当然与营养和锻炼有关,但增强营养和锻炼未必会有太大效果。
中医的所谓“气”,我看就是对这机体能量转换效率的一种模糊总结。“气虚”者能量转换效率较低,当然无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无法持久。这和力气大小还不是一回事。“气虚”的人短期内发力可能不见得小于正常人,但不能持久,很快就“再衰三竭”。如果虚到一定程度,就连说话都有气无力,缺乏“底气”,而且恹恹思睡,如林妹妹一样“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其实不难理解:体内能量转换效率低到一定程度,就连足够的声能都无法提供了,当然说起话来就不可能正常人那样声如洪钟。恹恹思睡也类此:能量供应不足,无法维持大脑持续清醒,机体便自动进入耗能较少的睡眠状况,以尽可能减少体能付出。
中医观察到了这一系列现象,根据能量转换效率低下者说话底气不足的表现,便把这归结为“气虚”。这确实是判明“气虚”的一个有效指标。发声需要的能量相当少,据说20万人同时讲话的功率才相当于一节五号电池。如果连呼气震动声带发声的能量都缺乏,可见此人能量转换效率相当低。这就是人体能量转换效率何以会和自然界的“气”联系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的“气”根本不是无知无学之辈如方舟子想的那样是向壁虚构。
明白了这一点,则不难看出中医的所谓“补气”,其实是使用药物增进机体能量转换效率,而此类药物确实见效。我一生最辛劳最紧张的时刻乃是在国内熬硕士时度过的。那阵子每天只睡五六小时,清晨起来骑车往返几十里地去取样,半夜做完实验回到宿舍还要戴上耳机练听力。如果不是靠“刺五加”垫底,我根本就不可能熬过来。对这种特殊问题西医根本就无能为力。人家连虚弱是一种亚健康状态都未必能认识到。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我认为,中医主要是一种调理医学,总结了一系列人体偏离正常功能状况的症状,摸索出了一套使用药物或食物调理有关系统失衡,使之恢复正常的办法。因此它对治疗功能性疾病颇有独到之处,而在这些领域里西医常常尚未研究出有效疗法。
当然,能量转换效率未必能覆盖中医的“气”的所有内涵,而中医也未必就只在功能性疾患中有效。例如阻塞性肺气肿其实是器质性病变,支气管长期痉挛狭窄,导致气道阻力增加,肺泡弹性减弱,于是便出现了所谓阻塞性肺气肿,表现为肺部残气量增加,病人呼气性呼吸困难。中医常将此类疾患诊断为“肺不主气,肾不纳气”,这里的“气”指的是“外气” ,其实就是空气,跟上面说的能量转换率无关。据说中医对治疗此类器质性病变还是有一套的,虽然无法逆转肺里已经发生的physical变化(西医也没本事),但还是能缓解症状或减少复发频率的。
又如“脾气虚损”导致的久泻(本人就有此毛病,反正我的脾胃总是有问题,尚待陈皮大夫用陈皮治疗),似乎也和上文说的能量转换扯不上。但据本人的体验,补中益气丸确有神效。可惜我这儿买不到。
由此看来,中医的“气”的概念非常复杂广泛,涉及到多个系统和多种生理机制,乃是一种非常含混模糊但又确实存在的经验医学概念。因为无法准确界定证认,它当然不能称为科学概念,但并不能据此否认它的存在以及相应的经验疗法。
整套中医理论都表现出了这个特点。在我看来,它乃是一种“伪托理论”,其基本概念并不附着在某个具体的脏器或系统上。科学教徒们见到此话只怕要如获至宝,他们不知道西方科学也同样走过这条路。在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问世前,经典力学连个附着点都没有,完全是悬在半空中的楼阁。牛顿的“绝对时间坐标”完全是一种基于直接经验的发明。
西医对中医的干扰破坏,恰在于它打破了中医的“伪托”性。学生不知道中医的五脏六腑、气血等等其实和西医揭示的那些脏器和物质基础毫不相干,却因为学了解剖学和生理学而胶柱鼓瑟,在下意识中去用中医的脏腑对应于西医的内脏,用中医的“血”去对应于西医的血液。这种搞法其实是谋杀中医,最后只会炮制出非驴非马的假中医来,懂点西医却又不足以当西医,懂点中医却又不纯。解决这问题的办法,是关闭所有的中医学院,只允许中医用传统的带徒弟的办法传授中医学。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