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死窑姐”、“紫阳阿姨”以及“西安”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死窑姐”、“紫阳阿姨”以及“西安”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死窑姐”、“紫阳阿姨”以及“西安” (1207 reads)      时间: 2007-12-17 周一, 上午6:49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死窑姐”、“紫阳阿姨”以及“西安”


芦笛


看老金出来谈样板戏和旧戏的区别,兴味盎然。无过,老金太粗心,把sunlei看成了sunline,前者乃是“孙磊(雷,垒,蕾等)的汉语拼音,哪是什么英文。

“上口字”我其实在谈音韵学的旧作中讨论过,籍此探索汉语发音的流变,指出所谓“普通话”并非地道的汉语发音,很可能受了胡人影响。例如你说的“绷,彭,蒙,逢”,普通话一律念“beng, peng, meng, feng”,但南方人念“bong, pong, mong, fong”,而这和《广韵》等古韵书所载一致,证明北京话发音偏离了古汉语发音,而南方相对比较忠实一些。

至于你说的:

“观世音满月面珠开妙相(siang),
有善才和龙女站立两厢(siang);
菩提树檐匍花千枝掩映(yang),
绿鹦鹉与仙鸟在灵岩神献上下飞翔(siang)。“

我也注意到了,我认为那其实反映了古音的流变,声母“z, c, s”、“ j, q, x”和“g, k, h ”乃是所谓高变区,彼此可以互变。上例举的就是S向X的变异,古声母念S,后来就变成了X。而“映”反映的则是韵母的流变。它其实是个形声字,“日”旁指示意义,“央”旁指示读音,古代念yang,后世不知怎么变成ying去了。

至于为什么要把声母韵母分开读,弄得跟“反切”似的,我觉得跟防止连读导致观众误会可能没太大关系。你举的例子其实都无法拼读成另外的字。一般来说,连读成新字的词后面那个字多半没有声母,例如“不用”连读成“甭”,“不要”连读成“表”,“这样子”连读成“酱子”(这些都是网上常用字)。拼读之所以能发生,全靠后面那个字没有声母,全是Y开头,yong, yao, yangzi 的发音和iong, iao, iangzi毫无区别,其实只是个韵母,当然读快了就能和前面那个字拼读成另外一个字。

你举的例子可不满足这个条件,例如“相公”,“小姐”,“官人”等的第一个字,都常用“反切方式”念出,但这些词后面那个字都有声母,很不容易和前面那个字拼读成新字,根本没有必要把第一个字的声母韵母拆开。而且,这种“反切读法”多用于第一个字。若是你说的那个原因,应该是强调分开两个字才对,然而第一个字的声母韵母之间的距离似乎比两个字之间的距离还大一些。例如“相公”,“小姐”,“阿姨”(旧戏里似乎无此词,这儿是插科打诨)“官人”的念法似乎是:

相公:“死——样—公!”
小姐:“死——窑—姐!”
江阿姨:“紫——阳—阿姨!”
官人:“革——弯—人!”

如果是防止连读成讹,应该是“相——公”才对。所以,这可能还是特殊表现手段的一种吧。京剧的道白或许和古人念书差不多。古人念书和现代朗诵不同,拿腔捏调,怪声怪气,摇头换脑,京剧道白可能是附庸风雅吧。

至于为何出现这种“反切读法”,我的猜测是通知观众重点表演就要到来。在我模糊印象中,但凡出现这种声韵母脱节之处,似乎都是需要强调的称呼一类。如果张生对崔莺莺拿腔捏调地大叫:“死——窑—姐”,那就是表示他要和她非常郑重其事地开展谈心活动了,接下来就是大段唱段,表白他早就对那窑姐一见钟情,又是怎么怎么害相思病害得死去活来,如今见了她又怎么怎么灵魂出窍,等等,各种肉麻屁话,不一而足。这往往是重要精彩唱段,不拿腔捏调地吆喝上这么一声,不能提起所有观众注意。如我前文所述,旧戏的观众早就对情节台词唱段烂熟于胸,人家是来品评角儿在某个关键处显示的功夫的。叫上这么一声,等于是为台下乱糟糟的西班牙斗牛们扬起红布,或是对等待起跑的运动员们放上一枪,通知大众:“来了!注意不要错过!”

这就是我的猜测,当然是外行话,欢迎内行痛驳。另外想补充指出,《沙家浜》老谭保留的传统唱法似乎也不少,就连发音也没能完全改成普通话。如“打他一个冷不防”,我记得老谭唱的是“打他一过冷不防”,这完全是传统发音。

最后想表达一个永恒的困惑。本人是南方人,普通话说得很糟糕,汉语拼音倒是贼熟。我从小学5年级起学汉语拼音时(也就是刚推出那阵)就觉得 i 和an 怎么也拼不出ian 来,“衣安”怎么会拼出“烟”来呢?如果真能这么拼,那“西安”快读便会变成“先”,“天安门”快读便会变成“天门”,“地安门”则会变成“颠门”。可我在北京过了几年,从未听过有谁快读出这种结果来。可见“衣安”确实不能拼读成“烟”。这一感觉为老外念的汉语拼音的ian的方式所证实。我认识的鬼子,“密斯特严”统统念成“密斯特衣安”,“建”则念成“吉安”,从来拼读不出“严”和“建”来。

请京腔字正腔圆的同志们说说,到底“衣安”拼出“烟”来是不是人为规定,其实并不符合实际发音?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64647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