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江阿姨的样板戏:(三)样板戏的艺术价值(中)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江阿姨的样板戏:(三)样板戏的艺术价值(中)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798

经验值: 518981


文章标题: 江阿姨的样板戏:(三)样板戏的艺术价值(中) (1574 reads)      时间: 2007-12-14 周五, 下午12:54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但西化了的传统戏剧仍然基本保留了其特点。在视觉艺术上,它虽然加入了布景灯光等等,但脸谱和服装不变。生、旦、净、丑、末各自有不同的脸谱,其中以花脸最奇特,据说也最高深。头饰(例如武将头上插的野鸡毛)、服装五彩缤纷,花样繁多(例如武将背后插的四面令旗),似乎也是戏迷们喜欢它的一个原因,起码老肚子就这么说。样板戏把这些统统废除了,代之以日常现代服装,虽然洗得干干净净,但毕竟打了补丁,当然比不上传统的行头那样养眼。

样板戏同样也难以保留京戏的大部分传统表演艺术。上文已经说过,京戏表演艺术分为“唱、念、做、打”,而这统统是“皇帝的新衣”的艺术,亦即观众和演员都知道那是假的,但演员必须假戏真做,做得像了,便能博得满堂彩。这和西方表演理论完全是两回事。

那位可能要问了:凡是戏剧当然都是假的,难道西方戏剧里慷慨就义的英雄也是真死?这里的区别在于,西方戏剧理论基础乃是现实主义,无论是布景,是服装,是表演,统统都以真实为蓝本,演员必须流露真情实感,演得惟妙惟肖,以此唤起观众的共鸣,让他们彻底忘记自己不过是在看虚构作品。

传统戏剧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唱、念、做、打都明摆着是假的,而观众也决不会追究失实之处。

所谓“唱”当然是指演唱,乃是京戏最重要的表演功夫,老北京人从来不说“看戏”,说的是“听戏”。但它和西洋歌剧不同,是用假嗓,以舌根紧贴在上颚发出憋尖的声音来。在西学东渐前,传统戏剧没有多少正经文人介入,更没有版权观念,因而即使是同一部戏,也不知道最初写剧本的人是谁,没有什么正规的统一的脚本,也没有统一的曲谱,全由艺人自己发挥,是什么唱词,怎么个唱法,多由大腕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发挥,这就是老肚子说的“京戏是听角儿”的缘故。唱的水平高低,似乎是看它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成功。我从来没能听出旧戏有什么美感来。例如周信芳乃是破锣嗓,难听到引起生理反感,可他的粉丝都说怎么怎么了不得。

“念”就是念台词,除了丑角可以使用天然声带,以北京口音作夸张发声外(称为“京白”),其他角色都只能用假嗓发声,按安徽一带的南方口音,拿腔捏调、抑扬顿挫地念台词(称为“韵白”),因为偏离正常说话太远,台词可以比唱词还难懂。我从来无法理解:如此偏离真实的说话方式,怎么还能因成功表现人物细腻真实的心理活动而备受狂热喝彩?京剧《宇宙锋》演的乃是赵高的女儿装疯,据说那女主角(梅兰芳)用假嗓说出来的话非常像疯子的,但又能让你听出是正常人在装疯,而《贵妃醉酒》里的梅兰芳用假嗓说的醉话也非常逼真,也不知道戏迷们是从哪儿听出来的。

“做”就是做戏,也就是动作表演。传统戏剧因为丝毫不受现实主义束缚,没有任何布景,所以主要表演内容就是假戏真做,让观众在想象中看见演员口头通报的山水。例如周信芳的杰作《徐策跑城》,从头到尾就是一个老头在舞台上跑来跑去,假装从家里跑出去,跑上了城楼,接着又从城楼上跑下来,一直跑到宫里去。当年《戏剧报》编辑曾像拍摄跳高冠军一样,把周信芳演出拍下来,把分解动作登在画报上,显示他的各种身段。其实无论是城楼,是家,还是街道,统统都不存在于舞台上,老周始终在平坦的舞台上假跑,靠口头通知以及身段演示,让观众明白他现在是跑上城楼还是跑下来,又处于什么身心状态。

这在现代人很难理解:在平坦的舞台上用假跑动作,虚拟一个龙钟老头跑上城跑下城,即使装得再像又如何?算是什么艺术啊?可这是旧戏的主要表演艺术,把它除去,也就没有旧戏了。

“做”大概还包括哭笑,当然是假哭假笑。西方演员可能也是假哭假笑,但起码发出的哭(笑)声是真实的,面部表情的真实就更不用说了,而且各人有各人的哭(笑)法,没有什么统一的哭(笑)操作规程。

旧戏则不但用厚厚的化妆覆盖了角色的表情,而且假哭时眼里不许有泪,还必须使用假嗓,哭法还必须严格按照统一程式,一律是“喂呀!……”然后便是抖水袖(那也是一门大艺术,据说有各种抖法,非常复杂),然后再假装以袖拭目,但一定要确保袖子离眼睛有大约一寸,以免破坏了化妆。笑也是这种使用假嗓的假笑,也必须按照统一程式,一律是“三级跳”式笑法:“哈哈,哈哈,沃哈哈哈哈——”,开头那两个哈哈乃是助跑,断断不可省去。

有些表演更没劲,例如甩头发就是一门绝活。某忠臣遭受陷害被朝廷逮捕了,乌纱帽当下给恶吏摘了,于是他满头的假乌丝便成了长长的一束落下来(不是散开的而是集束状)。为了表示他的悲愤绝望,他就跪在地上,用头在空中飞快划圆圈,使得那集束头发飞快旋转,如一把雨伞然,让大众看得如痴如醉,暴雷也似地喝道:“好啊!”完全不管他要表现的乃是忠臣被屈的悲愤。

类似地,挂在演员下唇以上、上唇以下,长约三四十公分的“髯口”(亦即假胡子)也是表演的工具。当演员要表示他的愤怒时,可以使用各种杂技特技,使得长长的假胡子或飞扬,或颤动。此时大众又再度进入亢奋状态,暴雷也似地喝道:“好啊!”完全不管他要表现的乃是极度的愤怒。

这在早就习惯于西方表演艺术的现代观众看来根本是胡闹。他们无法理解,以如此虚假的做作,谈何在舞台上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遑论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活动?这就是我的永恒困惑。

但过去的人根本不管这些,他们知道那是演戏,反正是假的,何必胶柱鼓瑟?民间歇后语中就有“看戏落泪——白替古人耽忧”,显示了观众对被真情打动而流泪者的轻蔑。“旧”社会的戏园子如同热闹集市:小贩在其中叫卖;观众大声谈笑,嗑瓜子,响亮吐痰;绞紧的热毛巾在空中飞来飞去(那是跑堂给观众扔过去让他们擦脸的);戏班子的小厮不时走上舞台,为正在演唱的演员送上茶水。此时演员便停下来喝点茶,然后接着再唱。谁也不会对此大惊小怪。大多数戏迷早就对简单的情节和唱词烂熟于胸了。人家来是专门等“甩头发功”“抖胡子功”或“装疯子功”的绝活出场的。一旦那绝活抖出来了,则观众不管剧情的情绪需要,一律报之以响亮的正彩或倒彩(如果演的不满意的话)。

简言之,旧戏的宗旨,就是用假到极点的表现手段去表现真实生活,这虚假是无所不在、渗透一切的。但吊诡的是,演员成名,恰是因为观众从他们虚假至极的表演中看到了真实生活的影子。这儿的悖论其实为演员提供了主动创作的余地——谁能用极度虚假的动作模拟出各种真实动作的影子,哪怕那动作无聊到是醉酒女人撒酒疯,或是一个年迈老头在平地上虚拟跑上跑下城楼,都能获得观众的赞赏。借用中医的话来说,旧戏乃是一种“表证”,表浅到极点的表演艺术,丝毫不涉及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开掘,更没有西方式的尖锐戏剧冲突。

明白了这一点,或许能明白为什么梅兰芳有那么大的名气——他面临的难题太艰巨:身材高大,膀大腰圆,却专门演娇怯怯的小女子,特别符合整个旧戏的宗旨,亦即try everything to accomplish the impossible。所以自然要成一代大宗师。

“打”则是武打,其实和杂技差不多,类似于西方的stunt,但是许多武打动作非常虚假,却又没有防护,非常危险。例如盖叫天曾因为从垒得很高的桌子上(旧戏因不使用布景,需要有高山或高楼表演特技时便用码起来的桌子代替)跳下来,致使腿骨折断。

明白了以上简介(当然是外行话),则不难看出样板戏为何要“破旧立新”:它无法沿用旧戏的表演艺术,起码“念”和“做”都只有废除。样板戏的演员说话虽然偶用假嗓,但不管是老头青年小孩老太太少女,在情绪平稳时基本都用真嗓说话。旧戏中生、旦、净等那些反常到能让你起鸡皮疙瘩的拿腔捏调的尖声停止使用,发音也改用普通话,不再用“韵白”的南方话。“做”则基本是话剧那一套,再没有什么水袖可抖,头发胡子可甩。只有在《智取威虎山》的《打虎上山》一幕中使用了传统的“骑马技术”,让杨子荣在舞台上舞动马鞭,虚拟骏马在茫茫雪原中奔驰,并因遇虎而直立起来。但所有样板戏里就只保留了这么一点传统戏剧“做”的艺术手法。

“打”倒是在武装斗争中派上了用场。除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海港》和《龙江颂》外,所有的样板戏都有武打场面。但这种武打不像旧戏的武打。旧戏中的武打半是舞蹈,半是交锋,看上去比较假。而样板戏的武打有点像李小龙或好莱坞的武打,比较逼真,因此真正保留的传统也不多。当然也有例外,例如《智取威虎山》最后武打时有所谓“三穿”,亦即三个演员同时跃起相向飞出,从不同高度在空间中立体交叉,互相穿越而未发生碰撞。这动作难度很大,完全是杂技功夫。

相对来说,样板戏保留得最多的旧戏成分还是“唱”,这当在下文中详细论述。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04017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