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亦明:方舟子对《我和方舟子分手决裂的前前后后》一文的四次反击 |
 |
所跟贴 |
亦明:方舟子对《我和方舟子分手决裂的前前后后》一文的四次反击 -- xyzxyz - (16340 Byte) 2007-12-06 周四, 上午1:02 (261 reads) |
xyzxyz
加入时间: 2004/02/15 文章: 2188
经验值: 183
|
|
|
作者:xyzxyz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注:就在要将本文贴出之前,笔者发现虹桥科教论坛的两篇文章,分析揭露方舟子的《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内容与我的分析颇多重合。这说明,这个世界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方舟子的那套小儿把戏,除了能够自欺欺人,剩下的,就是贻笑世人。这,大概是方舟子的后半生对这个世界的唯一价值。笔者不敢隐人之美,特将此二文附在后面。再次感谢诸位网友的帮助。】
附录1、巡抚:《方叉的抄袭嫌疑还是越描越黑》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79370&select=&forum=1
方叉的抄袭嫌疑还是越描越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虹桥科教论坛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ed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交者: 巡抚 于 2007-12-05 13:31:08
贾士荣:“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方舟子:“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两人这段话语序用词高度相似,贾2004年出文,方2006年出文。尽管方叉强调“细微差别(比如我更准确地指的是平均数)”,贾士荣的那些话里其实也明显是表示平均的说法。方叉读了贾士荣的文章,稍微加减了一两个无关紧要的字,就好像可以避免被人指责抄袭剽窃了。方叉号称是个打假英雄,当然比一般的抄袭剽窃之徒高明一点。
方叉煞有介事地说,“我根据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在该报告的第14页,有一组数据指出,在玉米地外5米处马利筋草叶上玉米花粉的数量每平方厘米0~6个,平均1.4个,误差±1.8”。还给出原文的出处:http://www.biotech-info.net/Searsreport.pdf
俺虽然是个老粗,搞不懂milkweed为什么会译成马利筋草,但是俺看到该文的第13页有这样的叙述:
the amounts recorded from plates positioned 5m from
the east edge ranged from 34 to 175 grains/cm2. On average, 209 grains/cm2 and 104 grains/cm2 were found at the edge and at 5m respectively. At 10 m from the field edge, an average of 38 grains/cm2 was observed for this field.
这是研究者用小碟子收集到的花粉的数据,在5米处有104颗之多。方叉如果真的是根据这篇文章写的他的《误读“转基因”》,为什么不向读者交待这个叙述?
看来,方叉为了辩解自己没有抄袭贾士荣的文章,事后查到这篇文献,就拿来当作自己的“原文出处”。这种狡辩,在106天的事件里也有过表演。
亦明戳了他几十处烂疮疤,他总算似乎找到了其中一个亦明不够严实的招数,乘机还了一招,然后就宣布自己得胜,“下不为例”。这不奇怪。谁见过方舟子认过错、认过输啊?!一旦认错,他就没脸在网上混了,所以他只能把“一贯正确”的牌坊硬撑下去。
亦明兄,慢慢来。揭方叉的伟光正画皮,既为民除害,也颇有娱乐价值。工作之余,闲着也是闲着,斗方叉玩吧。
附录2、白字秀才:《hehe,《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续集》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79371&select=&forum=1
hehe,《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续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虹桥科教论坛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ed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交者: 白字秀才 于 2007-12-05 13:40:38
回答: 方叉的抄袭嫌疑还是越描越黑 由 巡抚 于 2007-12-05 13:31:08
方舟子被亦明一连“打压”了15个回合后,在第16个回合终于逮到了亦明的一个失误,扬眉吐气地“狂笑”了一下。
起因是方舟子在《误读“转基因”》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而且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
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其实,方舟子的这段文字,错误在于,方舟子想当然地认为:因为“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所以“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方舟子说他写文章是”根据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的第14页的一个表上的内容。
看上图,是方舟子提到的那份报告的第13页。可见,在离玉米田地外5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平均有104个玉米花粉;就是在10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平均也会落下38个玉米花粉。
所以很明显,所谓“在5米处,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平均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并非是因为“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因为玉米花粉能够飞到离玉米地外5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时104个,而不是1个。
那么,为何在5米处的马利筋叶片上平均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如果方舟子真是“根据”这份报告而写的话,他应该会在第14页还看到,报告的作者认为是因为马利筋叶片“比较光滑”以及“下雨”和“刮风”,导致落在“马利筋叶片”上的花粉,绝大部分或90%以上被吹落下地。否则,无法解释在同样的距离,非马利筋叶片处会存在平均有104个玉米花粉。
如果方舟子在写他那篇文章时,根据的是这份报告,而非有细微差别的贾士荣曾发表在新语丝上一篇文章《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那么,他和贾的文字不应该是“细微的差别”,应该是“很明显的不同”才是。
附录3、 方舟子:《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
(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
•方舟子•
有一个网名“亦明”的受虐妄想狂患者,幻想曾经与我有过什么交情(我和他唯一的“交往”就是几年前他给新语丝投稿时,回复过一、两次简短的email,都是涉及到来稿的处理,一是请他在来稿中不要引用“隧道”之类海外政治宣传刊物的资料当证据,二是请他在来稿中不要以生物化学专家口气把核酸和蛋白质相提并论,一个不是营养素,一个是营养素,不是同一类东西。此人恼羞成怒,从此落下病根,没再来过稿),一篇又一篇地张贴《我和方舟子分手、决裂的前前后后》的大字报,还有想看热闹的人,怕我不理睬他,拼命往我信箱里塞这些大字报。我当然还没有无聊到去满足一名妄想狂患者的受虐需求,对塞到信箱里的这些垃圾看都懒得看,一删了之。今天见到有人在新语丝论坛转贴了亦明的最新大字报《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说是亦明露了大窃,就多看了一眼,才发现原来这位此前连 “核酸”是什么东西都没搞清楚的“方学家”,摇身一变又成了“从美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业是分子生物学”、“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科学论文多篇”, “我高出方舟子至少一个数量级”、“中文著作,曾被包括北大、清华的教授、博导在内的专家学者在专业论文中多次引用”的分子生物学家,要来揭露我如何受雇于美国转基因技术公司,昧着良心谎话连篇在中国推销转基因产品了。为了证明我是如何“根本不具备讨论转基因这个问题的资格”的,此人抓住我文章里的一句话,大做文章。
我在《误读“转基因”》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而且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转基因玉米花粉不会危害大斑蝶幼虫。”
亦明注意到新语丝曾经刊登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贾士荣的一篇文章《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里面有相似的一句话:“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于是他无视二者表述上的细微差别(比如我更准确地指的是平均数),断定我那句话出自贾士荣的文章。亦明又在《美国科学院院刊》找到一篇研究玉米花粉在马利筋叶片上的散布情况的论文,以为天底下只有这一篇研究玉米花粉的文献,认定贾士荣说法必定来自这篇论文,但这篇论文中并无“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这个亦明认为很奇怪的说法,也无“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这一数据,只有4~5米处是每平方厘米8个玉米花粉这一数据,于是亦明无视4~5米与5米的差别,认定必定是贾士荣英语太糟糕,看不懂英文论文,连density这种初级英语单词都不懂,把原文中说的玉米密度当成了玉米重量,把原文提到的“0.996”分布频率当成了1个花粉颗粒。在如此这般浮想联翩的揣测之后,亦明嘲笑说:
“显然,方舟子在做转基因科普时,并没有‘阅读原始论文’,也没有‘根据第一手的材料写作’。他根据的,不过是一个读不懂英文的贾科学家编造出来的假材料。”
“贾研究员如果稍微能够读懂英文,方博士如果稍微地象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搞学问,他们就不会闹出这么一个丢尽全世界学者脸面的大笑话了。”
其实,亦明如果稍微能够读懂英文,如果稍微地象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搞学问去读几篇为转基因技术的文献,甚至如果像他自吹的那样善于使用“小小的鼠标”,那么只要在google里用几个关键词corn, pollen, heavy一搜索,就会发现类似“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这样的说法,随处可见,而且都是在政府、大学、专业机构网站出现的,例如: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se low pollen concentrations is that corn pollen grains are fairly heavy, therefore most settle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cornfield.
http://whybiotech.com/index.asp?id=1806
Bt corn pollen is heavy and can only travel short distances.
http://www.csiro.au/pubgenesite/faqs.htm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keeping pollen density low. Corn pollen is relatively heavy, so it doesn't blow far;
http://www.ars.usda.gov/is/AR/archive/feb02/corn0202.htm
But because corn pollen is relatively heavy, only about 30 percent of it drifts farther than 8 meters (26 feet).
http://www.ipm.iastate.edu/ipm/icm/1999/6-14-1999/monarchbt.html
至于“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我根据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在该报告的第14页,有一组数据指出,在玉米地外5米处马利筋草叶上玉米花粉的数量每平方厘米0~6个,平均1.4个,误差±1.8。
http://www.biotech-info.net/Searsreport.pdf
其实在亦明引用的那篇论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那篇论文虽然没有5米处的数据,但是提到8米处的花粉数为0~1.2个。
至于亦明文章最后提到的2004年研究基因转移的论文,与转基因玉米花粉是否会危害大斑蝶幼虫这个话题毫无关系。
本来是不用理睬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的,即使他“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不应该再去刺激他。但是即使是心理有病的人写的文章,也会有相信谎话重复千遍即成真理的别的“方学家”当成宝贝到处乱转,更可能被反转基因人士当成依据,以为贾研究员或我真是读不懂英文而编造假材料,所
以就浪费时间澄清一下。下不为例。
附:
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
亦明
前面提到,方舟子根本不具备讨论转基因这个问题的资格。我这么说,并不仅仅因为他拉大旗做虎皮,冒充“主流科学界”的代言人;也不仅仅因为他瞪着眼睛说瞎话,骗人不眨眼——我这么说,还是因为这个美国博士的无知,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中略)
按道理讲,一个人做科普,他只需要把书本中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复述出来就可以了,因此,一个“科普作家”只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训练和理解能力,他犯错误的可能性并不很大。……
(XYS20071204)
(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作者:亦明_2007回复日期:2007-12-60:14:20
【注:就在要将本文贴出之前,笔者发现虹桥科教论坛的两篇文章,分析揭露方舟子的《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内容与我的分析颇多重合。这说明,这个世界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方舟子的那套小儿把戏,除了能够自欺欺人,剩下的,就是贻笑世人。这,大概是方舟子的后半生对这个世界的唯一价值。笔者不敢隐人之美,特将此二文附在后面。再次感谢诸位网友的帮助。】
附录1、巡抚:《方叉的抄袭嫌疑还是越描越黑》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79370&select=&forum=1
方叉的抄袭嫌疑还是越描越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虹桥科教论坛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ed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交者: 巡抚 于 2007-12-05 13:31:08
贾士荣:“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方舟子:“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两人这段话语序用词高度相似,贾2004年出文,方2006年出文。尽管方叉强调“细微差别(比如我更准确地指的是平均数)”,贾士荣的那些话里其实也明显是表示平均的说法。方叉读了贾士荣的文章,稍微加减了一两个无关紧要的字,就好像可以避免被人指责抄袭剽窃了。方叉号称是个打假英雄,当然比一般的抄袭剽窃之徒高明一点。
方叉煞有介事地说,“我根据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在该报告的第14页,有一组数据指出,在玉米地外5米处马利筋草叶上玉米花粉的数量每平方厘米0~6个,平均1.4个,误差±1.8”。还给出原文的出处:http://www.biotech-info.net/Searsreport.pdf
俺虽然是个老粗,搞不懂milkweed为什么会译成马利筋草,但是俺看到该文的第13页有这样的叙述:
the amounts recorded from plates positioned 5m from
the east edge ranged from 34 to 175 grains/cm2. On average, 209 grains/cm2 and 104 grains/cm2 were found at the edge and at 5m respectively. At 10 m from the field edge, an average of 38 grains/cm2 was observed for this field.
这是研究者用小碟子收集到的花粉的数据,在5米处有104颗之多。方叉如果真的是根据这篇文章写的他的《误读“转基因”》,为什么不向读者交待这个叙述?
看来,方叉为了辩解自己没有抄袭贾士荣的文章,事后查到这篇文献,就拿来当作自己的“原文出处”。这种狡辩,在106天的事件里也有过表演。
亦明戳了他几十处烂疮疤,他总算似乎找到了其中一个亦明不够严实的招数,乘机还了一招,然后就宣布自己得胜,“下不为例”。这不奇怪。谁见过方舟子认过错、认过输啊?!一旦认错,他就没脸在网上混了,所以他只能把“一贯正确”的牌坊硬撑下去。
亦明兄,慢慢来。揭方叉的伟光正画皮,既为民除害,也颇有娱乐价值。工作之余,闲着也是闲着,斗方叉玩吧。
附录2、白字秀才:《hehe,《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续集》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79371&select=&forum=1
hehe,《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续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虹桥科教论坛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ed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交者: 白字秀才 于 2007-12-05 13:40:38
回答: 方叉的抄袭嫌疑还是越描越黑 由 巡抚 于 2007-12-05 13:31:08
方舟子被亦明一连“打压”了15个回合后,在第16个回合终于逮到了亦明的一个失误,扬眉吐气地“狂笑”了一下。
起因是方舟子在《误读“转基因”》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而且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
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其实,方舟子的这段文字,错误在于,方舟子想当然地认为:因为“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所以“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方舟子说他写文章是”根据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的第14页的一个表上的内容。
看上图,是方舟子提到的那份报告的第13页。可见,在离玉米田地外5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平均有104个玉米花粉;就是在10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平均也会落下38个玉米花粉。
所以很明显,所谓“在5米处,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平均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并非是因为“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因为玉米花粉能够飞到离玉米地外5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时104个,而不是1个。
那么,为何在5米处的马利筋叶片上平均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如果方舟子真是“根据”这份报告而写的话,他应该会在第14页还看到,报告的作者认为是因为马利筋叶片“比较光滑”以及“下雨”和“刮风”,导致落在“马利筋叶片”上的花粉,绝大部分或90%以上被吹落下地。否则,无法解释在同样的距离,非马利筋叶片处会存在平均有104个玉米花粉。
如果方舟子在写他那篇文章时,根据的是这份报告,而非有细微差别的贾士荣曾发表在新语丝上一篇文章《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那么,他和贾的文字不应该是“细微的差别”,应该是“很明显的不同”才是。
附录3、 方舟子:《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
(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
•方舟子•
有一个网名“亦明”的受虐妄想狂患者,幻想曾经与我有过什么交情(我和他唯一的“交往”就是几年前他给新语丝投稿时,回复过一、两次简短的email,都是涉及到来稿的处理,一是请他在来稿中不要引用“隧道”之类海外政治宣传刊物的资料当证据,二是请他在来稿中不要以生物化学专家口气把核酸和蛋白质相提并论,一个不是营养素,一个是营养素,不是同一类东西。此人恼羞成怒,从此落下病根,没再来过稿),一篇又一篇地张贴《我和方舟子分手、决裂的前前后后》的大字报,还有想看热闹的人,怕我不理睬他,拼命往我信箱里塞这些大字报。我当然还没有无聊到去满足一名妄想狂患者的受虐需求,对塞到信箱里的这些垃圾看都懒得看,一删了之。今天见到有人在新语丝论坛转贴了亦明的最新大字报《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说是亦明露了大窃,就多看了一眼,才发现原来这位此前连 “核酸”是什么东西都没搞清楚的“方学家”,摇身一变又成了“从美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业是分子生物学”、“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科学论文多篇”, “我高出方舟子至少一个数量级”、“中文著作,曾被包括北大、清华的教授、博导在内的专家学者在专业论文中多次引用”的分子生物学家,要来揭露我如何受雇于美国转基因技术公司,昧着良心谎话连篇在中国推销转基因产品了。为了证明我是如何“根本不具备讨论转基因这个问题的资格”的,此人抓住我文章里的一句话,大做文章。
我在《误读“转基因”》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而且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转基因玉米花粉不会危害大斑蝶幼虫。”
亦明注意到新语丝曾经刊登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贾士荣的一篇文章《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里面有相似的一句话:“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于是他无视二者表述上的细微差别(比如我更准确地指的是平均数),断定我那句话出自贾士荣的文章。亦明又在《美国科学院院刊》找到一篇研究玉米花粉在马利筋叶片上的散布情况的论文,以为天底下只有这一篇研究玉米花粉的文献,认定贾士荣说法必定来自这篇论文,但这篇论文中并无“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这个亦明认为很奇怪的说法,也无“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这一数据,只有4~5米处是每平方厘米8个玉米花粉这一数据,于是亦明无视4~5米与5米的差别,认定必定是贾士荣英语太糟糕,看不懂英文论文,连density这种初级英语单词都不懂,把原文中说的玉米密度当成了玉米重量,把原文提到的“0.996”分布频率当成了1个花粉颗粒。在如此这般浮想联翩的揣测之后,亦明嘲笑说:
“显然,方舟子在做转基因科普时,并没有‘阅读原始论文’,也没有‘根据第一手的材料写作’。他根据的,不过是一个读不懂英文的贾科学家编造出来的假材料。”
“贾研究员如果稍微能够读懂英文,方博士如果稍微地象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搞学问,他们就不会闹出这么一个丢尽全世界学者脸面的大笑话了。”
其实,亦明如果稍微能够读懂英文,如果稍微地象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搞学问去读几篇为转基因技术的文献,甚至如果像他自吹的那样善于使用“小小的鼠标”,那么只要在google里用几个关键词corn, pollen, heavy一搜索,就会发现类似“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这样的说法,随处可见,而且都是在政府、大学、专业机构网站出现的,例如: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se low pollen concentrations is that corn pollen grains are fairly heavy, therefore most settle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cornfield.
http://whybiotech.com/index.asp?id=1806
Bt corn pollen is heavy and can only travel short distances.
http://www.csiro.au/pubgenesite/faqs.htm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keeping pollen density low. Corn pollen is relatively heavy, so it doesn't blow far;
http://www.ars.usda.gov/is/AR/archive/feb02/corn0202.htm
But because corn pollen is relatively heavy, only about 30 percent of it drifts farther than 8 meters (26 feet).
http://www.ipm.iastate.edu/ipm/icm/1999/6-14-1999/monarchbt.html
至于“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我根据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在该报告的第14页,有一组数据指出,在玉米地外5米处马利筋草叶上玉米花粉的数量每平方厘米0~6个,平均1.4个,误差±1.8。
http://www.biotech-info.net/Searsreport.pdf
其实在亦明引用的那篇论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那篇论文虽然没有5米处的数据,但是提到8米处的花粉数为0~1.2个。
至于亦明文章最后提到的2004年研究基因转移的论文,与转基因玉米花粉是否会危害大斑蝶幼虫这个话题毫无关系。
本来是不用理睬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的,即使他“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不应该再去刺激他。但是即使是心理有病的人写的文章,也会有相信谎话重复千遍即成真理的别的“方学家”当成宝贝到处乱转,更可能被反转基因人士当成依据,以为贾研究员或我真是读不懂英文而编造假材料,所
以就浪费时间澄清一下。下不为例。
附:
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
亦明
前面提到,方舟子根本不具备讨论转基因这个问题的资格。我这么说,并不仅仅因为他拉大旗做虎皮,冒充“主流科学界”的代言人;也不仅仅因为他瞪着眼睛说瞎话,骗人不眨眼——我这么说,还是因为这个美国博士的无知,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中略)
按道理讲,一个人做科普,他只需要把书本中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复述出来就可以了,因此,一个“科普作家”只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训练和理解能力,他犯错误的可能性并不很大。……
(XYS20071204)
作者:xyzxyz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