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韩三洲:篱槿堂人物论摭拾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韩三洲:篱槿堂人物论摭拾
资料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29
经验值: 5282
标题:
韩三洲:篱槿堂人物论摭拾
(886 reads)
时间:
2007-12-03 周一, 下午12:15
作者:
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韩三洲:篱槿堂人物论摭拾
几年前,八十多岁的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见图)的回忆录《篱槿堂
自述》出版后,在读书界可以说是好评如潮。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
反响,就是因为传主在书中对所接触的人物评价上面,不扬恶、不溢
美,忠实地记录下个人的眼光与看法。
这样的春秋笔法,自然是与过去的那种依附名人、谀词阿世的回忆录
截然不同的。因为中国知识分子讲究的是淡泊处世,口不臧否人物,
多说好话,少结仇怨;提倡的是“平生不知解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哪里像这本书的作者,秉笔直书,口无遮拦的。去年,兰州大学出版
社又出版了六卷本的《赵俪生文集》,文集的第五卷是充实后的自传,
作者记述了自己的坎坷遭遇,而且“不是一般的坎坷,而是必欲置诸
死地而后快”的坎坷,其中也写到了作者一生中与一些公众人物的交
往过程,夹叙夹议的,又倒像是一部“篱槿堂人物论”。所以,在读
第五卷时,就随手将书中此类文字的随手记了下来,前后整理在一起,
做一些“文抄公”事情,来看看篱槿堂主一生中都接触过那些人和事,
作为历史学家又是如何知人论世的。而其中牵涉到具体的有争议的人
物事件,用赵俪生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知我者其在《春秋》乎?!
罪我者其在《春秋》乎?!’一切留给大家评骘就是了。”
张申府
我十八岁那年初识张申府先生,记得他身材较高,方脸膛,微胖,穿
一身考究的西服,严整的打着领带,用一口并不浓重的河北中部口音
讲课。一次到他的办公室去,看到他正把两条腿架在书桌上读杂志,
这样的架势,像是后来看到的丘吉尔和尼克松照片中的形象。那时,
他在清华大学是教《逻辑学》的教授,但当时还“吃不开”,此前却
是大人物,曾是中国共产党巴黎支部、柏林支部的创建者,黄埔一期
生入学口试的主持人。他的《逻辑》课很少讲逻辑学,而是骂蒋介石,
成为热门的政治论坛。听他课的人不外两部分,一部分是保持着自己
见解从拥护或者反对立场上来挑拣他的政治论点的,另一部分则是来
混学分的。他的课缴上一份读书笔记,没有不及格的。有一天,上课
从不点名的张先生突然点起名来,原来他收到一封信,画上有人举枪
在向张先生射击。上面,一行大标语“第三党万岁!”
“谁写的?请站出来!”他声色俱厉地说,课堂上鸦雀无声。好半天,
张先生的语调缓和了。“说我是第三党,大概由于我认识邓演达先生
吧?可在此前,我早在莫斯科认识了蒋介石先生,又在柏林认识了朱
德先生,那么,怎么来定我的党派呢?我申明,我是学哲学的,像苏
格拉底一样,从来不怕死。”
“一二·九”运动,他是幕后领导人之一,后被捕,清华教授会还通
过决议开除了他。解放后见过他一次,那时他因发表过“划江而治”
的议论,不符合“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意旨,早被“一抹到底”了。
一九八三年四月,曾去看过他一次,他的记忆已全然模糊,师生一见
面,就傻乎乎的问“你四十几了?”已不能谈什么了。一九八七年春,
我以“交流学者”的身份访问美国,张申府的研究者舒衡哲告诉我,
“划江而治”的背景是李宗仁。她又说,张申府曾亲口说过,当年李
大钊是北大图书馆馆长,张是馆长室秘书,有一次X泽东交来由他
缮写的材料,可能缮写的工整程度令李不满意吧?李叫张转告X重
缮一遍。张回忆说,他非常客气地对X说:“请拿回去重作一遍。”
他看到对方的脸上露出了不愉快的神色。后来,我读到一本陈伯达的
书,说陈初到延安与X见面,当X得知陈是从北平来的,即刻打听
张申府的下落。足见X先生是一直将张惦记在心的。 (图为在清华
任教的张申府)
俞平伯
九十年代报刊上很捧他,也许因为在《红楼梦》上蒙过冤屈,替他平
反平反。但当时我对这位老师却尊重不起来。个儿是矮的,眼睛是斜
的,小平头,一袭蓝布大褂。初开学的晚会上,他献演《活捉》,他
演张三郎,夫人演阎婆惜,夫妻二人的昆剧修养是够好的,但看后心
里总不是味。去听课,繁征博引,甚至引到“先曾祖曲园先生曰”,
做学问就做学问吧,引先曾列祖有什么必要?!
朱自清
朱自清佩弦先生,温文尔雅,深通人情世故,人望很高。我们同学办
]的刊物请他写文章,从不推辞,而且文稿工工整整,一如其人。但
到他课堂上听,一门《陶潜》,一门《李贺》,是两个工作量最轻的题
目,而且讲不出东西来。我们同学私下里常常评头论足,说“讲出东
西来”和“讲不出东西来”,是老师中间的一条分水岭。
闻一多
真正能讲出东西的是闻一多,第一次见他时印象是厚发清癯、鼻上架
有银丝眼镜的中年人。闻先生在青岛大学任教授时,曾被学生轰过,
说他“不学无术”,这对他是个刺激,据说当时支持闻先生的只有一
个人,那就是在他无窗室中苦吟着生活烙印的臧克家。闻先生本是新
月派诗人,在美国是学舞台设计的,现在又教起《诗经》、《楚辞》,
自不免有功力不到的地方,所以他一回到清华就拼命下功夫,许多蝇
头细字的读书笔记都是这时候写出来的。他也搞考据,搞训诂,但比
所有的训诂学家都有高明之处,是在沉潜之余,还有见解,有议论,
这对我们学生来说,启发很大。于是,我们一下就把闻先生爱上了,
大家争着选修或旁听他的课,主要是从他的讲课中窥察他的治学方
法,闻先生一下子在清华园走了红。但他是有脾气的,同学们也都小
心翼翼的。他喜欢查类书,我们也跟着查类书;他讲神话,不免多涉
及两汉的谶纬之书,我们也跟着熟悉一些谶纬。到了西南联大,闻先
生的学问来了个大跃进,他通过《周易》研究,把古代民俗、古代社
会经济、甲骨文、训诂文字凝练到一起了,写出了《周易义证类纂》
那样精绝的著作。我中年本是搞“农民战争史”和“土地制度史”的,
那是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结果。晚年,又不知不觉地回到“先秦文化
史”上来,在闻先生死后若干年,又一次“受教”于他,感到他的研
究实在太精湛了。
我和闻先生之间,除去学业的的传递,还有他对我人格上的的熏陶。
我在山西参加抗日部队时,曾给闻先生写过一封信,向他报告游击队
的生活花絮。他从云南晋宁用蝇头小楷给我回了一封信。这时候,也
正是他学术达到最醇练的时刻。这封信我珍藏下来,捐赠给先生遗著
的编委会了。
赵德尊
具体引导我参加到革命外围的,是赵德尊。他是辽宁人,小矮胖子,
从来不发脾气,是外语系比我高一级的学生,喜欢写一些短文章,笔
名罗白。此人后来成了高岗的秘书长,黑龙江省委书记,《X选》第
五卷中提到高岗手下有五虎将“张、张、赵、马、郭”的“赵”就是
他了。他在1935年组建“左翼作家联盟”清华园小组,成员有王瑶、
郑天翔、赵俪生、冯契……这是秘密组织,还需要有个公开的名目,
于是又组织了“国防文艺社”,又扩大改组为“清华文学会”。这是一
个以“左联”为核心的统一战线群众团体,我被推选为主席,陈国良
(即陈落)为副主席。
王瑶
王瑶喜欢搞文艺理论,爱读普列汉诺夫和卢那察尔斯基的书,爱写书
评和文学评论与论战的文章,我们叫他“小胡风”。一九三九年我在
陕西乾州教中学时,王瑶来看过我,他是从沦陷区混在许多山西商人
队里到大后方来的,不久以后,他又到遥远的大西南去拿大学文凭和
研究生文凭去了。后来听人说王瑶很恶劣,他自从被以蒋南翔为书记
的清华园支部开除出党后,就回到家乡“隐居”起来了,在日本统治
下表现很模糊。抗日部队曾找过他两次让他“出山”,第一次被拒绝
了,第二次甚至说出“下次不要再来,家里住着太君,再来就要报告
了”这样的话。可是在《王瑶先生纪念文集》中,却说王瑶当时曾去
找过抗日部队,组织不在,等了一个多月就回家了。当然,兵荒马乱
之中,事情会有些周折,但无论如何周折,这两种说法总不会如此“径
庭”。王瑶兄是山西平遥人,这个地方在政治上与金融上都是不寻常
的。这种在操业上和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娴于计算的明敏,不能说一点
也没有沾染到王兄身上。
闻(一多)师母高真女士曾喜孜孜给我们讲过一个与王瑶有关的故事,
说有一天闻老师下课回家,把书包一摔半天才发话:“咳,咳,我真
惭愧呀,当了这些年教授连一个女学生都没拐上手,你看王瑶,才当
了一年多国文教师,就拐上一个女学生跑了!”我们一听,原来是讲
笑话。其实,这个“拐”字,有点委屈了王瑶夫妇,据我所知,王瑶
的夫人杜琇女士当时也是冒着生命危险跟王瑶出走的,因为她的父亲
是卢汉手下保卫人员的头头,坚决反对这场婚姻,他们俩是躲进运送
货物大卡车的篷布里,才幸免于难。闻先生用了一个“拐”字,只不
过是“语不惊人誓不休”罢了!
冯契
出生于浙江诸暨,我们同学常开玩笑,说那是出西施的地方,可冯兄
出自农家,性格内向,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就不声不吭的啃大本大本的
西洋版康德和斯宾诺莎,很快就被老师器重。冯友兰老师讲《中国哲
学史》课,每讲到认为淋漓尽兴的时候,总是向班上说:“密密密斯
忒儿冯冯冯宝麟,你你有什么意见?”引得我们一教室的人即新奇又
嫉妒,整个教室七八十人,你的眼睛就直瞧得上一个冯宝麟?我们只
有“叨陪末座”?从中可以看出,冯契的脱颖而出,已经被老有城府
的冯老先生觉察了。冯契一辈子保有党员身份,但不是一个激进主义
者,似乎是一个天生的学者,温柔内向,早年写诗,喜欢思维。他的
导师是金岳霖,提起他,今天真是煊赫的大宗师了。在我的印象里,
那是一个行动很古怪、内心很诡谲的老人。在哲学派别上,他笃信美
国的逻辑分析主义,在我看来,这是一条钻牛角钻不出所以然的死胡
同。试观死钻数理逻辑的沈有鼎钻成半疯,就可以思过半矣。四十年
代中期,金和冯师徒在昆明一个小村庄里进行了传承,金的一套本领
不但被冯学到了,还察觉到逻辑分析主义的不足之处,但靠自然科学
的方式还不行,还要有人文科学的方法,于是将中国的“天人合一”
的观念注入进去,使自己晚年的造诣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当年老先生
们对“密密密斯忒儿冯”的估量没有落空,真的出台了一个大角色!
荣高棠
现在是大人物了,当年叫荣千祥,专门领导大家唱歌演戏的。北平有
一种行当,叫卖梨膏糖的,叫卖的调子特别优雅婉转,荣千祥学来了,
编入了救亡内容,大家都爱听。久而久之,“荣千祥”三字转晦,“梨
膏糖”三字反而无人不知,他后来的“荣高棠”二字,实由此而来。
蒋南翔
在一二·九后期,记得蒋南翔到我房间来。他说,“你人很诚实,在
搏斗中表现英勇,这说明你革命热情很充沛,但是革命热情是多变的,
它还需要组织的保证。”我明白了。他是在启发我,要我提出参加党
的申请。我说,“容我考虑考虑。”过了些日子,我去找他说,“我读
列宁传,读到马尔托夫的事。马尔托夫主张,有些知识分子可以邀请
到党内作为党的宾客,而不需要他们遵守什么组织性、纪律性。列宁
狠狠批评了马尔托夫。马尔托夫是孟什维克,当时肃反,‘契卡’已
经把马尔托夫列入被肃的黑名单了,列宁却弄来一张车票叫女秘书送
去,让马尔托夫逃往西欧。事后,列宁想起马尔托夫说,多么精致的
知识分子呀。我读过后,总觉得自己有点像马尔托夫。我走不成布尔
什维克的道路,我受不了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我愿意做一个全心
全意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同时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从那以后,
蒋南翔再也不找我了。
嵇文甫
一九四六年冬,我到开封河南大学拜访文学院院长、文史系主任嵇文
甫先生,此前,我曾读过他的一本《左派王学》。嵇先生跟北大、清
华我常见的西服革履的教授们完全不一样打扮,他长袍马褂,翁头棉
鞋,一派理学家的装束。家里一切清简,不讲究摆设,也没多少书籍。
但他谈起学术来却有滔滔之势,记得我在一篇文章里曾借用《世说新
语》中的话来形容他,“吐嘉言如锯木屑,霏霏不绝。”当时嵇先生由
于思想新颖,正受到种种限制,当时他所住院落的临街墙上,就刷着
伪河南保安司令部政训处的标语:“纷杂错综的思想必须纠正!”正在
苦闷寂寞之际,我们一连谈了三夜,“引为同道”。记得他讲的是孙奇
逢,我谈得是“关中三李”,这两个话题结合在一起,不就是一部十
七世纪的北方文化史吗?第二年我到该系任教,《明清思想史》是嵇
先生留下的课,我接着从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颜习斋讲起,后
来发表的《清初四大学派》,就是那时的讲稿。
嵇先生河南汲县人,北大毕业,三十几岁时去过苏联,所以不喜欢琐
琐言教,他的学术路子很大,于学无所不窥。他常说,他不是不会作
考据,但对许多琐节考据家很瞧不起。他曾经冯友兰引荐,在清华、
北大讲过课,但对当时赫赫负盛名的“诸沈”、“诸马”很不抱好感。
这样,他又回中州来了。嵇先生晚年,几乎全部从政,颇有意于“政
术学”的研究,身兼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副省长、郑大校长
等职,而迄未见留下成品。
范文澜
华北大学是以范文澜为校长北方大学与以成仿吾为校长的华北革命
大学合并而成的,改组后两人任副校长,由吴玉章担任校长。范文澜
先生原籍浙江,因祖上在河南汤阴做官,所以生活习惯上是北方人的
味道。多年来,他是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教史学、文学、训诂学的挺
古板的教授,可由于赋性偏激,所以早在共产党“左”以前,他已经
“左”起来了(这一点与鲁迅相似)。他写文章骂孔子,骂宋明理学,
骂朱熹,骂佛学,都很偏激。到延安以后,他很受尊重,当毛泽东讲
“年轻人应该起来打到老年人”、“这是历史的规律”的那场讲演时,
他就在座,X还加了“范老你是专家,我讲的不对你可要纠正呀”那
样的话。范老在延安就写起他的《中国通史简编》,我曾有缘读到本
书的初版本(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修订本)。其中写到历代统治者的
残暴荒淫与无耻。问题是像配方一样,这残暴荒淫与无耻究竟应该占
多大比列?它是不是历史的全部?除此以外占更大比例的,应该是人
类社会美好的希望与前瞻。所有的这些话都是在背后叽叽喳喳,可我
把它带到了长春,经人揭发,后来成为一条罪状。
成仿吾
他是一个倔老头,当年“创造社”翻译法德诗歌散文时的才华,已经
荡然无存了,只剩下当年骂“文学研究会”、骂茅盾为“群鬼”的那
股横劲了。在正定华北大学有一天,讨论到进北平接管大专院校和文
化部门时,让教师都要到文管会报到,有人提议像陈寅恪,眼睛看不
清楚了,身体也很衰弱,由家属或朋友代替报道就行了。这时,成仿
吾副校长用宏亮的湖南话发话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领
导的革命机关来报到,来办理登记,一定要亲自来,本人来,不得有
别人代替,因为……”他特别提高了声音说“这是个态度问题!”这
高亢的湖南话,听起来特别刺耳,会场上鸦雀无声。我当时内心活动
很多,这是把自己当作征服者,把知识分子当成被征服者,要他们“迎
降”,在文管会门口办一个受降仪式吧?于是,我发言了。我说十月
革命后,俄国知识分子可比中国知识分子凶得多,嚣张得多,像巴甫
洛夫,开口闭口骂布尔什维克是“匪帮”,可列宁怎么样呢?他隔几
天就拿着黑面包和黑鱼子酱来看望巴甫洛夫。他骂,列宁并不把他抓
起来,也不同他吵,而是耐心的等他回心转意,替苏维埃共和国工作。
我说,“这一切,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接着又提高嗓音说“特别是值
得成校长学习!”这一句话,可把马蜂窝给戳下了,会场上依旧是鸦
雀无声。三天后,我接到了调离华北大学的通知。
叶丁易
安徽怀宁人,在蒋管区时他在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比
较大个的民主人士,给人一种“第一号人物”的印象。他可能有些自
命不凡,脱离群众,所以四周的人对他有些闲言碎语,如说他找吴玉
章校长要求配勤务员,如说他批评范老的《简编》,只不过是拾掇自
赵瓯北的《廿二史札记》等等。开国之初,他到苏联讲课,因脑溢血
死在莫斯科大学了。
荣孟源
最妙的人儿数他了。他属河北沧州盐山的荣家,是大家。他应是最老
的党员,可当时不是,党籍被开除掉了。这不能不追溯到延安时代,
那时他是延安师范的教导主任,延安师范奉中央命令,校址要与西北
局调换,学生们不同意,荣的“小农意识”也出来作祟,“为什么我
们辛苦一场的打好的窑洞要让给高麻子?”于是兴起风潮,教员罢教,
学生罢课,由荣执笔起草了《上X主席书》。隔一日,X的批示下来,
四个大字,“岂有此理”。群众欢腾了,“X主席都说西北局岂有此理
嘛!”谁知周扬到来,代表边区教育厅宣布延师解散、停课整风,荣
孟源停职反省。老荣的党籍就这么丢掉了。所以他满脑子装着“老革
命不如新革命,新革命不如不革命……”这一类牢骚话。
何思敬
是另一位相当妙的人,他曾是中央派驻李宗仁那里的代表,这种身份
是很高的,如南汉宸就是派驻杨虎城那里的代表。何那时老了,替他
设了一个“国际法研究室”,只他孤单一人,纯是“因人设事”的性
质。记得每在大院子里开会,一班人蹲坐在地上,独“何老”让勤务
员搬一架圈手椅,每当辩论到问题焦点时,他总是挥舞双手,高声喊
着“这是个原则性问题!”黄华是他的女婿,听说晚年就住在外交部
长家里。
王锦第
也是怪人,他的儿子是鼎鼎大名的作家王蒙,他晚年就住在文化部长
的家里。此人与张岱年似乎是老朋友和好朋友,因为张的《学术自传》
里几次叙述到王绵第,张的划右派言论里有一条说,王的历史早已交
代清楚,交代清楚可以不批不斗,但北大在“三反”运动中又把王绵
第斗了,张替他鸣放了一下,就化为右派了。王这个人德文极好,只
是按照北京人的说法有些“鼬”。
王献唐
王先生是山东日照人,他的学历,只是青岛德国人办的礼贤学院,而
且学的是工程,他平生的学术成就,都是以家学渊源为基础而自学起
来的。献唐先生在抢救文献资料、文物上对文化事业的贡献,是不容
易为一般人所了解的,更不为刚刚入城的那些枪杆子干部所了解。如
《穆天子传》是汲冢竹书之一种,一九三○年有海源阁藏书楼散出,
各书肆包括日本书商争相抢购,当时阎锡山的晋军又打入山东,献唐
以一月的俸钱于“炮声隐隐,市语仓皇”中购归,以免书流域外。再
如,乾嘉间的《诗切》与《同文尚书》,学术界多年只闻其名,未见
其书,每每引以为憾。其家藏稿迟至卢沟桥事变后始愿求售。献唐先
生辗转寻觅,抗战时又运转后方四川万县租赁十数山洞贮藏,始得以
流传后世,有了今天齐鲁书社之影印本行世。还有,南宋末年的内廷
供奉汪水云,曾随二帝北掳,遗诗二百四十首,是一部南宋亡国的诗
史,历来各家流传的本子很多,献唐先生约集当时学者柳诒徵、王重
民等,合力校勘,终成佳本流传于世。又如,清道咸年间山东莱阳学
者周梦白的《倦游庵椠记》,其书稿也是由献唐先生以九百银元买下
运往四川万县山洞内得以保存下来的。
王献唐有癫痫病,曾在北平协和医院做过开颅手术,偶然犯病时会猝
然摔倒。他赋性狂气,情趣幽默,经常放口臧否古今人物,妙语连珠。
但由于他的堂弟王崇武是解放前济南市市长、军统局的济南站站长。
为此,我常常看到献唐先生受到纠缠盘问的麻烦,他猝然倒地的次数
也就愈来愈多。这对一个老学者来说,实在是一种摧残。
何干之
广东人,因写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
]二书而知名。他是老党员,但每逢运动他都是“运动员”;运动一过,
又立刻是“红色教授”的尖子;可下次运动一来,他又是“运动员”
了。这一点,我终身不明白。他在史论结合上,给了我不少教益。文
革后期,得知何干之在北京郊区苏家坨公社劳动时,因心肌梗塞突然
发作,撂下手中的铁锹,躺在公路上就死去了。呜呼……
郭沫若
我从小对他的文章有好感,所以一开始对他并无反感。反感,是到北
京科学院以后的事。我是院长副院长学习小组组长,曾亲眼看见他拍
着桌子训斥吴有训和陶孟和。吴有火性,不服,跳起脚来同他吵;陶
则安安稳稳地承受这种凌辱,其状甚惨。于立群当时并不是科学院人
员,但也搬了一把椅子坐在郭老背后帮腔,说三道四。我忍不住了,
就给《人民日报》写信,说有情况要反映,他们打电话约我晚七点到
报社,当时还没有录音机,有四五台打字机围在我身边啪啦啪啦地打。
但最让我吃惊的是,事隔一月,我收到一封回信,前一段是“应酬”,
后一段“但是”就厉害了(一个“但书”,毛泽东就几次阐发过“但
书”的重要作用),说毛主席教导说,假如拿敌对的态度对待同志的
话,那么自己的立场就不知不觉站到敌人那方面去了。好家伙,这不
是说,谁给郭沫若提意见,谁就是反革命吗?可惜的是,这封复信文
革中被抄走了,不然的话,我一定影印出来“立此存照”的。
另一场冲突是为了我请他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蜥蜴的恶梦》,文
中不点名的骂了董作宾和郭宝鋆,说这样的人只好到台湾去“殉葬”。
这一下,我们犯难了,董是去了台湾,骂他“殉葬”关系不大,可郭
还在考古所任研究员,这样骂合适吗?我就问能否改一下?郭沫若很
不客气的说,“你们嫌不好,给我拿回来,别的报刊会要的!”没有别
的办法,“原样照登”就是了。我的气越憋越厉害,当时才三十二三
岁,火气盛,就接连写了三封信:辞职!当然,郭沫若也不是吃素的,
]叫人交给我一张便条:“编译局编译赵俪生三次请辞,碍难再留,应
予照准。郭沫若”。这样,我这一辈子跟“创造社”的两员主将各碰
了一下,但都是以鄙人的失败而告终。我失败了,但精神是愉快的。
高亨
高亨先生是东北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首届毕业生,跟王国维先生精
研经籍训诂之学,对《周易》有精湛的研究,主张研究《周易》一定
要把《经》《传》分开,互不干扰。高亨除去《周易》外,还长于诸
子之书的训诂。找训诂学者,除唐兰之外,就数他了。可是高亨有严
重历史问题,那就是他在蒋介石快完蛋的前夜,担任了东北戡乱委员
这个职务。真是搞起学问来那么聪明的人,在政治面前,竟如此糊涂。
他还亲自到东北来“莅”了一次位,看到炮火连天,事无可为,才狼
狈跑回了重庆。解放后,他要回东北桑梓服务,未获准。只好另投青
岛,被山东大学的华岗校长聘用了。
华岗
现在距离华岗死在济南雁翅山下的监狱中转眼三十多年了,平反昭雪
的会也早开过,他是一个老资格的革命家,一九三七年清华地下党秘
密传播的一本小册子《一九二五——一九二七中国大革命史(简本)》,
著者就是华岗。他是一个学者型的人,长期在白区工作,当年从国民
党反省院一出来,就被任命为《新华日报》总编辑,但围绕他的一生,
一直还是众说纷纭。一个活了六九岁的人,平生坐了二十三年的牢,
而其中十五年竟是坐的共产党的牢,并且最后惨死于牢底。他是一个
书生气很重的人,不善于料理生活,所以一生也充满了不幸。他的第
一个夫人与他是同志,还同在一个党小组,小组三个人,另一个是邵
荃麟,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又因为提倡写中间人物而被批判。大革命
时期,华岗被逮捕,他的夫人正在护理患病的邵荃麟,结果同志的爱
转变成夫妻的爱,这件事令华岗终生遗憾。后来他到北京开会遇见邵,
两个人擦身而过,不打招呼。文革期间,华岗在监狱里与杀人犯、盗
窃犯睡在一起,而且还要受这些人斗争殴打,最后死在一条空荡荡的
土炕上,身无完衣,体无完肤,大小便淋漓在尸体四周,房内洋溢着
一股恶臭……一代革命家,一代理论家,下场如此。
韦君宜
原籍湖北,家在天津,原名魏蓁一。人极聪明,个儿偏矮,不漂亮。
抗日军兴,她嫁给了也是我们同学的孙世实。不幸,孙很快在一次敌
机轰炸中遇难了。她又嫁给了杨述,即杨德基,也是学运起家的大人
物。一九八七年,已有五十年不通音讯的韦君宜来信,寄来一本《一
二·九运动史要》,嘱我读后写一书评。我的意见集中在“反对资产
阶级改良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上,我认为不应该再给哪些活着或死
去的人头上扣这样的帽子。他们不过是革命阵营中个别的“持不同政
见者”,是革命列车在半路上下车的旅客;但他们当年都是极优秀的
青年,并且洞察了“左”倾关门主义之危害的人。在反关门主义的时
候,他们可能有过游离大局的一偏之间,这在今天是允许的。我把这
些意见,直言不讳地写给了韦君宜,她回信说——“你哪些高见自然
无法发表。”“因为我们搞这一本书,非个人一家之言”就是说,这本
书是代表组织的,故难以容纳个人意见。由此,我对“个人”与组织
的关系,又一次受到了教育。
丁则良
学运时,有两个领喊口号的人,其中一个是历史系的丁则良。一九五
三年在青岛,握手时握到了他,他已是东北大学历史系主任,我说:
“我们不仅是清华十级的同班同学,还是一二九运动中手拉手的战友
哪!”他突然低下头压低了声音说:“惭愧,我走了弯路!”这句话我
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知道丁曾进入组织又因政见不和退了出来,后
来又知道他有一段在针对新中国的外国电台干过。一九五七年春夏之
交,他从巴基斯坦参加全世界史学年会飞回北京,东北方面已经派人
守候着,叫他回校交代问题,那时,他住在周一良家,留下一封遗书,
就投未名湖自绝了。丁死后,东北人大还开了定案批斗会,丁的胞弟
丁则民教授还登台批判。这种现象一点不奇怪,川大蒙文通教授死后
的批斗会上,由蒙的儿子蒙默登台批判;在晋西北兴县的土改大会上,
用绳子牵着父亲的鼻子拉着游街的是晋绥行政委员会主任、共产党员
牛冠荫,其父是当地的首富,开明绅士,在县城有四万白洋的买卖,
曾捐款一万元抗战,成为边区参议会议员。解放后,牛冠荫曾任全国
供销合作社总社主任。
童书业
是一个绝顶聪明但被扭曲的人。我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写童,他平生弱
点,就在一个“怕”字。有六怕,怕失业,怕雷电,怕空袭,怕传染
病,怕癌,怕运动。还有人补充两条,怕地震,怕蒋记反攻大陆。这
里的运动,是指政治运动,每次运动前奏的吹风会后,童的脸马上就
像烟灰一样的颜色。肃反时,山大历史系有三个大反革命,童书业是
其一,说他有血债,一夜之间杀了一千个共产党员。我知道童先生看
见杀鸡都吓得捂着脸,怎么会一夜之间杀一千个共产党员呢?运动收
尾阶段,突然发生了一件新鲜事,我妻子正在午睡,我三岁的女儿意
外发现一个瘦老头跪在妈妈床前,此人正是童书业。原来他有一份厚
厚的“交代材料——童书业供状”在党委组织部,运动过去了,他又
想索回毁掉,可又不敢自己去要,想求我代他去要,又不敢当面提出,
所以想到我的妻子,就出了这怪相。他的“交代材料”说有一个受美
国情报局指挥的、隐藏大陆很久很深的,以研究历史地理绘制地图为
幌子的反革命集团,其最高首脑是顾颉刚,上海代理人是杨宽,山东
代理人是王仲荦,东北代理人是林志纯,其中还有一句是“我和赵俪
生也是其中的成员。”他既害别人,又害自己,是精神变态的铁证。
就在蒋介石叫喊要反攻大陆的那年,童的神经又紧张起来了,他找到
当时山大历史系的党支部书记,说:“他们来了,首先要抓我,用枪
口对准我的胸口,要我带他们去搜捕共产党员。你知道我是胆小怕死
的,我不能不带他们去抓你。但我和你约好,当我到你窗口时我拼命
咳嗽,你听到后马上躲起来就是了。”这简直是比小孩还幼稚的话语,
可文革一来,对他的第一张大字报就是“童书业有变天思想。”在山
东大学“牛鬼蛇神”拔草时,别人都是蹲着拔,红卫兵只允许两个人
带板凳,一个是冯沅君,因她是小脚,另一个是童书业,因为他有病。
到后来连板凳都坐不住了,是躺着拔的。童死后,还有人幸灾乐祸地
说:“又替人民节省了二百多人民币!”
杨联陞
作者:
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写得很漂亮
--
随便
- (0 Byte) 2007-12-04 周二, 上午2:09
(271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63294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