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达尔文的欣慰:永不消逝的良心 |
 |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
|
|
作者:河边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达尔文(Charlse Darwin)改变世界的著作《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他其后活了23年,亲身体验了他的理论对世界的影响。1859至1882的23年,正是现代工业和科学迅速成型的年代,各种思想理论可谓风起云涌,达尔文的原本用于动植物世界的自然选择理论被人用于解释社会现象,名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弱肉强食”的以强凌弱的社会不公提供依据。(讽刺的是,当年大力批判这种理论的共产党,其今日的海外卫队反倒是最喜欢隔三差五地把社会达尔文主义拿出来弹唱一番。)
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走下去,这满社会就好比一个大丛林,人人都是虎狼一般,只为自己,相互逞凶斗狠,胜王败寇,反正不是我吃了你,就是你吃了我。这也就拥共军团今日高唱的主旋律。
其实达尔文虽然相信自然选择,但并不相信人都是只想着“不是我吃了你,就是你吃了我”一群乌眼鸡。达尔文毕竟是科学家,知道自己的理论并不能解释自然界的很多与“乌眼鸡”相左的观察。在实际生活中,人类不乏牺牲自己保存他人的例子,甚至牺牲自己保存与自己只不过相识的人。在达氏的著作发表7年前的1852年,就有英国皇家海军的军舰在南非海岸外触角,船上600名人中,很多人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存机会去拯救他人。类似的例子在别的民族中也有。
达尔文因此建议,人性中除了为生存所必需的自私性外,还有“慷慨”性,即希望与他人分享的天性。这种人性的极端表现就是“利他”,如上面所举的把生命留给别人的例子。不过这个假设一方面难以用实验来证明,另一方面也难以通过逻辑验证。因为极端的利他的人总是难以生存长久,其后代必随时间日减,经过几百万年的自然选择,这样的特性一定要消失了或必将要消失。所以,利他的人即使有,比例一定很少,而且容易短命。尽管自达尔文以来,西方国家在社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而不是如一些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悲观预料那样江河日下,但有关利他的问题是一个悬念,让人怀疑这人类社会就算有个好,又能好到哪里去。不知达尔文离世时心里是否惦记着这个问题。
无独有偶,100多年后,在达尔文出生的Kent County诞生了汉密尔顿(William Hamilton)。此公继达尔文之后成了进化论研究方面的第一面大牌。汉密尔顿的最大贡献被认为是解决了利他问题在进化论里的困难。汉氏的工作始于他根据一些观察提出的“近亲选择(Kin Selection)”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利他行为的发生总是首先及于近亲,而近亲中基因的相同性最高。因此,利他行为虽然导致利他者传嗣的困难,但其利他行为特点通过近亲选择而得到了保存。其后汉氏和其他人进行的实验观察都支持了近亲选择理论。
随着基因研究的进展,人们自然提出下面的问题:如果利他行为可以通过近亲选择得以保存,那就应当有与其对因的基因。这个问题通过对“威廉综合症Williams Syndrome”的研究而有所突破。
威氏病人的行为特点(略去病理特点)是他们不戒惧生人,对人特别友善。他们并且学不会对生人保持戒惧,始终对人友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第7号染色体的两条中有一条上面有缺损。这缺损的基因使得威氏病人无法产生足够的一种作用于大脑内的蛋白质而造成了他们行为上的不同。虽然这一发现并不能解答有关利他行为的种种问题,其重要性是首次为人类利他行为和基因特异性间的联系找到了证据。
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弹性”,即某种行为只选择性地表现于特定的场合。一个人是否具有利他的牺牲精神,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表现出来。把话说远一点,当年如若没有64,恐怕赵紫阳的人性的另一面将永远没有表现的机会,赵先生也就不会成为今日人们眼中的这样一位“已故中共总书记”了。再把话说近一点,这如今的大陆种种特定的条件究竟会触发哪些人的利他行为也是一个谜。
良心原来可能是藏在基因里的,这大概是人类的良心永不会消失的原因吧。达尔文可以感到欣慰了。
作者:河边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