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Modern Singapore’s Creator Is Alert to Perils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Modern Singapore’s Creator Is Alert to Perils   
所跟贴 Quite interesting.  Thanks. -- 唐好色 - (0 Byte) 2007-9-02 周日, 上午6:47 (217 reads)
nunia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5/11/04
文章: 2184

经验值: 5079


文章标题: 阮宗光: 帮忙,帮闲和扯淡 (278 reads)      时间: 2007-9-02 周日, 下午9:56

作者:nunia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阮宗光 sinazen.com
http://sinazen.com/%E5%BD%93%E4%BB%A3%E4%B8%AD%E5%9B%BD%E8%AF%84%E8%AE%BA

有了钱失去了文化

我在新加坡20多年了见过很多中国来的学生学者和其他人,他们或多或少会露出“新加坡有钱没文化“这类思想,我对此没什么反应,第一我不是新加坡人,第二新加坡历史短,商业气氛浓,又接受了各种影响文化很杂,说不出到底是什么

不过这几年来看看开放后的中国,反而觉得中国现在有了钱却失去了文化;不但是说在新的环境里没多少人继续注重中国传统的东西,还是说新的东西有文化价值的很少;大家不妨比较以前的和现在的张艺谋电影,崔健和老鼠爱大米,鲁迅和品三国诸葛亮是帅哥,再加上科技造假,商业骗局,官员贪污,记者乱写,娱乐界八卦,美女文学等等,很难对当代文化觉得满意;

这是件相当奇怪的事;照理经济繁荣了,有更多钱可以放在文化那面,开放了,可以把外边好的东西拿来融入中国原有的文化,产生更优良的元素;为什么会有反效呢?

这个退化现象,似乎看今天的报章记者最明显了,当然方舟子在这方面经历很多,记者可以颠倒黑白乱写一通,把伪科学人士捧为民族英雄等等;是不是他们都赞成伪科学,或者给人买通了呢?倒也不见得;我想更普遍的因素是:是非不大要紧,娱乐性最重要;选择站哪一边跟对错关系不大,因为他们不大懂那事件本身的内容,也不觉得需要去了解是非;

这现象是有很深的文化根源的:中国有很长久的马屁文化(李白还写过拍杨贵妃马屁的诗呢),因为一直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以后又习惯了多年的革命宣传和文革手段,开放后又把这些方法放在商业广告和娱乐推销那边,基本原则是有奶就是娘,拉到篮里就是菜,大家习以为常,个个都失去了是非判断力

既然有这个通病;好的新文化是不可能产生的,因为做的人,看的人都分不清好坏,当然是容易做的很多,难做的很少

我对方舟子等斗士很同情,因为我觉得他们要克服的不是一些简单的造假问题,而是极大的基本问题



帮忙,帮闲和扯淡

很多年前鲁迅先生在“从帮忙到扯淡“文中说

清客,他也得会下几盘棋,写一笔字,画画儿,识古董,懂得些猜拳行令,打趣插科,这才能不失其为清客。也就是说,清客,还要有清客的本领的,虽然是有骨气者所不屑为,却又非搭空架者所能企及。例如李渔的《一家言》,袁枚的《随园诗话》,就不是每个帮闲都做得出来。必须有帮闲之志,又有帮闲之才,这才是真正的帮闲。如果有其志而无其才,乱点古书,重抄笑话,吹拍名士,拉扯趣闻,而居然不顾脸皮,大摆架子,反自以为得意,——自然也还有人以为有趣,——但按其实,却不过“扯淡”而已。帮闲的盛世是帮忙,到末代就只剩了这扯淡。

看看今天中国的那些畅销书,似乎扯淡的作者已经完全胜利了,光是这几天在新语丝有人讲到的就有

Phaethon《一本烂书--人体使用手册》

王谦《“于丹论语”八宗错——看于丹如何误读《论语》》

vasaro《安意如小姐抄袭统计》

这些书的题材原来是很有帮忙价值的,作者大可以把一些有用的知识用通俗的方法写出来向大众推广,加入一些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新见解,不但由此提高大家文化水平,自己也拿到些版税,增加知名度,和在单位里得到些升迁机会,也替出版商书店产生利润,可以做到多赢。就算没什么新意,只是把人家已经说过的话再重组,解析一下,也可以说起了些帮闲作用。连这样都做不到,只能成篇抄,胡乱讲,恐怕连扯淡的水平也没有。

这样的书现在到处都是,不但各出版公司编辑人员觉得有价值,读者也愿意买来看,还可以改编成电视节目做到家喻户晓,只能表示开放后的文化市场面广了,受过教育的人增加了,但普遍的认知水平也因此已经降到很低。如果有知识的人看不过眼,团结起来做些拯救工作,也许还有希望,如果大家都觉得烂东西也能卖好价,机不可失,快点去参加,那么不久以后,全中国就只剩下下里巴人了。

手上有书,心中无书

“心中有剑,手上无剑”是古龙“小李飞刀”中的话,张艺谋拍“英雄”拿来用了,一时流传很广;今天我稍微改了一下,用在国内畅销书市场,觉得很适合

引起这想法的是不久前看到的消息,说于丹的《论语心得》出版一星期卖了100万本,光是作者有一天签售就出了一万本(请看

1月20日方舟子《于丹教授真是签名机器》

一文),记者评论说,这表示儒家思想在中国再次得到重视,传统文化复新等等。当然胡锦涛接任中央总书记的时候,的确有用了“小康社会”这词语,后来也看到很多小孩开始背经书,还有外国各地开办了孔子学院。不过我们见到儒家思想,孔子言语生平,已经有很多课本和通俗介绍的作品,并没有听到那些书如何畅销,所以于丹的作品生意特好,似乎是跟作者,书和出版商本身有关的事情。

是不是写得特别好呢?好像也不是,请看

1月22日方舟子《《论语》胡译》

21日王谦《“于丹论语”八宗错——看于丹如何误读《论语》》

成永真《《于丹论语心得》印象》

而且无论写得如何好,出版后那么短的时间不可能有很多人已经看完了印象很深,马上推荐给同学同事亲戚朋友赶快去买。鼓动那一百万读者,包括那一万名跑去排队参加签售的热心拥护者,应该是出版商的宣传资料,题材的流行程度,作者的形象等等因素,书的内容如何,是否有效推广孔子思想,反而是另一件事

举个有点类似的例子,今天如果某一架手机特别好卖,大概不是因为它通电话效果比人家好,更可能是因为它的款式比别的好看,拍照输送比较容易,下载歌曲很方便,甚至只是因为我看到很多朋友都有,我也跟着要有而以;手机的销路,基本是看它是否一件优良的时尚产品,而不是看它是否一件优良的通讯仪器;书是否畅销也有同样的道理,某某书人手一册,某某题材成为聊天资料,跟内容不一定有很大关系;几千几百(几万是宣传的数目)挤在一起排队签售,这跟大批影迷歌迷排队请某明星签名,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一种追星现象而已

要成为“星”,当然需要一些“星”的本钱。年轻漂亮的女孩,自然比较容易成星,所以特多美女作家,其他的人就要有些别的招数,比如前几年相当热的80后作家中三位领军人物,张悦然有她的玉女形象,韩寒以叛逆格调做卖点,久不久就要找个人来骂一骂,让他的粉丝们看到爽一下,光是2006一年就有白烨,赵丽华和作家协会三单比较大的骂局(可能还骂了别的我没看见),郭敬明的粉丝团大概多女孩子,所以文和人都要做些忧伤的样子,还要放些自己的写真给她们看看

因为畅销作品的读者们真正追求的不是书本身,人手一册更多的是一种时尚,所以我说“手上有书,心中无书”

(我教了30年大学,觉得现在的学生不但很多“手上有书,心中无书”,还有些已经到了“手上无书,心中也无书”的程度了;这需要以后另外写篇文章谈谈)

added: 马克思有句名言“历史重复,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唐太宗有一次问大臣们“创业难还是守成难?”;我现在说“历史重复,第一次是人戏,第二次是猴戏”“创业是悲剧人戏,守成是闹剧猴戏”“有了钱失去了文化,因为没钱的时候自己唱人戏,有了钱就找猴子唱猴戏”



谈谈传统为什么这样红 - 礼乐崩坏,犯罪感和摸头现象

阮宗光

最近常看到方舟子等人批评中医,引起各方面人出来愤怒讨伐维护传统,又有看到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谈论语节目很多听众,书如何畅销等等消息,好象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又有不少人说,他们是乱讲一通,甚至有人愤怒到出来示威,那为什么又能吸引这么多听众读者呢?

我认为这同宗教界的摸头现象很类似:西方的教皇,东方的高僧活佛出外的时候,常会碰到信徒要求摸一模头,让他们沾上一些神圣仙气,增强信仰.虽然摸一模头,并不会灌输什么宗教思想,照理是同信仰无关的,但的确有不少信徒不但因为摸头得到精神安慰,而且真的觉得开了窍心里"悟"了.

为什么保健卫生,文化学习中会有宗教心理呢?我认为这同传统文化破落有关.四五十年前文化革命破四旧,令很多文化遗产消失,开放后有些部门虽然有做一些补救工作,大势已去,而且经济开发后大家忙着赚钱,没有赚钱潜力的东西大家都不重视,所以我早已觉得当代中国有了钱反而失去了文化,比如有些古迹恢复,主要目的不过是做旅游景点而已,历史人物事迹,谈的目的常是用来做宣传,不少对传统歪曲,降低档次的效果可能超出保留文化的效果.

我想不少知识分子心里明白很多祖先的遗产已经失去了,有一种犯罪感.跑去听听三国孔子,第一目的不一定是为了有兴趣增加知识,而是弥补心中的一种缺陷.听了于丹解释,各种老生常谈,俗语,都是孔子的话,好象祖先的财产并没有失去都保留了下来,觉得安慰,就象给活佛摸了头;自己有病时看西医的人,一样可以出来维护中医,令自己和周围的人都觉得尽了爱国的责任.

孔子思想两千多年来给统治者利用,变成面目全非,再在二十世纪给斗倒斗臭,今天要靠于丹这类的传播,这也就是孔子说的"礼乐崩坏""求诸野"-几千年前的孔子,能够预测今日中国摸头现象,可见他的伟大!中医令那么多人拥护了就有满足感,可见它确有调和阴阳平衡心态的作用,所以传统红得对!


我也品三国

阮宗光

大家最熟悉三国人物当然是诸葛亮,那些神机妙算故事不可靠不必多说,就算是真的,也只是战术上的雕虫小技而已.值得看看的是他在战略上有多少成就.他的隆中对,固然有道理,但因为刘备关羽没有好好实行联吴政策,等待有利时机北伐,结果只是纸上谈兵.这可以说是历史对诸葛亮的不公平,令他劳碌一生无功而逝

要说历史成就,曹操肯定远超诸葛亮.他让中原从一个乱得不能再乱的局面中勉强稳定了下来.赤壁战败后他认输撤退回去巩固北方,更显示他有眼光气度.他一生最大的失败是没有能干的继承人:曹呸曹植两人都是性格浮夸政治能力不足,曹操在两人之间犹豫不决,其实是对两个都不放心,死前还杀了一批功臣以防他们以后对曹呸不利;而制造这问题的是他自己犯的一个小错:他的长子死在宛城,是因为曹操去接受张绣投降后纳张的叔母为妾引起愤怒,张绣偷袭曹营才发生的

五十年前郭沫若先生有要替曹操反案,不过当时很多人以为他只是为了跟风,因为毛主席称赞了曹操诗中有人道思想.反案本身的理由反而没人去注意了

作者:nunia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nunia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47951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