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面的政治上的骑墙术考量,在语言的把握上,横跨两种文化,即使是对于查建英这样教育背景的人,也是一种考验。比如,enemy of state在老美读者看来,形容她哥哥查建国的政治犯身份,十分传神、贴切。
是完美的表述。(有一部好莱坞大片,题目就是 enemy of state, 老美读者首先会想到这里的。美国老百姓普遍警惕政府乱来,比较趋向于认为enemy of state受冤枉,这非常符合查建国在作者的心目中的形象。)
但是,把enemy of state翻译成汉语的“国家的敌人”,在中文读者看来,就一头雾水。(查建国受冤枉的含义没有了。)汉语里有过“人民公敌”的用法,但那基本上是用于描述那些共产党内斗失势的高级干部,查建国显然不够这个级别。
我觉得,enemy of state在现代汉语里比较准确的、对应的概念是“反革命”。
其中的道理,就请大家自己琢磨吧。(在普通读者眼里,“反革命”这个概念似乎老旧了,中央领导也不再使用这个毛时代的术语了,但在老百姓眼里,和在中央领导心里,大家都非常明白,他查建国这种人,就是毛主席那时大家公认的反革命!)
查建英的“国家公敌”一文,确实是难得的好文章,只是对这个标题中的“公敌”二字,本人稍有异议。此文发表在“NewYorker”上时的标题是 “Enemy of theState”。英文中的state一词虽然可译成国家,但是含有国家机器、政府的意思,而不是国土、国民的含义,因而英文的读者看了标题知道这是政府的敌人,不会误解为国民公敌。而中文的“国家”一词意义较为模糊,尤其加了“公”字,更易被误解为人民公敌或者叛国分子之类的人。其实看了内容,就知道此文的主人公并非什么“公敌”。真是“国家公敌”的话,“国家”应当让全体国民记住他,“全国共讨之”嘛,相反,“国家”巴不得人们忘记他们。这哪里像是 “公敌”?充其量,他只是某个政府、执政党的“私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