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重来】征求帮忙寻找一句列宁的名言的出处:“从莫斯科到巴黎最近的路,是由北平经过加尔各答的。”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重来】征求帮忙寻找一句列宁的名言的出处:“从莫斯科到巴黎最近的路,是由北平经过加尔各答的。”   
所跟贴 【重来】征求帮忙寻找一句列宁的名言的出处:“从莫斯科到巴黎最近的路,是由北平经过加尔各答的。” -- Anonymous - (1240 Byte) 2003-11-03 周一, 上午4:04 (573 reads)
随便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24019

经验值: 64


文章标题: 蒋中正说,来自史达林「列宁主义」第一册,二二零页至二二二页。 (200 reads)      时间: 2003-11-03 周一, 上午4:12

作者:随便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蒋中正:《苏俄在中国》连载十六



第叁编  第二章第四节  攻击与防御的统一

  军事学家往往批评克劳塞维茨对於防御,过於重视。殊不知克氏「战争论」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攻击与防御之辩证法的统一。



  克氏认为转攻为守是攻击战的「原罪」,攻击者常在此时招致失败。转守为攻乃是防御战最辉煌的起点,防御者常能从此获致胜利。所以攻击战是较弱的战争方式;而防御战是较强的战争方式。克氏以为「『保有』比『取得』为容易」。「所以攻击者浪费的时间,完全成为防御者的利益。防御者可在其未曾耕植之处,有所收获。」(注一)一般兵法家,常认为唯有攻击始可制胜,而克氏认为攻击之所以制胜,这制胜之机,是要由防御得来的。所以克氏指出单纯的攻击战易致失败,并对於防御者向国内退兵而对敌作国民战争的战法,特加以详尽的说明。



  克氏对於攻击战,更有其独特的分析。他认为「战争的概念,实在不是由攻击而成立」。其意就是只要被侵略者没有抵抗的行动,那就不会有战争了,而且「攻击的绝对目的,并不是战斗,而在占有某些事物。」(注二)他有一句名言:「侵略者常抱和平主义。」因为侵略者深愿在不流血而毫无抵抗的状态之下,侵入敌国。(注叁)他这句话,是列宁所最为赞许的。



  列宁袭取这「攻击与防御的辩证法的统一」的原则,而构成其阶级战争与国民战争的辩证法的统一之世界革命的战略思想。今日我们所应特别注意的,就是自列宁以来,俄共对其敌国,虽常用其国内的[323]阶级战争来击败他;而对其苏俄本国的军事政策,却是以防御为攻击的原则。他对於国际战争,绝对避免参战,即在其本国受到敌国攻击,不能不参战时,亦宁可向国内退却,再与其敌军抗战,而以爱国主义口号,进行其全民武装的国民战争。列宁在他驳斥「左翼共产主义者」的论争中,说道:「若想真正防御一个国家,就必须彻底准备,和精密测定力量的相互关系,预先知道力量不足时,则向国内退却,就是最重要的防御手段。(若有人认为这仅是应用於某种特定场合的公式,那就请他读一读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之一,克劳塞维茨关於这个问题的教训吧!)但是左翼社会主义者中,竟毫未了解到力量相互关系底意义。」(注四)他这一段话□,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他对於「向国内退却」的防御战法,并不认为其仅是应用於某种特定场合的公式;这就是说,他把这种防御战法,当作苏俄指导世界革命战争的基本原则。



(注一)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六篇,第一章,叁页   (注二)战争论第六篇,第七章,六一页。



(注叁)战争论第六篇,第五章,四叁至四四页。



(注四)列宁全集第十五册,二六一页。



第叁编  第二章第五节  正攻与奇袭的统一



  俄共对於战术的整体,采取攻击与防御统一的原则;而其对於决战的行动,则以正攻与奇袭的统一为其基本思想。



  克劳塞维茨认为攻击唯一的优点,就是奇袭;不必要的时间消耗,不必要的迂回行动,都是战斗力的浪费。(注一)这正攻与奇袭的统一亦是克氏战争思想上的一个基本原则,而亦为马克斯和列宁所袭取。马克斯在其「德意志□□革命与反革命」中,论群众暴动,说道:



    「暴动与战争一样,是一种艺术,其进行要依一定的规律。  这规律如被忽视,即有损害於忽视的一方。一经进入暴动的过程  ,即须以最大的决心来行动,且采取攻势。每一暴动,守势即是  灭亡。要在敌人的力量分散之时,袭击你的敌人;准备新的胜利  ,保持第一个行动所激起的奋发士气;争取动摇份子到你这一边  ,在你的敌人未能结集其力量来对付你之先,迫使其退却。」



  一九一七年十月政变的前夕,列宁引用这一段话,主张立即对其敌人袭击,发起武装暴动。(注二)一九二叁年五月,列宁追述其「十月革命」的教训,更引用拿破仑的话,就是「要先行接战,再看情[325]势的发展」。(注叁)由此更可见列宁是怎样指示俄共来施行奇袭了。



  帝俄时代侵略主义的传统,是先发制人,袭击其邻邦。即如加萨林女皇的时期,一七六七年陆军侵入克里米亚,一七六八年舰队袭击希腊,一七七二年、一七九叁年及一七九五年叁次瓜分波兰,并对波兰人肆其屠杀。在尼古拉斯一世的时期,一八二八年侵入土耳其,一八五叁年侵入达旦尼尔海峡,一八五四年侵入克里米亚。这些都是帝俄时代先发制人,乘虚蹈隙,肆其袭击的实例。他这一历史的传统思想,当然亦是今日俄共所一手承袭的。



  苏俄建军之初,其战术思想特别强调攻击,甚至防御在其战术上没有地位。後来到了一九四二年,对德抗战,□把防御列为一种正常的战斗方式。但是他们直至今日,其基本信条仍然是「只有在主要的方向,作一个具有决定性的攻击,□能制胜」。他在其所谓「永久性的作战因素」五原则之外,增加一个「暂时因素」,即以奇袭为其唯一主要的战争原则。



  就纯军事来说,在现代战争中,战术的奇袭,虽然是常用的,而战略的奇袭要使其有效,几乎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俄共及其国际共党,并不期望其对方对於战争完全没有准备,而乘机施行战术的奇袭。他的企图,乃是在其对方虽有准备,而他仍然能够实施战略的奇袭。所以他实施攻击之前,其惟一惯用的战法,就是施用伪装和诈术,来[326]隐蔽他自己的方法与目的,并转移敌人的视线和方向,如此则共党不仅对敌人所未能警觉和准备之处,施行其战术的奇袭,并且要在敌人有警觉并有准备之时,亦能施行其战略的奇袭。



(注一)战争论第八篇,第九章,一五七至一五八页。



(注二)列宁「布尔雪维克能保持国家权力麽?」选集第六册,    二九一至二九二页。



(注叁)列宁「我们的革命」选集第六册,五一二页。



第叁编  第二章第六节  战争与革命的互变



  马克斯以及列宁,都袭取克劳塞维茨的兵学和战术,但克氏从法国革命中,指出其国民战争的战法,反之,马克斯却从法国革命中摘取其阶级战争的教训。



  但是战争与革命,毕竟是互相关联,互为转变的。法国革命之後,拿破仑乘法国叁千万国民参加战争的威力,对外作战,造成辉煌的战绩。这就是国内革命酝酿对外战争的新方向和新兵术。反之,在第一次世界战争中,俄国对外战争却引起了国内革命,乃使布尔雪维克乘机夺取政权。这又是「战争为革命的产婆」之实例。总之,无论法国或俄国在当时情势之下,而其反专制和反封建的革命,是必然发生的。但在革命发展过程中,到底是民族主义和民主政治的成功,或是共产主义暴力斗争的成功,那就要看当时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推移和[327]消长,以及其各个政党的组织、政策、战略和技术怎样来决定了。



  自列宁以下,俄共一般领导者对於这一战争与革命互为转变的问题,历来都是特别敏感,并且全力运用。俄共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他对於苏俄铁幕以外的国家,期待并促成其相互间的战争。因为无论其为「帝国主义战争」,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战争」,都给予共党以机会,使其「转变国际战争为内战」,而夺取政权。所以苏俄对其本国以外的各种战争,指使当地共党参加,而苏俄除了其正式红军不允参战以外,其他一切皆予以间接援助和积极鼓励。但他本国对於国际间各种军事战争,是力求置身事外,而不愿卷入漩涡之中的。



  一九一八年叁月,苏俄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布勒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列宁说道:「消极抵抗,是比一支不能作战的军队,更为有力的武器。」到了一九二零年,他对波兰作战失败之後,列宁的国策,对於其共产国际的敌人,要由其各国内部无产阶级革命,而不由苏俄集结军事力量来击败他们。但苏俄并非没有攻击战争的计画,惟在其最後决战性的军事准备没有完成以前,决不参加任何军事战争,而对其敌国攻击的方式,□是用政治和心理等各种非军事的攻击而已。(注)



(注)一九二叁年,十一月,我在莫斯科,托洛斯基说明列宁的军事   政策,参看本书第一编,第八章,二二至二叁页。又欧尔主编   「现代战略的诸作家」第十四章,「列宁、托洛斯基、史达林   □苏维埃的战争观念」叁二四至叁二八页,亦说明如此。



第叁编  第二章第七节  战争的曲折路线



  如上所述,苏俄及其共产集团的无限战争,乃是攻击与防御,军事与政治,战争与和平之辩证法的统一,亦即是阶级战争与国民战争,旧民族主义与新殖民地主义的辩证法的统一。这一战争的进行,当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折的。列宁说:「如果敌人的行动不是一个直线而是曲折的,我们也必须曲折□能赶上他。」(注一)俄共这一战争的曲折路线,可从下列叁方面来说明。



一、俄共对敌作战,常估计战争的形势,来确定其战略和战术。在其  所认为「革命高潮」之时,他采取攻势,实行武装暴动,或军事  决战。在其所认为「革命低潮」之时,他采取守势,甚至於退却  或屈服。他们以为「革命不是顺着一条直线的、延续的、上升的  路线来发展的,而是顺着一条曲折的途径,高涨和低落的潮流。  」(注二)



二、俄共对敌作战,更常采取间接作战的方法。他要在政治、社会、  经济、文化和心理的战场上,战胜敌人,而後与他在军事战场上  达到其最後决战的目的。因此,在列宁的战争思想上,「最健全  的战略是延迟战斗,最健全的战术是延迟攻击,直至对方的士气  衰落,人心动乱,使其决定性的最後一战,可以施展之时为止。  」(注叁)他这样以政治与军事,和平与战斗交互使用的战法,  亦使其战争的进展,不是直线,而是曲折的路线。



叁、列宁的迂回战略,在地域上,更有其最高的典型,就是苏俄征服  世界的路线是从亚洲向欧洲。列宁以为「从莫斯科到巴黎最近的路,是由北平经过加尔各答的。」这一迂回战略,亦使俄共的战  争,形成其曲折的路线。



  由此可知,俄共自列宁专政以後,莫斯科的战争方式,虽有其多次的改变,但实际上都不过是在这一曲折路线上迂回战略中,着着进行而已。



(注一)莱迪斯「政治局的作战典范」叁叁页引。



(注二)史达林「列宁主义」第一册,二二零页至二二二页。



(注叁)李德尔哈德所着「迂回战略」,对列宁的战争思想,撮要说    明如此。



第叁编  第二章第八节  一切为了决战



  克劳塞维茨以为无限战争的最後结局,是歼灭敌人的兵力,占领敌人的国土,并且强制敌人屈从我方的意志。但是要使敌人屈从我方的意志,必须事实上使敌人丧失抵抗力,或使其感受有陷於这种危险的威胁。所以军事行动常须以解除敌人武装为目标。(注一)为了达成决战目的,其所能使用的手段颇多,而最主要者则为战斗。所以一切军事战斗动作,皆须从属於决战的最高原则之下。如以不流血而期解决战局的方法,决不能视为保存其战斗力的自然手段。如勉强为了保存战斗力而避免流血决战,反将使其军队陷於危险的境地,而致完全毁灭。(注二)可以说,无论任何不流血的方法,要想其代替决战而来解决战局,那是绝不可能的。



  马克斯是反人道主义和反和平主义的。他认为未来的社会必须由流血战争产生。列宁亦以为共产主义的正确纲领,是「武装无产阶级,来征服和消灭资产阶级」。并且相信「没有一资本主义国家能在苏俄的手上,逃脱其败亡的命运。」(注叁)一九二八年,史达林导演的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在其所通过的「共产国际纲领」中,更明白规定:「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不是意味着依议会的多数,以和平方法获取现存的资产阶级机构,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乃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权力,摧毁资本主义国家机构,而以无产阶级权力代替他。」[331]由此可知俄共及其国际共产组织,从来没有承认任何和平方法可以代替其「暴力」和「决战」的原则。



  但是俄共对自由世界进行「无限战争」,不是战争一经开始,即进入流血决战的阶段,也不是利用政治战及心理战来代替决战,以期获致最後的胜利。因为在无限战争中,休战的状态常较接战的时间为多,而其在休战状态中,并不停止其对敌人战争的行动。他的一切政治的心理的战术,主要的作用,全是为了他改变双方的均势,即改变敌人物质的和精神的优势为劣势,同时亦即改变他自己物质的和精神的劣势为优势,而後进行其流血的决战。这亦就是俄共必须运用其「和平共存」战术的主要关键之所在。



  因此,共党将要对敌决战,必先施展其和平共存的各种方法,尤其是政治和心理战。即令其进入决战阶段,他仍然进行其政治心理作战,来改变双方的均势,并隐蔽其决战的方法和目的。



(注一)战争论第一篇,第一章,第七至八页。



(注二)战争论第一篇,第叁章,第六至七页。



(注叁)列宁对俄共第八次党大会报告,选集第八册,第八七页。



第叁编  第二章第九节  俄共战争思想体系中的基本原则



  苏俄建军之初,托洛斯基提出了下列四点,作为其战争原则,就是(一)国家在其国内政策的基本(阶级性的)方向;(二)劳动者国家的国际动向;(叁)红军在其组织上与国家的关系;(四)红军的战略和战术的知识。我认为这四个原则,过於抽象,而且与苏俄现在的军事本质,不相符合,更不能代表今日俄共的战争思想。



  我以为俄共今日的战争思想,应就列宁所谓「打破战争的旧规律和旧习惯,创造新的革命军来代替旧的军队,并采用新的战法」为其目标,而寻绎他所指为新的军队和新的战法,并与其在目前实际上军事的本质和趋向相适应,乃可综合为下列四项原则:



(甲)绝对性即毁灭性的无限战争之最後决战;



(乙)总体性的政治与军事综合作战之迂回战略;



(丙)阶级性的「革命民军」之全民武装战争;



(丁)国际性的「世界革命」之终极目标。



第叁编  俄共「和平共存」的第一目标及其最後的构想第叁章  俄共世界革命战略中「和平共存」的最後构想及     其进行的方略□和平战术与备战计画之综合运用



  以上所举的这些事实,就是我们叁十年反共斗争中,由於痛苦经验所得的教训。现在依据我们的经历,来检讨今日克里姆林宫对自由世界「和平共存」的最後构想。他的构想就是对自由世界继续加强其和平攻势与中立战术,同时又传播其所谓「阻止战争」的反战运动,而在铁幕之内积极准备其全面战争计画。这就是他和平战术与备战计画之综合运用;换句话说,他要用和平攻势来瓦解世界反侵略阵线,而後以武力突袭来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决战,达到其共产制度成为世界体系,而由俄共完全统治世界的最後构想。现在要研讨其最後决战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叁种作战计画。



第叁编  第叁章第一节  苏俄「和平共存」构想中的政治作战计画



  我们从共产集团在世界各地进行的冷战行动,以及今年二月俄共[334]二十次大会所表现的一切,可以了解苏俄今後对自由世界「和平共存」构想中,其政治作战计画是什麽?



    (甲)对东南亚及南亚的「和平共存五原则」及其真实意义       □□我对亚洲非共国家贡献一页惭愧的实录。



  苏俄对自由世界的政治作战,以亚洲为其重点之所在。这不□是说从东南亚到中东的非共国家,乃是他冷战的目标,并且因为亚洲民族的向背,将为苏俄与西方实力对比转移的主要条件,而亚洲局势的改变,将为整个世界战略形势改变的主要关键。因此我们首先要对俄共及其傀儡中共在亚洲的政治战术,加以检讨。



  一九五二年秋季开始,共匪在大陆上宣传其亚非各民族的文化、经济,应该有其共同组织,来求得合作互助的必要,从此就继续不断的进行这个计画。後来到了一九五四年四月,南亚洲的五个国家,即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印尼和锡兰,在哥伦坡开会,决定召开一个亚非会议。同年六月,尼赫鲁邀周匪恩来到印度。这个苏俄的传声筒,就在这时候,提出了其所谓「和平共存五原则」,即(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存。在周尼的「联合声明」中,指明了他们「特别希望在对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中,适用这些原则」,且认为「采纳这些原则,将有助於创造一个和平的地区」。这一事件,说明了中共的企图,就是要拿所谓「和平共存五原则」做幌子,来参加亚非会议;尤其显露了中共政治作战的箭头,是指向东南亚了。



  到了一九五五年四月,亚非会议在万隆开会。就在这个会议以前,周匪恩来在仰光,迎候纳塞,复在万隆,经过他们多次会谈,最後公开的宣布他们同意采取共同行动,来反对殖民地主义,於是更使纳塞再进一步的靠拢共产集团,从此就增强了中东局势的危机。



  从哥伦坡会议到万隆会议,乃是中立主义发展的过程,而中立主义也就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表现其为共产集团政治侵略中新增了一道战壕。通常所谓「中立」,是一个国家对於交战的双方,采取置身事外而无所偏袒的立场。但是万隆会议显然不是如此。他在事实上,由於中共之参加,更暴露其中立主义不过是俄共集团的政治侵略的武器,并且在实质上,由於中共对尼赫鲁和纳塞的特殊勾结,这个会议也就成为共产集团,展开其对东南亚和中东双管齐下的政治攻势,建立其一个重要的基地。



  周匪在万隆会议中,贩卖其所谓「和平共存五原则」之後,北平共匪就在这五原则的口号之下,向东南亚及南亚进行其政治侵略。他支持越盟,准备其侵犯越南的军事行动。同时对中南半岛的核心地区之高棉与寮国,於国际社会不加注意之中,一面积极施展其中立战术,一面主使其共党进行渗透颠覆活动,以代替其武装侵略而使其迂回间接「和平转变」为附庸。他对南亚,制造尼泊尔的变乱,并加强其印度与锡兰的关系,供其利用。我们在此应该指出万隆这个亚非会议,俄共虽未便亲自参加,但其在亚非集团中,所发生的政治作用,可说是完全达到了他预期的目标。



  现在要说共匪所提「和平共存」五原则意义及其真相所在。我首先指出一个事实,就是在俄共与我们中国「和平共存」的叁十年中,这五个原则,岂不都是俄共对我中国政府,自一九一八年七月俄共对华第一次友好宣言,中经一九叁九年八月中苏互不侵犯协定,乃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历次所订各种协定及其宣言之中,每一条都有很详明的规定麽?而且他还对世界再叁声明,向其盟友美国郑重保证的,试问其现在到底如何呢?



  今年二月,赫鲁雪夫对俄共大会的报告中,更在中共这一货色上,再加一条俄式的商标,要向自由世界大量的推销。赫鲁雪夫说:这「和平共存五原则」「提供了在目前局势下具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最好方式。为什麽不使这些原则,成为全世界所有地区的所有国家之间的和平关系的基础呢?假如所有国家都接受这五项原则,那麽是符合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的。」在赫酋这段话之中,更是证明这「和平共存五原则」,乃是共产集团由俄共领导的一个整套的阴谋。而且赫酋把「国家」和「人民」分为两段来说,更是在其中间藏着不少的意义。他对亚洲自由国家说:你的「国家」如果接受中共的和平五原则,那将符合你的「人民」的要求。我们从这□就可以知道他所说的「人民」的意义何在。这□面夹带着其「和平转变」的政治战术中的重大步骤。



  我们亚洲各自由国家,如果相信这中共「互尊主权」、「互不干涉内政」,乃至「平等互惠的通商」等项甘言蜜语,而与他共产集团「和平共存」的话,那必须警悟他中共所谓「和平共存五原则」,在形式上是对你「国家」现在的政府所提供的诺言,而在实质上,他却是对你国内的共党,即赫鲁雪夫所指为「人民」者,所给予的鼓励。你国内的「人民」□共党,这样就可以在中共为俄共间接支持与策应之下,发展他的势力,制造政变,来掠取你的政权,到了那个「和平转变」的时候,你总会发现中共「不干涉内政」和「尊重主权」的甘言蜜语,不过是对你现在政府的一包糖衣毒药。并且,到了你国内共党渗透颠覆的政变已告成功时,而你国家的政权转入共党即其所谓「人民」的掌握之後,你的国家已经沦为苏俄的附庸,还有什麽「主权」、「内政」和「平等互惠的通商」之可言?这就是说,到了他这个「和平共存五原则」实行的时候,亦就是你们国家变成了苏俄附庸的时候,这就是中共所说「和平共存五原则」真正的意义和内容,其结果就是你无代价的断送了你的国家。这是叁十年来,苏俄对我们中国的政策及其行动方式,也是今日俄共与中共以及东欧等附庸各国,成为彼此一家,整体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最好的说明。



  当一九一八年的时代,俄共对我中国宣布放弃其一切特权的第一次友好宣言之後,他与当时中国北京政府交涉,长期拖延,毫无实际放弃什麽特权的迹象,就引起了一般民众怀疑其放弃一切特权的真实性。但是他当时对我们中国国民党说,这放弃特权的交涉,必须等待你们国民党推翻了现在北京军阀政权,统一中国以後,□得实现。不料到了我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且与他复交以後,他不仅对这些诺言,尤其与中东铁路有关的协定,不如约如期的实行交还我政府,而且他与我们订立了互不侵犯条约不久,竟将此铁路出卖给伪满洲国。甚至第二次大战後订立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而他对约内所有条款,不仅概不履行,而且立即撕毁,居然公开发动其违约背盟制造其在中国第五纵队共匪全面叛乱的侵略行动了。我以为这一个现实的历史教训,不仅是现在亚洲的非共国家,对於共产集团所提「和平共存五原则」的意义,应该彻底了解,而且世界各国的非共政党,亦更应该特别警觉,慎重研究,望勿再蹈我们中国大陆受俄共「和平共存」的覆辙。



    (乙)中东的中立主义及其前途



  俄共於中共盘踞中国大陆之後,乃一方面由他本身从远东向南亚中东及非洲迂回,另一方面他以中共为其经纪代理人向太平洋东进和南进。今先说明俄共以中东为中心之政治迂回战。



  他对中东与非洲,以「反殖民地主义」的口号,使各地共党与民族主义的势力互相结合,以展开其中立运动。而其所护植的中立主义份子,就是南斯拉夫的狄托、印度的尼赫鲁、和埃及的纳塞等领袖们。今後他必将更协助其中立集团势力之加强,予以积极的鼓励,务使他们能安心中立,而且仍将使他南斯拉夫的狄托扮演其重要的脚色。至於这些中立份子,亦以为其中立各国有其广大势力,不□不怕俄共阴谋或暴力之威胁或侵略,并且尽可在东西两集团中间骑墙观望,唯利是图,沉醉在其「中立」与「独立」的幻梦之中。而俄共就在这样中立战术运用之中,一面施展其各国间利害冲突的矛盾法则,操纵他们,分化他们,而一面又在其中立各国内部,利用其接触和协助的关系,发展其共党渗透和颠覆的阴谋,不仅要使他们个别的孤立,而且必使他们自动的崩溃。到那时候,俄共就将更进一步,鼓励他们与其国内共党,组织统一战线和联合政府,自然而然的踏上其和平转变的道路。而这些中立集团的中立份子,到那时候虽欲其不为中共朱毛与东欧各国之续,而成为苏俄附庸,亦不可得了。他们那□想到今日俄共的中立战术,就是要他们最後和平转变为其附庸的香饵。



  莫斯科为了施展这一中立战术,除了俄共自己的笑脸攻势和旅行外交之外,更须制造其经纪代理人为其间接的进行政治战。原来过去这一年间,南斯拉夫的狄托,就是他们在中东和东南欧代理人的理想人物,但是他这一着现在似乎是失败了。而且今後狄托是否仍归俄共怀抱,亦将成为问题。不过狄托今後即使重回俄共的怀抱,为其中立战术的工具,那他亦决不能如毛泽东那样任其俄共指使,为所欲为了。我以为狄托主义的刀口是两面的。而赫鲁雪夫或其他俄酋如仍欲利用狄托,也更要冒着绝大的危险。赫鲁雪夫在过去一年间,所以利用狄托中立主义的招牌,就是要他在共产集团之内高唱「民族独立」的口号,一面固然是为要缓和附庸各国反俄抗暴的革命情绪,而其另一方面更是为使他可以欺骗铁幕以外的非共国家,拉拢中东的民族主义,来排除西方势力於中东之外。但是狄托的「民族独立」的共产主义如其弄假成真,则东欧附庸都要反抗俄共的统制,而建立他狄托为中心的共产联盟,以代替今日俄共领导的地位,这样东欧铁幕的瓦解,也就是苏俄本身的安全直接受到致命的打击。所以赫鲁雪夫如没有控制狄托的把握,就不敢放手再利用狄托安抚其东欧附庸的任务,否则狄托将其「民族独立」的共产主义果然实现,那不仅是赫鲁雪夫个人的权力就要崩溃,而且俄共整个的生命,亦将不可挽救。但是今後狄托的命运,亦将临於危亡的边缘。



  现在狄托也许自以为他这七年来反俄斗争的结果,获得了重大的胜利,那□知道他这一胜利,就是过去在其对俄共破裂,与他断绝关系的政策上得来的。今後他如仍旧归还俄共的怀抱,只要予俄共以「彼此一家」的机会,那无论其东欧与中东的形势如何变化和发展,而他俄共对南国,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渗透和颠覆,必比其对印度和埃及的政权,更加积极和尖锐。谁都看得出他狄托今後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再与俄共破裂绝缘,精诚的加入西方反侵略的阵营,彻底改变其中立的立场,这是他惟一光明的前途;第二条路就是完全「一面倒」向俄共,与中共一样接受莫斯科的指挥,再替俄共重做欺骗自由世界的工具。这样,他的政权生命,仍操在俄共手中,而且自由世界亦不会再相信他了,这是他自投罗网的一条绝路,除此以外,他再不会有第叁条路可走了。



    (丙)对欧洲的统一战线



  俄共对欧洲的斗争方式,我将於本章第叁节另有说明。本节只指出其苏俄最近的企图和行动上,所应加以注意的一点而已。今日俄共对於北欧,特别是丹麦和冰岛,企图促使其中立化,以打开他大西洋北方的门户。这是我们所应特别注视的。惟他对於铁幕以外的西欧各国和对中东非洲的政治作战,是互相联系的,而且是两重的。就是第一间接利用其中立主义者鼓励「民族独立」,挑起中东和非洲反旧殖民地主义的民族斗争,迫使西欧各国不能不退出中东和非洲。第二他直接指使西欧各国的共党,使其与各国社会党结成统一战线,并经由议会政治,以控制其政府及其政策。第一步使其外交转向中立化,最後使其「和平转变」,靠拢共产集团。



    (丁)对美洲的颠覆工作与孤立战术



  现在再就中共在共产集团对太平洋区域的政治作战中,所扮演的角色,略加分析。



  俄共从莫斯科到华盛顿,是有叁条路线。第一条是通过北冰洋,直达北美。第二条由北太平洋经白令海峡而达北美,这是他苏俄对北美直接作战,实行奇袭的路线,但这两条路线非到他对美最後军事决战的阶段,是不会使用,而且现阶段中,他亦无法使用的。



  第叁条路线是通过西南太平洋而转到中南美洲。如果在军事作战上说,那他必要先瓦解西太平洋的链岛防线,□能进入中太平洋;又必须瓦解东南亚联盟,□能进入南太平洋,而达到中南美洲。本节对此有关军事作战问题,不拟多作详述。今日只就其在政治作战的路线一点上,加以说明,就是现在俄共对美洲的政治作战计画,是以北平匪伪组织毛泽东为其经纪代理人,而间接的对北美作政治的进攻,且其所采取的战术是二方面的。



  第一方面,中共的正面攻击,就是直接对美国进行和平谈判。这一和平谈判,对美国内部,可以助长美共及其同路人「改变美国对中共政策」的运动,且其对南亚与中东,亦可以鼓励国际姑息主义与中立主义的声势。



  第二方面,中共的迂回路线的进攻,就是他经中南美而转入北美的一条路线。这更是他对西半球的政治作战的重点之所在。今日我们必须特为警觉的一个事实,就是中共开始对中南美进行其和平攻势与贸易政策。正如其俄共本身直接的对中东和非洲的政治渗透,而间接的就是他对欧洲迂回作战一样,中共对中南美的政治攻势,亦就是他俄共对美国的迂回作战。正如俄共煽动中东的变乱,即可使西欧国家不能不放弃亚洲而退保欧非,最後又不能不撤出非洲而退守其本国完全陷於孤立的境域。而其中共对中南美的战略,亦是如此。如其不能使中南美各国的反美运动连续发生变乱,普遍蔓延而动荡不定,则西半球安全无恙,他即无法迫使美国退出亚洲。所以俄共心目之中,由北平经东南亚绕道太平洋,向中南美全面发展,乃是俄共在其政治作战上从莫斯科到达华盛顿的一条最近的道路。



  由此可知,共产主义对中南美的渗透和颠覆工作,并不是中共本身所能进行的,在实际上中共毛泽东不过为其经纪代理人而已,为什麽俄共要指使中共在中南美作他的开路先锋,明目张胆向中南美这个区域全面进行其政治攻势呢?这是因为中南美各国对俄共的阴谋已有了相当戒心,所以他必须中共为其经纪代理人,加以掩护,而与他自己对欧非的扩张行动,互为策应,以增加其共产主义发展的速度。并且,中南美各国之中,如其对中共的政策,发生变动,则美共的同路人更可藉口来推动「美国改变其对中共政策」的运动了。率直的说:美国对中共政策之改变,其真实意义,就是要美国从亚洲退回美洲。而中共今日的企图就是从中南美制造其迫使美国退出亚洲的动力。现在的问题,就是非洲与中南美两大洲共产主义的政治渗透和武装叛乱,其进行和发展的速度如何,就可决定其赤化非洲和赤化美洲的时间谁先谁後了。



  最後要特别指出,俄共对於北大西洋公约和太平洋集体安全系统的瓦解和破坏工作,在欧洲以西德为其焦点,在东亚以日本为其焦点。自一九四九年以来,世界反侵略斗争最大的成就,即是西德参加北大西洋公约,与盟国对日和约的订立。因而俄共对於德日两国,不□要阻止和破坏其重整军备的工作,并且要威迫利诱,达到其中立化的目的。



    (戊)俄共统制世界的里程



  俄共从莫斯科经由这叁条路线到达华盛顿,亦即是从「和平共存」到最後决战的过程,民主集团对於他这一迂回路线和迟延决战的战略,以及他在这「和平共存」的时间之内的政治作战计画,如不能深切警觉,采取对策,那就是坐视世界形势一天一天朝着他俄共预期的方向和时间来转变,亦就是听任他统制世界的最後构想,依其预定的计画来实现罢了。总之,今日俄共对这一「和平共存」的整个政治作战计画,其对欧亚两洲的部署工作,经过这十年的时间,已有了相当的基础,可以说是其第一阶段计画,已告一段落。今後只要等待其全球整个时间表之配合,自不难一举成功。至於他目前第二阶段的基本工作,正是他在非洲与中南美洲同时并进的时期。只要这第二阶段的计画亦能如第一阶段十年中,顺利进行,则其第二个十年之後,就可进入其第叁阶段最後统制世界的里程了。不过我以为只要民主集团,今日能够针对俄共内部的危机,把握其世界战略的关键,从远东解除中东的危局,并从东亚大陆捍卫太平洋的安全,则俄共的时间表上所预定的整个计画,必将全部粉碎。



  我在下节中,再就俄共「和平共存」最後构想中的战争经济计画和军事作战计画,加以探讨。(博讯新闻特别刊载)







作者:随便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随便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52308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