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从山西的童奴事件看出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从山西的童奴事件看出   
所跟贴 从山西的童奴事件看出 -- Anonymous - (653 Byte) 2007-6-16 周六, 上午4:03 (1424 reads)
胖鹭鸶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06/17
文章: 1695

经验值: 13053


文章标题: “奴工事件”彰显实施老芦“两转论”的迫切性 (668 reads)      时间: 2007-6-18 周一, 上午3:42

作者:胖鹭鸶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注意到,大陆媒体在有限报道整个事件的过程中,很少象老愣这样从资本主义发展史的高度去思考析问题,更多的是催人泪下的煽情报道。

为什么如此呢?大陆记者千千万万,其中当然不乏清醒的理性人士,可是,大量的报道却仅仅限於业主被捕、奴工被释、欠薪补偿等话题,最多是对山西有关当局的处理不满,少有人涉及“奴工事件”发生的机制及其再生性。是不是啊?

应该承认,正如无限的网络言论自由能造就老芦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本胖这样伟大的闲人,有限的大陆言论自由也能造就无数有见识的中国记者,他们打开言路,为民请命,争取点滴的新闻自由,从而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现今国内所谓的资深记者,其实就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毕业的大学文科生,正是经历了六四的那一辈。六四之后的政改幻想破灭后,对他们来说,中共改革中的经济自由是唯一的、并且能够给他们带来直接好处的善举。从这个角度上看,六四后的知识分子在维护自由经济这方面,与社会诸阶层特别是与高官财阀的利益是一致的。

因此,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改革开放就是开放市场,就是全面抛弃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因此,任何对自由经济带来的弊端的揭露,客观上,或多或少就是对改革大事业的一种“反动”。因此,大多数从业记者从理论上或是从本能上是抵制任何类型的计划经济的。

出于良知,也迫于民间压力,这些记者也高度关注“奴工问题”,于是,借着我党的“和谐”牌,顶着地方政府的压力,用催人泪下的报道和图片对此做了大量的披露和抨击, 以至于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和在民间或至少在网络网民中掀起了怒潮。可是,由此而来产生了一个问题:

本来,中共“和谐社会”政策是在增强执政党的前提下的 Social Gradualism, 其手段是用行政干涉的方式强制限制豪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弱势人群的权益。不论中共此举的目的如何,这个政策的出笼说明了中共高层对社会危机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动预警机制以防一万。至少可以看到其中有两点可取之处:其一,“和谐政策”暗合发达的自由经济的规则,即一个社会只有消除导致本身颠覆的隐患,其经济活动才能良性发展;再是,“和谐政策”符合民间的维权运动的大致方向,而且正是民间的维权运动促使中共更加关注潜在的统治危机。

然而,问题是民间的推力并不与政府的政策成正比。一旦民间的怨气由于众多类似或有甚于“工奴事件”的披露而酿成全国性大规模的骚动以致内乱,那么这种很有可能的局面就会打乱中共原定的自上而下的“和谐政策”的实施,由此极有可能造成政局激烈的政局动荡,动荡的结果就会难以预料。只要回顾一下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社会,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否定这样的一个可能:一个新的伟大的领袖领导一个十三亿民族、一个大统一国家雄赳赳地走上世界舞台。Ein Volk, ein Reich, ein Führer。

歪歪绕了半天,其实就是一句话:“奴工事件”是人道主义的危机,如果当局不能理智的处置,舆论不能理性的导向,那么,这种事件将成为中国大陆政治急剧转向的路标。


作者:胖鹭鸶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胖鹭鸶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75665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