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与张朴先生谈飞夺泸定铁索桥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与张朴先生谈飞夺泸定铁索桥   
马悲鸣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5898

经验值: 57789


文章标题: 与张朴先生谈飞夺泸定铁索桥 (1130 reads)      时间: 2007-3-11 周日, 上午8:16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与张朴先生谈飞夺泸定铁索桥

马悲鸣

多谢张朴先生帖,还有一篇北京军区帖可以对比着看。从令姐文中说到当时红军确实向当地百姓征集了铺桥木板,而且数量不小,因为征集到了棺材盖。中国人重礼,棺材盖轻易不会借去铺桥让人践踏,那样太不吉利。

这说明当时桥面上的木板确实残缺,且不只一块。至于残缺的原因,有可能是自然损毁,但自然损毁的数量不可能很大。另一种可能是人为撤去。从令姐提供的斯诺文中说的“木板有一半给抽掉了,从岸边到河中心只剩下光溜溜的铁链。”

一百零一公尺桥面的一半大约是五十米,或者一百五十尺。以两尺宽一块门板算,需要七十五块才能铺满。现在没有材料给出红军究竟征集了多少块门板,但从连棺材盖都征集了去看,数量不会很小。

从令姐书中说“老太太记得红军来借老百姓的门板去铺桥,有的人家交出了宝贵的棺材盖子,队伍过完後老百姓各自去认领。”

认领的老百姓自然是河这边的。而如果红军过桥之後再让老百姓认领征集的门板,则负责认领的红军在向老百姓交还完所借门板之後,便无法回部队了。因为桥上又有不小的一段成为无板铁索光桥。老百姓认领门板只可能是红军过桥後从对岸桥头堡附近找到了被撤去的桥板,将其替换下从老百姓家借来的门板或者棺材盖,重新用旧桥板铺满桥面。双方才可能在认领门板后各自返回两岸。

故,桥面不小的一段,确实被撤去了铺桥板。

令姐指称的大渡河对岸没有国民党守军的说法有歧意。首先,四川境内,尤其在宋太祖挥玉斧划界的大渡河不大可能是国民党军队负责防务而更可能是当地川军保安部队。令姐所说没有国民党军队守桥的根据是没有国民党追剿部队的来往函电提到泸定铁索桥发生过战斗。但这并不能排除对岸桥头堡有当地保安部队守卫。令姐的排除法论证也只能证明没有团级建制的国民党部队守桥,并不能排除仍可能当地小规模当地川军守卫。如果对岸有一个班,或者一个排的当地保安守卫,则十条枪,或者三十条枪的发射也够红军突击部队喝一壶的了。

另外红军突击队也只二十二人。那么这样一场二十二人对敌方十人到三十人的战斗规模是非常小的,估计团级国民党部队不大可能注意到,所以在他们的来往函电中没说。

从北京军区的材料看,这二十二人中有人中弹落水牺牲,但没给出牺牲人数。我记得曾见到一文给出了三位中弹落水者的姓名,都是湘赣农民的典型名字。牺牲三人的战斗规模不可能大,当然更不可能被数十里外驻防的国民党团级建制单位注意。

从令姐和北京军区的两份文件中都提到的,战斗胜利後突击队员受到中央军委的表扬与奖赏看,突击队确实有过战斗。如无战斗,何必奖赏表扬?

令姐说,她(九十三岁老太太)对我们讲红军“阴一炮,阳一枪地打过去”,然後“慢慢过完桥”,过桥时,“没有打”。

二十二人参加,牺牲三人的小规模战斗与“阴一炮,阳一枪地打过去”的战斗规模大致相符。过桥时,“没有打”说的是战斗胜利之後的大部队过桥。

如果有中央军委足以奖赏突击队员的战斗,则前述铺桥板的工作就不可能在对方打枪的情况下完成。那就应该有人在用门板铺桥之前先行过桥以制止对岸的阻击。则在未开始用门板铺桥之前,势必会有人从撤掉桥板的赤裸铁索上爬过去。而如果没有冒着对方打枪的危险爬铁索的战斗,也不可能有三人掉下河去牺牲。

杨成武回答周恩来的“没死一个人”可能不包括夺桥之战的牺牲。就如八九六四时说的天安门广场上没死一人,并不包括西长安街上的中弹者一样。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这已经全部牺牲的二十二名突击队员的名单和他们各自牺牲的具体时间地点的确认。如果真有三人牺牲在夺桥之战中,则从赤裸铁索桥上爬过去的可能就不能排除。

时任先头团长的黄开湘在长征结束後患病发高烧挣扎时扣响了枕头下的手枪,打中头部而死。政委杨成武痛不欲生。可见杨成武的《忆长征》,不过书中写的是王开湘。

令姐讲到的邓小平82年向布热钦斯基的否认夺桥之战的讲话与85年给泸定夺桥之战纪念碑题字的逻辑不符。这已经被其他网友指出了。

总的来说,我倾向于相信,小规模突击战斗确实有,也确实有人冒着对岸打枪,短距离从赤裸的铁索上爬过桥去,但没有特别激烈的大规模战斗。正如有人从赤壁之战後的吴方的奖赏规模看,其实那只是赤壁小战,而非赤壁大战。战斗规模远不能与官渡和彝陵相比。

不知张朴先生以为然否?

马悲鸣顿首


【附录一】~~~~~~~~~~~~~~~~

摘自《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央红军往北去与张国焘会合,行進到四川中西部时,面临天堑大渡河。陡峭的山谷中,五月下旬喜马拉雅山的融雪卷起奔腾咆哮的激流掹浪,漩涡密布,河床布满尖利的岩石,使涉水无法想像。河上只有一座桥,叫泸定桥,建於十八世纪初叶,是四川通往西藏的要道。这是一座雄伟的吊桥,全长一百零一公尺,宽两公尺多,十三根粗大的铁索连接东西两岸,九根作桥底,每两根相距一尺左右,上面铺著木板做桥面。

红军“飞夺泸定桥”是後来长征英雄史诗的代表,美国作者索尔兹伯坚的《长征》一书封面,赫然就是这座桥。美国记者斯诺一九三六年采访了毛以後写道:过泸定桥“是长征中最关键的时刻”。“木板有一半给抽掉了,从岸边到河中心只剩下光溜溜的铁链。在东岸的桥头,敌人的一个机关枪阵地正对著他们,它的後面是由一团白军把守的阵地……谁能想到红军会发疯似的试图从光铁链上过河呢?可是红军却偏偏这样做了……头一个战士中了枪,掉到下面的水流裏,第二个也掉下去了,接著是第三个……敌人把煤油扔到桥板上,桥板开始燃烧起来。这时,大约有二十名红军战士用双手和膝盖匍匐前進,把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扔進敌人的机关枪阵地。”

其实,在泸定桥根本没有战斗。红军五月二十九日到达时,泸定桥没有国民党军队把守。从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来往电报、部署可以看出,长征故事中说的守桥的国民党二十四军第四旅李全山团,其实并不驻屯泸定城,而在远处的化林坪一带。驻扎泸定的是步二旅旅部,旅长余松琳。红军到来前夕,该旅就离开了,被派去五十公里外的康定。泸定、康定并属的西康地区专员六月三日的通报也表明,步二旅“集中康城附近”,不在泸定。当时国民党无数通讯没有一份讲泸定桥打了仗,只提到红军在去泸定桥的路上,和离开泸定桥之後,有几次小型遭遇战。

红军先头部队到桥边时,指挥部设在离桥不远的天主教堂裏,向河对岸已无国民党军的泸定城打炮。当地人大多是天主教徒,其中一位妇女家裏开豆花店,就在红军所在的桥边,红军还住在她家。一九九七年这位妇女已是九十三岁高龄,但头脑十分清晰,她对我们讲红军“阴一炮,阳一枪地打过去”,然後“慢慢过完桥”,过桥时,“没有打”。

有的木板是被损害,可能有拆去的。九十三岁的老太太记得红军来借老百姓的门板去铺桥,有的人家交出了宝贵的棺材盖子,队伍过完後老百姓各自去认领。泸定桥只有一次剩下光溜溜的铁链,那是中共政权拍宣传长征的电影《万水干山》时。

过桥时红军没有一人伤亡。首批过桥的二十二名战士,在六月二日过桥後,每人得了一套列宁装、一支钢笔、一个碗和一双筷子。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受伤。

其他红军过桥时也没有伤亡。周恩来的警卫员描述周听说有一匹马掉在河裏淹死了很著急,问过桥的指挥官杨成武:“人有没有受损失?”,当听说没有时,周又问:“一个都没有?”答覆是:“一个都没有。

国民党部队再无能,凭借天险优势,也不至于让红军毫无伤亡吧。

“飞夺泸定桥”纯系虚构。邓小平在一九八二年对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ZbigniewBrzezinski)亲口说:“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其实没有打什么仗。”

摘自《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央红军往北去与张国焘会合,行進到四川中西部时,面临天堑大渡河。陡峭的山谷中,五月下旬喜马拉雅山的融雪卷起奔腾咆哮的激流掹浪,漩涡密布,河床布满尖利的岩石,使涉水无法想像。河上只有一座桥,叫泸定桥,建於十八世纪初叶,是四川通往西藏的要道。这是一座雄伟的吊桥,全长一百零一公尺,宽两公尺多,十三根粗大的铁索连接东西两岸,九根作桥底,每两根相距一尺左右,上面铺著木板做桥面。

红军“飞夺泸定桥”是後来长征英雄史诗的代表,美国作者索尔兹伯坚的《长征》一书封面,赫然就是这座桥。美国记者斯诺一九三六年采访了毛以後写道:过泸定桥“是长征中最关键的时刻”。“木板有一半给抽掉了,从岸边到河中心只剩下光溜溜的铁链。在东岸的桥头,敌人的一个机关枪阵地正对著他们,它的後面是由一团白军把守的阵地……谁能想到红军会发疯似的试图从光铁链上过河呢?可是红军却偏偏这样做了……头一个战士中了枪,掉到下面的水流裏,第二个也掉下去了,接著是第三个……敌人把煤油扔到桥板上,桥板开始燃烧起来。这时,大约有二十名红军战士用双手和膝盖匍匐前進,把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扔進敌人的机关枪阵地。”

其实,在泸定桥根本没有战斗。红军五月二十九日到达时,泸定桥没有国民党军队把守。从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来往电报、部署可以看出,长征故事中说的守桥的国民党二十四军第四旅李全山团,其实并不驻屯泸定城,而在远处的化林坪一带。驻扎泸定的是步二旅旅部,旅长余松琳。红军到来前夕,该旅就离开了,被派去五十公里外的康定。泸定、康定并属的西康地区专员六月三日的通报也表明,步二旅“集中康城附近”,不在泸定。当时国民党无数通讯没有一份讲泸定桥打了仗,只提到红军在去泸定桥的路上,和离开泸定桥之後,有几次小型遭遇战。

红军先头部队到桥边时,指挥部设在离桥不远的天主教堂裏,向河对岸已无国民党军的泸定城打炮。当地人大多是天主教徒,其中一位妇女家裏开豆花店,就在红军所在的桥边,红军还住在她家。一九九七年这位妇女已是九十三岁高龄,但头脑十分清晰,她对我们讲红军“阴一炮,阳一枪地打过去”,然後“慢慢过完桥”,过桥时,“没有打”。

有的木板是被损害,可能有拆去的。九十三岁的老太太记得红军来借老百姓的门板去铺桥,有的人家交出了宝贵的棺材盖子,队伍过完後老百姓各自去认领。泸定桥只有一次剩下光溜溜的铁链,那是中共政权拍宣传长征的电影《万水干山》时。

过桥时红军没有一人伤亡。首批过桥的二十二名战士,在六月二日过桥後,每人得了一套列宁装、一支钢笔、一个碗和一双筷子。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受伤。

其他红军过桥时也没有伤亡。周恩来的警卫员描述周听说有一匹马掉在河裏淹死了很著急,问过桥的指挥官杨成武:“人有没有受损失?”,当听说没有时,周又问:“一个都没有?”答覆是:“一个都没有。

国民党部队再无能,凭借天险优势,也不至于让红军毫无伤亡吧。

“飞夺泸定桥”纯系虚构。邓小平在一九八二年对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ZbigniewBrzezinski)亲口说:“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其实没有打什么仗。”


【附录二】~~~~~~~~~~~~~~~~


二十二勇士受到中革军委的表彰和奖励

在战士们稍作休整的时候,黄开湘、杨成武带领营连干部来到河边观察地形。在东岸的桥楼旁,川军第三十八团用沙袋垒成牢固的桥头堡。我军到达时,敌人已经由桥西向桥东把桥板基本上拆去了。看完地形,他们在天主教堂召开夺桥誓师大会,掀起“争当突击队员,飞夺泸定桥”的高潮。川军不时地扫射和轰击,还有一发迫击炮弹打穿了教堂的顶棚。最後,连以上干部大会决定:由第二连22名勇士组成“夺桥突击队”,连长廖大珠任队长;由第三连组成“铺桥突击队”,连长王友才任队长。全团的轻重机枪负责掩护任务,军团炮兵营负责消灭敌炮兵阵地和主要火力点,军团教导营阻击援敌。临近中午时分,红四团的机枪分队和配属的军团炮兵营也赶到了泸定桥。

在西桥头,二十二勇士每人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间缠满手榴弹;第三连指战员背着枪,腋下夹着木板,蓄势待发。16时整,黄开湘下达命令:“夺桥战斗开始!”全团的司号员一起吹响冲锋号,百余挺轻重机枪和迫击炮一齐扫射、轰击,密集的子弹射向对岸,迫击炮弹也在对岸爆炸,压制住川军的火力,我军战士们高喊:“杀、杀!”这时,突击队员们突然冲向铁索桥,冒着敌人射出的子弹,有的匍匐前进,有的铺设桥板,有的随後跟进……

在勇士们快到东桥头时,川军纵火,妄图封死我突击队上岸的通道。这时,杨成武急了,翻身跃出指挥所的胸墙,冲上铁索桥,大声喊道:“同志们,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冲呀,冲呀!”廖大珠第一个冲进火海,紧接着,刘金山、刘梓华……陆续冲进火海。廖大珠的帽子、刀把上的红绸子冒起火苗,他把帽子一扔,冲向敌人的堡垒。一个又一个勇士冲出了火海……他们很快消灭了桥头堡的敌人,又冲向泸定城,并在後续部队的协助下,击溃了川军第三十八团。19时,红四团完全占领泸定城。与此同时,右纵队的红二、三团的几个连队也到达泸定城附近,对夺桥战斗起到了配合作用。

次日凌晨2时,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三团到达泸定城。两天後,中央和各军团的领导同志也来到泸定桥。

6月2日,在泸定桥头,中革军委召开庆功大会,王稼祥主持会议,周恩来为红四团颁发了写有“奖给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的锦旗,还为22勇士和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发了奖。奖品有:写着“中革军委奖”的列宁服和钢笔、日记本、搪瓷碗和筷子。

二十二勇士在夺桥战斗中,有人不幸落入滔滔大渡河牺牲了。在以後的征战中,其他勇士也陆续牺牲在长征後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最後一位勇士刘梓华牺牲在平津战役中,当时他任副师长。(作者系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原研究员)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马悲鸣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81532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