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再灌一水: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幽默感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再灌一水: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幽默感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再灌一水: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幽默感 (668 reads)      时间: 2002-1-16 周三, 下午8:39

作者:芦笛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再灌一水: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幽默感



芦笛





昨天匆匆进来看了下,拜读了老明的佳作,来不及捧场就忙别的去了。这里补上一声惊天动地的彩:绝佳!看来我骂“绝对而非相对的文学盲”有奇效。不然大概还骂不出这篇东西来。



我知道老明是想证明他的高度文学鉴赏力,其实你不用证明也没关系。老芦上网来自觉骂错的只有三个人,一个当然是易大旗,一个是前两天没看人家的帖子就开骂,骂错了的于星野+周宇驰=周星池,最后一个便是你。第一个是吵架,第二个是糊涂,第三个是故意冤枉人。所以老芦这里正式认罪。建议其他“文学盲”如老碑也学学你这招,写出篇惊天动地的文艺评论来让咱们佩服佩服,不要光是亮名片,开书目,那种活是小肃亲王干的。你不是凤子龙孙,排队得等一世纪才有希望干这种事。



废话少说,现在开灌。却说古代有本<艾子后语>的笑话集。艾子害健忘症。一天老婆逼他去外出求学,拜某名人(忘了名字)为师。艾子骑着马,手里拿着一只箭就出了门。一会儿内逼甚急,便赶快下马,把马拴在树上,找了个地方出恭。手上的箭就插在脚旁。等到完事站起来,他一看脚旁插了只箭,惊出一身汗来,连呼:“好险!好险!是哪个贼子射了我一箭?天幸没有射中!”走了两步一不留神踩在他自己的排泄物上,便大骂:“是哪个狗东西随地大小便?污了大爷的鞋!”再过去看见他的马,喜道:“虽然差点儿丢了性命,又踩了狗屎,幸得捡了一匹马,发了注意外之财。”他骑上马去东走西逛,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找那个名人。那马便自动回家去了。他到得家门,下马来探头探脑看了一番,呼道:“借问这儿是某某老先生的家么?”他娘子听见他大呼小叫,知道这家伙糊涂劲又发作了,遂开门出来大骂。艾子惊愕地问道:“这位娘子,我与你素不相识,为何平白无故骂人?”



在英国那阵子,我发现当地人非常幽默,比老美强多了。入乡随俗,便也跟着人家讲讲笑话。一般还是成功的,但有次我把这笑话讲给一位朋友听,他却不但没笑,反而觉得很不愉快。因为算是深交,他也就不跟我客气,问我:“中国人的幽默感就是这样的么?How pathetic!(真无聊)”弄得我反倒讪讪的。



后来我便注意观察东西方幽默感的差别,结论是确有不同。所谓“English humour”(英式拼法,“英国幽默”之意)的主要特点是自嘲,拿自己开玩笑。这种习惯不用说在中国少见,在西方其他国家好像也不是那么常见(德国人似乎最没幽默感)。有个匈牙利人写了本书,专门挖苦英国人,那书居然成了畅销书,连出了几十版,让作者发了大财。我记得里面有个笑话是说英国人没有性生活,只有暖脚的热水瓶。好几个英国人都跟我引用过这个警句,说完大笑。



不过人类毕竟是一个物种。英国人照样有许多pathetic甚至让人厌恶的笑话。他们的笑话常用谜语的形式给出,有一个是:“某物原来是绿色的,一按电钮就成了红色,请问是什么东西?”我第一次听到时自然猜是交通灯,但那答案竟然是“搅拌器(blender)里的一只青蛙”!



总之,我觉得若论幽默感本身,东西方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差别只反应了民族、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不用说,有许多笑话完全是文字游戏,如果翻译过来就彻底丧失了可笑元素。有趣的是语言本身也会造成笑话,一次我的中国朋友见到某外国同事满面笑容,乃问曰:



“What happened? Why are you smiling like this?”(出了什么事?你为什么笑成这个样子?)



不幸的是,如许多国人一样,她常常混淆“a,e,i”的发音,把“smiling”说成了“smelling”,于是那问题在人家听来便成了这样:



“出了什么事?你为什么身上那么难闻?”



如此严重的质问出自于一位女士之口,把那家伙吓得魂飞天外,一边连连道歉,一边狂嗅自己的身上,到处检查哪儿出了问题。



这其实也算不得什么。一位朋友的太太不会讲英文,却在私人雇主那儿找了个活干。一天人家告诉她停下来去吃中饭。她猜出了对方的意思,但因早饭吃得太饱,吃不下去,便想告诉对方这会儿不想吃,等到两点钟再说。可怜她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便只能伸出两个指头在老板面前晃来晃去,使对方勃然大怒,因为那在西方是侮辱人的手势。



六四那阵,我常在电视上见到那些愤青们对着镜头作丘吉尔发明的“V”(victory)的胜利手势。不幸的是有许多愤青做反了,做成了手心向内的侮辱手势。于是西方人民便免不得暗自纳闷:“为什么那些示威者要侮辱同情他们的西方观众?”

作者:芦笛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57559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