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誓为永远的余光中的无名信徒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誓为永远的余光中的无名信徒
所跟贴
誓为永远的余光中的无名信徒
--
nunia
- (722 Byte) 2006-10-19 周四, 下午2:54
(638 reads)
nunia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5/11/04
文章: 2184
经验值: 5079
标题:
現代文學分論
(226 reads)
时间:
2006-10-19 周四, 下午3:19
作者:
nunia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何寄澎教授講述/何雅雯記錄整理
...
再如余光中〈聽聽那冷雨〉,篇幅較長,但是細讀之後發現主旨、內涵很簡單,都在表達作者的中國意識、對中華文化的讚美與眷戀。該文特殊之處其實在於形式,解構文字,打破書寫的秩序,以敲打樂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長短組合變化,達成絕對的音樂感。大量運用中文的長短句,造成結構上的美感,又用同音異義的字造成錯綜變化。舉例來說: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要用朗誦的方式,才能呈現出作者創造出來的感嘆意味。
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
一氣呵成,不能中斷,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後一句「清明這季雨」忽然收短,與之前的長句一同形成強烈的節奏感,以及無限的感嘆。完全用作詩的方法,句子的長正好表現出雨下個不停,形象上的淅淅瀝瀝呼之欲出。
徐志摩也常如此。例如《北戴河海濱的幻想》,其內容更加複雜,包含年輕人的理想、熱忱、失望與痛苦,嚴格來說更加精緻,文章的每一段落都扣緊內容來轉化形式:
青年永遠趨向反叛,愛好冒險;永遠如初度航海者,幻想黃金機緣於浩淼的煙波之外;想割斷繫岸的纜繩,扯起風帆,欣欣的投入無垠的懷抱。他厭惡的是平安,自喜的是放縱與豪邁。無顏色的生涯,是他目中的荊棘;絕海與凶巘,是他愛取由的途徑。
形式上的長短交錯變化,是為了凸顯年輕人的理想與熱情。但最後談到幻滅:
我亦可以暫時忘卻我自身的種種;忘卻我童年期清風白水似的天真;忘卻我少年期種種虛榮的希冀-忘卻我漸次的生命的覺悟;忘卻我熱烈的理想的尋求;忘卻我心靈中樂觀與悲觀的鬥爭;忘卻我攀登文藝高峰的艱辛;忘卻剎那的啟示與澈悟之神奇…
徐志摩用心於形式與內容的結合,冒險昂揚時,以有力的文字表現,並且伴隨以田園牧歌的平靜,接著是整段式的排比,展現最後的徹底幻滅,其音樂性非常強烈。
最後一點,則是賦予作品與真實生命、真實生活相關聯的意義。新興人類總有文字厭食症,長久以來未能領略到作品與生活的關聯,總以為是古人的作品、外國人的作品、他人的作品,與自己毫不相關。要努力恢復學生的想像力,了解即使是古人,也與現代人有相似的困境。國文課程的本質在語文,而不是其中提供的其他知識;本末倒置,則語文教育如何能有趣味?文章中若寫三、四十年前的農村,我們不可能找出實例來讓學生眼見為憑,但是好的作品可以讓讀者想像、在腦海中架構,文學若無想像則太過貧乏,所以教國文可以擴大國文的功能,但不能忽略語文、文學的基本目的。同時,要將生活中的價值觀、疑惑,還原到文學作品中。其實《論語》的教法也一樣;《論語》既充滿生活的智慧,自然可以站在現代人的觀點重新詮釋。
詩的意象
意象是詩的生命靈魂,只是現代詩更強調它而已。古人云:「文貴曲。」就是不真心直說,寫起文章來總要隱隱曲曲,有個起承轉合,讀者則須自悟自得。這也就是所謂為人宜誠敬謹慎,實話實說,不拐彎抹角;為文宜靈性搖蕩,著重比方,注重感悟。為了達到這目的,意象的運用,就顯得重要多了。
詩經中有「賦比興」的作法,其中的「興」,據朱子所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這「先言他物」的他物,也就是意象的運用。如〈小雅.天保〉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昔日離去,今日回來;這兩情繾綣,不捨的情思;或伊人不見,萬念俱灰的情思;如何表達呢?「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就是意象的運用,萬千情思俱在其中矣,真可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不落言詮」的上上乘之作。
那麼以現今的觀念來說,什麼是意象呢?是謂任何一種抽象的觀念、情感與看不見的事物,不直接予以指明,而由想像力與聯想力,從而透過景物的媒介,間接加以陳述的表達方式。簡單的說:就是觸景生情,情附於物。只是景情之間,可以有關聯,可以無關聯,不是刻意經營安排,而是偶然的觸發,不知不覺間湊拍上了的。如王昌齡的〈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以眼前澄空無際的秋月,所照映下的荒寒蕭瑟的長城,來體現流蕩無限的邊愁。而詩人筆下的「高高秋月照長城」,只是一種奇峰突起的神來之筆罷了。
但在詩的創作或欣賞上,意象在思想與形式上的作用,我們不可不知。玆分述如下:
一、在思想上:提供了更多言外之意。鍾嶸〈詩品〉云:「言在耳目之外,情寄八荒之表。」司空圖〈詩品〉亦云:「超以象外,得其環中。」這即是說要在表面的意象之外,闡發或領會其潛存的旨趣。宋梅聖俞亦說:「詩有內外意,內意欲盡其理,外意欲盡其象,內外意含蓄,方入詩格。」這內外意,就提供了更多聯想,使詩無定解,讀者之意,不一定是作者之意;千萬讀者,亦有千萬潛存旨趣。古人所云:「詩無達詁。」即指此而言。
二、在形式上:豐盈了詩的辭采內容。試問柳宗元〈江雪〉末句寫成「獨釣寒江魚」,多麼無趣,還是詩嗎?著一「雪」字,神氣韻味完全不同,無限涵義,自在其中。此就是嚴羽所云:「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又如王維〈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如果王維問的是父母、拙荊、兒女,有何趣?問一「梅花」,則高雅之氣全出了。
意象的可貴處,就在繞路說話,往往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下,不知如何下筆是好,若真心直說則俗,此時一用意象表達,則言外之意多了,辭采豐富了。
然則意象的運用,亦有兩點須注意:
一、要清晰明朗:如此才能雅俗共賞,深者會其深,淺者會其淺。如夏宇〈甜蜜的復仇〉:「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醃起來∕風乾。老的時候∕下酒。」把愛情的「酸甜苦辣」、「三聲無奈」,表達的淋漓盡致,但又不溫柔蘊藉。只要談過戀愛的人,幾乎人人能心領神會。
二、勿隱晦艱澀:文學作品,若沒有讀書,那是作者最傷心的。元遺山論詩絕句云:「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詩到要作注才能欣賞,讀者大概未竟一行,已夢周公去了。
至於如何捕捉意象入詩呢?嚴羽在《滄浪詩話》云:「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既非關書又非關理,則宜在平日生活,常常以詩眼看世界,自會發現,寶礦無處不在,信手拈來,無不是也。
http://staff.whsh.tc.edu.tw/~huanyin/mofa/t/mofa_theory.htm
作者:
nunia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89606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