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林彪飞机坠毁现场的分析和复原——《在大漠那边》读后记(四)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林彪飞机坠毁现场的分析和复原——《在大漠那边》读后记(四)   
昭昭若昏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5/03/30
文章: 5677

经验值: 2610


文章标题: 林彪飞机坠毁现场的分析和复原——《在大漠那边》读后记(四) (615 reads)      时间: 2006-10-16 周一, 上午9:42

作者:昭昭若昏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林彪飞机坠毁现场的分析和复原——《在大漠那边》读后记(四)

作者王麻子(昭昭若昏)

10/15/06美国


其次考察发动机的状态和位置

三叉戟喷气式客机,有三台喷气式发动机装置在飞机的尾部。其中主发动机在尾部的正中央,居于飞机的中轴线的末端,这个位置也保证了中央发动机不太容易受到损伤。两个比较小的发动机被镶嵌或者贴制于主发动机的左右偏两侧偏上的位置,用来增强推力。从逻辑上来说,在机身向右倾斜到水平舵能在地面耕划二十厘米深的沟槽的前提下,除了上文所谈到的右侧机翼折断之外,中央发动机的右侧部分和右侧的发动机也应该接触到了地面。

整个机体的重量极其巨大,加之飞行速度的惯性的作用,综合力量是右侧发动机所不能承受的,在强大挤压力的作用下,首先脱落的部件应该是属于右侧发动机的。

绝对不是偶然,孙一先看到第一个散落在地的部件就和发动机有关。当孙一先由北向南,走过草地压痕和槽沟,又越过了将近30米厚厚的野草之后,来到了失事燃烧的现场。他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机上先掉下的部件,是安装在尾部的中发动机底包皮和喷口等。”(请参考区区不才制图http://www.hjclub.com/Showtopic.asp?ID=2616410&Parent=2616353

孙一先在这里所看到的发动机底包皮和喷口是不是属于中央发动机的结论,是值得讨论的一件事情。

当时,孙一先等中国大使馆人员来到林彪飞机现场的时候,已经是林彪飞机失事发生了将近三天之后的事情。在这期间,苏联人已经先期到达现场,不但拆除了中央发动机,并且将它运走了。 所以,孙一先等人到达现场的时候,中央发动机业已不在现场。鉴于孙一先在此之前也没有见到过所谓三叉戟是个什么样子,更谈不上具备与三叉戟有关的基本知识。显然,由孙一先来断定那片底部包皮和喷口属于中央发动机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苏联人之所以要拆卸中央发动机,是因为它受到的损伤小,保存得比较完整。从理论上来说,由于中央发动机位于中轴线上,翻转的幅度最小,受到的冲击力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大,保存得完整一点也能说得过去。同时,中央发动机也是三叉戟的心脏部件,对于当时的苏联人来说,自然是研究西方技术的一个好标本。所以,在当时,拆走林彪飞机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苏联人既然拆卸了中央发动机,那么对于凡是和中央发动机有关的部件也不会轻易地放了过去,因此,在林彪飞机现场,可以说在孙一先等人到达的之前,一切与中央发动机有关的部件早已经被苏联人抢先清理干净了。

在这种情况下,孙一先自然也就不可能在现场看到与中央发动机有关的部件。他所看到的那片发动机底部包皮和喷口应该有很大的可能是属于右侧发动机的。

因此,在林彪飞机第一次落地之后,从机身上掉下来的第一个部件就是右侧发动机的底部包皮和喷口,说明了林彪飞机向右侧倾斜时对于右侧发动机形成了强烈挤压(仅仅三叉戟机身重量就有37吨,如果再加算惯性就更不可估量),从而造成底部包皮和喷口的松动,当油箱爆炸产生的振动作用与右侧发动机的时候,那些已经松动的部件自然成为第一批从飞机上下来的脱落品。

至于右侧发动机的心脏部分的最后命运如何?我们在孙一先的书里依然可以读到有关记载。在另一章节中,孙一先记述了下面的现象:

“在机尾的南北四十多米处,各有一台发动机。”

孙一先可能把这两台发动机错认为林彪飞机的主要发动机了,其实,在现场所发现的那两台发动机,就是装置在主发动机两侧的辅助型的小型喷气式发动机。其中掉落在机尾后方40米处的应该是右侧发动机,他的本来位置应该在有水平舵的右下方。由于在着地时受到了严重挤压,当飞机爆炸时将它与机体的最后连带拉扯断而落在了机尾的后面。而左侧的发动机在爆炸完成之后,机尾落地停止运动,在惯性的作用下,左侧发动机继续飞行而脱落在机尾的前方的40米处。这种左右倒置的特点在林彪飞机残骸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原因为何,本人将在下文详述。

再者,在惯性和机身的重量的挤压下,右侧的发动机或者附件所呈现的状态应该是扁瘪形,只有这样才符合逻辑。

事实上孙一先也看到了那台右侧发动机的部件是被挤压变形了,只不过那时他并没有认出来那是右侧发动机的部件罢了。请看他的描述。

“这块机身大碎片以东偏南二十米左右,一截断机翼尖上有“56号”字样,看起来是从机号“256号”的2与5之间炸断的。在这片机翼旁边看到炸瘪的发动机尾端喷口。”

喷气式飞机发动机的喷口是具有耐高温高压的合金做成的,具有相当的强度,在没有挤压力量的作用下,单纯的爆炸力是很难将喷气口搞成瘪扁形态的。

林彪飞机油箱爆炸力只能使发动机发生结构性的分解,却很难将其挤瘪在一起,特别是对一个高强度的喷气口来说,能使它变得瘪在了一起,只有强力的挤压后才能发生。而油箱的爆炸力是分散的,距离发动机也比较远,不太可能针对远离爆炸点之外的末端部件——喷气式发动机一个小小的喷气口产生挤压冲力。所以,孙一先在这里所看到的瘪状喷口,应该是属于右侧发动机的。它在第一次落地时就已经被挤扁了,而不是炸瘪的。

但是,它和林彪飞机的右翼一样,被离奇地抛甩到了中轴线的左侧并飞到了飞机左翼的附近,后文将详细涉及。

通过以上考证,至少我们可以澄清一个事实,现场所出现的29米长,呈“S”形的檫痕并不是飞机的腹部着陆所造成的,而是飞机右侧的发动机首先着地滑行的结果,或许中央发动机的右侧一部分也参与了摩擦。

逻辑推理到了这一步,我们就会注意到,藏在林彪飞机的腹部的油箱和位于两翼的油箱并没有并没有着地,换句话说,油箱也没有什么机会和时间和地面亲热地摩擦产热,更谈不上点燃油箱了。那么,所谓油箱擦地起火的传统说法岂不是成了闭门造车出来的天方夜谭吗?那里还有存在的依据呢?

通过上述考察,笔者所得出来的结论,已经完全颠覆了孙一先,王海等人所主张的,林彪飞机的爆炸,是由于腹部着陆后摩擦起火,引起油箱发热而爆炸这一定论。那么,是什么缘故引起了油箱的爆炸?下面将通过对于机身残骸的状态之考察来进一步靠近事实和真相。(待续)


作者:昭昭若昏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昭昭若昏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7197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