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落后就要挨打吗?圆明园——令人心痛的记忆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落后就要挨打吗?圆明园——令人心痛的记忆   
一剑飘尘






加入时间: 2006/05/23
文章: 5

经验值: 0


文章标题: 落后就要挨打吗?圆明园——令人心痛的记忆 (201 reads)      时间: 2006-9-03 周日, 下午12:29

作者:一剑飘尘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落后就要挨打吗?圆明园——令人心痛的记忆
一剑飘尘

无意中闲逛,看到一个搏友的文章:圆明园——令人心痛的记忆。这样的话题似乎在博克世界里少有人提起,所以大体浏览了一下。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这样一篇应和者云云的帖子,竟然依旧采用我们政府60年不变的真理:俺是无辜的,全是鬼子的错。

毫无疑问,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19世纪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纪。主宰这个世界的英帝国相信的是自己的船坚炮利。而以门户开放理念作为外交政策中心的美国,还处于英国的压制之下,一直要等到50年后,接连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才出头换日。几乎在中国的圆明园被毁灭20年后,英帝国又在南非发动了布尔战争。穷兵黩武,可以说是英帝国的一个形象描述。所以,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种对于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朝的尊敬。我常常在心里,把它比喻做于连。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个新崛起的青年对于父辈淫威的不屈的怒吼之音。在英帝国的统治时期,世界接连发生两次死亡过亿的战争,而美国取代英国60年以来,虽然武器装备越发发达先进,世界却可以在局部战争不断的情况下,享受到持久的和平,也充分说明了美国式霸权的可取之处。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东方瑰宝圆明园毁于一旦。99年夏天的时候,我曾经去过那里。当时的残墙断壁依然在目。陪我游玩的同学问我,是不是触景生情?我已经记不得当时是如何回答她的了。我想,也一定与这位博友差不得多少,坚定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观点。但现在,我不得不对这样的观点提出质疑。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开放的信息让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探求一切事物的真相——毋庸置疑,这样的真相仍然带有主观意志,但至少它是我的眼睛发现的而不是其他人灌输的!

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国政府以及被他灌输的百姓的眼里,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证据。其实,中国建立CCP政权以后,历史学就大大地退回到司马迁之前的时代。那些御用历史学家的一个惯用的伎俩就是断章取义。这些历史学家,是玩弄抽象概括的好手。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他们不惜搬出维克多•雨果的信(To Captain Butler):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可笑的是,大师余秋雨,竟然和Hugo唱反调,在他的《借我一生》里面,把圆明园的毁灭归结于八个强盗。可叹,大师者,一旦飘飘然起来,做强盗都要面临分赃不均的危险)。

但是,我们这些包括余大师在内的历史学家们,都忘了Hugo在这封信里的另外一句话:les crimes de ceux qui mènent ne sont pas la faute de ceux qui sont menés ; les gouvernements sont quelquefois des bandits, et les peuples jamais.(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雨果是什么人?文学大家。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更应该相信的是他的思辨灵感还是他的价值判断呢?我宁愿选择前者。所以,在这封被供奉起来的历史学家们引为圣明的信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他的这句话: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但我们恰恰把这句话抛弃到钓鱼岛上去了。一党之私,日月可鉴。

除了雨果的仗义疏财,我们从党历史里面还可以得到的知识就是一些外国人对圆明园事件的描述。其中《剑桥中国史》中的一段被当作直接的证据应用如下:“......and Elgin and Gros, determined to penalize the emperor personally and ostentatiously, burned his summer palace, Yuan Ming Yuan, north-west of the city, which had already been looted by the foreign armies.”

毫无疑问,英国人自己承认是他们焚烧了圆明园。所以说,“落后就要挨打”成了党历史灌输给我们的金玉良言。而那位大约三十出头的少妇搏友的感慨,也就无怪乎引发了争先恐后的跟屁虫。

但这真的是事实真相吗?在这方面,海外已经有专门的文章提出质疑。这些文章引述的却是中国人的文献记录。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王闿运的《圆明园词》。王老先生自注曰:“夷人入京,遂至园宫,见陈设巨丽, 相戒弗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乃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爲名,遂先纵火 ,夷人还而大掠矣。”
大逆不道也哉!当今天下,每有人对国家大事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就有粪青骂是汉奸。想不到我们这个王老先生才是隐藏了一百多年的大汉奸!

当然,中国人向来喜欢随大流,做汉奸也不例外。晚清名士李慈铭在他的闻名遐迩的《越缦堂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的情形:“二十三日甲申,闻恭邸逃去,夷人据海淀,烧圆明园,夜火光达旦烛天。二十四日乙酉,闻夷人仅焚园外官民房。二十五日丙戌,今日丙外各门尽闭,……盖城外劫盗四起,只身敞衣,悉被掠夺。二十七日戊子,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

一目了然,触目惊心!

八月二十三日,李老汉奸先生看见“烧圆明园,夜火光达旦烛天”,但第二天就听说(闻)鬼子们仅仅烧了圆外的民宅。但往后看,我们的国人就开始:“劫盗四起”,到鬼子们抢劫以后,我们的先人们开始威风了,群雄(奸民)
崛起:哥儿们,不抢白不抢!

难道,这个时候,圆明园已经是我在99年间的那样残亘断壁了吗?看看我们现在这些学习了“马恩列斯毛主义”外加“三块表”多年的国人们面对鬼子的卑躬屈膝的态度,就是把我的博克关闭了,我也不相信那些居住在圆明园附近的农民,胆敢在鬼子还在的时候公然抢劫。那么毫无疑问,我们所见的火烧圆明园的场景,与那些掠夺而去的鬼子们实在是干系不大。

其实,国人的这种掠夺,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成了习惯。资料记载:“圆明园毁后,周垣半圮,乡人窃入,盗砖石,伐薪木,无过问者。”

当我们把圆明园毁于一旦的屎盆子往鬼子们头上扣的时候,是否检讨过自己的文明缺失呢?为什么一个动辄泱泱自居的国家,在出现国难的时候,不是万民一心,同仇敌忾反而成了全民抢劫呢?这个民族到底是怎么了?从圆明园被毁事件上看,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趁火打劫的天性。在我看来,这是由于中国文化中一己天下造成的。

生活在美国社会,感觉到普通大众对于community 的重视。这个单词,我们翻译做社区。这个社区的概念是什么?小的说,也许就是你住宅周围的几户人家,大了去,整个国家都是你的社区,这是你的生活的一个部分。记得当初在一个小区居住,跟我们同住一栋房子的是一个失业的工人,偶尔会带些不三不四的人回来。这样没有两个月,邻居就找上门,说是这个社区的负责人,要求房东维护社区的安全。

换了中国人,谁鸟呢?黄鼠狼想天鹅,没事找事。对于中国的平民来说,缺乏公民意识是普遍现象。从圆明园被抢窃的情况看,那些居住附近的村民,不把那些奇珍异宝放在自家的院子里,是决不善罢甘休的。他们也绝对不会想到,这样一座皇宫对于整个中国的价值,不,对于他们村庄的价值他们都不会想到。凭此指责中国普通农民的缺乏教养,是有失公道的。他们的所作所为,都离不开当权者有意无意的指导。而以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恰恰说明了他们的正确。所以,与其说他们是趁火打劫,不如说他们在维权。他们祖祖辈辈的财产被皇帝老儿抢劫一空,现在借了洋大人的枪炮,维护自己的权益,又有何不可?所以,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每几百年一次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中国社会为底层阶级维权的一种机制。但是这种机制的可悲之处在于,整个社会被粉碎性骨折一次。物质贫乏、道德沦丧、文明倒退。那些动不动以五千年文明自欺欺人者,实在应该想一想:中国文明的持续性到底体现在哪个方面?

还是回到圆明园的大火。即使从中国人自己的记录中,我们已经大有可以替鬼子们翻案的理由。但这并非本文的重点。我想问的是:从这场悲剧中,我们到底应该得到什么教训?难道仅仅说一声自强不息,就足够了吗?难道仅仅向那个女博友那样,凭吊一番古战场的遗迹,自慰一把,就可以避免历史的重演吗?

让我们揭开历史的纱幕,更深一层地探究。我们就会发现,当初那个满清王朝,是何等的愚蠢、自大。毫不牵强地说,圆明园被火烧的一部分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大清独裁政权的无知和蛮横。

1860年9月,英国公使Harry Parkes和远征军司令厄尔金伯爵(James Bruce, the 8th Earl of Elgin)的私人秘书洛奇(Henry Loch) 打着白旗前往通县和清政府谈判,怡亲王载垣竟然逮捕了和谈使节!更把他们和伏击活捉的英法联军士兵押往北京,监禁起来。监禁中,对这些人这些人肆意凌辱。最终,39名囚犯中有20人在监禁中死去。

两国交锋,不斩来使!这是我们古已有之的传统。但是愚昧的怡亲王载垣公然违反这条原则(这个家伙,在以后慈禧的政变中,被赐死),而激怒了厄尔金。就像上面《剑桥中国史》所说,远征军司令厄尔金决意报复,经过几天深思熟虑,选择了圆明园(见上面的引文)。这里用的一个单词:penalize。而根据英文资料的描述以及厄尔金自己的陈述,我们知道他之所以决定选择破坏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也另有深意。在他看来,紫禁城是中国政府所在地,是属於中国人民的;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为中国皇帝私有。

多么愚蠢的厄尔金!他竟然把大英帝国的那一套君主立宪的规则套用到中国皇帝的头上!难道你没有学过《诗经》名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么?看来对于有着所谓五千年文明承袭的中国,即使要征服,也应该选一个之乎者也的将领才行。而厄尔金的谬误在于,以为中国皇帝和大英帝国的国王一样,公私分明。所以他选择了圆明园,并且派驻了部队。我相信,等到他见到我们的先民们比他的那些士兵还要积极地参与抢劫圆明园的时候,厄尔金一定会对古老的中华文明有个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其实,随军的英国牧师Ghee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在他翔实的随军日记中写道:“当我们再走近内宫时,遇见了成群打伙的中国人,抢劫他们皇帝的东西。我们检查他们的篮子和包裹,只能找到瓷器、毡毯和粗布的棉衣。他们没有走进最好的宫殿,他们惧怕我们。”

到底谁抢劫了圆明园?

相比中国皇帝们对于老百姓的一贯的欺诈压迫,厄尔金在发布的公告中却说:“任何人, 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

从这段告示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巨大的差距,这首先体现在人的平等上!在这里,皇帝和平民遵守着一样的规则。

毋庸置疑,圆明园的焚烧殆尽,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这座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芭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天内,从一座宫殿成了后人往而兴叹的历史遗迹。沧桑巨变,竟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实现,我不由得想到当初巴比伦人建造神塔的故事。他们的野心引起了上帝的警觉,于是,一夜之间,上帝让工地的工匠们说不同的语言,因为交流的障碍,巴比伦塔最终功亏一篑。而圆明园,却在历经几百年、几个皇帝连续修建完工以后,由于两个文明的交锋而最终成了废墟。英帝国的炮舰应该为圆明园的毁灭负责,但是中国文明自身的缺陷,不是应该通过这件事进行更深刻的反思吗?恰恰相反,我们一味地自怜自恋,怨天尤人。直到今天,还停留在向帝国主义追讨血债的阶段。我就不知道,这种祥林嫂精神,为什么在当初对日媾和时不表现出来呢?

无论圆明园的毁灭是谁放的火,我们的先人们在圆明园事件中抢劫越货的行为都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而从厄尔金伯爵的通告中,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圆明园被烧,并非由于我们落后,而是由于那些贪污腐化的官僚的愚昧。前车之鉴,对于当今皇帝老儿,难道就一点启发的意义也没有吗?看看今日中国,已经成了历史上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时期,活脱脱一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照。那些在圆明园凭吊的小姐太太们,当你们义愤填膺地申讨大英帝国的霸道强权的时候,是否想到:如果今天,再有一场圆明园一样的大火,是否还会有趁火打劫的刁民呢?

一剑飘尘的博克:
www.yjpc.blog.sohu.com

Sep 2 2006


作者:一剑飘尘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一剑飘尘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0857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