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滞胀世代(九):怎样解读经济数据?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滞胀世代(九):怎样解读经济数据?
所跟贴
"以中国为例,去年人均工资增长达20%"
--
Anonymous
- (17 Byte) 2006-8-16 周三, 上午6:10
(442 reads)
bystander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933
经验值: 20139
标题:
2004年起,中国制造业不断闹“民工荒”。
(445 reads)
时间:
2006-8-16 周三, 下午12:13
作者:
bystand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有报道说,2005年长三角的苏锡杭州等地企业相继提高了民工工资,幅度大致在10%到30%之间。今年7月,深圳把最低工资标准上调23%,从每月690元上调至850元。制造业面对劳动力紧张的具体情况,请参阅下文:
“民工荒”高烧不退 警告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
来源:碧海银沙综合 财经频道 2006年04月07日
从2003年开始至今,困扰东南沿海的“民工荒”未见收势。在福州市近日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近6万个农民工岗位乏人问津;泉州市缺工达到16万之巨,很多企业无法正常开工;制造业密集的珠三角地区工人缺口数更是超过100万。
有关专家认为,积重成疴的劳资矛盾和悄然出现的供需变化是“民工荒”日趋激烈的重要原因,“民工荒”正向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出警告。
“民工荒”高烧不退
不久前,福州市举行的一场大型农民工招聘会上,约有200多家企业提供了约5.6万个工作岗位,可出人意料的是,现场却见不到几个农民工,大量需要农民工的岗位乏人问津。
一家来自闽侯荆溪的食品厂的吴姓招聘者告诉记者,“我们厂要招的都是普通女工,年龄在20岁到40岁,文凭不限,正常工作每月有800元收入,可就是招不到人”。
据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该省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劳动力供求关系呈现明显求大于供的趋势,全省平均求人倍率(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为1.34,其中民营企业集中的泉州市缺工最严重,求人倍率高达2.75。
“民工荒”寒流并不限福建一隅。据广东方面统计,珠三角企业用工形式更为严峻,仅深圳的缺口就在30万人以上,其中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物流配送业、加工业等严重缺工。
“民工荒”的背后:劳资矛盾与供需变化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对全国25个省48个县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今年仍有75%的人表示将继续外出打工,打算外出务工人员月工资平均预期为1100多元。
而据有关资料显示,福建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的月正常收入只有600元左右,平均工资约为城镇在岗职工的42%,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难超千元。福建省中小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多采用计件工资的工资形式,职工在8小时以内根本完不成工作量,只得靠加班来获取应有的报酬。
除了在工资和相关待遇方面的劳资矛盾外,劳动力供给数量的曲线变化也是造成“民工荒”的重要原因。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劳动力已经开始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2004年,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长率首次出现下降,预计到2011年,劳动力供给量不再增加,2021年劳动力总量开始减少。
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弱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报告表明,从1978年到1998年,在中国持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资本的贡献率为28%,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贡献率为3%,其余全部是劳动力的贡献。
“资本和技术的贡献率低,使得劳动力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培训在今后越来越重要,同时促使国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对尚未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中小企业来说,挑战已经远远大于机遇,”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所长马元柱说。
马元柱认为,出现招工难的企业必须正视劳务工紧缺背后的经济信号--现在已经到了进行产业升级的“节骨眼”。这些企业必须放弃过去的“人海战术”,反思如何通过关爱劳工来提升生产效率,并加快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
“民工荒”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有关专家认为,劳动力短缺将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一些利润空间比较大的企业会直接涨工资来吸引农民工;一些企业会用机器代替劳动力,通过机械化减少用工数量;一些企业会采取兼并重组的方式做大做强,以扩大规模来弥补成本上升导致的利润损失。劳动力短缺实际上是对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沿海地区的产业向自主知识产权的方向发展。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迫使一些工资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退出该地区,引起外资进行战略投向的调整。这种调整既可能是在中国国内进行梯度转移,将投资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中西部地区,也可能将投资和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要素更为低廉的国家去,如越南等,甚至国内的一些厂商也会这样做。
马元柱说,这两种前景都不是什么坏事。吸引资本转向中西部地区正是政府一贯的政策导向,是一件好事,而一些低端加工业流向国外,迟早是要发生的。中国产品在国外屡屡被“反倾销”,已对中国长期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模式提出了警告。一个国家拥有某种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不会是永恒的,“民工荒”的出现就是这样一个信号。
作者:
bystand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1420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