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帮忙。理解不了特别是第二段。火车上的因该是大众化的。作者生平有意思。 |
 |
Imbecile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Conversation
Elizabeth Bishop (伊丽莎白.碧许)
The tumult in the heart
keeps asking questions.
And then it stops and undertakes to answer
in the same tone of voice.
No one could tell the difference.
Uninnocent, these conversations start,
and then engage the senses,
only half-meaning to.
And then there is no choice,
and then there is no sense;
until a name
and all its connotation are the same.
ZT:
廿世纪最卓越的女诗人之一,伊丽莎白.碧许(Elizabeth Bishop, 1911-1979)的作
品,在东华大学英语系曾珍珍教授的翻译下,优雅地介绍给国内的读者。碧许师事
「意象派」(Imagist)的女诗人玛莉安.摩尔 (Marianne Moore),与「告白派诗人」
(Confessional Poet)的领袖罗勃.洛尔(Robert Lowell)结为终身挚友,第一本诗
集《北与南》(1955)甫出版,就荣获普立兹奖(1956),此后长期旅居巴西,写作力
求完美,甚少发表作品,却获奖无数,成为美国「诗人心目中的诗人」。晚年碧许
在哈佛大学教授诗学,死后声誉益隆,然而她在热门的「意象派」与「告白派」之
间另辟蹊径,所以国内的读者对她比较不了解。
对爱好英美现代诗的读者而言,碧许晚年的名作〈一种艺术〉(One Art),是必读的
经典:「失落的艺术要精通并不难;/ 好多的人事物本来就打定主意 / 要失落,失
去它们因此不算灾难」,几乎可以朗朗上口!可是碧许真正潜心凝铸的诗集,如
《北与南》、《客中问》、《地理III》,却因诗中深邃的自然与人文体验,与丰富
的地理与文化知识,令读者却步、译者踌躇。
曾珍珍教授的中译本适时出现,不但选译了碧许的30首名诗,对诗背后的典故详加
注解,还编辑了碧许的年谱与著作目录,并翻译了碧许的好友、诺贝尔奖诗人帕兹
(Octavio Paz)精辟的诗评;精巧的翻译与扎实的研究两相兼顾,不啻为碧许的诗
提供了最好的导读。而身为一位与诗人「对话」的译者,曾女士重新体验了台湾的
海岸,她说:「读她的诗,无数漫步在太平洋滨的早晨,我学会更细微地去辨闻海
风,感受海上曦光的色彩变化…碧许的诗教我如何藉著用心观察,重新回到诗歌文
本企图捕捉的真实自然。」这美丽的体验透过翻译反馈给了诗人的作品,也造福了
广大的读者。
碧许出身于美国麻州富有的建筑师世家,但年幼丧父,母亲受此刺激长期在精神病
院疗养,后亦早逝。她如同孤女在加拿大「新苏格兰」(Nova Scotia)的外祖母家与
美国波士顿市的姨母家长大,后就读于纽约州的私立女子维萨学院(Vassar College),
此时她的祖父母亦相继过世。或许是不幸的成长经验,养成了碧许漂泊四方的个性,
当她成年后能动支遗产时,她开始四处旅行。正如碧许的传记作者布莱特.米勒(Brett
C. Miller)所言,她是「一个不时离乡背井的人」(a chronically displaced person),
旅行的足迹西起西雅图,南经亚马逊河、巴西与巴塔哥尼亚岛,东至摩洛哥、希腊,
北到列宁格勒。事实上碧许更爱旅居,「她宁可待在家里,「无论家在何处」」,
她曾在佛罗里达的风景胜地「西湾」(Key West)前后居住了九年,后来旅居巴西近
二十年。
碧许终身为气喘病所苦。1948年碧许在纽约认识了巴西的女建筑师罗塔(Lota de Macedo
Soares),1951年碧许到巴西里约旅行时,罗塔邀她到里约附近的彼得罗保利斯(Petropolis)
小住,但她却不幸气喘发作生命垂危,后在罗塔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女诗人爱上了
罗塔,也爱上了巴西的风土人情,于是碧许改变行程与罗塔同居,在巴西一住就是
二十年。在写给罗勃.洛尔的名诗〈犰狳〉 (The Armadillo)中,碧许描述了巴西
当地类似于「放天灯」的习俗:「升空后难以辨识 / 是火笼抑或星星── / 该说
行星吧!──色调鲜明的:/ 沉落中的金星,或火星,/ 或那颗淡青色的。随著风
飘,/ 闪烁不定,颠扑翻腾;/ 风止时则航行 / 在南十字星的风筝翼肋间,/ 飘远
了,越飘越小,庄严地 / 不疾不徐地抛开我们,/ 或者,在从峰顶吹来的落山风中
/ 刹那间变成祸首。/ 昨夜又有一颗大的坠毁了。」这似乎可以解读为碧许对诗人
的人生期许,正如孤高脱俗、奋力向上探索、却终将殒落的「天灯」。
事实上,碧许晚年染上酗酒的习惯,回到美国教书又另结新欢,后来虽百般安慰罗
塔,但罗塔竟为她自杀身亡,新的女友也弃她而去,让碧许饱尝「失落的艺术」的
痛楚,让她写下「──就连失去你(那老爱说笑的声音,一道手势 / 是我深深爱著
的)原谅我不说谎。显然 / 失落的艺术要精通依旧不难 / 即使看起来好像(写出来
吧!)好像一场灾难。」不过,布莱特.米勒评价碧许的人生,「不是段失败与失望
的故事,而是活了下来乃至于功成名就。」
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Harold Bloom)则认为:「碧许无疑地立足于美国诗的传统
中,这个传统始于爱默森、维里(Jones Very)、狄瑾逊,集大成于佛斯特以及史蒂
芬(Wallace Stevens)与摩尔(Marianne Moore)。这个传统不是以夸张的修辞,而是
以文以载道的立场所著名。」碧许一生只发表过八十七首诗,可见其创作态度之严
谨。诗人帕兹形容她的文字「清新、澄澈、可以瓶供」。碧许在接受访问时曾说过:
「有些批评家说我只不过是个擅长描写的诗人,我认为这没什么不好,如果你的确
描写得很精到。」在问到侨居巴西对写作是否有帮助时,她表示:「不,我不认为
居住在国外有这效果。不管你身在何处,你都必须亲自去发现窍门,懂得如何锤炼
自己的艺术。这窍门你也可以在本国本土,甚至足不出户,就在自己的书桌前发现,
即使环境看起来时在一点都不浪漫。」
碧许晚年最后的寓所,其阳台可以俯瞰整个波士顿湾,以及童年和姨母住过的两处
地方,客厅里摆设著一面巨大的威尼斯镜子,墙壁上与玻璃橱柜中装饰著世界各地
的纪念品,彷佛她足不出户仍能四处旅行。研究碧许的文学评论家海伦.文德勒(Helen
Vendler)称赞她的故居如其诗文,每个角落都布置得非常细腻。或许读碧许的诗集
也是这样,优雅、精致、风景秀丽,彷佛足不出户仍能四处旅行。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