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独知、良知与芦氏经济学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独知、良知与芦氏经济学   
bystander
[博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933

经验值: 20139


文章标题: 独知、良知与芦氏经济学 (1656 reads)      时间: 2006-7-31 周一, 下午7:35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独知、良知与芦氏经济学


(刚睡了一会,就给电话吵醒了。迷蒙中本能地打开看老芦的新作,读后竟无法入睡,只好睡眼惺忪地爬起来敲键盘。)

老芦说:“独知就是比较有良心的同志,而所谓良心与其政治立场毫不相干。无论是政治上的哪一派撒了谎,独知都要出来揭穿;无论是哪一派干了烂事,只要违反了独知心目中的是非感,独知都要出来抨击。这才是真正的良知,但这种良知是针对谎言或行为而非政见的,如果谁要在政见争论中以‘良心’偷换政治立场,把‘良心’当成代替理性论争的政治武器,则独知一定要出来抨击。”

就个人而言,我从不觉得自己是“独知”,但也不从属任何“政治阵营”。我没有老芦说的所谓“良知”或“良心”,只有犬儒的“本能”。我的思想独立,但不客观中立。个人认为,即使能够避免一般人的偏见,不代表自己就没有偏见。“独立”与“正确”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批评别人的错误时,也该好好自我反省,个人是非对错的观念究竟从何而来。

现实世界不是按严谨的硬科学模式运作,没有简单的“对”与“错”。以地缘政治为例,由于历史、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制度等差异,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国际关系基本上就是一场“不平等的博弈”。一般而言,强者有较多选择的空间,而且总是鱼与熊掌或大炮黄油之间的抉择;强者的每个决策都举足轻重,有能力改变局势或改写游戏规则;大多数时候,不管强者作出什么决定,其它参与者都只有接受、适应和配合的份儿;再者,不管强者的选择如何不智,或引致何种负面后果,都极有可能被演绎为“正确”。相反,弱者选择相对较少,一般只能在少数不大理想的可能性之间作出选择。由于弱者对整体局势的影响力较小,不管他们作出什么选择,都有可能被指摘为愚蠢、错误或非理性。

举例说,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斗争,就是典型winner takes all的格局。独立知识分子该怎样评论这种强弱悬殊的博弈?是否仍要坚持客观公正、就事论事的原则,各打五十大板,谴责一下巴勒斯坦人搞恐怖主义,又谴责一下以色列使用过分武力?倘若弱者眼前就只有拼死顽抗与坐以待毙两种选择;倘若“费厄泼赖”对势弱的一方绝对不利;倘若强者根本就不肯讲公平原则这一套,请问这所谓“超然于政治立场的批判”,是否还有说服力可言?

话可能扯远了。还是谈谈老芦在《良知是怎样丧失的?》一文中所表述的经济观点。我没有看樊教授的原文,所以只能就老芦这篇提及的范围评论。先不说别的,在讨论前给老芦两点建议:我从没读过任何一篇樊教授的大作,但老芦这篇评论文章给人的印象,就好像有点“断章取义”。建议老芦尝试先在文中交代引起争议的前因,或提供链接让读者参考,否则只会给人自说自话的感觉。此外建议老芦在讨论严肃话题时少用“蠢愚”、“弱智”、“无知”、“无耻”、“抹煞良心”之类贬低对方的字眼或指控。学术讨论不同于情感宣泄,谁对谁错自有公论,人身攻击只会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

老芦说:“教授创立的‘樊弓经济学’似乎只有一个规律,就是‘物以稀为贵,需求决定价格’,而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是由此决定的,由此便能导出“当资本家还是当‘工农大众’完全是个人选择和优胜劣汰的结果”来,当真邪门。不过这只是智力障碍,不是良心问题。”

“物资匮乏”、“市场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不是什么“需求决定价格”)是古典经济学的两大基本假设,不是樊教授的发明。理论上,在自由市场里(即没有垄断、“进入限制”及政府干预的市场里),资本家根据市场信息(价格和利率),作出投资及再投资的决定,并承担相关的风险。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眼光、胆色和运气都是汰弱留强的决定因素。事实证明,约80%的人天生不是当资本家的材料。樊教授说资本家之中失败的往往多于成功的,基本上没有错。在古典经济学假设的“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市场模式中,由于没有进入限制,竞争会导致利润下降,直至无利可图为止。因此,当老板的不一定比受薪阶级好,这大概是樊教授想表达的意思。至于生意失败的资本家算不算资本家,是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纯属见仁见智,没必要跟个人品格拉上关系。

樊教授所举有关底特律的例子可能有点过时,但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以通用汽车为例,五、六十年代受雇的普通工人确实拥有非常优厚的的待遇。七十年代起,底特律的汽车工业面对进口品牌的竞争,资方不得不把部分生产工序外移,以减低生产成本。可是,由于联合汽车职工总会(United Auto Workers Union)利用集体谈判及法律诉讼等手段,令工资及福利保障支出长期居高不下,大大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用汽车仅医疗保障方面支出已高达56亿美元,远超出企业盈利能力所能承受的上限,令企业出现随时宣布破产的危机。负债累累、市场占有率流失、盈利不断下降等因素,不仅令通用汽车债券被评为垃圾级;这家曾经让美国人引以为荣的企业,更被财经评论员形容为全国最大的福利机构。

樊教授说:“欧洲失业率高不是因为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搞社会主义的结果。越是完善的资本主义,失业率将越发接近‘全民就业’水平。道理很简单:失业率一旦升高,劳动力价格则下降,于是价格引导劳动力的需求提高,再导致就业率回升。当失业率升高而劳动力的需求不增往往是政府干预劳工市场,导致市场扭曲的结果。”

这段引文基本看不出有什么不妥。老芦指樊教授“歌颂自由资本主义”,“虚构出个美国天堂来”,但上面一段文字似乎不是这个意思。樊教授说的“社会主义”,显然不是指苏联或中共模式的社会主义。如果改用“福利主义”,意思可能会比较清楚。失业是不是资本主义本身的弊病?要看你怎样界定失业问题。一般而言,“周期性失业”是资本主义本身的必然现象,但如樊教授所言,只要让工资下调至适当水平,问题就自然会得到解决。“结构性失业”的成因较为复杂,比如经济转型期间人力资源出现错配,以致整体劳工知识水平未能符合就业空缺的要求。但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可以归咎于错误的政府政策,七十年代尼克松政府曾经尝试实施工资管制,事后证明是令失业问题恶化的原因之一。造成结构性失业的另一个因素是公营部门过分膨胀,推高利率、工资及资源成本,削弱私营部门的竞争力,即所谓公营机构“与民争利”(crowding out)的现象。这就是后来里根及撒切尔主张以私有化(或私营化)解决效率及失业问题的理据。

老芦对资本主义及大萧条的理解也好像过于简单。几个世纪前,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曾经一度在欧洲盛行,这种思想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视为零和游戏。亚当.斯密不过是许多反对重商主义的思想家之一。到了十八世纪,人们逐渐明白自由贸易的好处,了解国与国之间可以通过劳动分工达至互利,即经济学上所谓“比较优势原理”(comparative advantage),这时各国才开始减少对贸易和市场的干预。造成三十年代大萧条的原因异常复杂。就我所知,近年的研究报告推翻了过去不少官方的解释,稍后有空将另文详述。(关于大萧条及罗斯福新政的一些背景,可参考这套纪录片。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466210540567002553&q=%20mises

根据自由派经济理论,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干预市场,而是制定规则和确保市场参与者遵守规则。当年凯因斯主张以有型之手代替无型之手的理论,事实证明经不起时间考验,在七十年代滞胀发生后已经彻底破产。不知老芦看了什么电视剧集,得出政府有责任干预经济的奇怪结论?二十世纪的经济理论已经把我们的世界弄至一塌糊涂,再加添一个“良知”参数,是否真的就可以拨乱反正,带我们走出困局?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bystand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334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