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国人封顶庞加莱猜想,对破解黑洞形成有深远意义,偷笑又要跳一次井了: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国人封顶庞加莱猜想,对破解黑洞形成有深远意义,偷笑又要跳一次井了:   
所跟贴 中国人封顶庞加莱猜想,对破解黑洞形成有深远意义,偷笑又要跳一次井了: -- 咱老百姓(真) - (2314 Byte) 2006-6-12 周一, 下午11:15 (349 reads)
过路人






加入时间: 2004/06/24
文章: 162

经验值: 130


文章标题: 好像还没有到被国际数学界承认的地步,另外 (156 reads)      时间: 2006-6-13 周二, 上午12:41

作者:过路人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记者就此问题请教数学家杨乐。这位数学家说,如果按百分之百划分,那么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的贡献在50%以上,提出解决这一猜想要领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的贡献在25%左右。“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包括丘成桐、朱熹平、曹怀东等,在30%左右。”
——杨乐可真逗乐,50%+25%+30%=?,这位还是数学家呢

===================================================

庞加莱猜想破解后的沉默:得到国际承认仍需等待

2006年06月10日广州日报

文/广州日报新闻蓝页 记者 柯学东、谢琦珊 实习生 刘新宇、郑晴虹

陈景润以后,数学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国人的关注,本月3日,国际
知名数学家丘成桐宣布,朱熹平和曹怀东成为了破解庞加莱猜想的“最后封顶
者”。

与国内媒体的喧嚣相比,国际数学界以及国外主流媒体大多保持了缄默,而
朱熹平、曹怀东本人和中山大学保持异常的低调。

种种迹象表明,朱熹平、曹怀东的成果要得到普遍的认同,似乎还需要很长
时间让国际、国内数学界进行分析和消化。朱熹平自己也说:“现在还不能说成
功,还需要经过很多人的检验、推敲。”

昨天,本报独家获得消息,为破解庞加莱猜想做过奠基性工作的美国数学家
汉密尔顿近日悄然来到北京。他北京之行的目的是什么?与朱熹平、曹怀东的成
果有无关系?鉴于汉密尔顿的特殊身份,他此时的北京之行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密
切关注。

猜想破解奠基者悄然来京

中国数学家杨乐曾给予汉密尔顿的工作极高的评价,认为庞加莱猜想的破解,
汉密尔顿的贡献在50%以上。1982年,汉密尔顿创立了一种新方程——RICCI流,
成为后来的数学家们智斗庞加莱猜想的有效工具,可以说他完成了破解庞加莱猜
想的奠基性工作。

但是,由于汉密尔顿特立独行的性格,在北京,他拒绝一切媒体的采访。本
报记者也是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大学数学
中心执行主任刘克峰那里了解到了他在北京的相关事宜。

追女朋友比数学更重要

据刘克峰介绍,汉密尔顿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教授,与丘成桐有着不错的交
情。虽然汉密尔顿很用功,但他的生活也很灿烂,在研究之外,63岁的他会花很
多的时间精力去追女朋友,还喜欢冲浪、美食,但这不影响他在数学研究上的巨
大成就。

据了解,汉密尔顿这次北京之行与庞加莱猜想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觉得
追女朋友比他的数学更加重要”。他到北京就是为了追逐一位中国女孩。对于中
国媒体公布朱、曹两人成为“封顶者”的消息,汉密尔顿只是简单地评论:“中
国的数学家是很伟大的”。

在刘克峰看来,丘成桐的“封顶”之说是恰如其分的,因为在此前的20多年,
国际上有多位数学家都对庞加莱猜想的破解作出过贡献,其中最杰出的就是汉密
尔顿。他创建的RICCI流为破解庞加莱猜想提供了解析方法。这一点也被国际主
流数学界所认同。

汉密尔顿被朱、曹超越

正是因为汉密尔顿这一基础性的工作,2006年8月即将在西班牙召开的国际
数学家大会邀请他作一个小时的特别报告,其中就要谈到庞加莱猜想。但刘克峰
说,特立独行的汉密尔顿一直想按自己的方法独自证明庞加莱猜想,因此耗时也
就更加悠长,最终被朱熹平、曹怀东赶在了前头。

在华人数学家中,首先看到汉密尔顿工作的重要性的是丘成桐。据丘成桐说,
1995年,他曾邀请汉密尔顿到中国讲学,甚至提出“全国(数学界)向汉密尔顿学
习,一定会有成就”的口号。但是,最后只有朱熹平响应了这个口号。为什么响
应口号的人少之又少,个中原因相当复杂。

“因为我们有一些院士反对,觉得这个东西做出来不容易出文章,我们就比
较喜欢做一些比较好出文章的东西,误导了很多人。这就是中国的数学老上不去
的原因,所谓的院士们眼光并不那么好。”刘克峰解释。

俄罗斯隐士刺了一剑就跑了

如果说汉密尔顿为破解庞加莱猜想做了奠基性工作和引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
技巧的话,那么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就是实现了重大突破,但最终并没有把这
个难题完成。

在刘克峰看来,佩雷尔曼就像一个独行侠、小李飞刀一样,“刺了一剑就跑
了,但那一剑确实很要命,他把困难问题解决掉了,指出方法,一下子产生很大
的刺激,把所有的人都吸引过来。”

格里高利·佩雷尔曼,圣彼得堡的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在过去12
年中一直致力于微分几何与代数拓扑的研究。佩雷尔曼不但生性腼腆,而且特立
独行。1994年佩雷尔曼访问美国时,他的工作就曾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因此得到在
美国大学工作的机会,但他却很快返回俄国,从此从数学界消失了,成了不折不
扣的隐士。

新“证明”频频被推翻

8年后,也就是2002年11月,佩雷尔曼重出江湖,立即就掀起了一阵旋风,
当时他通过互联网公布了一个研究报告,声称证明了由美国数学家瑟斯顿在25年
前提出的有关三维流形的“几何化猜想”,而庞加莱猜想正是后者的一个特例。
“他需要的是数学,而不是奖赏、资金和职位”,这是2004年1月出版的《自然》
杂志(Nature 427)上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所用的提示语。

由于每隔数年就会冒出一个新的“证明”随后又被推翻,因此数学界对此类
报告一向是非常谨慎的。4个月后佩雷尔曼又在网上公布了第二份报告,介绍了
证明的更多细节。同时他也通过电子邮件与该领域的少数专家进行交流。

2003年4月,应华裔数学家田刚的邀请,佩雷尔曼在麻省理工学院作了3场演
讲,结果大获成功。他似乎对所有问题和质疑都有准备——或者流利地应答,或
者指出其属枝节末流。听过演讲的专业人士认为他的工作是极富创造性的,“即
使证明有误,他也发展了一些工具和思想,足以导致对‘几何化猜想’的精致处
理,其中有极为振奋人心的东西”,克莱研究所所长卡尔森如是说。

庞加莱猜想真的被证明了

数天后的4月15日,《纽约时报》首次以《俄国人报告,著名的数学问题解
决了》为题向公众披露了这一消息。同日有影响的数学网站Math World刊出的头
条文章为《庞加莱猜想被证明了,这一回是真的》。佩雷尔曼很快成了一个新闻
人物,但他对此很不适应。

两周后,当他应邀在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演讲时,报告厅里挤满了记者和慕
名而来的非专业听众。佩雷尔曼演讲的热情大打折扣,他拒绝回答记者提出的
“有何应用”的问题,并大声喝止为他拍照的企图。对包括《自然》、《科学》
这样声名显赫的杂志的电话采访他也不屑一顾。后来人们就找不到他了,连他在
圣彼得堡的同事们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和在做什么。

2003年底在加州召开了两个以他的工作为主题的研讨会,他也没有到会。而
对于可能得到了100万美元的“千禧大奖”,他也不屑一顾。

今年菲尔兹奖章没人领奖?

据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官方网站介绍,8月份即将召开的该次大会,“庞
加莱猜想将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佩雷尔曼由于其杰出的贡献很可能获得国际
数学界至高无尚的奖项——菲尔兹奖。

“佩雷尔曼可以被形容为一个冲锋陷阵的将军,把最困难的一战解决了。他
作出了突破,应该可以领奖,而且也符合40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刘克峰说。

但问题在于,佩雷尔曼极有可能不会去参加大会,因为大会给他发E-mail邀
请他作一个小时大会报告,他都懒得回复。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为此很难堪,
菲尔兹奖章要是没人领奖,那怎么办?按规定,该奖项是要被没收的,这在以前
可是从未出现的事情。

分析:

“丘成桐他们敢出来以个人的名义宣布破解猜想,说明把他们的名誉都押在
这里,万一有问题,基本学术生涯可能就完了。因此,丘成桐公布朱、曹两人的
成果应该是建立在信心以及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

与国内媒体的喧嚣不同,国际数学界以及国外主流媒体对朱熹平、曹怀东的
成果反应冷淡。连日来,记者在国际互联网上搜索,唯一能找到的知名网站上的
相关内容来自Wikipedia网站,该网站的报道提到了朱熹平和曹怀东的工作,不
过措词较为平和,且消息也是翻译国内的相关报道。

与此同时,朱熹平和曹怀东也异常低调,几天来一直关闭手机,避开记者。
而中山大学校方以及数学与计算学院也不愿意就此事大肆宣扬。

不过,本报记者获知,美国数学会网站已经登出了上述消息,国际数学家大
会主席曼纽尔·德·利恩也找到朱、曹的文章。

需要经过更多检验推敲

而在一些国际知名的数学家,朱、曹的直接竞争者看来,朱、曹的工作并不
是终结。

一位曾长期旅居海外的数学家在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持类似看法,他说:“能
够勇敢地站出来说已把猜想完整证明了是需要勇气的。佩雷尔曼的文章出来3年
以后,数学家都在交头接耳地问,其间没有一个人敢说他是完全是对的。”

“丘成桐他们敢出来以个人的名义宣布破解猜想,说明把他们的名誉都押在
这里,万一有问题,基本学术生涯可能就完了。因此,丘成桐公布朱、曹两人的
成果应该是建立在信心以及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

这位数学家还提到,朱、曹这一成果要得到主流数学界的承认,“还需经过
一段时间的沉淀,让大家慢慢静下心来,快的话一年半载,慢的话说不定好几年。
不出问题的话,相信半年到一年就有定论。证明每一步是很痛苦的过程,他们很
不容易。这也是国际学术界的惯例。”

对此,朱熹平自己倒是看得很清楚,他曾说过“现在还不能说成功,我们的
证明还需要历史的承认,需要经过很多人的检验、推敲。”

朱熹平在国内遭到排挤?

与国际数学界的反应冷淡一样,中国数学会的官方网站(www.cms.org.cn/)
至今对朱、曹的成果只字未提。

按理说,作为国内数学界的大事,中国数学会的官方网站会转贴朱、曹“封
顶”的消息。但恰好相反,对于庞加莱猜想的消息,中国数学会的网站也只是转
引了国际数学家大会官方网站的相关报道,称“一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数学问题
有可能在即将召开的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宣布被解决。”

中国数学会的冷淡反应,让很多人联想起了朱熹平在国内长期遭排挤的猜测。

而丘成桐也多次抨击了这一现象,丘成桐在接受北京一家媒体采访时曾经披
露说:“朱熹平的工作是海内外中国学者中做流形几何做得最好的。”

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国内的演讲人大部分是中国数学会自
己推荐的。推荐的8个人,大部分是北京的。朱熹平做了极为出色的工作,却没
接到邀请。

作者:过路人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过路人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5896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