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文化大革命印刷品中的共党史料·林彪文献类编·揭批材料 1 】 辽沈战役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文化大革命印刷品中的共党史料·林彪文献类编·揭批材料 1 】 辽沈战役
所跟贴
【文化大革命印刷品中的共党史料·林彪文献类编·揭批材料 1 】 辽沈战役
--
HGC
- (581 Byte) 2006-5-27 周六, 上午9:44
(1169 reads)
HGC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10/29
文章: 312
经验值: 525
标题:
★ 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 关于辽沈战役中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问题
(400 reads)
时间:
2006-5-27 周六, 上午9:52
作者:
HGC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析世鑒】製作組,提醒任何意圖對【析世鑒】有關發佈內容做再傳播者,請務必閱讀我們關於【析世鑒】發佈內容版權的各項聲明。
★【析世鑒】製作組,強烈鄙視任何未經原著述者或版權持有者同意而略去原著述者與原文出版資訊(例如:期刊名稱、期數;圖書名稱、出
版機構等。)的轉發者及其相關行爲。
★除特別說明者外,【析世鑒】收入的閱讀文本,均是由【析世鑒】製作組完成數位化處理。
■ ■ ■ ■ ■ ■ ■ ■ ■ ■ ■ ■ ■ ■ ■ ■
关于辽沈战役中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问题
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
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表现在各个方面,特别是林彪一九五九年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以后更加完备了,影响和危害也更大了。我们今天介绍的只是在辽沈战役中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军事路线同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斗争的一些情况。
下面分成四个问题向同志们作介绍:
一、辽沈战役的地位和作用,
二、辽沈战役前全国和东北的战略形势;
三、辽沈战役中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主要问题(这是今天介绍的重点);
四、林彪在辽沈战役中错误路线的历史根源。
一、辽沈战役的地位和作用
介绍这个问题,想帮助首长和同志们进一步了解林彪这条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在当时给战争造成了一些什么危害,进一步了解正是由于毛主席的军事路线战胜了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才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才促进了整个战局的迅速发展。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三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三大战役(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构成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战略决战阶段,全部歼灭了国民党的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辽沈战役是这三个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这个战役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的先头部队到达北宁线开始(北宁线即北京到沈阳的铁路线),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日结束,前后历时五十二天,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九月十二日开始,到十月十八日结束,我军攻克锦州,解放长春,消灭敌人两个兵团,二十多万人,俘虏了在锦州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在长春的“东北剿总”另一个副总司令郑洞国投降。第二阶段从十月十九日开始,到十月二十八日结束,我军在辽宁省西部的黑山、大虎山地区消灭了敌人一个兵团五个军十二个师约十万人。第三阶段从十月二十九日开始,到十一月二日结束,我军占领了沈阳、营口。消灭敌人将近十五万人。整个战役共歼灭敌人一个“总部”,即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四个兵团部,即第一、第六、第八、第九兵团兵团部,十一个军部,三十六个正规师,另九个非正规师,全部约四十七万人。
在辽沈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一九四八年的七月到十月间,在其它各个战场上也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在山东战场上,打了津浦路中段战役和济南战役;在中原战场上打了豫东战役和襄樊战役;在华北战场上打了晋中战役,在西北战场上打了澄郃战役,等等。这些战役,连同辽沈战役在内,我们在七月到十月的四个月内,消灭了敌人一百万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关于军事形势的这一转变,毛主席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四日为新华社写的一篇评论中作了精辟的论述。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说,由于我军在四个月中歼灭了敌人一百万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1】当时,我军的总兵力已增加到三百万人以上,而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则已下降到二百九十万人。毛主席说,这样一个变化,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2】毛主席还指出:“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3】毛主席原来预计解放战争从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大体上要打五年,就是说打到一九五一年,可以从根本上打倒蒋介石。在经过一九四八年七月到十月的四个月作战消灭了敌人一百万人以后,毛主席讲:“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也就是说,距离毛主席写这篇文章不到一年的时间,战争进程是完全按照毛主席的英明预见发展的。主席这篇文章充分说明了辽沈战役在当时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我们充分地、正确地估价辽沈战役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林彪这条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当时对战役的干扰和破坏,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林彪反党集团为什么拚命鼓吹林彪在这个战役中的作用。在辽沈战役中,如果不战胜林彪这条军事路线,不排除林彪的干扰、破坏,战争的进程将会延长,而不是缩短。所以,同志们学习这两份材料和批判林彪在辽沈战役中对毛主席军事路线的干扰和破坏的时候,我们建议把毛主席的《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这篇文章,也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文件。
二、辽沈战役前全国和东北的战略形势
首先说全国形势。解放战争正式开始,是在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这个时候国民党开始围攻我们中原解放区。我们是以这个作为解放战争正式开始的时间的。从一九四六年的六月底,到一九四八年的六月底,经过两年作战,我们在毛主席英明领导和亲自指挥下,消灭敌人二百六十四万人,其中俘虏敌人一百六十三万人。这样就打出了一个很好的形势。这个很好的形势,主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这三个方面来看。
从经济形势来看。解放区的面积、人口、城市比战争之初增加了。到战争的第三年,即一九四八年七月份,解放区的面积已经到了二百三十五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解放区的人口有一亿六千八百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35.5%;县以上城市在解放区有五百八十六个,占全国县以上城市总数29%(全国是两千多个县以上城市)。相对来说,国民党统治区就缩小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口和占领的城市也就少了。从这个情况看,当时形势很好。当然,这时我们解放区的人口、面积、城市虽然已经增加了很多,但是,在总的力量的对比上,敌人还是占有优势,但这种优劣之势,比起战争之初来,已经不是很悬殊了。
从政治上来看,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以后。特别是克服了刘少奇抛出的土改,整党中的形“左”实右的路线(刘少奇这条土改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侵犯中农,侵犯工商业,“搬石头”,搞扎根串连,“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等等)。进行了土改复查以后,群众的情绪很高,再加上两年的战争,我们连续获得胜利,解放区人民觉悟空前提高,支援战争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因为改变了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生产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们的反美、反蒋的统一战线也得到了扩大,许多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都倾向于我们,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独裁政策。毛主席在当时发表了一首诗,就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5】这实际上是解放区整个工作的方针,就是说,军队继续向国民党统治区进军,继续进行战略进攻;解放区继续发展生产;再加上加强纪律性;革命就一定胜利。在毛主席这样的方针指引下,解放区出现了一片大好形势。我们这里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当时的大好形势。一个是东北吉林省蛟河县有一个屯子,叫保安屯,一九四七年每垧地(折合十五亩)产粮6.5石,一九四八年上升到8石,增长了23%,另一个是太行区,土改前群众是“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土改后变成了“早晨金皇后”(良种玉米),“晌午一六九”(良种小麦), “晚上玉环秀”(良种小米),就是说每天都能吃上玉米、小麦、小米了。国民党正相反,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情况是通货膨胀,钞票贬值,非常困难。这里也可以举几个很有趣很能说明问题的数字,供大家参考。一个是一九四八年一月,上海米价每担是150万元,到一九四八年八月,就上涨到了5833万元,上涨了39 倍;另一个是一九四八年八月九日,国民党发行的票子改用“金元卷”,每个“金元卷”折原来的“法币”300万元。用了“金元卷”后的第一个十天,即八月十一日到二十日,米价每担由20.9元上涨到2000元,上涨了近100倍。把这些“金元卷”折合一元一张的“法币”,每700张法币算一斤重,那么要八万斤一元一张的“法币”才能买到一斤米。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压榨,蒋管区的老百姓生活很苦,所以群众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反独裁、卖国的斗争,风起云涌。蒋介石在政治上也更加孤立,只能依靠美国的援助来维持他的反动统治。正是因为这样,在蒋介石统治区的民变武装很多,在我们党领导下的游击队,在当时蒋管区就有三万多人。这是我们的第二条战线,第一条战线是我们的正面战场,第二条战线是蒋管区人民的反抗斗争;蒋介石是处在两条战线的夹攻之下。所以在政治上蒋介石也处在很不利的地位。
从军事方面看,当时对我们也是很有利的。在数量上,敌人的军队在战争之初有四百三十万人(包括前后方和地方部队在内),经过两年作战之后,已经下降为三百六十五万人。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只下降几十万人呢?因为在两年战争中间,国民党抓壮丁补充了二百多万人,所以到这个时候,还有三百六十五万人。但是因为歼灭了很多,补充起来的部队战斗力不断下降。我们正与此相反,战争之初,我们是一百二十万人,其中六十万是地方部队,六十万是主力部队(当时叫野战军),到这个时候,我军总数已增加到二百八十万人(其中野战军一百四十九万人)。这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数目字。也就是说,在战争之初,敌我兵力对比在数量上讲,敌人是3.5,我们是1,敌人超过我们2.5倍;到这个时候,敌我兵力对比,成为1.3比1,敌人虽然还比我们多,但已经比较接近。这里再要补充说明一下的,就是蒋介石的这些部队中,还要留一部分对付我们党领导的游击武装和群众的反抗斗争。同时,敌人还有许多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北平、天津,还要有部队防守。所以,他实际上能机动的兵力,并不比我们多。
在质量上,质量当然主要是指政治觉悟,敌人根本不能和我们相比。在这个时候,有两个新的情况。一个情况是,我们部队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统一部署,从一九四七年冬到一九四八年春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开展了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民主。新式整军运动的开展,纯洁了我军的内部,加强了我军的团结,因而大大地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可以阅读毛主席在一九四八年三月份写的《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这篇文章)。第二个新的情况是,在这个时候,我军的攻坚作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主要是有三个因素促成的:一是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支可观的炮兵,当时,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已经有了炮兵纵队、特种兵纵队,华北有了两个炮兵旅,各个纵队(纵队等于现在的军)、各个师、各个团也都有了自己的炮兵。二是我们的部队普遍学会了使用炸药进行爆破,许多战士不是工兵,也学会了爆破技术,用炸药炸敌人的工事、城墙。三是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攻占敌人中、小城市的经验,特别是在中原战场上,我们曾经打下了洛阳、开封,在华东战场上,我们曾经打下了潍县、兖州,在华北战场上,我们曾经打下了石家庄、运城,在东北战场上,我们打下了四平。这些城市的攻克,增加了我们攻坚作战的经验。我们有了炮兵,战士们普遍学会了爆破技术,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攻城作战的经验,这样就使我们攻击敌人坚固设防城市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对我们解放军来说,是个很大的变化。我们过去主要打运动战,很少打攻坚战,到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能打运动战,也能打攻坚战,能够攻占敌人的中等城市,甚至于大城市。三大战役的特点之一,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大规模的阵地战相结合,这是叶副主席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如果不是我军攻坚能力的提高,大规模的阵地战是无法打的。总的来说,在军事上,我们数量上虽然还比敌人少一些,但是,已经少的不太多了。而在质量上,特别是部队的觉悟和攻坚作战能力提高这两点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为我们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敌人和我们相反,由于连续被歼,特别是整军、整师的被歼灭,高级将领被我们俘虏,因此,质量下降,士气低落,战斗力已经下降很多了。
这是全国的形势。这个形势说明了: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已经成熟了。毛主席说:“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该坚决地进行决战。”【6】伟大领袖毛主席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毅然发动了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战略决战,先后组织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其次,介绍东北战场的形势。东北的形势有许多方面是跟全国一样的,比如说,政治、经济方面总的形势,跟全国一样。另外,东北有它特殊的有利形势。
第一、敌我兵力的对比上,当时敌人正规军是四十八万人,非正规军七万人,全部是五十五万人。我们正规军十二个纵队,再加上炮兵纵队、铁道兵纵队、十七个独立师,正规军的总兵力达到了七十万人,地方兵团是三十万人,合计是一百万人。在东北战场上,不论正规军还是地方军,我们都已经超过了敌人,而且超过的并不太少。当时,在全国五大战场上正规军我们超过敌人的唯一战场就是东北战场。当时的华北战场上,我们的总兵力是四十万人,其中,野战军是三个兵团。敌人的总兵力是六十万人,是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的部队。当时的华东战场上,我们的总兵力是七十多万人(其中正规军不到四十万人),敌人的总兵力是六十万人,是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的部队。在中原战场上,我们中原解放军是三十四万人(其中野战军是十多万人)。敌人的总兵力是七十五万人(包括敌人在长江的防御部队),是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所带领的部队。这里要说明的一个情况是,当时中原和华东的敌人是经常联合行动的,在一个战场上协同配合,我们两大野战军也是这样。所以在计算兵力的时候,通常是把华东、中原的敌人合在一起,把我们也合在一起计算的。在西北战场上,我们西北部队近二十万人,敌人是西安绥署胡宗南的部队,三十万人。从五大战场的敌我兵力对比情况来看,东北战场上我军处在最有利的地位。
第二、当时东北敌人正处在一种犹豫的、动摇的、举棋不定的状态中。敌人五十五万人,是这样分布的:长春敌人由东北“剿匪”副总司令郑洞国在这里带了一个兵团(第一兵团),两个军、六个师,还包括地方部队还乡团等共十万人。长春同沈阳之间完全被我们切断了,敌人不能离开长春一步。沈阳敌人,当时是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所在地,总司令卫立煌,有两个兵团(第八兵团和第九兵团)、八个军、二十四个师,全部是三十万人。沈阳的敌人和长春的敌人的陆路联系已被我们切断,和北宁线锦州的敌人的陆路联系也被我们切断。北宁线敌人,主要是指从山海关到义县这一段。这一段有敌人四个军,十四个师,共十五万人,由东北“剿匪”副总司令范汉杰指挥。东北敌人是被我们分割在上述三个地区内,陆上联系完全被我们切断了。
在一九四八年八月份,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在这个会议上,蒋介石曾经提出过“撤退东北(把东北五十五万人撤向关内),巩固华北,确保华中”的方针,这个方针,实际上是美国人提出来的,因为美国人的主要利益是集中在华北、华中(国民党讲的华中就是我们的华东、中原)。当时,蒋介石想实行但又没有敢实行这个方针。蒋介石内部矛盾很多,如果实行,他在政治上更要加速垮台,经济上也会更加困难。所以当时东北敌人正处在走和守这样一个犹豫、动摇状态之中,这个情况对于我们也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当时东北解放区的总面积已经占全东北总面积的97%(包括热河在内),敌人只占3%(长春一个城市,沈阳和沈阳周围的两三个县城,再就是北宁线上的几个城市和热河的承德,就是这几个地方)。解放区的人口占东北总人口的86%,敌占区占14%。东北的铁路,当时二万一千多公里,敌人统治区铁路一千二百多公里,有两万多公里铁路在我们手里。这就是说,东北的后方是很巩固的,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是很强大的。
这三个情况说明,东北的形势在全国几个战场上比较起来,对我们更加有利。东北有利形势的形成,是毛主席英明领导的结果,是东北广大军民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结果,而林彪一伙却把“功劳”堆在林彪身上,这是对历史的无耻篡改。林彪到东北以后,一再干扰和破坏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对抗毛主席的指示,这个,我们放到后面再讲。我们介绍东北的战略形势,主要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东北战场上,我们处在一个更加有利的地位。毛主席说:“要慎重初战”【7】,在初战时,“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8】。毛主席把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放在东北战场上,就使战略决战的初战胜利建立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我们了解了当时全国整个的战略形势,又了解了东北的战略形势,就会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毛主席的决定和战略部署,即通过战略决战,就地歼灭敌人的各个战略集团,以便加速战争进程的决策,是多么英明。也可以看到,在辽沈战役中林彪的表现完全是从右倾机会主义立场出发,无视当时有利的战略形势。所以了解了全国的战略形势,和东北当时的战略形势,更加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林彪的问题究竟在那里。关于当时战略形势的一些论述,《毛泽东选集》上有几篇文章:一是《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二是《关于情况的通报》;三是《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我们建议同志们学这三篇文章。
三、辽沈战役中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主要问题
辽沈战役自始至终都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指挥的。在这个战役中,林彪在情况判断、定下决心、执行毛主席的战役方针、战役主攻方向的选定、战役部署指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犯有严重的右倾错误。为了指示林彪应该怎样作战,纠正他的错误,毛主席在整个战役期间,发了七十七份电报给林彪,对林彪的错误作了坚决的斗争,给了林彪以极为严厉的批评, “材料之一”里,选用了二十六份。同志们都看了“材料之一”,当我们送给中央审查的时候,据中央首长讲,毛主席看了这个材料以后说:当时这个仗真是难打!发了这么多电报,他就是不敢打。这是中央首长向我们传达毛主席讲话的大致意思。我们体会毛主席讲的真是难打,难在那里呢?不是难在我们打不下敌人的某一个地方,或消灭不了某一部分敌人,而是难在林彪的干扰和破坏。林彪很顽固啊!我们从七十七份电报里面,就可以看出,为克服林彪的干扰和破坏确实费了很大的力量。
在辽沈战役中,两条军事路线的斗争,两种军事思想的斗争,主要是表现在三个问题上,就是在“材料之一”里所提到的三个问题,其中,主要的又是表现在第一、第二个问题上。下面我就根据这三个问题介绍一些历史情况。
㈠ 林彪反对毛主席关于南下北宁线,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
这个斗争的实质,就是敢不敢和敌人决战。毛主席要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林彪不敢和敌人进行决战。毛主席关于辽沈战役作战的方针问题,我们在这份材料里边选了十四份电报,从一九四七年五月份的一份电报开始,一直到一九四八年十月四日的那份电报为止,全部选了十四份。在这些指示中,在方针问题上最主要、最关键性的一点,就是要林彪率东北我军的主力南下到北宁线上,把蒋介石的部队封闭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不让敌人撤向华北、华中。这是毛主席在这十四份电报中最主要的一点。现在我就把其中的几份电报在这里说一下。
这里选的第一份是毛主席在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日发给林彪的电报。我们认为这份电报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发报的时间问题。早在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日,也就是说,在辽沈战役发起前一年零四个月,在这样早的时候,毛主席就告诉林彪要准备南下作战。因为毛主席已经预见到将来会有一个战略决战的,要解决东北问题,东北主力就必须南下作战。因此,在一年零四个月前,就把战略意图告诉了林彪,要林彪准备南下作战,积极为南下作战创造条件,作好准备。
第二份电报是一九四七年十月十三日的这份电报。着重是解决战场问题。毛主席告诉林彪,在北宁线、平绥线的沈阳到锦州之间、锦州到山海关之间、山海关到天津之间、天津到北平之间、北平到张家口之间,均为很好的作战地区。这就是说,在整个南线都是很好的战场。这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林彪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一直是住在哈尔滨,直到辽沈战役才下来的。他两只眼睛只看到北线的长春,看不到南边。所以毛主席在这份电报里告诉林彪,南面是个很好的作战地区,要他注意南面。
第三份电报是一九四八年二月七日发给林彪的。这份电报明确地提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这样一个方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关门打狗”。在这份电报里边,毛主席还分析了东北敌人可能向华北、华中撤退,而如果东北的敌人撤向华北、华中的话,敌人在粮食上、经济上、政治上可能会增加一些困难,但是敌人兵力集中了,对我们是不利的。因此毛主席讲: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把敌人歼灭在东北为有利。
林彪对待毛主席的指示采取了什么态度呢?是抗拒的态度。从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五日东北冬季攻势结束起,到九月十日左右东北部队南下止,在长达半年之久的时间里,林彪对待毛主席的一系列指示,都是采取抗拒的态度。在这半年中,林彪的抗拒大体上分为两段:
第一段,一九四八年三月到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日,整个四个月的时间,林彪借口要打长春,但是又不敢打长春,而把东北的主力留在沈阳、长春之间,徘徊犹豫,无所作为。我们这里也选用了林彪的几份电报。这一段时间中,林彪的电报很多,但这几份最具有代表性。我把这几份电报解释一下。
这里选用的林彪的第一份电报,是一九四七年四月十八日的。在这份电报里面,林彪提出来要打长春,还说打长春是他的根本意见。林彪又说:其他的意见,包括主席要南下作战的意见,都是不适宜的。从这份电报看,林彪好象是真的要打长春了。
那么他是不是真的想打长春呢?其实并不然。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选的第二份电报即五月五日的电报。在这份电报里,林彪提出了东北野战军作战的三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打长春,可是林彪讲,打长春我没有把握,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这个方案不能执行。第二个方案,是东北野战军南下作战,好象是要执行主席的方针。可是林彪说,我把主力南下以后,如果敌人往城里一跑,我也打不下来,所以这个方案也是不行的。第三个方案是包围长春,打从沈阳向北增援的敌人;打完了增援的敌人,再回过头来打长春。林彪认为这个方案是可以执行的,是最好的方案。所以他这一份电报和前一份电报比,调子已经变了,不是坚决打长春,是说要打增援的敌人。
第三份电报是五月二十九日的。在这份电报里面,林彪的调子又变了。在五月二十四日,林彪用两个纵队打了一下长春,主要是打长春的飞机场。自己伤亡了两千来人,消灭了敌人五、六千人。这个时候,林彪给中央发了这个电报,说是我军对长春要采取另外的一个方针,叫做“久困长围”,也不打援,也不攻长春,也不南下。就是说长期把长春围起来,等敌人突围,在突围的过程中消灭敌人。这个方案实质就是把主力停留在长春、沈阳间不打仗,等待。那么,这样敌人会不会突围呢?我们的几十万军队放在长春沈阳之间,敌人是根本不会突围的。因为他有十万人守城,粮食弹药有空投接济,而突围就只有死路一条。而且, 当时敌人还有一个企图,就是想用长春来吸引我东北主力。所以林彪的“久困长围”,其实正好适应了敌人的需要,是个更加荒谬更加行不通的方案。
我们介绍了林彪的三份电报,这几份电报完全能说明林彪借口打长春,实际上并不敢打长春,以此来拒绝执行毛主席南下作战的方针。一直到七月二十日,林彪发了一份电报给中央,表示愿意南下作战。林彪的这份电报是这样讲的:最近东北局常委讨论了行动问题,大家认为,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的攻长春。就是说,主席提出这个方针约四、五个月以后,林彪才勉强同意南下。这份电报里边,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林彪电报中反映的同意南下的主张是经过东北局讨论的。由此可见东北局的同志跟林彪是有斗争的。我们现在没有找到东北局当时开会的记录,所以不知道内部究竟是怎样进行斗争的。但是从电报里可以看出,那是进行了斗争的。因为林彪长期以来十分顽固的拒绝南下,只是在东北局讨论了行动的问题以后,林彪才表示同意。二是林彪并不是真正认识了南下作战的战略意义才同意南下的,他在这份电报里根本就没有提到主席的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方针问题,就可以证明,他后来继续找借口抗拒南下的情况也可以证明。所以,他的同意南下作战是被迫的、勉强的。
上面我们介绍的,是第一段时间的情况。由于林彪抗拒南下作战方针,在这段时间内,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第一个就是东北少进行了一次战役。毛主席在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二日给中原军区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同志的一份电报中讲到了这个问题。毛主席讲:东北我军由于两次准备打长春,最后还是恐长春城坚难下,放弃攻长(春)计划,故上半年少进行了一次战役。这个后果就使东北野战军浪费了半年时间,少打了一仗。第二个后果是拖延了南下时间。本来辽沈战役是可以早发起的,因为林彪的抗拒、干扰,拖延了南下时间。
第二段是从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到九月十日左右。林彪是如何抗拒毛主席的南下作战方针的呢?我们看到,电报里边所反映的情况,林彪找了两个借口。一个借口是说,南线的敌情很严重,在北宁线和北平附近,还有傅作义的部队,因此不能马上南下。第二个借口是讲东北粮食很困难,铁路被水冲断了,所以不能南下。关于这两个问题,林彪怎么说的,我们这里也选了林彪的几份电报。七月二十日林彪同意南下作战。七月二十二日,毛主席复电林彪,分析了南下作战的有利条件,也指出了南下作战会有一定困难,要林彪加紧作好准备,以便在八月份在南线打响;毛主席还批评林彪说:我们早就告诉过你们,要你们不要把南进作战的困难说得太多太死,以致在精神上将自己限制起来,失去主动性。但就在同一天,林彪也发了一份电报给主席。林彪讲:要中央设法派兵去围攻大同,把傅作义的部队分散到大同方向。八月六日他有一份电报,八月八日有两份电报,都是讲南面敌情很严重,要中央派杨成武的部队包围大同。包围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傅作义部队向大同方向增援,这样他可以南下。而且,林彪说,我们东北部队要看杨成武部队什么时候行动才能决定我们行动的时间。就是说,东北部队的行动决定于杨成武部队的行动。在一九四八年八月六日这份电报里边林彪讲,应该是杨成武部队先行动,调动傅作义部队向西,然后他再行动。他在这里还讲,东北铁路桥梁被大水冲断了,我们要在八月底或九月上旬才能出动。但是他又转过来讲,如果杨成武部队能够早出动,我们也能早出动,大水冲断了铁路桥梁,就不成为东北部队行动的障碍,杨成武部队如果不出动,大水冲断了铁路桥梁,就是东北部队的障碍,不能走。从这份电报可以看出,林彪是在那里绕圈子,找借口,根本的问题是怕傅作义部队。八月八日林彪给了中央一份电报,一再强调南线的敌情严重。林彪说,傅作义的什么什么部队到了什么什么地方了,华中的什么什么部队又调来了。林彪判断傅作义的行动企图,说傅作义很可能协同锦州方面的部队,跟沈阳敌人打通联系,甚至还可能增援长春,解长春之围。就是说,傅作义不但要到锦州,还要到沈阳,不但到沈阳,还要到长春。这是很荒谬的。我们知道,当时傅作义和卫立煌矛盾是很深的。毛主席对傅作义和卫立煌这两个敌人是有很深刻的分析的。傅作义很善于保存实力。他原来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最早是阎锡山的一个师长,后来爬的很高,他的老家在绥远。卫立煌是蒋介石的嫡系。傅作义跟卫立煌的矛盾很深,决不会冒着自己部队被歼灭的危险自愿来增援卫立煌。另外一个情况,从当时敌人总的情况来看,敌人的增援,不到我们消耗到一定程度,他是不会去增援的,即使蒋介石的嫡系对嫡系也是如此,何况是傅作义呢。林彪把傅作义的积极性估计的太高太高了,这种估计跟主席历来的指示完全相反。林彪在八月八日的第二份电报里边进一步说,杨成武部队行动的时间越早越好,提出了东北部队行动的时间要看杨成武部队行动的迟早才能够决定。所以在八月九日毛主席给林彪一份电报。毛主席具体地分析了傅作义几个部队的动向,指出林彪的估计是不对的。毛主席讲,傅作义的部队决不会妨碍你打锦榆线(从锦州到山海关这一线)。你们不要被敌人的伪装所迷惑,你们应该迅速决定并开始行动。毛主席说:目前,北宁线正好打仗。毛主席还批评林彪说,你们所说你们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部队的行动,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很显然,你们一百万部队的行动,怎么能取决于四、五万部队的行动?经过毛主席这个批评以后,林彪在八月十一日这份电报里讲;我们现在部队的行动,不以杨成武部队的行动作为我们行动的标准了,但是我们行动的时还是不能定。为什么不能定?说是铁路冲垮了,粮食不能运,部队南下没有粮食吃。针对着林彪的这份电报,毛主席八月十二日给了林彪一份很长的电报,这份电报批评林彪是很严厉的。主席从来是很尊重各个野战军的首长的。发电报都是用商量的口气,经常征求各个野战军首长的意见,虽然主席心里有底,但是还是拿出来征求意见。如果你提出的意见合理,主席很快就采纳。主席在这份电报里讲,关于敌人从东北撤到华中的可能,在你们尚未结束冬季作战的时候就告诉了你们。就是二月七日那份电报里边讲,敌人可能撤向华北、华中。关于准备粮食的问题,我们也是老早就告诉了你们,但是你们两个月来是不是执行了我们这个指示,你们一个字都不提,而现在你们又来电报,因为没有粮食你们不能行动,说明准备工作就根本没进行。毛主席批评他说:你们最初的电报,一会说是南线敌情严重,叫杨成武部队先行动,而且你们提出来东北部队的行动要根据杨成武部队的行动时间来决定。当我们同意杨成武部向西行动,同时指出了你们这种提法是不对的,你们不提这个问题了,但还是不能决定行动时间,说是粮食没有准备。主席讲:对于你们自己,什么事情都要照顾到,敌情要照顾到,粮食要照顾到,交通要照顾到,对杨成武部队你们为什么不照顾一下?你们对杨成武部队采取这样轻率的态度是很不对的。对于北宁线上的敌情判断,根据最近几次电报来看,你们也是很轻率的。毛主席最后讲,为使你们谨慎从事起见,特向你们指出如上。你们如果不同意这些指示,则望你们提出反驳。主席用这样的口气批评是少有的,只是在给林彪的电报里面有,而且在辽沈战役中就有好几份。经过这份电报的批评,林彪才不敢提了。但是,实际上他还是没有部署部队很快南下。随后,中央又有一连串的电报给林彪,具体告诉他粮食问题应如何解决,甚至告诉他北宁线附近是产粮区,粮食有的是,东北局手里有布可以用布去换粮食。象这样具体的问题都作了指示。这样林彪才不得不在九月十日左右部署部队南下。当时主席是要他在八月中旬至迟在八月底在北宁线打响的。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他这两个借口能不能成立呢?我们认为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关于南线敌情严重问题,主席在电报里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具体分析了傅作义的部队动向问题,指明了并不严重,所以,关于敌情严重问题这个借口是不成立的,尤其不应该把杨成武部五万人的行动作为自己一百万人行动的先决条件,这种先决条件确实非常荒谬。
第二个关于粮食问题,实际上也不能成立。为什么不能成立呢?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东北那些来往电报、材料来看,在整个战役过程五十二天中间,没有那一个纵队,那一个师,曾经说过我们现在没有饭吃了,赶紧送粮食给我。这是一个证明,说明各纵、各师不是缺粮。第二个证明是陈云同志在“九·一三”以后曾经揭发过一个材料。陈云同志说,当时粮食并不困难,黑龙江是我们的粮仓,有的是粮食。在战役的过程中间,当时每一个战士的粮食已经有五百斤,到战役结束统计,每一个战士的粮食达到了一千斤。一个人一个月五十斤,可以吃二十个月。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还有大量余粮输送到沈阳、长春,没有用完,又送到华北,准备以后东北部队入关作战。可见林彪的所谓粮食问题严重,完全是个借口。我们再退一步说,即使粮食真的困难,作为林彪这样一个大区的战略指挥员来说,完全是应该自己解决的,决不容许拿这个作为向中央讨价还价的筹码。
正是因为在这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中,林彪找了那么两个借口,不执行主席南下作战的指示,致使东北部队的行动又推迟了两个月。加上前边四个月,合起来就推迟了半年。这是第一个问题,就是林彪拒绝南下作战的问题。
㈡ 林彪抗拒毛主席关于坚决打下锦州,全部歼灭范汉杰集团的指示
毛主席在许多电报里边告诉林彪,要坚决打下北宁线上的三点,就是义县、锦州、山海关,特别是锦州一点。毛主席讲,你们能不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就看你们能不能打下锦州。为什么锦州这么重要呢?
第一、锦州离山海关将近二百公里,离沈阳是二百三十多公里,它是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和东北的卫立煌集团联接的枢纽。如果说我们能够顺利打下锦州,我们就可以确实控制北宁线。如果锦州打不下来,只打下来一些小的城市,这段铁路我们还是控制不住的,因为锦州有敌人十万人在那里。只有打下锦州,我们才能控制这段铁路。而控制这段铁路以后,就可以使卫立煌集团完全装在我们的口袋里边,可以完满实现主席的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方针。
第二、如果我们能够迅速地打下锦州,就能打开战场,调动敌人,便于我们下一步行动。锦州是东北敌人陆上的唯一通道,地位十分重要。我们打锦州打得很激烈时,蒋介石是一定要来增援的。等敌人出来,到了大凌河以北离锦州不远的地区,我们正好打下锦州,就可以就近转用兵力,歼灭增援的敌人于运动中。这是主席的基本意图。毛主席的许多指示里边讲到这个问题。
第三,如果我们能迅速地打下锦州,就可以很快地歼灭敌人十万,削弱东北敌人五分之一的力量,特别是对敌人守城市的信心,是个十分严重的打击。
所以能不能迅速打下锦州,是当时整个战役能不能顺利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毛主席在许多电报里强调,你们要坚决打下锦州。
当时有没有条件打下锦州呢?有条件。条件在那里呢?从军事上说来,主要有两条:
第一、锦州敌人虽然号称十万,是一个兵团,六个师,后来又空运了一个师。但这些师中间,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一些部队,是被我们歼灭了好几次的,歼灭以后重新建立起来,又歼灭一次又重新建立起来,象四十九军的七十九师,被我们歼灭了三、四次,歼灭一次重建一次,象这样的部队,战斗力并不强。二是有些部队是地方部队刚升级起来的,东北的暂编师都是刚升级的部队,这些部队装备差,战斗力也并不太强。所以毛主席在一份电报里边讲,因为这些部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我们消灭了这些敌人,蒋介石并不心痛。所以敌人工事虽然比较强,但是战斗力并不强。而我们部队则正好相反,东北部队是关内各解放区在抗战结束后调去的老部队,有些还是红军底子的部队,很能打仗,再加上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准备又好,又有强大的后方。以我之强打敌较弱的部队,是有把握打下锦州的。打锦州我们总攻城垣,只用了三十一个小时就全部消灭了敌人,就可以说明敌人并不太强和我们部队确实能打。
第二、我们打锦州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毛主席具体地分析了我们打锦州时敌人能否增援的情况。毛主席讲,我们打锦州,傅作义部队不会积极增援,傅作义是善于保存实力的,很狡猾的,他决不会轻易地增援锦州,因为锦州是卫立煌的地区,打下锦州以后,责任在卫立煌那里,傅作义不负责任。毛主席还讲,因为长春有敌人十万人,就牵制了沈阳的敌人,他不能把长春敌人完全丢掉了,去增援锦州。同时,沈阳敌人处在麻痹的状态之下,他在开始的时候摸不清我们究竟是真打锦州还是假打锦州,当他们判明我真打时再出来增援,就为时已晚,正好为我转移兵力打援创造条件。因此毛主席有几份电报中指出,长春敌人的存在对我们是有利的,你们不要急着打长春;而当你们将要打下锦州的时候,沈阳敌人来增援也来不及了,这样可以给我们打锦州以充裕的时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锦州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又有条件打下,所以说,锦州是东北敌人整个防御体系中一个战略要点,但又是一个弱点。毛主席在九月二十九日一份电报里曾说:我们觉得,打下锦州是有较大把握的,而且是于全局有利的。这就是关于打锦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结论。
但是林彪又怎么样呢?一直是怕字当头。拒绝打锦州。我们把林彪在打锦州问题上的错误归纳成为四个怕和八个问题。
林彪的四怕就是:一怕傅作义增援,抗不住;二怕葫芦岛、锦西的敌人来增援,葫芦岛、锦西靠锦州比较近,葫芦岛又是海口,敌人可以海运增加兵力;三怕沈阳敌人向锦州增援,甚至顾虑沈阳敌人把长春敌人接出来之后,合在一起向锦州增援;四怕锦州敌人多,工事强,打不下来,伤亡一大堆。
林彪的四怕,实际上就是对敌情的错误判断,对敌情的右倾看法。由于林彪从右倾机会主义出发,在打锦州的问题上犯了一系列错误。是毛主席逐个批评和纠正了他的错误后,才打下了锦州。综合起来看,林彪的错误是:
第一、林彪率部队南下以后,不打锦州打承德。林彪讲除了锦州不打,其它地方都可以打,为什么呢?因为其它地方敌人最多的是一个师,锦西、葫芦岛有敌人三个师即一个军。敌人人数比较少,他认为可以打。唯独不打锦州。打下义县、高桥、锦西、兴城、绥中这五个城市以后,主力转向承德,打傅作义的十三军,然后在承德、北平之间进行活动。这实际上是打下五个城之后,把主力全部西调,让敌人恢复北宁线,让敌人有可能恢复原来的态势,或者说让东北的敌人全部跑掉,撤向华北。林彪的几份电报里边,都是提出了这个作战方案。毛主席批评了林彪这个意见,在电报里指出,你们打完了北宁线几个城市以后,不要去打承德,你们要去打锦州,要坚决打下锦州。
第二个错误就是平分兵力。正是因为林彪对敌情作了右倾判断,因此,就出现了平分兵力的错误。怎么平分的呢?林彪在九月十日定的部署是把六个纵队放到北宁线上,再加上三个独立师,把另外六个纵队和十四个独立师放在沈阳、沈阳以南和长春,对付沈阳、长春的敌人。为什么这样呢?就是他怕长春敌人突围,怕沈阳敌人增援。林彪这个部署是平分兵力的部署,把主要力量放在北边次要方向上,北宁线这个主攻方向反而兵力少。毛主席对林彪这个部署也多次给以批评。经过毛主席多次批评以后,林彪一直到十月三日才调整了他的部署,从沈阳、长春这个方向抽了两个纵队下来,到北宁线上,就是说,在北宁线上使用了八个纵队。毛主席在一九四八年十月三日给林彪的一份电报里指出;我们过去一个月中间,曾经有多次电报叫你们如此作,叫你们要重点的部署兵力,你们到现在才想通了这一点,不是平分兵力,而是以主力放在两锦方面(就是锦州,锦西方面),虽然在时间上一开始就应该这样做。从你们开始行动起到今天,差不多有一个月之久,才将攻击的重点问题弄清楚,可能对作战受到一些影响,但平分兵力的错误算是纠正了。毛主席要林彪应从这件事情中间接受教训,就是在通常情况下,必须集中主力攻击一点,而不要平分兵力。这就是毛主席关于林彪平分兵力的错误所下的结论。集中主力,集中优势兵力,这是毛主席的一贯思想,林彪他是应该知道的,可是林彪在辽沈战役中间如此顽固地要平分兵力,完全是由于他思想上的右倾,错误地判断了情况。
第三、正是由于林彪怕字当头,消极避战,所以林彪的指挥所迟迟不向前进。东北野战军的部队,是在九月九日开始向北宁线行动的,林彪经过主席一再批评督促后,一直到十月一日才随指挥所离开哈尔滨,到了双城。双城就在哈尔滨南边几十公里。据有的首长说,林彪离开哈尔滨时,凄凄惨惨戚戚,象赴刑场一样,可见当时林彪是一个什么心理状态。又经过了主席的督促,到了十月四日才到了阜新。所以,毛主席在十月三日电报里边,告诉林彪,你们从这一个事件里边,要接受的第一个教训(刚才讲的第二个教训是集中兵力问题),就是你们指挥所应该先于部队行动,到达所要攻击的方向。毛主席讲。这一点也是我们很早向你们指出来的,因为你们没有及时这样做,因此,使你们的眼光长期受到限制,你们就看不到北宇线,这就直接影响了战役指挥,直接影响了对敌情的判断。
第四、正是林彪怕沈阳敌人出来增援,因此,林彪开始部署是把阻援部队紧紧地靠近沈阳,不让沈阳敌人出来,这是跟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战略指导思想相对抗的。毛主席一再告诉林彪说;你们要准备打一个大的歼灭战。怎么一个大的歼灭战呢?当你们打锦州快要打下的时候,如果这时沈阳敌人出来增援,而且到了大凌河以北的地区,这时,你们就可以转移兵力去打增援的敌人,这样你们可以把增援的敌人消灭掉。这是毛主席对整个战役总的部署。林彪把部队紧紧钉在沈阳附近,跟毛主席部署是相反的。所以毛主席在电报里指出;你们不能把阻援的部队逼沈阳太近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敌人,已经是很害怕我们了,如果紧逼沈阳以后,敌人就不敢出来增援,这样,就不能打第二仗。经过了毛主席的批评指示以后,林彪才重新调整了他的部署。战役的进展完全是按照主席的预见发展的,首先打下了锦州,然后敌人到了大凌河以北地区,我们打锦州的主力部队转移,完全消灭了沈阳增援的敌人。
第五、因为林彪怕字当头,因此,在北宁线的行动非常迟缓。九月十日左右部队已经开始南下,在南边的两个纵队已经开始接近了北宁线,十一日北边的部队正式开始南下,但二十多天来没有象样地打一个据点。对于这一点,毛主席九月二十九日电报里批评林彪说:我军从九月九日开始出动,至今已有二十一天,尚未开始攻击义县,动作实在太慢,值得检讨。经过批评以后,林彪才部署打义县,并且在十月一日打下了义县。
第六、正是因为林彪极其害怕锦西、葫芦岛敌人增援,因此,他又提出不打锦州,回头打长春。林彪在得到了锦西、葫芦岛增援了一部分敌人的消息以后(敌人增援了五个师,加原来的敌人共是九个师),他在十月二日马上向中央发了一个电报说;我不打锦州了,我要回去打长春。我们十月一日打下义县,开始包围锦州。十月二日,蒋介石飞到沈阳,部署从傅作义处抽五个师,从华东抽两个师,到葫芦岛,加上原来的四个师,向锦州增援。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候,林彪提出不打锦州回头去打长春,是非常错误的。因此,毛主席在十月三日,四日连续发了三份长电报批评林彪,批评的言词极其严厉,指出林彪这个所谓建议是个绝大的错误。毛主席具体分析了锦西、葫芦岛敌人的增援,指出,你们有两个纵队在那里阻援,就可以胜任愉快,不用害怕。你们如果回去打长春,对你们非常不利,对整个战局非常不利。毛主席指出。打下长春不能帮你们取得主动地位,只有打下锦州才能使你们有主动权。战后林彪有一份电报给中央,报告整个辽沈战役的情况,他讲,“在打锦州的过程中间,我曾经动摇了几个小时,以后马上纠正了这个错误。”同志们可以看到,错误是不是只有几个小时,是不是马上就纠正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回事。要不是毛主席十月三日那么严厉的批评,林彪是不会纠正他的错误的。
第七、当敌人向彰武前进时,林彪打锦州的决心又动摇。十月十日,我们在锦州外围作战的时候,蒋介石第二次飞到了沈阳。他下了两道死命令,一要葫芦岛的敌人向锦州增援,一要沈阳敌人廖耀湘第九兵团(十一个步兵师,三个骑兵师)向锦州增援。廖耀湘在新民集结完毕后,他不是直接向西南锦州方向,而是向北向彰武这个方向,想切断我们的铁路线。林彪非常害怕敌人占领彰武以后,把我们的后方切断,所以顾虑很多,打锦州的决心十分动摇。又是毛主席解除了他的顾虑。毛主席讲,敌人向彰武前进,对于你们是有利的,你们不要害怕,这表明,卫立煌不敢大胆增援锦州,想用取巧的办法,就是说名义上增援了锦州,实际上我还保存着力量。因为锦州方向有我们主力,敌人可能在增援时被我们歼灭,而彰武方向却没有我们主力。所以这叫取巧的办法。实际上卫立煌向彰武方向前进,正表示卫立煌无能为力。所以毛主席告诉林彪,只要不怕后方联络线被敌人切断,敌人占领彰武对我们并非不利。这样,才算解除了林彪的顾虑。实际上,根据后来战况发展看来,敌人占领彰武根本没有起到作用,相反离锦州越来越远了。
第八、林彪十分害怕长春敌人突围,所以在打锦州过程中动动摇摇。毛主席及时电告林彪:长春敌人你不要先去打他,留在那里很好,而且长春敌人是不会突围的。在“材料之一”二十五页上,毛主席十月十一日在给林彪的指示里边讲, 国民党放出撤出长春的空气,是为引起我军注意长春,并不是要真的马上撤出长春。所以,要林彪两个眼睛不要去看长春,还是要看着锦州,把注意力集中在锦州。
这八个问题,都是林彪在打锦州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由于毛主席的许多电报批评了他,排除了他的干扰,才保证了打锦州的胜利。
㈢ 关于林彪没有按照毛主席指示抢占营口的问题
■■■■■原文過長,閲讀全文,可至【彰往考來】↓
http://www.peacehall.com/bbs/zwkl
【文化大革命印刷品中的共党史料】2006其他新刊還有——
【文化大革命印刷品中的共党史料·朱德文献类编·揭批材料 1 】 井崗山以前的朱德(外一種)
【文化大革命印刷品中的共党史料·陈毅文献类编·揭批材料 1 】 陈毅反毛主席罪恶史
【文化大革命印刷品中的共党史料·邓小平文献类编·揭批材料 1 】 邓小平丑行录
【文化大革命印刷品中的共党史料·薄一波文献类编·揭批材料 1 】
薄一波的肮脏灵魂和糜烂生活
......
作者:
HGC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06522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