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施琅的逃亡与释仇 |
 |
马悲鸣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5898
经验值: 57789
|
|
|
作者:马悲鸣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施琅的逃亡与释仇
马悲鸣
施琅(1621—1696年),福建晋江人。初为郑芝龙、郑成功部将,降清后任福建水师提督。从网上搜索出了几段有关施琅逃亡与释仇的故事。郑成功杀施琅全家,施琅脱逃事在厦门。抄录简述如下∶
其实施琅与其父施大宣、弟施显(犹伍员之父兄伍奢、伍尚)皆被郑成功关押。郑成功因为痛恨施琅而迁怒其全家。
据《襄壮公传》记载:“时守公舟者,为林习山帐下,林故与公善,且敬事公,因嘱其善待。”当时看押施琅于舟中者是忠定伯林习山部下副将吴芳。
施琅在郑军颇多交好,虽身陷囹圄,仍消息灵通。不久,有人捎来父亲施大宣口信:大限将至,父子同死无益,若有机会,你弟兄各自逃命去吧!
随后一字条送至手中,内中只有短短一行字:“祸在今夜,速谋脱身!”字迹十分潦草,显然写就于匆忙之际。施琅不禁脸色微变,沉思片刻,随即大笑道:“此易与耳!”守卫士兵忙问其故,施琅曰:“藩欲吾输金二千,吾业有千余,再告贷数百则足矣。”
众人信以为真,都为施琅即将解脱灾难而高兴。傍晚时分,施琅提出去借银子,卫兵不疑有他,一行二十余人遂押着施琅一同离船上岸筹银。行至一空旷偏僻处,施琅故意推说身乏,坐地不走,众军士疑心顿起,围了上来。冷不妨施琅霍然而起,迅敏地将士兵打倒在地,然后借着茫茫夜色,消失于茂密的树丛中。“夜二鼓,郑氏果遣人欲害公。见已遁,归报,乃环岛遍索。”
前来杀施琅的人空手而回,郑成功立即下令全厦门戒严,遣人四处搜捕,并颁布命令:有藏匿施琅者,诛全家。
据《襄壮公传》记载,施琅逃脱后,为躲避郑成功的追击,藏身于山洞之中,昼伏夜出。连续五天五夜,施琅未曾觅得食物,饥渴难忍,自思长此以往亦非良策,遂决定冒险下山,去找自己的部下苏茂。天色微明时,远远望见一早起的农夫在田间劳作,施琅四顾无人,便上前问路。农夫乍见,十分惊愕,心想就算是急于出门赶远路之人,也不至于起得如此之早。稍近,农夫不由惊讶万分地叫道:“尔非施公乎?本藩悬赏格购公急,犹在此乎!”农夫将施琅带至家中,先向母亲禀明了此事,然后杀鸡煮粥,让施琅饱餐了一顿。施琅对他不顾身家性命的义举非常感激。在农夫家躲了几天后,搜捕施琅的行动没有半点松缓,施琅怕连累这良善人家,决定离开。乘着夜色,农夫带着施琅上路了,一直送出十余里地,方才洒泪相别:“公行矣!誓为公死勿敢泄。”施琅再三对农夫表达感激之情,然后小心翼翼地继续赶路,逃至时任左先锋镇的苏茂家中。
此经历与伍子胥逃亡中徒遇“渔丈人”等山野匹夫相救故事相似。
苏茂曾任施琅部下副先锋,为人磊落,重情重义。施琅突然出现,苏茂不禁悲喜交集,为安全起见,将施琅藏在自家卧房中,谋划营救之策。据《襄壮公传》记载,第二天,苏茂备好酒宴,召集施琅心腹旧将郑文星、张猷、杨文、林照及其弟林福等前来聚会。在酒酣兴浓时,苏茂故意试探众将,责备追捕施琅不力,众将尽皆面露愠怒之色,纷纷托辞离去。
次日,苏茂再次宴请众将,又怒责众人,张猷、林照将筷子一掷,怒吼道:“若为公心腹,背义若此,吾曹何面目与俱生!”郑文星、杨文苏觉得蹊跷,追问缘故,苏茂见众将对施琅一片忠心,于是说:“君辈共仗义,是吾心也!”遂实告以“公今在是”。众将拜见施琅,相拥而泣。正在此时,一队人马奉命前来搜查苏茂的家。这些士兵逐个房间仔细搜查,最后搜查到卧房,只见苏茂之妻坐在床上,蚊帐高高地挂了起来,搜查者审视了一番,未见可疑之处。待搜查者远去,苏茂急入内室。此时,苏茂之妻已是两腿发软,站不起身,苏茂将妻子搀起,只见被子一掀,施琅从床上坐起身来。当天夜里,苏茂密备一只小船,领众将护送施琅上船。施琅终于平安离开了厦门,驾小船前往安平投奔郑芝豹去了。
郑芝豹乃郑芝龙之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中旬,施琅率清军渡海,二十二日占澎湖,郑军主帅刘国轩逃回台湾。施琅占领澎湖后,并不忙于攻台,而是厚待被俘郑军,稳定民心;同时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获康熙同意。施琅在澎湖“抚绥地方,人民乐业,鸡犬不惊”,台澎郑军“莫不感泣,愿内向”。
时有人向施琅进言:“公与郑氏三世仇,今郑氏釜中鱼、笼中鸟也,何不急扑灭之以雪前冤?”施琅却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若其衔璧来归,当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与有?”他还向郑氏手下的人声明,“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不特台湾人不杀,即郑家肯降,吾亦不杀。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报私怨乎?”对杀他子侄的刘国轩,施琅在俘虏中找到刘的亲信,对他说:“我决不与为仇,他肯降,吾必保奏而之公侯。前此各为其主,忠臣也。彼故无罪,吾必与之结姻亲,以其为好汉也。”甚至还当场“折箭立誓”。刘国轩掌握郑氏军权,他的一举一动足以影响郑氏方面的态度,施琅明白刘国轩在台湾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不计个人家仇,倾心招抚刘国轩。
郑克爽、刘国轩见施琅“无屠戮意”,“揆之天时人事,悉已顺于清朝,若不见机,恐有不测,反为大丈夫之羞。今全举版图,清朝宽恩仁慈,未必深加罪谴”,遂降。施琅到台湾后,果然做到了不计前仇。他见到在关键时刻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而降清的郑克爽等人时,与之“握手开诚,矢不宿怨”,“礼待优厚,出郑氏望外”。施琅还亲自撰文去郑成功庙致祭,充分肯定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功绩,“微寓其不仇故主之意”,表答了自己对郑成功的敬仰,可比掘墓鞭尸的伍子胥心胸开阔多了。
清圣祖曾言∶朕之天下得之于贼,而非得之于明。
知此者,当不罪施琅。
出身白山黑间之清军乃古肃慎之后,以骑射见长,不习水战。而施琅海匪出身,专长水战,为收台不二人选。
至于胡平先生责王光美不反毛批毛,还有一个例证,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被送高宗所杀案。岳飞遗属就没叛宋。
作者:马悲鸣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