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普及开放使用的机械加工中心,对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普及开放使用的机械加工中心,对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
老K
加入时间: 2004/11/28
文章: 68
经验值: 1615
标题:
普及开放使用的机械加工中心,对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
(397 reads)
时间:
2006-4-13 周四, 上午3:04
作者:
老K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普及开放式使用的机械加工中心,对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
老K(1/8/2006)
我认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瓶颈就是,能够直接掌握机械化制造的生产工具的
科研人员太少了。简单地说,就是,能够亲自动手去开机床,和能够直接掌握机
床的使用权的科技人员太少了。
中国有大量的机器。但是,它们几乎完全掌握在工人的手里。而工人们大多数不
具备科技创新的知识。
中国有大量的工科学者和学生。他们只会设计,但是,却不会亲自动手去把自己
的设计思想制造出来。他们也没有机器的使用权。当需要机械加工的时候,他们
需要花钱,或者通过权力(领导命令)要求工厂的工人帮助他们进行加工。这些过程
中,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工人们对于创新的技术,往往只能提供传统的加
工,而无法提供创新的加工工艺。
而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在试制过程中,往往需要多次修改,反复试验,还往往需
要在加工工艺上进行创新,才能完成整个创新技术。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技术,
往往是和现代化的制造结合出来的。中国传统的科研和制造脱节的社会结构,
使得科技创新非常难以完成。
例如,我博士生期间认识的一位教授,(1990年左右),赶上了时代的前沿。得到了
一百万的经费,进行光盘驱动器研究。我可以想象,使用中国这种传统的科研办
法,最多也就是拼凑出一套可以在光学平台上演示的所谓光盘驱动器。(一堆乱七八
糟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制作出象现在计算机上使用的光盘驱动器。
因为,无论你的设计再好,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工厂,可以把你的设计出来的光盘
驱动器制造出来。而作为科研的主力军,教授,工科的学生,工程师们,这些人
自己,却都不会开机床,或者没有掌权使用机床的权力,所以,也就不可能亲自把
先进的科研创新制造出来。
我在2001年曾经回国一趟。拜访了我的老同学。他正在工科大学当教授。指导
着一堆研究生,和博士生,用手锯,钳子,锉刀,制作着粗陋不堪的样机。这种
科研办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根本不可能产生出漂亮先进实用的科研成果。
即便是设计出来一种产品,交给工厂和工人,他们也往往不能给你生产出像样
的产品。(我在研究生期间,曾经进行过一次技术转让工作。我们把一种灯光控制
器技术,转让给一个工厂。并亲自指导工人进行生产。结果发现工人面对一种
新技术与加工方法时,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总结说来,中国传统的(到目前为止还是)理工科教学与科研中的一个错误概念就是,
教授和学生只学设计的过程,而把加工的过程交给工厂和工人。
我在自己的实践中认为,正确的概念应该是,教授和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应该掌
握开放使用的机床,亲自开机床,亲自完成各个工艺,亲自动手制作出科研的样机。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多次改变加工工艺,重新设计工具,多次制作出新的工具,
随时修改设计,才能制作出理想的样机。
然后,只有在需要重复生产的过程中,才手把手地教给工人,重复整个工艺过程。
我对中国理工科大学的建议就是,在每一个系,(包括基础科学系,科技外语系,
工业管理系。)都应该设立开放式使用的机械加工车间。使车床、铣床、数控机床、
电锯、电焊等,成为这些车间的标准配置。让大学生和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
亲自实践和掌握制作和生产工艺,学会自己制作工具,是中国理工科大学应该改
进的地方。
这些机器事实上并不是很贵。例如,中国造的车床和铣床,在美国仅卖三、四百美
元一台。而美国造,美国卖的四维数控铣床,才卖2500美元。完全可以普及这种开
放式使用的加工中心。
另外,我们这个大学,还有一个MEMS制作公共实验室。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到该实验
室制作微小的MEMS结构。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首先在金属片表面,涂上一层光学
固化的涂料。然后,用紫外线把你设计的结构投影到金属的表面。等紫外线照射的部
分固化了,洗去没有固化的部分,再把金属进行腐蚀,就形成了微小的MEMS结构。
中国的理工科大学,也应该设立这样的,先进工艺的公共实验室。让科研人员可以
自由使用这些工艺。
在美国,因为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房子,很多人在自己的车库里都有车床和铣床。所
以,具有制作能力的人才非常丰富。中国因为大部分人都居住在公寓楼里面,很难拥
有自己的车间。所以,必须在社会上,在大学里,多多设立公共的开放使用的机械
加工中心,才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中国的工厂,都是血汗工厂。都是已经被设计好程序的,奴隶工厂。尽管他们成批制
造的速度很快,却很难制造一台新设计的"样机"。
而中国国内的教授们却没有掌握制造过程。他们有创新思想,却自己不会首先把样机
"自己动手","立即",制造出来。换句话说,国内的科研教授或者发明家,与国外的差
距,在于"样机"制作的难度。
而"样机"制造,是中国自主创新过程的关键一环。要把具有"自主创新"的新发明,进行
样机制造,必须掌握全面的制造技术,必须让中国的科研教授,和发明家,在产生新
思想之前,就已经掌握样机制造的途径,和工艺,方法等。
所以,普及开放式使用的机械加工中心,对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
作者:
老K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03033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