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学术腐败的中国特色 ZT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学术腐败的中国特色 ZT   
CAOGEN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5/03/12
文章: 886

经验值: 920


文章标题: 学术腐败的中国特色 ZT (405 reads)      时间: 2006-1-09 周一, 上午6:13

作者:CAOGEN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学术腐败的中国特色 ZT

作者:方舟子
http://www.cer.net 2005-01-27 10:41 新华网

“学术腐败”,即学术领域的腐败,是近几年来在中国出现的新现象,日益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这几年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人大或政协代表提出这个问题,例如今年的“两会”据报道就有“五院士痛斥学术腐败:浮躁风气是腐败的根源。”最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一周之内连续播出两个有关学术腐败的访谈节目,使得它又成了热门话题。但是对是否该把有关现象称为“学术腐败”,却有争议。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在2003年年初曾向记者表示,“把学术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笼统称为‘学术腐败’并不科学”,“中国对学术界存在的不良现象,可按国际通行的说法,称之为‘学术界的不端行为或不良行为’比较恰当。”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节目时,对此表示不能同意,认为就是存在学术腐败。他的理由是:

“我再三说这是腐败,不能用一个‘学术不良行为’几个字来概括,因为它带有一定的集体性,带有一些所谓行政当局的包容,或者行政当局的纵容。为什么有包容,有纵容,跟某些行政当局的某些指导思想有关系,比如说,某些学校,院士少,他想推选出院士出来,因此怎么办呢?他把学校的某些人的成绩一起都堆到某一个候选人身上,有一种弄虚作假就属于这一类,包装院士,或者说包装院士候选人。比如说何祚庥是被包装的,里面有一项工作是方舟子的工作,也安到何祚庥头上去了,这样的话,学校里面这件事情不完全是我来做的,还有一些人帮我运作的,所以是这样一个行为。他们树的标兵,现在这个标兵一旦出了严重的问题了。这个太丢面子,所以他要出来保护他,首先是不要揭露。第二不要揭露得太过分了,第三,即使揭露以后,也不能加以处理,处理以后显得他们过去树的标兵很糟糕了。”

这段评论可谓一针见血。国际上所说的学术不端行为,都属于个人的行为,是某个人偷偷摸摸干的,像何院士所说的这种有领导、有组织的集体行为,在国际上闻所未闻,属于有中国特色的腐败行为。但中国学术腐败有别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特色,并不只这一点。在此我做一些补充。

其一是现象的广泛性。国际上所说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是指伪造学术成果、剽窃他人成果以及一稿多投等。我们所说的学术腐败大部分也是指这几种情形,但是要广泛得多,已泛滥到了见怪不怪、大多数人都难以洁身自好的地步。从2000年8月至今,我们公布了300余起学术腐败事例,这只是我们所接到的举报的一小部分,所反映的,更只是中国学术腐败现象的冰山一角。我们有意识地打击中国名牌大学中的腐败现象,到现在中国最出名的十几所大学都已“涉案”,其他大学的情形如何可以想见,找不到一块净土。涉及的人员,从本科生、研究生、教授一直到院士、学术权威,也没有哪个层次的研究人员能够除外。

其二是现象的特异性。除了上面提到的具有国际性的学术不端行为,中国学术界还有某些不端行为在国际上相当罕见甚至可能绝无仅有,例如官员纷纷利用权力成为硕士、博士、教授乃至院士,归国人员伪造在国外的学历或夸大自己的学术地位,科研机构包庇被揭露出来的弄虚作假的成员,研究人员私分经费大吃大喝,科研人员参与商业骗局等等,花样百出,无奇不有,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其三是现象的交叉性。其他国家的学术不端行为往往只局限于学术界,但是中国学术领域的腐败行为却是与其他领域(特别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腐败行为紧密结合的。当前中国的科技、教育体制缺乏独立性,容易受其他领域的腐败现象的影响。一方面,官本位的体制使得科研、教育机构变成了官场的一部分,研究职务、头衔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例如系主任是处级、校长是局级、院士是副部级等等,名为学者,实为学官,因此官场腐败必然会导致学术腐败,也必然要包庇学术腐败。另一方面,中国社会正在转型,从计划经济转向商品经济,科研、教育机构也跟着产业化,大学办成了商业公司,教授下海让科技成果产业化,由学者变为学商,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就使得经济腐败也与学术腐败密不可分。

因此,如果使用“国际通行的说法”未免太轻描淡写,不足以体现出集体性、广泛性、特异性和交叉性这些中国特色,只有用学术腐败一语,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中国学术界的堕落程度。其严重程度,是学术界之外的人所难以想像的,用何祚庥院士的话说,“我看到的事情某些方面比方舟子看到的还多一点”。这不是夸大其词、耸人听闻、故意给中国学术界抹黑,也不是要人们从此对中国学术界失去信心。我们还是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中国学术界能够获得新生,重新找回失去的净土。要改变当前中国学术界的不良现状,第一步,就是要正视残酷的现实。

来源:《环球》杂志



作者:CAOGEN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CAOGEN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13621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