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六)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六)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5


文章标题: 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六) (1183 reads)      时间: 2005-12-27 周二, 上午6:02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六)


芦笛


2、“化性起伪”的思想改造


和孟子一样,荀子也认为人性是可塑的,但因为他认为“性恶”,强调改塑人性就比孟子的主张更符合逻辑,其措施也就更加全面具体。他的口号是所谓“化性起伪”,颇有点类似后来的“灭资兴无”。用现代话语来破解,就是把有害于社会安定团结的“性”给“化”了,靠人为努力建立起符合群体利益的的社会性来。

荀子认为人性是绝对可塑的。在此他犯了传统的思维错误,亦即使用简单自然现象类推复杂的人类现象,认为人和木材、金属也没什么差别,可以任意塑造成形:

“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今人
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 ”

“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檠則不能自正。桓公之蔥,
太公之闕,文王之錄,庄君之曶,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
此皆古之良劍也;然而不加砥厲則不能利,不得人力則不能斷。驊
騮、騹驥、纖离、綠耳,此皆古之良馬也;然而必前有銜轡之制,
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駛,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

他这儿是把人比成了木材、金属、弓、剑、马匹,认为必须加工改造,木头才会直,金属才会锋利,弓才会正,宝剑才会锋利,而前有辔头,后有鞭子,再配上高明御者,良马也才能一日千里。

在他眼里,人性的这种加工成型似乎是永久性的,一旦成型,就不会再改变了: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
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
明而行無過矣。 ”

正如把直木头弄弯曲去作车轮一般,一旦成型之后,哪怕再去阳光下暴晒,也不会挺直了。而人性的改造似乎也就是这么回事。他似乎忘记了同一例子举的“金就砺则利”,金属工具可是不天天磨砺就会变钝生锈的。由此可见,荀子虽然是第一个有了逻辑思维萌芽的古代中国学者,毕竟还是没有完全脱出传统模糊思维的路子。

思想改造的方式有两种:君子的自我改造,以及社会对个人的改造。前者源出于孔子的“克己”,不过荀子更强调日积月累的改造,亦即所谓“积善”:

“涂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為之而后
成,積之而后高,盡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人積耨
耕而為農夫,積斲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

用马列术语来说,便是“量变引起质变”,小善积多了,到了“全尽”也就是再无可积的饱和程度,也就变成了圣人。在此,他把人的道德完善看成一个与农夫、工匠、商贾积累职业经验相类似的过程,认为“君子”跟出了师的学徒一般,其实是一种专业人士,只是专业是道德而已。这倒和后世的专业政工干部颇有暗合之处。

荀子更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改造,也就是后世搞的“化民成俗”的那套名堂。而礼法就是为此而设的,由此引出了荀子对礼的详尽探讨。


3、荀子对“礼”的论述


前文已经说过,已故中宣部长孔丘发下“克己复礼”的国庆游行口号,并终生提倡礼治,却忘记了界定什么是“礼”,后人只能从《论语》和《礼记》中琢磨,那主要指的乃是西周的典章制度。孟子不怎么强调礼,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就是环绕后者讲的。

到了荀子手上,便透彻地阐述了礼的来源,实质和功能,在这过程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人类结成社会的必要性,以及社会不同成员分工合作的必要性,指出礼法乃是维持人类社会健康运转的功利设计。此乃当时中国最接近科学的学说,算得上中国第一部社会学著作。

荀子首先提出了“群”和“分”这两个概念: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
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
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
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
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
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这大致意思是说,水火有“气”,但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但没有伦理道德,人兼有这四种东西,所以是天下至贵。人的力不如牛大,跑得没有马快,但能役使牛马,那是因为人类结成了社会,而牛马不能如此。人为何能结成社会?是因为人类有社会等级分界,而这并不导致社会解体,乃是因为有道德伦理调节。在它的调节制约下,人类就能分工合作,形成强大的合力,去战胜自然,建造宫殿房屋,根据四季,利用控制万物,使整个社会受益。这靠的不是别的,乃是靠分工与道德伦理同时作用。

荀子在此提出了几个崭新概念,“群”指的就是“社会”,所以后来严复把西方的社会学翻译成“群学”。“分”有双重涵义,有时指的是社会分工,有时指的是身份等级之分(也就是所谓“名分”),有时兼而有之。“义”在此理解为“道德伦理”比较贴近原意。他不但在中国学术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这些崭新、清晰、科学的概念,而且相当准确地指出了人类作为社会动物相对于其他动物的主要优点,那就是既有阶级和等级分化(“分”),又有维持社会和谐的道义(“义”)。

由这个基本性质,他推出:

“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
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能以
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
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
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
姓一,贤良服。 ”

所以,人类必须形成社会,如果没有上下尊卑之分,就会互相争夺,导致动乱,社会就会分崩离析,人类就不能形成合力而去战胜万物,这就是人类为何需要礼义,以维持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秩序。所以,所谓国君就是善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人,这就是基本的社会学规律(群道)。尊重这一规律,则整个社会就会实现统一而繁荣昌盛。

于此,他指出了礼的来源: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
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
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
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这意思是说,人天生就有欲望,要合理追求满足欲望,就需要严格划定各人的身份,作出个体之间的分界,再根据社会地位身份实行分配,使得各人能满足自己的欲望需求,解决“有限的物质供应与无限的欲望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两者之间“相持而长”,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先王”看到这个需要,于是就制定了礼,这就是它的由来。

在此,荀子极为准确地说出了礼的实质:它其实是为了调节个人欲望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而作出的人为设计。这一论述符合真实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直到19世纪进化论建立,欧洲人才明白了所有的生物本性就是竞争求活,天性就是自私的。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旧译《天演论》)中首次指出,伦理学的社会功能就是为了调节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竞争。我当初看到这话,立刻就想起荀子的论述来,不由为之咋舌。当然,如果不是看了《天演论》,我对荀子的社会学思想的理解也绝不会有这么深入。

因为官方意识形态压制,国内学者至今仍然不敢认同荀子的这一科学观点,特别是不敢认同荀子的“先王制礼”,“圣人制礼”的说道,认为那不符合马教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实这完全是历史的真实,中外统统如此。著名的“摩西十戒”就是“洋圣人”制定的,《新约》也是耶稣及其门徒的作品。中国同样如此。如果说周公“制礼作乐”不可靠,那汉朝叔孙通制礼该是无法否认的了吧?这些部勒全社会的规矩,根本就不可能从民众中自发产生,只能是个别智者想出来,再通过统治者强加给全民,久而久之也就成了风俗习惯。

由此可见,与其先驱不同,荀子首次明确指明了礼的实质、起源以及社会功能,这些精到的论述,乃是孔子做梦也想不到的。那老小子唯一拿手的,便是“梦周公”,指望那据说是制定周礼的祖师爷传给他一两招,绝对想不到这些科学问题上去。

荀子还指出了礼的三个基本点,也就是所谓“礼之三本”: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
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祖先,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
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
本也。”

他这儿是说,礼的三个基本点乃是:“祭天地,尊先祖,隆君师”,由此开创了两千年中国人崇拜“天地君亲师”的传统。

必须指出,和孔孟不同,荀子心目中的“天地”,其实是“自然界”,并没有什么形而上的意义。在《天论》中,他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
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
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
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
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

这段文义很浅显,用不着翻译了。从中可以看出,他奉行的乃是“天道”与“人道”分立的二元论,认为自然界运行规律和人事毫不相干,各管各的。这其实是朴素的唯物论,我这儿用的“二元论”不是哲学用语,而是指出荀子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分开的思辩特征。必须说,这种思想在战国末期就出现了,实在了不起。

既然如此,荀子为何还要提倡“上事天,下事地”呢?那根本不是宗教或迷信思想,人家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了:礼乃是具有功利目的的人为设计,而天地作为“礼之一本”,当然崇拜天地也不过是一种具有功利目的的人为设计而已。

这老东西最打动我之处,乃是毫不自欺欺人,敢说实话,把崇拜“天地君亲师”的实质说得清清楚楚: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
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
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他那意思是说,祭祀无非是表达自己的诚意思慕之情,忠信爱敬之心,以及“礼节文貌”(礼的外在文饰)的隆重兴盛。其目的乃是出于主观需要。只有圣人才明白它的实质。士大夫行之若素,官员作为职责,百姓则以此作为风俗习惯。君子以此作为人生方式,而百姓则以为当真有鬼神。

荀子提出的“礼之三本”,后来完全成了传统社会的礼法制度的实践内容。两千年下来,中国人家家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直到民国肇始,废除了帝制,大众才把那“君”字换成了“国”字。各社会阶层推行这套的心理也完全和那老东西说的一模一样:君王知道那是怎么回事,君子认为那是做人的重要内容,而愚民则以为真有鬼神。

这点从乾隆对西藏活佛的评论最看得出来,记得他说,活佛哪有什么转世之说?不过既然那儿的百姓相信这些,有助于安定团结,那当然应该表示尊重,不过要让它处于朝廷控制之下。

严格说来,这一套并非孔孟之道。虽然孔子说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模糊话语,但他不过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强调祭祀时必须诚敬而已,而荀子却是从全社会角度着眼,从毫不含糊的功利目的出发,建议统治者在全社会推行这一套。

这就是我说孔教是“名孔实荀,外孔内荀”的理由之一。

【未完待续】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00109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