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张朴答侯一岳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张朴答侯一岳   
侯一岳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张朴答侯一岳 (970 reads)      时间: 2005-12-02 周五, 下午5:29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December 1st, 2005 at 5:41 pm
张朴:我对以下文章的答复[分两次送交]: [第一部分]
先引侯一岳的原文:
治史应有的态度─同张朴张戎商榷 对张戎“毛书”中关于胡宗南是‘共谍’问题之
我见
按照张朴说法,张戎[毛书]“中文版已定在明年初,由台湾[远流]出版社以繁、简
两种版本全球发行”。但是,中国时报记者傅建中先前曾发表文章,批评[毛书]把
国民党将军胡宗南说成是中共“ 卧底”。傅建中的消息来源,是胡宗南的长子胡为
真。 按照傅建中的评论,这个公案是胡的后人VS张戎及其丈夫,争论的核心是胡宗
南是否中共间谍。双方各执己见,张戎坚持出中文版而不修改原来对胡宗南的定论。
傅建中把这段公案付诸报端,寻求公义。先不论谁是谁非,作为作者之弟和中译本
翻译的张朴,却说傅建中现在发表这样的评论,是“显然想赶在出版之前,用他的
文章来“抵消”这本书的杀伤力。”这种说法,显然不够客观公正。张戎的[毛书],
有什么‘杀伤力’?难道要去杀伤一个不应该杀伤的人?傅建中的文章,如果经得
住历史的检验、符合历史事实,那么,就可以“抵消”[毛书]的这部份“杀伤力。”
因为,你这个“杀伤力”本身,充其量只能是负杀伤力,其结果,只能是引起‘反
弹BACKFIRE’,杀伤了本身,影响了本书的CREDITABILITY。

[张朴]:侯一岳,我说的杀伤力,有什么[不够客观公平]?你仔细看了傅建中的文
章吗?这个字眼可是他先提出的。他写到某位华裔史学家对张戎书评价不高,说张
戎在引用档案史料时[极不诚实]。因此“大大抵消了关于胡宗南为[中共间谍]的杀
伤力。” 傅建中既没有写出张戎引用的哪些档案史料[极不诚实],也没说出那位史
学家是怎么谈到胡宗南的,怎么就敢下这样的结论:“大大抵消了关于胡宗南为[中
共间谍]的杀伤力。” 你如果真想公平客观地评论一件事,我问你:傅建中凭什么
说“大大抵消”?他的文章中写出什么具体根据了?正是因为有傅建中疲软的抵消
“杀伤力”在前,我才借他的话来反驳他。正是因为张戎的书揭露出胡宗南的真实
身份,有巨大的“杀伤力”,才有了傅建中的无凭无据的结论,想以此来“大大抵
消”张戎书的杀伤力。你明白这里的逻辑关系吗?

最有趣的是,你先说:[张朴]说傅建中现在发表这样的评论,“显然想赶在出版之
前,用他的文章来“抵消”这本书的杀伤力。”你接着问:“张戎的[毛书],有什
么‘杀伤力’?” 往下你又说:傅建中的文章,如果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符合历史
事实,那么,就可以“抵消”[毛书]的这部份“杀伤力。” 你到底是承认张戎书的
“杀伤力”,还是不承认?我感觉你思维混乱。

当你还没有写任何根据时,就急急忙忙宣布张戎的书“要去杀伤一个不应该杀伤的
人?” 这难道就是你“治史应有的态度”?
至于张戎书的“杀伤力”,会不会“充其量只能是负杀伤力,其结果,只能是引起
‘反弹BACKFIRE’,杀伤了本身,影响了本书的CREDITABILITY。”我不便多说,历
史自会有它的结论。


December 1st, 2005 at 7:45 pm
张朴:我对以下侯一岳文章的答复[第二部分]:

[引文]:在整个“节选”中,除了第一段是说胡宗南是黄浦军校学员,“军校里,
大家都公认他是共产党”之外,其它的,都是一步跨到了47年三年国共内战中,讲
的都是胡宗南连续在陕北被毛击败的事情。我们先看看胡宗南在黄浦军校的情况。
毛书说:“胡宗南是第一期毕业生。军校里,大家都认为他是共产党。这是因为他
与军校卫兵司令胡公冕过从甚密,胡公冕是公认的共产党员。这时贺衷寒等有影响
的人物为胡宗南??话,加上胡又发起组织了反共的孙文主义学会,他就没有被当作
共产党人对待。两胡一直是好友,抗战时蒋介石派胡宗南守在延安的南边,胡宗南
有时派人去延安,派的就是胡公冕。今天,中共正式承认胡公冕是地下党员。胡宗
南有个亲密朋友是军统头子戴笠。胡结婚是戴笠做的媒。戴笠命令胡军中的特务把
上报的情报抄送胡一份,这么一来,没人敢报告任何对胡的怀疑。” 请大家注意,
毛书,不是说岳全传,张戎不是刘兰芳,史书不能这样写。史书中所有的消息、来
源、引用材料,都应该交待出处。比如这句:“军校里,大家都认为他是共产党”,
就需要交代来源,注明出处。这才是治史的正确态度,不论你在西方还是东方。我
还注意到了,张朴转来的毛书“节选”,统统没有这个交待,完全是刘兰芳在说书。
请问张朴,这是张戎[毛书]英文原文就这样写的?还是你翻译或转过来时“偷工减
料”了?”

[张朴答复]:在张戎书英文版800页中,有150页专门交待出处和注明来源。你如果
懂英文,可翻阅英文版。你如果不懂英文,请耐心等到中文版出版。我想强调的是,
张戎书的所有内容,都有出处和来源。

[引文]:除了描写胡宗南在军校“就是共产党”一段,剩下的全是写国共两军陕北
撕杀的场面,而且,还是以说书的形式。这中间跨度不可谓不大:二十多年过去了,
胡从一个尉级小军官,升为统帅几十万大军的西北王。在这个阶段中,胡作为老共
“卧底”,是谁发展他的?他又如何接受指示,同何人单线联系?还是利用交通员?
他的顶头上司是周还是毛,还是康生还是罗青长,或者乾脆就是熊向辉?都没有任
何交待。

[张朴答复]:张戎是写[毛传],不是写[胡传]。胡宗南部分只占很小一段。让我们
还是集中在要讨论的书中部分。至于你的这些要求,留到将来中文版出了以后,再
作专题研究。

[引文]:张戎的描写到1948 年3月23日毛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告一段落。在这长篇大
论描写陕北战争中,“节选”没有任何地方做出任何交待,说明在这场历时一年半
的“交锋”中,胡宗南是如何充当“卧底”的。

[张朴答复]:侯一岳,你是看不懂我引出的书的有关内容,还是装糊涂?那里大段
写出胡宗南是怎样把国民党军有计划地送给中共军队吃掉。这就是胡宗南如何充当
红色代理人。

[引文]:在没有做出任何交待的情况下,“节选”得出结论: “胡宗南继续给蒋带
来一次次全军覆没,最后一共有几十万大军丧失在他手上,连同美国援蒋武器的三
分之一。蒋介石逃往台湾时,派飞机来接胡宗南。胡想留在大陆,却被部下一拥而
前,急拥上了飞机。到台湾后他受到监察院的弹劾,说他‘受任最重,统军最多,
莅事最久’,‘贻误军国最钜’。弹劾因蒋介石的庇护而失败。之后,蒋还派胡主
持‘反攻大陆’的工程,包括派人潜入大陆。这些人都一一落入中共的罗网。胡死
于一九六二年。蒋介石后来也许意识到他用人的灾难性错误。黄埔是他的基地。但
是他的侍卫、台湾后来的行政院长郝柏村告诉我们,蒋在晚年对黄埔军校的人都不
愿谈起’。”

[张朴答复]:侯一岳,你避而不谈张戎所讲述的大量细节,你也没有对张戎所写的
内容进行任何[证伪],你却说出这样的话:“在没有做出任何交待的情况下,[张戎
]得出结论──” 这就是你的治史?你也太丢人现眼了。你为什么不敢具体去反驳
张戎所举的事例?看来你跟那个傅建中一样,也拿不出任何根据。

[引文]:在对这个结论做出分析和评论之前,我想针对“节选”一开始就提出的主
题现行的”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认为:胡宗南的真实身份,和张治中一样,是黄
埔出身的红色代理人”来表明,这话,没有任何材料和证据加以支撑。因此,基本
可以认为,这种“认为”,是非常荒谬的。

[张朴答复]:你说:“胡宗南的真实身份,和张治中一样,是黄埔出身的红色代理
人”,这话,没有任何材料和证据加以支撑。我前面已经谈到你的丢人现眼了,我
就不??嗦了,只请你把张戎用来证明胡宗南为什么是红色代理人的事例,一一举出,
再一一反驳。你要是做不到,就老老实实承认。

[引文]:好了,我们再来分析“节选”最后的结论:因为胡宗南“继续给蒋带来一
次次全军覆没,最后一共有几十万大军丧失在他手上,连同美国援蒋武器的三分之
一”,就能证明胡宗南是“卧底”?如果这种指控也能站得住脚,那么我必须说,
这是彻头彻尾的莫须有。因为,如果以胜败论“卧底”,那么, 共军所谓三大战役
中,蒋军损兵折将的统帅多了去了,黄维、杜聿明、郑洞国等一大票住过“功德林”
的被俘国军高级将领,是否都要按“共谍卧底”来论处?因为战败,就必须背上
“黄埔军校里曾埋下一群中共的钉子”的骂名?这是哪里的法理?这又是哪家的逻
辑?

[张朴答复]:你的这第一段,跟前面一样,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结论。你的“学术水
平”本人实在不敢恭维。你的第二段,就更是离题太远。说了一堆张戎没有说过的
废话。到底是谁的逻辑混乱?张戎什么时候在以胜败论“卧底”?你是强加于人!


[引文]: “节选”的结论说:胡宗南身边有一些中共情报人员,最知名的叫熊向晖。
但熊等不是决策人,不可能下一系列具体命令,导致胡军一再被歼。熊本人在1947年
5月21日就离开了胡宗南。” 而张朴一开始也说:“当然,傅建中提到了胡宗南身
边的中共情报人员熊向晖。但张戎在书中明确提到:熊向辉不是决策人,不可能下
一系列具体命令,导致胡宗南军一再被歼。更重要的是,胡进攻延安时,熊已经离
开了。你翻遍熊向辉的回忆录,也找不到他在这段时间起了什么作用。”

[张朴答复]:对你的第二段引用我的话,我得说明,这里我有笔误。也怪你,看了
你在网上“呼唤”本人,就匆忙去写,没有仔细推敲。我的笔误是:我写道:“更
重要的是,胡进攻延安时,熊已经离开了。”应改为“更重要的是,胡进攻延安后
不久,熊就离开了。” 其实,只要看我引的张戎书的有关内容,就很清楚了。我说
熊在这段时间没起什么作用,这话没错。第一,我是针对张戎书中举出的事例所说。
第二,胡宗南一九四七年三月开始进攻延安,熊五月就离开了。而胡的进攻历时一
年。熊参与的时间很有限。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熊不是决策人,不可能下达一系
列具体命令,导致胡军一再被歼。

侯一岳所引的有关熊向辉的内容,跟张戎所述,并无冲突。胡军的行动都是通过电
台直接和胡宗南联系。当毛泽东险些被胡军所歼时,也正是毛通过电台向胡求救,
胡下死令,把追兵撤走,救了毛一命。胡军的次次被歼灭,都是胡宗南造成的。请
网友看我引用的张戎的书。
侯一岳:你为胡宗南的辩解,恕我直言,白费心思了。你所说的:起码,应该在台
湾出版中文书之前,修改一下或做点什么。对不起,那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6563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