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苏联是人间天堂么?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苏联是人间天堂么?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苏联是人间天堂么? (826 reads)      时间: 2005-10-31 周一, 上午11:18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苏联是人间天堂么?


芦笛


这标题太大,不过也顾不得了,要去睡觉。

刚才进来,在格子里随手打了个帖子,进文集去改了错字,出来时却见消极贤甥指控我对苏联有偏见,匆忙之间也顾不上看那帖子。不过阿,偏见是没有的。

苏联确实一直是个相当落后贫穷的国家,你要是看过西方拍的文献片就知道了。那上面拍的那些农村,穷得跟中国没什么差别,同样是破败的草房,农民穿的和中国的也差不多,只是没有那么破烂,裹得比较厚实而已。这种镜头,你就是故意要在欧洲拍也找不到。

令人吃惊的是,就连大城市,似乎也好不到哪儿去。Klochko在《苏联科学家在中国》一书中披露的某些情况,简直就让人不敢相信。他曾到翻译李福德(音)的姨家去坐过客。我把有关段落翻译如下:

【老太太开了门(门上没锁),邀我进家。她家只有一个房间,约有12平方英尺(芦按:他肯定算错了,起码得是12平方米),我很喜欢它的清洁,以及那漂亮雅致的室内布置。靠墙是一张宽大的中国床,旁边是一张圆桌,一把沙发,几个凳子,还有个火炉子。为此房间,老太太每月付4元房租。夏天她则到城外去,住在朋友家里。李福德告诉我,她打算搬到另一个更好的房间去,那房间每月房租是6到8元。

在莫斯科,一位像她这样靠退休金生活的老太太,如果能有这么一个房间,就会认为自己极端幸运。我仍然记得已故A.G.Rastryopina,她曾在我们的研究所工作。直到72岁逝世,她从来就没在自己的房间里生活过,总是在这个或那个宿舍里等待分给她房间,一直等了30年。】

后来这K教授到昆明去指导那儿的工作,被东道主安排在一个湖边的宾馆中。他又写道:

【到机场欢迎我的三位人士先用车把我到昆明的宾馆去。在那儿我得到两个又大又通风的房间。平生第一次,我一个人拥有了一间卧室和一间分开的客厅。每个房间都有阳台和宽大的窗户,能看到宾馆外的湖泊,云南大学的校园,以及其后遥远的山岭。】

NND,这乃是在云南那种不毛之地,就算是专门侍候外宾的高级宾馆吧,似乎也不可能高级到哪儿去。可这家伙要等到跑到云南那化外顽国去,才能平生第一次住上两个房间!(他在北京友谊宾馆只有一个房间。)

不仅如此,他还说,中国建筑的质量要比苏联的高,苏联的建筑经常发生墙壁倒塌事故,而中国很少听说这种事。治安也远比苏联好,莫斯科每月要发生数万件盗窃案,而他在友谊宾馆房间内常常把整月工资扔在桌子上,从未丢失一分钱。该宾馆只发生过一次失窃案,还是苏联孩子干的。

不过,他认为中国商店虽多,供应却不如苏联,尽管苏联不像中国,没什么小商店,由几个大商店供应,但货物比中国充足多了,但他是58年和60年两次来中国,正好赶上只饿死200人的好时光,所以这比较不能成立。

即使如此,宾馆供应是从来不会有问题的,而且东西都便宜到可笑程度,那当然是对毛子的特殊优待。他来中国是拿双饷,国内工资照发(每月5000卢布,相当于技术工人的5倍),到中国每月530元人民币。卢布对人民币的黑市比价是10卢布换1元人民币,因此和他在苏联时拿的工资一样,但购买力远远超过在苏联国内。

正因为此,所有的苏联专家都不肯用人民币交党费,而是拖欠到回国去用卢布交,而苏联海关千方百计地鼓励他们把人民币花在苏联,为此提出优厚条件:供应一部小汽车(平常要在几千人中撞大运才能抽到票),而且可以自己挑选,但只能用人民币买。即使如此,也没多少人上钩,大多数专家、特别是带家眷的专家,都把钱花在中国了,因为东西实在太便宜,特别是毛子喜欢的皮货。

生活如此,工作又如何?K教授工作的第一站是位于北京的中科院化学所,在那儿他平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办公室。而且他发现,该所的建筑非常漂亮宽敞,设备也非常先进,比他在莫斯科的研究所好多了。后来他听说该所要搬到另一个更好的地方去,不由得感慨道:如果他在莫斯科的同事听到这消息,肯定会羡慕得不得了,盼望把旧所分给他们。

这样的描述多次出现。K教授在中国的任务之一是作consultant,因此从北到南很去了许多地方,答疑解惑出主意。但凡他去的地方,不管是在北京、上海、沈阳、长春甚至昆明,不管是大学还是研究所,他都要盛赞那儿的房子盖得如何漂亮,如何宽敞,设备又如何好,图书馆也很不错,等等,说这些条件都超过苏联的对应研究所或大学,可惜就是毫不出活,那原因再简单不过:大家不是去政治学习,就是去写大字报,要么就下乡劳动,好不容易有时间干正事了,却又永远在那儿修改制定科研计划。开始执行计划不到半年,上面又来了新精神,原来搞的统统扔下,花的精力金钱时间统统作废,又从头制定新计划,从头开始,半年后再作废。而所有的计划都是党官员心血来潮下的任务,科学家们根本不得与闻,更不敢反对。

在苏联从来没这种事,人家每周学习一次,还是在业余时间开会,不许占用工作时间。哪怕是开会整人,也是当时就作结论,一枪放倒便了账,绝不会花几个月,没完没了地让你反复检查,让同志们反复揭发批判。连他这位从30年代大清洗中过来的人都见不得咱们那种毫无效率、耗用大量时间的整人方式。

最有趣的还是作者对“大字报运动”的评价,他称之为“白痴行为”。据他介绍,苏联也有墙报,但每年只出六次,贴出拉倒。而在毛盛赞“大字报是一种新式武器”之后,这白痴行为便蔓延全国,无端耗用了大量工作时间。据他说,化学所中有文化者每人指标是写10份大字报,文盲则是5份。他还生动地回忆道,有一份是揭发某女士喜欢虚荣,每月工资才40元,竟然花了30元去买裙子,被指控者则回答对方才更爱虚荣,系了个蝴蝶结。指控方又答曰:那蝴蝶结不过三毛五,岂能比你的裙子?如此一来一往,直到规定的指标完成才停火。

至于科学上的决策则从来没有中国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的胡来状况,人家毕竟还是照规矩来,按文凭和能力分配工作,绝不会让大老粗去干科研。据他调查,他在昆明工作的那个研究所里大学生连一半都不到,有许多中专生甚至小学生。

其中有个小学文化的高个姑娘很少在实验室工作,最热心的乃是打篮球。他问该所领导为何要使用那姑娘去搞科研,对方答道,因为她聪明。他说,如果发现她聪明,应该先去送她上学,等她取得资格后,再看那聪明是否还在那儿,如果还一样聪明,就该先看她是否有兴趣和有能力从事科研,然后才能考虑给她位置,岂有这么凭个“聪明”的朦胧印象就委以重任的?但他这建议根本就无人理睬。

当然,虽然人家不像咱们搞痞子治国,毕竟也不是自由王国。和中国一样,最大问题还是人际关系。他本人是设在莫斯科的苏联科学院普通化学和无机化学研究所的教授,曾因杰出的专业贡献,获得斯大林奖金、价值勋章(Order of Merit)以及红旗劳动勋章(Order of the Red Banner of Labor),领导着一个大实验室,手下有20多名工作人员。但他仍然受尽单位上那些“太太们”的折磨,虽然不用天天开会写大字报,可时时得提防人家特别是内务部官员在背后使坏。所以到了中国后便乐不思蜀,可惜又被赫鲁晓夫召回专家叫回去了,次年他就干脆借到加拿大开学术会议之机申请政治避难跑掉了。

所以,苏联当然有它的优点,但那乃是和咱们的泥腿子治国相比而言,和咱们当年接受的奴化教育描绘的那个人间天堂完全是两回事。这不是什么偏见,而是正见。

上面说的是50年代的苏联,今日俄国似乎也好不到哪儿去。前段电视里放的俄国某城市中学被车臣恐怖分子爆炸的文献片,诸位看了没有?那上面显示的城市人民的生活,似乎不是什么发达国家阿?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4074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