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霍布斯爱卢梭:关于《天下无贼》的对话  zt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霍布斯爱卢梭:关于《天下无贼》的对话  zt   
LS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26
文章: 284

经验值: 2788


文章标题: 霍布斯爱卢梭:关于《天下无贼》的对话  zt (613 reads)      时间: 2005-10-24 周一, 下午2:37

作者:L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关于《天下无贼》与黄鹤回兄的对话


黄鹤回兄是我在政治学系同年级的同学,香港同胞。而且他的办公室就在我的办公室旁边。今日我兴致大发,谈起了《天下无贼》,于是有了一番有趣对话。

海裔:

我把这个电影作为一个政治哲学的文本,一个很值得分析的文本。

第一,无疑傻根可以作为这样的一个人:他淳朴,善良,天真,有着自然的简单。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他不知道别人,以为别人和他一样,所以他总是与自身同一,而不出离自身。这就是一种未被异化的生存状态。而外在的世界事实上是与他对立的,运行着非常不同的规则,人人都伪装,变脸,自己活在自己之外,这就是异化状态。傻根的天真无邪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他根本不知道外在世界实际上是与他对立的。

在这个片子里,他是个被叙述的对象。他并不是叙述的主体。

第二,王丽和王薄则代表了两种很不同的对人性的看法。王丽做了贼,但总是感觉有沉重的犯罪感,试图回到作贼之前的某种状态。对傻根的天真无邪,王丽心有戚戚,将之作为人堕落之前的某种理想状态。我们如果以“自然状态”来指称这种状态的话,王丽的预设非常接近卢梭。王薄则很不同。他已经把作贼当成生活的常态,并且明确地知道自己回不去了。为什么回不去?因为人都是坏的,连一个悔过的机会都不会给他。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冷酷的。王薄的愤世嫉俗在影片中多处有表现,比如说他偷了车子,过大门的时候保安敬礼,他还把保安狠狠地训了一顿。对他来说,人就是活在表面上的,思考内在的善太沉重,也没有用。这个预设,非常接近霍布斯。

我们知道霍布斯有名言,在自然状态中人对人就跟狼一样。可这影片中有真的狼。在哪里出现呢?在傻根离开西藏的时候,他把山后的一群狼叫到一起,跟它们告别。这个没有堕落的傻根,甚至能跟狼交上朋友。这个镜头非常具有反霍布斯的意涵:你说人对人就像狼一样吗?你错了,因为狼也并没有那么坏。

第三,这两位哲人——卢梭和霍布斯——对傻根的评价大相径庭。一个人将之作为“高贵的野蛮人”,保持着自然的朴实;另外一个则笑他是个傻瓜,根本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让傻根知道天下有贼,对他们来说也意味着很不同的意义:对王卢梭来说,这是败坏傻根;对王霍布斯来说,这是教育他,让他知道怎么生活。

第四,我觉得影片中最重要的转折是,霍布斯是如何被卢梭说服,从而去保护傻根的。霍布斯在片子开头和卢梭吵了一架,两人一气就干脆分了。虽然后来霍布斯旧情不断,还是来找了卢梭,但可见两个人之间关系的脆弱——并没有一种责任关系能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但是从某一个时刻起,霍布斯不仅不再离开卢梭,而且愿意帮卢梭干他看来很傻的事情——保护傻根。

这是个什么时刻呢?卢梭告诉霍布斯,她有了霍布斯的孩子。霍布斯一下子就楞了。他的那些人性本恶的想法仿佛突然就消失了。他现在只剩下一个想法:保护卢梭。为什么?儒家的“亲亲”原则啊。家庭在中国人看来是有机的,新生命是神圣的,无论如何都要为未来留下希望。这个姓王的霍布斯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

这并不表明霍布斯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在他眼里,傻根还是个傻瓜。但现在他觉得自己对傻根有了一种责任,因为他对卢梭有一种绝对的责任,他必须保护卢梭所珍爱的东西。霍布斯是通过卢梭才和傻根联系在一起的。这种间接的责任感居然是如此强大,让霍布斯献出了生命。

第五,文章的结尾进一步强化了“亲亲”这个主题。卢梭在狼吞虎咽,以便为婴儿积累足够的营养。车上的神探警察来了,告诉卢梭,霍布斯死了,叫她别等了。又说了一句,他也有了个孩子。然后他就走了。卢梭的泪流了下来,但没有哭,顿了一下,又继续吃。

所以这个卢梭是个很典型的中国母亲,为了孩子,为了未来,为了死去的丈夫的愿望,她能承受那一切一切的打击。更重要的是,这里出现了“感通”——神探警察居然推己及人,不抓这个确凿无疑的贼。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说,这个影片里出现了三种政治哲学的话语:卢梭的,霍布斯的和儒家的。但我们能发现,王丽和王薄只是在表达上像卢梭或霍布斯,但在行动上,守的却是儒家的底线。

那么,儒家关于人性的视角又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跟许多人不一样。从话语表达上来说,儒家中有主性善的,如孟子,也有主性恶的,如荀子,所以从学术上来说,不好笼统地说儒家是性善或者性恶。但我自己的体悟是,儒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性善或者性恶的绝对理论起点,儒家注意到,人的认识和实践是自我中心的,你生下来,最先接触你的父母,并从他们那里获得关于人的最初认识;然后,你的活动范围从跟父母接触扩大到整个家庭(家族),然后再扩展到国家,天下等等。这就像一个层层推出的同心圆,你总是要用已经有的熟悉的东西来理解陌生的东西。从空间上,这个世界上的事物与人跟你是有远近的,所以不分差等地讲什么“博爱”就是不现实的,你总是要先爱你的父母,然后爱你的宗族,爱你的国家,最后才爱整个(想像中的)世界。这中间的逻辑就是“感通”。当你碰到一个陌生人,你如何感觉他与你有关系的呢?是你体悟到,他和你一样有父母,有妻子,有儿女,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影片讲的就是感通之道啊!王薄跟傻根之间就是通过王丽这个中介连接起来的,这能看出感通是分差等的。如果他们都是“世界公民”,那么就不需要这个中介。但“世界公民”是从爱自己,爱家,爱祖国扩大而来的,如果没有前面这些步骤,这个“世界公民”就很值得怀疑,很可能是“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而人性善恶这样的假设,儒家其实是不著一字的。儒家关注的是实践,而不是端个漂亮的理论出来。你看到从表达上,王丽和王薄像卢梭和霍布斯,但行动起来却是一套很不同的东西,仿佛是下意识一样。儒家抓住的就是这个下意识。抓住了这个东西,理论上如何表达,看情境。


黄兄:但是,《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

海裔:那是诗教,给人以向上的希望,把他的质地给培养好,至于社会现实和实践智慧,以后再告诉他。你看到一开始就教孩子“人和人之间像狼一样”的吗?你这样教会给他幼小的心灵多少伤害啊。

从修辞上说,认为人之初本恶,但可以通过礼乐教化提升其品质,和认为人之初本善,所以礼乐教化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这种脆弱的善,都能推出礼乐教化。我觉得可以根据不同情境做不同的使用。但对于教育孩子来说,要先让他们乐观些。

黄兄:你说从认识上,只能够从自己出发来理解他人,并且依次类推。但这就是个selfish的假设啊。

海裔:我说的是self love, 不是selfish,我认为这是个描述,而不是道德评价。自私这个词在汉语当中的贬损意义太强。说人自私,就是预设了一个道德标准。但作为starting point, 你并没有一个现成的道德标准,所以你只能先描述现象。这个基本的现象,是你推出能够作为判断标准的道德的依据。

黄兄:王薄做了件好事,但在我看来,他这其实还是个selfish的行为。因为他有利益在里面,他的利益是保护王丽。

海裔:我明白你为什么这么说。你是从经济学rational choice的角度来说的。rational choice是不关心一个行为的道德内涵的。你饿了要吃饭,所以对一种食物有欲望,这构成一个preference;你想成为宗教英雄,所以要想尽办法到朝圣地去自焚,这也是一个preference. rational choice对这两种非常不同的行为不作任何区分,反正都是个欲望,关键是如何最有效率地满足它。但政治与道德哲学一定要分析这个欲望本身的正当性。

黄兄:这个警察最后没有抓王丽,这不构成一种失职吗?我知道儒家有“亲亲相隐”的实践,这个例子里看起来很像那种做法,这不是牺牲公共利益吗?

海裔:

“亲亲相隐”在现代成为了一个问题,因为现代公/私的划分非常不一样,我们是把社会进行区域划分,这块是公的,这块是私的。家庭就是私人领域。但在古代大不一样。汉朝曾经为“亲亲相隐”进行过一场辩论,最后儒家占了上风,它就成为了一个法律原则。既然是个法律原则,遵循它就谈不上破坏什么公共利益。为什么要相隐?你如果让父子相互告发,地方社区的信任机制就没法建立,人和人之间相互猜疑,纠纷就会增多。纠纷一旦增多,对于正式国家正式制度介入的需求也会增大,国家就需要雇佣更多的公务人员,但这又需要更多的税收,最后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儒家的思路是让社区按照自然的差等来进行自我治理,国家收收税,管管人命案子,就好了。这是现实的政治经济考量。而从政制精神上说,要“以孝治天下”,当然要让儿子能够做得成孝子。孝的精神遍布天下,纠纷就会减少。你说国家利益是多了还是少了?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中国古代对公/私的划分也不是像罗马法那样切块,家庭是私的,城邦或共和国是公的。从规范层面上来讲,每个时刻每个情境都有公和私的伦理选择问题,即便是你自己独处的时候,也会有公/私的伦理选择。从制度运作的层面上说,官府习惯被称为“公”,官府差人被称为公人;但家族事务,从罗马法角度来看是私事的,在中国也是归于“公”的范畴的。我们只要读一点清朝地方自治的材料就明白了。有一拨读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论述的学者,想往中国近代套一套,搞了点东西出来。但他们就没弄明白,“家”这个东西在传统理解里竟然会与“公”联系着。

黄兄:你为什么一定要用霍布斯和卢梭,而不用韩非子和墨子呢?

海裔:其实我也就想借这个电影说事,是回应一下我的师弟,因为他用霍布斯和卢梭分析过这个电影。我要给他补充一个儒家的维度。


作者:L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LS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49688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