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诺门罕的战斗(十一) |
 |
萧峰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81
经验值: 3840
|
|
|
作者:萧峰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五、何以改变历史的进程
小时候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在讲完一段历史事件之后,总喜欢讲这个事件的历史意义,然后在黑板上一、二、三、四地罗列了一堆,我们便知道这就是以后考试要背的,于是便一、二、三、四地照抄在笔记本上,于是便落下了一个毛病,有什么事情都喜欢谈一下它的历史意义。
以往的观点,一般都认为由于日本在诺门诺的失败,迫使它彻底放弃了北进的计划。这样,苏联就避免了在东、西两条战线同时作战危机,在苏联单独抗拒德国法西斯期间,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对德作战的战线,而正是这个握紧了的拳头,打碎了德国法西斯征服世界的美梦。
这是一个得到比较广泛认同的观点,自然是很有道理的,我个人也并不反对这个传统观点,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诺门罕的战斗对历史(不但是苏联、日本、中国的历史,而且是全人类的历史)的影响的最主要的部份。
我很早以前就曾经有过一个疑问,谁是人类战胜法西斯(当时还不知道那场战争叫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为它就是抗日战争)贡献最大的人,最初的答案是毛泽东,1977年那年,有幸看到了苏联电影《解放》,终于长了一点见识,不再是井底之蛙了,于是这个答案就成为斯大林了,后来由于亲近美国,便觉得罗斯福更象一点,特别是看了珍珠港之后。但是现在我又有了新的认识,上述的这些人,对人类战胜法西斯都有一定的贡献,只是有的人贡献非常的小,其中有的人贡献非常的大,当然,也还有其他的人贡献也很大,说起来可以有一大窜名字,但如果要论谁的贡献最大,恐怕每个人都人有自己的答案,而我的答案就是他,朱可夫!而这一次诺门罕的战斗最伟大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它为朱可夫提供了一个舞台。
在此之前,朱可夫的职务是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按理说职务也不算低了,但在苏德战争的初期,朱可夫已经是苏军的总参谋长。全军总参谋长与一个并不太重要的军区副司令员之间,其实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朱可夫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不到两年的时间了,完成了这一段不小的距离的跨越,就是因为这一场诺门罕的战斗。
在诺门罕狠凑了日本人一顿后,朱可夫很快便获得苏联英雄的最高荣誉,当时,时间不是8月31日,诺门罕的战事尚未正式结束,次年,即1940年的5月,朱可夫被授予大将军衔,同年7月被任命为基辅军区司令员。在朱可夫担任基辅军区司令员的期间里,发生了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一次战役战略演习中(这并不是调兵谴将的实战演习,只是军官们的地图作业),铁木辛哥安排朱可夫任“蓝军”司令,而“红军”司令是巴甫洛洛夫上将,演习是预想西线的德国人以60个师的兵力发动进攻,苏军使用50个师与之对抗,演习最终发展的态势在某些方面简直与6月22日之后西方面军的战场态势完全相同,这一演习的结果使得斯大林极为不快,因为“战斗“中“红军”失利了。于是他将怒火烧向当时的苏军总参谋长梅列茨科夫大将,很快,梅列茨科夫便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接替他的便是朱可夫,这时,时间已经来到1941年的2月。很可惜,西方面军的指挥部没有认真地对待这一次演习的结局,使得“历史“有了“重演“的机会。
1941年正是欧洲战云密布的时刻,而苏、英、德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微妙,苏联一方面极端地讨好德国,包括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与虎谋皮,从德国的手下赚一点便宜,包括瓜分波兰和罗马尼亚,更为要命的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对德国的威胁没有丝毫的警觉,对任何备战的举动,都先要考虑此举是否在刺激德国人,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更是一个发挥不了一点用处的“棒锤”。这个时候,新就任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即要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提高苏军的战斗力,又不被斯大林认为是挑衅德国的举动。
这个期间,朱可夫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预备役人员,补充苏军缺编的人员,当时的苏军最基本的诸兵种合成单位是步兵师,按战时编制,一个步兵师应当包括步兵团3个、炮兵团2个、反坦克炮营、高炮营、侦察营、工兵营、通信营各1个,加上后勤部队和师指挥部,人员应该在14500万左右,而且还应当配备野战炮78门、45MM反坦克火炮54门、高射炮12门、迫击炮66门、16辆坦克、13辆装甲车以及3000多匹战马。但当时的苏军的步兵师都是简编师,人员最多不超过8000人,而且还是驻守边防的部队,至于内地的步兵师,人数一般都在6000人左右。由此可见苏军的战备工作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在朱可夫就任总参谋长之后,他便联同国防人民委员(国防部长)铁木辛哥元帅一同向斯大林请求征集预备役人员,补充到各苏军部队的缺额,这一请求也被斯大林认为可能刺激德国人的神经而迟迟得不到批准,但是朱可夫说话的份量与他的前任是不一样的,因为他刚从战线上下来,对苏军的战斗力有非常直接的认识,他在报告中提到的预备役兵员训练水平完全达不到作战的基本要求,如果不将他们编在基干部队中重新加以训练,这些预备役人员到了战场上,很可能就是一堆炮灰,这是他从诺门罕的战斗中得出的反面经验,从他的口中说出来,斯大林就不得不加以关注了,最终,在考虑了将近半个月之后,斯大林终于同意征集预备役兵员80万人,在这批兵员补充到各边境部队之后,边境军区的170个步兵师中,有144个步兵师达到了8000—9000人的水平,但内地的师仍维持简编状态,直到战争开始。
几乎与此同时,朱可夫还提出过组建坦克兵团的计划,计划中提出了用现有的骑兵,这种就机动性而方最接近坦克兵的部队改编为坦克兵团,但即受制于技术生产能力的限制,也没有得到斯大林的首肯,这一计划直到开战,也没有能够得到实施。
另外一个让朱可夫这个总参谋长十分头痛的是苏军的训练问题,当时苏军的训练,总是强调进攻,认为只有进攻才能粉碎侵略者,防御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应该说,这应该也是没有太大错误的,但问题在于这一指导思想运用于实际训练的时候,就出了偏差,在训练甚至在演习的时候,如果出现了进攻一方发生困难的状况,训练和演习的指挥官往往会人为地采取措施,使得进攻一方能够轻松地完成任务,这种苏军中极为普遍的做法,让苏军在开战初期吃尽了苦头,但历史留给朱可夫的已经只有5个月的时间了,作为如此规模的一场大战,5个月的时间里要解决长年遗留下来的训练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朱可夫大力倡导的积极防御战略,显示出充分的威力,使德国人的冲击力,在苏军积极的防御战中被消耗殆尽。
1941年的6月21日是星期六,在这个一周工作的结束日的晚上,朱可夫和他的总参谋部全体工作人员都留守在工作岗位,因为前线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前线部队纷纷报告,国境线外,传来越来越大的嘈杂声音,晚上8点钟左右,朱可夫接到基辅军区参谋长报告,一名德军司务长向苏军投诚并报告了德军即将进攻的消息,朱可夫立即将这消息转告斯大林,同时让助手起草了一份命令前线各部立即进入一级战斗准备的文件。45分钟之后,朱可夫和铁木辛哥一道来到克里姆林宫,见面后,斯大林对投诚者说的是否是实话提出了疑问,但铁木辛哥和朱可夫斩钉截铁的回答终于打消了斯大林的疑虑,同意下令各部队进入一级战斗准备。但起草好的命令却被斯大林否定了,他要求增加“袭击可能从德军的挑衅行去开始,边境军区部队不要受任何挑衅的影响,以免问题复杂化。”内容,朱可夫只好与助手瓦图京一同到另一个房间去修改已经起草好的命令。这一命令在6月22日的0点30分前,完全下发到各军区指挥部,此刻离德军进攻的发动只剩下不到3个小时了。3个小时能够做些什么呢?我不是军事专家,不可能知道这些,但如果不是朱可夫和铁木辛哥的当机立断,也许这个命令永远都不会发出。如果没有这个命令,战局又会是怎样一个局面,我相信是不难想像的。
6月22日,对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力量来讲,都是一个意义极端重大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主力开始了正式的交锋。
就是开战的当天,朱可夫作为苏联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来到了西南方面军的指挥部,西南方面军其实就是他曾任司令员的基辅军区的战时名称,在这里,他和西南方面军昔日的战友一同策划了苏军对德军的第一次反击。
关于这一次的反击的成效,我想引用《朱可夫回忆录》中引用过的德军第3坦克集群司令官霍特回忆录中的一段话:“‘南方集群处境最为困难,当面之敌虽被从国境击退,但很快就从遭受突然袭击中恢复过来,用预备队和配置在纵深的坦克部队实施反冲击,阻止了德军前进。配属于第6集团军的第1坦克集群的战役突破,到6月28日为止乞未奏效。敌人强大的反突击是德国部队进攻道路上最大的障碍。”还是大致可以看得出来的。
另外,德军总参谋长哈德尔在他的工作日记中也有类似的记录:
“6月26日(战争的第5天),由6月25日晚的总结报告和6月26日晨报告得知:
‘南方’集团军群正在缓慢地前进,遗憾的是损失较大。‘南方’集团军群当面之敌指挥坚强有力。敌人不断地从纵深调遣新锐力量,前来阻止我坦克楔入。不仅在该集团军群正面中央地段有敌预备队开来(这个以前已经说过),就是在其右翼也有敌预备队开来。”
西南战线上的抵抗,是苏军在战争初期最有成效的抵抗,在战争开始的最初三星期的时间里,苏军总共有28个师被德军合围全歼,除小量成功地转化战后战斗的游击队外,大部分成了德军的俘虏,70个师受到重创,基本丧失了战斗力,急需补充和休整,但西南方面军却成功地保存了大量的部队,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建制,这一支相对完整的军事力量,成了德国深入苏联的心腹大患,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强大的部队存在,德军才不惜暂停向莫斯科方向的攻击,集中力量围歼它。
很多的西方历史学家都认为德军停止向莫斯科进军是犯了致命的错误,我不是军事专家,只是从三国演义一类的书籍里“学习”过一些“谋略”,但我认为,德军在战略上是没有错的,如果放着这样一支有着强大的作战能力和高超的指挥水准苏军部队在侧后,要想进军莫斯科,就必须留足够的部队作侧翼掩护,否则,进军莫斯科的德军随时都有被断后路的危险,断了后路就意味着补给和补充都会变得极为困难,德军的强大很大程度依赖它的坦克部队,而坦克部队是高消费的作战部队,如果补给被切断,将意味着什么我想不必多说了,如果真的留足侧翼的掩护部队,正面进攻莫斯科的兵力就会变得薄弱,同样无法完成占领莫斯科的任务。风险最小的办法当然就是先消灭这一支强有力的苏军,彻底解除侧翼的威胁。德军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会集中主力,包括调集中央集群的主力围歼苏联的西南方面军。
以为莫斯科是一座空城,只要长驱直入,便可以顺利地占领莫斯科的话,则更是德国人在痴人说梦,斯大林会让自己成为光杆司令,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让人相信的。
朱可夫准确地预计到了德军的这一战略意图,于是他在7月29日向斯大林建议林建议从莫斯科方面向西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的结合部位增派两个集团军,防止德军中央集群向西南方面军发动侧翼进攻,同时收缩西南方面军的战线,将部队撤到第聂伯河组织有效的防御。但这样一来,苏联西南方向的重镇基辅便会成为德国人的囊中之物。斯大林听到要从莫斯科调出兵力和应该放弃基辅之后,火就不打一处来,先是气势汹汹地质问朱可夫:“你是怎么啦,难道你认为可以削弱莫斯科方向的防御力量吗?”朱可夫连忙解释,削弱只是暂时的,远东的10个师,包括1个坦克师在2周内就会进驻莫斯科城下。斯大林仍然怒气冲冲地指责朱可夫:“真是胡说八道,你怎么会想到将基辅让给敌人。”朱可林也是一个口齿伶俐,不愁找不到词的人,当即回敬了一句:“斯大林同志,请您说话检点些。我是总参谋长,如果您作为最高统帅认为您的总参谋长在胡说八道,那么应当撤他的职,我也请求您这样做,并且派我到前线去。在那里我可能给祖国带来更多的好处。”
当天,朱可夫便被免去了总参谋长的职务,但斯大林还是对他强调:他仍是最高统帅部的成员,斯大林虽然嘴上强硬,说没有了朱可夫也可以应付一切,但他自己心里明白,没有了朱可夫,眼下的局势还真的不好对付,如果说斯大林有其英明之处,这应该可以算是最显著的部分吧。由于朱可夫自己的请求,他被任务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按照他本来的打算,在耶利尼亚一线将预备队方面军的兵力摆开了进攻的态势。耶利尼亚城位于莫斯科西南约350公里的地方,距苏联西部重镇斯摩棱斯克约有80公里,德军在7月份的斯摩棱斯克的争夺战得胜之后,伺机占领了耶利尼亚,并开始修建防御工事,这样,在莫斯科的西面战线形成了一个突出部,在朱可夫的眼里,德军的意图是在这里建立进攻莫斯科的桥头堡,耶利尼亚突出部便成为插入苏军西部防线上的一根肉中刺。朱可夫给自己制定的目标便是拨掉这根肉中刺,经过近一个月的进攻准备,8月30日拂晓,预备队方面军以24和43两个集团军分别从东北方向和东南方向同时向耶利尼亚发起进攻。集团军听起来名堂很大,但不过是4个步兵师加上1个炮兵师的兵力,但他们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喀秋莎,而防守的德军由于坦克主力分别调往南线和北线去围歼西南方面军和进攻列宁格勒,守卫耶利?嵫堑牡戮
作者:萧峰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