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关于东北战争和东野地位的一些思考(ZT)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关于东北战争和东野地位的一些思考(ZT)
peacemaker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676
经验值: 24408
标题:
关于东北战争和东野地位的一些思考(ZT)
(516 reads)
时间:
2005-10-03 周一, 上午9:24
作者:
peacemak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关于东北战争和东野地位的一些思考
总是说四野的战斗力如何强悍,战斗水平如何高,101的指挥水平如何了不起。在舰船上是争论得沸沸扬扬,在这里也有以绯红巨剑为首的一批网友在追捧。其实从所面对的力量,从自身所具备的实力,从遭受的败仗之多,败仗之惨,综合来考虑,东野是远远不如关内部队的,各主力的表现,并不比东北国军野战主力的平均水平强,甚至还弱一点。
东野的胜利,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归结于那个我象祥林嫂一样念叨了许久的话题:战后的雅尔塔国际体系。
远东,已经划定了是红色帝国的势力范围。唯一能在远东控制苏联扩展势力的日本,已经无能为力。
东北国军一直就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在凭借自己高出一筹的战力,以少胜多胜利进据辽中以后,发现自己就处于一个既无法多养兵,又两面受敌的情势。
这种情势的形成,就是辽南解放军的存在。辽南东野主力,一直以关东州和朝鲜边境为依托。部队打散了可以到关东州或者延吉去重编,武器弹药军资粮秣缺乏了,可以从苏联朝鲜整车皮整车皮的调拨,军工体系除了设在大连就在中朝边境一带,用着朝鲜提供的原料,用着朝鲜水电站提供的电力,舒舒服服的生产着武器。(在60军小丰满撤退前,东北主要电站都在国军手里)
而这些得天独厚的南满解放军,一边切断了从营口对国军的海上补给道路,一边经常切断北宁路关内的陆上补给道路。对国军的威胁是致命的。
一是国军要在北满有所行动的话,必须先稳定南满态势,至少要控制住本溪,这样先打南满再去北满,部队行动量大大增加,很多主力部队就这样长年不得休息中被拖垮。(就象廖耀湘向魏德迈诉的苦中所说的情况一样)
二是廉价大量的陆上、海上运输渠道被切断,国军在东北补给一直是短缺而且代价高昂的,最窘迫的时期完全靠飞机空运。特别是粮食,自己飞机不够,以黄金美钞雇佣陈纳德空运公司德飞机,先从锦州把粮食运到沈阳,再派飞机从沈阳把粮食空投到长春。最顶峰的时期所花费的费用占全国军费的3/5!!这样东北还怎样养兵?怎样打仗?东北国军野战主力常年只有8、9个军的实力,即使以陈诚之尊,国防部联勤总部土木系班底的全力支持,也不过将兵力扩充到14个军,而且识者也完全知道野战主力除了战斗力SOSO的49军,其他根本没什么增加,只是番号的虚扩,将战斗力很弱的暂编师编进去而已。
这种战略上的绝境,难道国军是傻子,不知道先把南满东野主力清除干净?
可是不行,听我细细道来。
在我的统计中,南满东野主力被打垮有三次:
第一次是二战四平时,新6军等部先占本溪再趋四平,在本溪扫荡的时候,就先把本溪聚集的10万余南满主力打垮,老底子损失之重部亚于四平,其他收编部队纷纷溃散,营口丢失,大凌河一带辽南地方武装被打散,部队退入关东州整编,追踪的国军看着干着急没办法。
第二次是在46年夏季以后,在关东州、延吉重编的南满部队从南、北两方向回到辽南,再次控制南满。国军感到威胁,在冬季强行发动对南满的作战,分兵而进,不顾一切的非要拔掉南满。这种冒险战略断送了25师(被3、4纵配以炮9团的绝对优势兵力火力打掉,炮9团有恐怖的240迫击炮),但以195师为首的部队先在蚰岩几乎全歼辽南独立师,在通化重创6纵17师,使其没能回到北满参加一下江南战役而在延吉重编。已经把南满贯通式的切断,通化南面残存部队又退进关东州重整,国军又干着急没办法。通化以北的部队只有四个县的地盘了,但是从延吉而来的朝鲜武器弹药甚至大量的朝鲜兵又不断补充(那时是朝鲜兵补进东野最多的时候,后来回人民军的东野朝鲜族部队以这时入伍的新兵为骨干),国军攻势发展到尽头没了办法。这一仗把南满彻底打垮,但是仍然没法做到肃清。但国军利用南满的短暂安定在北满与东野反复争衡,北满也发动了三下江南乃至夏季攻势来吸引国军注意力,帮助南满缓过气来。
在三战四平的夏季攻势里面,国军利用这一短暂安定,能从南满抽调出9个师的援兵把13个师的 东野阻击部队打得大败,169师在八棵树,195师在八面城得钻隙迂回,都是辉煌之极的战例,13个师兵力火力都占优的部队败得之惨之丢脸,是罕见的。而同时7个师攻2个师守的四平城,也是怎么攻都攻不动。三战四平东野损失应在5万以上,换成关内部队一次损失5万野战主力,是绝对翻不过身了,惟有东野扛得住。
第三次南满主力被打垮是在47年秋季攻势。北满主力大举南下,协助恢复了元气得南满在辽南攻城略地,连冀热辽被傅作义打败的部队都调到南满来了(以8纵为首),歼灭了49军,完全切断了北宁路。国军从华北出援,以两个师在西满活动,新1军也从长春向四平运动,一下101就把1、2、3、4、6纵调到四平、吉林和通辽一带,对付北满回师的国军和预计从西满而来的援军,不让他们会合。结果华北国军5个步兵师又一个骑兵师从北宁路正面杀出,打得7、8、9纵土崩瓦解,一路退到临江延吉,每个纵队当时的团队总结一片哀鸿遍野.
苏联对东北解放军的援助
苏联对东北解放军的援助并非从我军进入东北就开始的,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在抗战胜利后的确视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这中间涉及很多外交、政治原因,想必大家也都有自己的观感,这里不一一复述。据吴冷西的大作《中苏论战》一书披露,1945年,斯大林曾先后两次电示延安,催促毛泽东去重庆与国府和谈。当第一封电报到来的时候,中央召开集体会议讨论,会议上没有一人同意苏联的建议。但紧接着斯大林又来了第二封措辞严厉的电报,方才引起中央的重视。由此可见当时的苏联政府之态度。在东北,苏军也一直试图严守中立,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地驱逐我军出城市就是明证。但这不等于说苏军偏向国府,或者不支持中共。在一些特殊地区,如大连,苏军就想利用中共来达到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同时,在一些匪患猖獗的地区,苏军还配合我军剿匪,在辽西和西满,出现多次我军与苏军密切配合剿匪的事情,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共同的意识形态下双方的一种默契,苏联在1945年到1946年年底确实没有向东北民主联军提供任何援助,这一点,老大哥还不如金太阳,北朝鲜不但允许东北民主联军在北朝鲜开设办事处进行贸易,还允许民主联军利用北朝鲜的运输系统。反之来看苏联的态度,无论是罗荣桓利用治病的机会还是1946年9月刘亚楼亲自去苏联请求援助,苏联政府都婉言谢绝。原因这里不好乱猜测,大嘴个人认为斯大林是个实用主义者,他要看民主联军能不能在东北站得住,站的住就支持,站不住就不支持。
到了1947年春天,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首先国府在1946年反苏浪潮令苏联政府十分不高兴,其次关内战争进行的形势显然令苏联政府有些吃惊,延安虽然丢失,但国内解放军各处都是捷报频传,战争的天平显然在向中共一方倾斜。而在东北,1947年,最困难的时机还没有度过,国军有继续向北满进攻的可能,另一方面,东北民主联军也正处于大发展大扩军大反攻的最初阶段。这时候苏联的态度显然有了很微妙的变化。最初的表现是1947年囤积在满洲里大批苏军缴获的日式装备之处理问题。这些枪械和物资数量十分庞大,是苏军在满洲缴获日军的装备,内中含20余辆日军坦克。苏联的意图是准备把这些东西运到苏联作为废旧钢铁使用,东北我军一直在寻求方法请求苏联把这些军火交给我军,为此,陈云、伍修权等人做了许多工作,苏军一直没有同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苏军没有同意把这些物资交给东北我军,但也没有把物资运回苏联。到了1947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何长工受命继续做苏军的工作,终于把这些物资全部接收下来。何长工在他的回忆录中欣喜地说“解决了大问题”。
这仅仅是一个开端,紧接而来的是双方边贸的开始。在1947年以前,东北局也多次与苏联中东铁路当局和秋林公司提出易货贸易的请求,但均遭到拒绝。到1947年初夏,情况出现了松动。1946年苏联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短缺。1947年苏联粮食部门与东北局下属的东兴公司接洽,希望能购买东北的粮食15万吨,在东兴公司还没有答复的时候,苏联当局不久就把采购数量提高到100万吨之多。从此揭开了双方边贸的开端。这从MINGHUI兄的帖子可见当时贸易规模之大,到1948年是一个高峰期。苏联主要通过三个机构与东北局东兴公司进行贸易,他们分别是苏联粮食下属的一个公司,苏联政府的代理商秋林公司,还有中长铁路苏联方面的贸易机构。
细心的朋友可能从MINGHUI兄所开列的清单上并没有发现太多的军需物资,这也是DAZUI疑惑的地方。据DAZUI的统计,苏联对东北的援助(请注意,是援助,非边贸)也始于1947年。DAZUI掌握确凿的最早援助时间是1947年6月-7月间,当时苏联通过中长铁路援助了东北民主联军大约2800车皮的军需物资(这批物资的资料请看大嘴此前与奥斯卡聊天记录),这里也有个疑问,这批物资是否是何长工从满洲里要回的日式装备呢?因此还需要继续考证。然后第二个资料是1947年9月运抵吉林蛟河车站的1000余苏联斯大林工厂制造的吉斯-5型卡车(见《哈尔滨文史资料》第10辑《战勤司机的回忆》),根据当事人的回忆,这批汽车被装备给部队;第三批物资还是汽车,时间是1948年2月,地点在齐齐哈尔,这些汽车数量不详,但组成了两个汽车团,数量大约也在千辆左右。到锦州战役期间,东野拥有8个汽车团,以为不清楚另外6个团的装备情况,因此不敢胡说,但汽车第五团200多辆汽车,几乎全是吉斯-5、吉斯-6和嘎斯-51型,明显也是苏制卡车。在MINGHUI兄的清单中,1948年交付东北的苏联货物中,也有2000多辆汽车,由此看来,中苏论战期间苏联声称当年援助中国8000多辆汽车并非空穴来风。
汽车仅是一个微小的侧面,至于汽油、零配件、机床、布匹、皮革等占双方贸易量的比重更大。锦州战役期间,从苏联来的油罐列车就停靠在彰武以北(见《后勤工作.回忆资料》之《东北战场上的汽车兵》),因为彰武被廖耀湘占领过不去,因此造成在锦州负责运输工作的东野汽一团和汽六团全部趴窝,东野不得不从辽南紧急调遣汽五团来应急。
作者:
peacemak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城殇——1947,血战四平城(ZT)
--
peacemaker
- (8858 Byte) 2005-10-03 周一, 上午9:46
(224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09134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