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爱因斯坦看社会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爱因斯坦看社会
资料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29
经验值: 5282
标题:
zt:爱因斯坦看社会
(305 reads)
时间:
2005-9-21 周三, 上午4:49
作者:
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爱因斯坦看社会
人们应该倾听自然科学家对人类社会问题的见解。最浅显的原因在于
自然科学家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自然有发表社会见解的权利;深层
的原因在于自然科学家立论的基础是实验,推理的工具是逻辑思辨和
数学,观察看问题能摈弃个人感情因素,与一般人比较,有独到的的
视野。
然而比上述两项理由更为诱人的是:你听完自然科学家的滔滔高论,
尽管放心地摇头,而自然科学家最激烈的反应无非是抓起一截粉笔
头,回身在黑板上“因为所以”地再推导一遍。之后,你还可以继续
摇头,他也只多无可奈何地耸耸肩膀,吐吐舌头而已。
不用暴力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他们也压根不拥有这种暴力)这是
和自然科学家打交道的好处。这也是我乐意倾听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谈
论社会问题的原因。
一, 豁达的世界主义
爱因斯坦生在德国,十五岁随父母移居意大利米兰,随后又在瑞士苏
黎世联邦工业大学读书并加入瑞士国籍。一九一四年又返回德国任普
鲁士科学院院士和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1932年定居美国。另
外它还在布拉格做过一年的教授。在维也纳、比利时讲学,甚至苏联
也授予他院士称号。爱因斯坦这种跨国界的学术生涯,使他很难认同
某单一国家并为之效忠。相反他对于居住时间最长的两个国家,德国
和美国都给与了严厉的批评。特别是对出生地德国,他对纳粹军国主
义的抨击激烈尤甚,以致德国政府没受了他在德国的财产,禁毁他的
著作,纳粹还悬赏2万马克杀害他。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他公开反
对种族歧视,支持东西方和解,反对冷战的立场,一九五四年三月被
麦卡锡议员公开斥责为“美国的第一敌人”。
爱因斯坦的朋友又遍及天下,从比利时王后、波兰居里夫人到布拉格
的数学家。特别指出的是,他在一九一五年由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水星
近日点进动,是由英国天文学家组成了两只观测队,分别在非洲、南
美洲测量证实的。在组成观测队的时候,两国正在交战,德国的潜水
艇埋伏在英国港口不断击沉英国舰只。在这种气氛下,耗费人力物力
去证明敌国的一位科学家的理论──这种理论可能动摇本国科学之
王牛顿的地位──对英国科学家来讲,要有非凡的胸襟和胆识。
爱因斯坦研究的对象小到原子结构,大到宇宙生成,没有一件是属于
某个国家专有。爱因斯坦称自己的工作为“发现宇宙的和谐和秩序”。
他的发现自然要属于全人类。
他用自己的言行表明,他总是站在全世界和全人类的立场来观察问题
和处理问题,事实上,爱因斯坦从一战时起就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世
界主义者或世界公民,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同任何一个特定的国家联
系在一起。爱因斯坦奉行的是世界主义,他把自己看成世界公民。
关于世界主义与国家的关系,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类的福祉必须高
于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事实上必须高于一切事物。”“每一个国家的
利益都必须服从更广泛的共同体的利益。”
对于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的对立面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
(nationalism),爱因斯坦持针锋相对的反对态度。他一针见血地指
出:“民族虚荣心和妒忌心是欧洲历史上邪恶的遗传病”;“民族的自
负和妄自尊大妨碍了悔罪之心的产生”;“为盲目的仇恨所支持的夸大
的民族主义是我们时代的致命的疾病”;“泛民族主义是一种幼稚病,
它是人类的麻疹”;“倘若民族主义的愤怒情绪进一步将我们吞没,我
们就注定要灭亡。”
爱因斯坦坚定地反对国家崇拜和极端的国家主义。他反复强调:“没
有余地要把国家和阶级奉为神圣,更不要说把个人奉为神圣了。”他
认为:国家至上的概念正是煽起战争的强烈因素,很少有人能够逃脱
这种“新式偶像”的煽动力量;这种煽动导致的领土问题和权力之争,
“尽管已是陈腐的东西,但仍然压倒了共同幸福和正义的基本要求”。
他这样揭穿国家主义的漂亮外衣:“国家主义是对军国主义和侵略的
理想主义诠释”,“却起了一个有感染力的、但却被误用了的名字──
爱国主义。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这种虚假的偶像产生了不幸的、
极其有害的影响。”
他更尊重人类本身和人类经过几千年锤炼进化的人格。他说:真正可
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
国家不是目的,国家不仅是而且应该是它的公民手中的工具。
他希望有一个“世界联邦政府”的权威性机构运作,协调各国关系。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九日,爱因斯坦在芝加哥举行的“争取世界联邦
政府学生大会”上演讲道:“我们要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就在于创立一
个能够运用司法裁决来解决各个国家之间的冲突的世界政府。这种裁
决必须以一个为各国政府都赞成的措辞精确的宪章为根据。只有世界
政府才可以动用进攻性的武器。任何个人或国家,如果不同意把一切
军事力量都集中由超国家权力机构掌握,也不放弃以武力作为反对别
国以保护自己利益的手段,那么就不能认为是爱好和平的。”一九四
七年九月,在给联合国大会的公开信中,爱因斯坦说:“如果每个公
民都认识到,在这原子时代,安全与和平的唯一保证是超国家政府的
不断发展,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力量来加强联合国。我认为世界上每一
个有理性的和敢于负责的公民都必须知道他应当如何抉择。”
至今,六十年过去了,爱因斯坦憧憬的“世界政府”还遥遥无期。现
在的联合国内,坐在席位上的都是不同国家利益的代表。他们的角色
是执一方之词的原告或被告,却缺少能以世界公民身份判断问题的法
官。许多国际争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吵得热闹,做得稀松。联
合国与爱因斯坦想象的世界政府还相差很远。
在“世界政府”还是影子内阁的情况下,“世界公民”也只能是影子
公民。世界公民们也只能从精神上跳越了国界,发表一些胸襟开阔的
言论。(在一些国家连这些言论也不让发表)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还
得要背著一个国籍,被限定生活在某一个国家的某一片土地上。甚至
被人讥笑。
“世界主义”究竟是不切合实际的书呆子空想,还是未来世界模式合
乎理性的构思?世人依旧众说纷纭。爱因斯坦本人是有著坚定信念:
他相信宇宙可以用“统一场论”来描述,他也相信未来人类社会也会
有一个“统一宪法”来管理。
二, 战争的和平主义
很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只局限于一个家族,那么他会为了这
个家族利益而不惜和其他家族斗争,同时他希望自己家族成员之间和
睦相处,以增强本家族的力量;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只局限于一个国家,
他也会自然投入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的争端。甚至为了自己的国家,
不惜摧残其他国家,把本国对他国的侵略看成自己国家的发展壮大。
同时,他也希望自己国家内不要内讧,以凝聚国家的力量,一致对外。
爱因斯坦的视野跨过了国界,甚至越过了民族和宗教的界限,他崇尚
博爱精神,他奉行的是一种包容各种文化的国际主义,后人称为世界
主义。所以他希望在这个地球上,各族群之间,各国之间和平相处。
共同繁荣。
一九二○年,爱因斯坦在一次谈话中说过:“我的和平主义是一种本
能的感情,它之所以支配著我,是因为杀人是邪恶的。我的态度不是
从某种思辨理论出发的,而是基于对任何一种形式的残暴与仇恨的最
深切的反感。”
他讥讽和痛斥当时德国年轻人的军国主义情绪:“一个人能够洋洋得
意地随著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轻
视。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了误会,单单一根脊髓就可满足他
的全部需要了。”“由命令而产生的勇敢行为,毫无意义的暴行,以及
在爱国主义名义下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被我深恶痛绝!在我
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加这种
可憎的勾当。”
爱因斯坦成为社会名人之后,公开发表的第一份声明,就是反对战争
的声明。一九一四年四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有九十三名各界学者、名士联名发表“告文明世界书”,表态支
持德国的战争政策。此时爱因斯坦刚就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
长,和刚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十个月时间,他没有轻侮自己的名
望,与其他三名科学家发表了“告欧洲人书”,与“告文明世界书”
针锋相对。
“他们以敌对的精神来讲话,而没有站出来为和平说话。民族主义的
热情不能为这种态度辩解,这种态度同这个世界上被称为文化的那些
东西是不相称的。如果这种精神在知识分子中间普遍流行,那将是一
种严重的不幸。我们深信它不仅会威胁文化本身,同时还会危及民族
的生存,而这次野蛮的战争也正是以保卫民族生存为借口而发动起来
的。
“技术已经缩小了这个世界。的确,今天大欧罗巴半岛各国相挤撞的
情况似乎很像以前挤进那几个伸向地中海的较小半岛上的各个城邦
那样。旅行是那么普及,国际间的供求那么密切地交织在一起,欧洲
──几乎可以说整个世界──甚至现在就已成为一体。
“必须防止欧洲由于缺乏国际组织而重蹈古代希腊的覆辙!毫无疑
问,有教养的和好心肠的欧洲人至少有责任去作这样的努力。要不然,
难道让欧洲也因兄弟阋墙,逐渐精疲力竭而同归于尽吗?
“目前正在蔓延开的战火是很难产生‘胜利者’的,所有参加战争的
国家很可能都将付出极高的代价。因此,一切国家里有教养的人都要
尽力去争取这样一种和平条约------把这个大陆熔接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
“我们唯一的目的是申明我们这样一个深切的信念:欧洲必须联合起
来保卫它的土地、它的人民和它的文化,这个时机已经到来。我们公
开声明我们关于欧洲统一的信念,这个信念我们相信是为许多人共有
的;我们希望这样公开声明我们的信念,会促成一个声势浩大的欧洲
统一运动的发展。“朝著这个方向走的第一步,应当是一切真正爱护
欧洲文化的人──一切曾经为歌德所预言为‘善良的欧洲人’的人们
──团结起来。
“如果您同我们一条心,如果您也决心为欧洲的统一开创一个广泛的
运动,那么就请您签上自己的名字吧。”
爱因斯坦等四个人的“告欧洲人书”,当时响应者寥寥无几,这个微
弱的呼吁没有制止一次世界大战。今天把她从历史卷宗里抽出来重新
阅读,可以看到,其和平的意愿是何等的真诚,其理性的闪光何等明
亮,历近百年而益见光采。今天,欧洲人正从经济共同体走向欧联邦,
着手实践爱因斯坦92年前的社会构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爱因斯坦匆忙奔走各国,宣讲相对论,
也宣讲和平。一九二二年,爱因斯坦在学术研讨之余,特地访问了法
国东部备遭战争破坏的城镇和乡村。面对颓垣残壁,他再次流露出对
战争的无比憎恶,极力谴责威胁人类文化基础的法西斯主义,表示应
不惜一切代价消灭战争。爱因斯坦对陪同他的郎之万和索洛文沉痛地
说:“每一个德国学生,不,全世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到这里来看
看。他们会看到,战争有多么丑恶、可怕。”
爱因斯坦的和平主义的立场也是有变化的。最初,他倾向于反对一切
战争,倡导绝对和平主义。并且在一九二五年号召发起“拒绝服兵役
运动”,给比利时组织军队带来困难。比利时王后邀请爱因斯坦访问
皇宫,介绍比利时面临德国威胁的严峻局面,请爱因斯坦全面考虑对
服兵役的态度。一九三三年七月十四爱因斯坦正式给比利时国王阿尔
伯特写了一封信,信中表明了他的绝对和平主义发生重要改变。
信件内容如下:
陛下:良心拒服兵役者的问题,经常出现在我的心头。这是一个严重
的问题。它远超过在我面前的这一特殊案件。我已经表明,尽管我同
反战运动有密切关系,我将不干预此事,其理由是:在由德国的事变
所造成的目前的险恶情况下,比利时的武装力量只能看作是防御手
段,而不是侵略工具。而且现在,这种防御力量时刻都是迫切需要的。
·····
从此,爱因斯坦转移到“弱小国家组织起来,武装反对德国法西斯侵
略”的立场,他又称这是“战斗的和平主义”。也只有在这种局势下,
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才有其正面意义。
人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和德拉西在一九三八年八月给罗斯福总统的著
名信件:这封信提出警告,指出德国可能在研制核弹而且其有难以想
象的破坏力。这封信催生了美国原子弹的产生,从而导致长崎广岛二
十万人的伤亡。
爱因斯坦的初衷是要抢在德国法西斯之前掌握这种武器,打破来自德
国法西斯的核威胁,对德国侵略力量制衡。后来的情报显示,由于经
费的原因,德国最后放弃了制造核武的研究,来自德国的核威胁并不
存在。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独家拥有原子弹的美国要不要对无核国
家使用原子弹的问题。爱因斯坦持反对态度,并且急切想和罗斯福总
统阐述自己的意见。遗憾的是这封信到达了罗斯福的病榻前,罗斯福
永远没机会阅批,他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二日去世了。
换一个思维,即使罗斯福看过爱因斯坦的信件,他能听从爱因斯坦的
意见吗?美国聚举国科技精英和工业潜力投于“曼哈顿计划”,有关
参加者抱著“一弹结束战争”的心态拼命工作,在“小男孩”诞生之
后,五角大楼还能继续打越洋攻坚战,缓慢牺牲美军士兵生命吗?
第一、二颗原子弹爆炸之后,爱因斯坦陷入长久的思考,树立起坚决
反对核战的立场。爱因斯坦临终前签署的最后一个宣言叫做《科学家
要求废止战争》,是由罗素起草的。罗素把他拟的宣言草稿寄给爱因
斯坦,一九五五年四月十一日爱因斯坦在宣言上签了名。两天后爱因
斯坦就患重病,四月十八日就逝世了。这份由十二个人签署的宣言,
有十人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宣言就是爱因斯坦
留给人类的宝贵遗言:“在人类所面临的悲剧性的情况下,我们觉得
科学家应当集会对由这种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所引起的危险作出估计,
并且按照所附草案的精神进行讨论,以达成一项决议。
“我们此刻不是以这个或者那个国家,这个或者那个大陆,这种或者
那种信仰的成员的资格来讲话,而是人类,以其能否继续生存已成为
问题的人类成员资格来讲话的。这个世界充满著冲突;而使一切较小
冲突相形见绌的则是共产主义同反共产主义之间的巨大斗争。
“几乎每个有政治意识的人,对于这些争端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都有
强烈的感情;但是我们希望你们,如果可能的话,把这种感情丢在一
边,而只把你们自己当作是生物学上一个种的成员,这个种有过极其
惊人的历史,我们谁也不愿意看到它绝迹。
“我们尽可能不说一句为某一集团所中听而为另一集团所不中听的
话。大家都同样处在危险之中,如果理解到了这种危险,就可希望大
家会共同避开它。
“我们必须学会用新的方法来思考。我们必须认识到向我们自己提出
的问题,不是要采取什么措施能使我们支持的集团取得军事胜利,因
为已不再存在这样的措施;我们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应当是:能采取怎
样的措施来制止一场其结局对一切方面都必然是灾难的军事竞赛?
“一般公众,甚至许多当权的人都没有认识到使用核弹的战争究竟会
引起怎样的后果。一般公众仍然用城市的毁灭来想象。据了解,新的
核弹比旧的核弹有更大的威力,一颗原子弹能毁灭广岛,而一颗氢弹
就能毁灭像伦敦、纽约和莫斯科那样的最大城市。……“我们中间的
大多数人在感情上并不是中立的,但作为人类,我们必须记住,如果
东方和西方之间争端的解决,对于无论是共产主义者还是反共产主义
者,无论是亚洲人还是欧洲人或者美洲人,无论是白种人还是黑种人,
都能给以可能的满足,那么就决不可用战争去解决这些争端。我们希
望东方和西方都了解这一点。
“如果我们这样作出抉择,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幸福、知识和智
慧的不断增进。难道我们由于忘不了我们的争吵,竟然要舍此而选择
死亡吗?作为人,我们要向人类呼吁:记住你们的人性而忘掉其余。
要是你们能这样做,展示在面前的是通向新乐园的道路;要是你们不
能这样做,那么摆在你们面前的就是普遍死亡的危险。”
这个宣言后来又称为《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爱因斯坦和罗素等科
学家们呼吁,在当时遭到许多政治家们的嘲弄。可几十年后,他们的
主张正是全球和解的基础。历史证明了他们的目光深远。
历史上,美国以正义之身惩戒邪恶的姿态首先使用了原子弹。六十年
后的今天,制造原子弹的秘密已经广泛扩散。只要有材料,一个恐怖
分子基地就可能制造出几枚;一些国家战争狂人不时发出核威胁的叫
嚣,许多国家,包括美国人民自己也不得不陷入遭受核袭击的担忧。
现代人的忧虑,正是当年爱因斯坦的忧虑。
同时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是紧密相关的。在国
家之间关系紧张的局势下,他呼吁对立国家中间具有国际目光的人士
站出来,共同制止战争发生;而最终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世界政府,才
是防止世界战争的根本手段。
三, 爱因斯坦的上帝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生在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从小接受到犹太法典
教育。他的居住地没有犹太学校,所以上小学时,只能就读基督教学
校。爱因斯坦酷爱音乐。悠扬庄严的宗教音乐总能让他陶醉,使他沉
浸在对上帝的尊崇敬畏之中。很快这种宗教生活令爱因斯坦感到压抑
和疑惑。在基督教堂里,神父激愤地指斥犹太人杀害了基督,似乎所
有的犹太人都成了罪犯。令少年的爱因斯坦惴惴不安。犹太、基督、
伊斯兰三教派都信奉著同一个上帝,却各念各的经文,三角敌对,这
是为什么?即使犹太教内部,也有正统派、改革派、保守派之分,对
于犹太法典有不同的解释,相互争吵不休,这又是为什么?爱因斯坦
的父亲霍尔曼·爱因斯坦不是那种刻板的犹太教徒,他自己就不大遵
循犹太教的饮食诫命。不十分在意食不食猪肉以及奶和肉是否同时上
餐桌一类教规。对于儿子的宗教疑惑,老爱因斯坦解决不了,也没有
粗暴喝止。
因为压抑,所以追求解放;因为疑惑,所以思考。爱因斯坦在探索自
然奥秘过程中认识了自己的上帝。他在《我的人生观里》说:“我们
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
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
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
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我无法想象
一个会对自己的创造物加以赏罚的上帝,也无法想象它会有象在我们
自己身上所体验到的那样一种意志。我不能也不愿去想象─个人在肉
体死亡以后还会继续活著;让那些脆弱的灵魂,由于恐惧或者出于可
笑的唯我论,去拿这种思想当宝贝吧!”
他又说:“有一种超越一切的力量,支持著全宇宙的科学法则和自然
界的运行变化。如果我们将这种力量称为上帝,那我就要向这位上帝
低头。”
爱因斯坦常被问“你相信神吗?”,有时他会这样回答“我相信斯宾
诺沙(Spinoza)的神,而这位神显示在一切生物的和谐里”。
那就让我们再来看看斯宾诺莎的神是什么样的。
斯宾诺莎(一六三二年十一月二十四——一六七七年二月二十一)西
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他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
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家庭。幼年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
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他也接受了拉丁语的训练,而正
是凭借著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尔等人的哲学著作,也由此
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在24岁时,斯宾诺莎被开除了犹太
教籍。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加入基督教社区,以磨镜片为生,
同时进行哲学思考。斯宾诺莎一直过著隐居的生活。哲学上,斯宾诺
莎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
就是一回事。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
世界。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组成部分。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
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所以物质世
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斯宾诺莎的这个结论是基于一组
定义和公理,按照欧几里德几何学的论述,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研
读过斯宾诺莎“伦理学”的人士说:你可以不相信他的结论,但你不
得不被他严密的推论过程所折服。斯宾诺莎的神学观点又称为“理性
神学”,它的上帝和世俗教堂的上帝完全不是一回事,和爱因斯坦的
上帝几乎一个样子。
爱因斯坦的上帝是恢宏精致的。浩瀚的银河系不及他的一个小指印,
细微的原子核内,却容得下他辉煌的殿堂!爱因斯坦的上帝是包罗万
象的。有形的:山川河流、星辰日月;无形的:电场、引力、时间、
空间;常规可测的:温度、长度、频率、重量;常规不可测的:快乐、
友谊、思维、黑洞------都为他所拥有。凡存在的,都是他的,他就
是存在。
·········(完)
作者:
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192236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