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郎咸平会不会成为改变中国发展史的人(ZT)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郎咸平会不会成为改变中国发展史的人(ZT)   
peacemaker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676

经验值: 24408


文章标题: 郎咸平会不会成为改变中国发展史的人(ZT) (524 reads)      时间: 2005-9-05 周一, 上午7:06

作者:peacemak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郎咸平会不会成为改变中国发展史的人
作者 小草骑墙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

自从郎咸平教授从美国证券市场转到香港大学当教授以来,不断对国内证券市场有名的上市公司进行剖析,从德隆、格林科尔到今天的长虹,虽然被剖析方有反抗和抵制,德隆倒台,顾雏军被拘押,这也说明了郎咸平对这些公司幕后交易揭露的正确性,特别是国资委对MBO的叫停,明显的使人感觉国企改革方向的暂时停顿。那么,郎咸平会不会成为改变中国发展进程的人?也许有这个可能,我们可以从国企改革历史说起。

在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之前,国营企业一般都是由国家、地方政府投资发展,更早一点的时候就是一些人自己组织起来办一个小作坊,然后转成国营、集体企业,最后逐渐发展壮大。但到八十年代初这种拨款就成问题了,各个地方为了发展本地经济,都拼命的要求国家拨款大干快上,因为这个款项要来也就要来了,是无需考虑偿还和利息成本的,不要白不要。在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前,一般地方官员没这个头脑,改革开放政策后大家都醒悟过来。这使得中央政府和各部委不堪重负,给这个地方得罪那个地方,给那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人赖着不走,那时候有个名词叫“跑部钱进”,就是地方政府派人跑到部委蹲点,钱就给了。中央领导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又不能都给钱,中央政府也没那么多的钱,改革必须进行,不能让这样不计成本的投资继续下去,这时候就产生了“拨改贷”,拨款改贷款这就是国企改革的第一步。

“拨改贷”对国营企业的打击是比较大的,因为原来的资金来源可以不计成本,产品统一调配,只要按任务指标生产就行了,定价权也不在企业,政府为了保持企业的合理利润,也为了政府的收入,一般都放一些利给企业。而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多余的利润能留在企业,就开始搞“大而全、小而全”,这个钱反正不用白不用,不用,也就上交了,这就是原来的企业办社会。“拨改贷”刚开始对企业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不少企业仍然可以通过政府源源不断的从银行获得贷款。但由于八十年代的经济快速发展,使得计划物资的调配成了问题,有许多物资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为了鼓励那些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政府只好网开一面,让一些企业完成计划内任务以后,超出的部分可以直接拿到市场上去出售。对有些企业,计划物资的供应就实行“双轨制”,也就是说,你的物资供应一半是计划,另一半要按市场价去购买。由计划的双轨制到市场价格的双轨制,这时候,对国营经济的第二步改革开始,也不得不进行改革。

“双轨制”所造成的问题成堆,官倒、腐败现象成风,而进入“双轨制”后,“拨改贷”的所造成的影响在企业开始凸显出来,不少企业因为“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亏损严重,有的企业原料按市场价买来的,产品却要按计划价格出售,有的是计划价格和成本倒挂或者因为计划的不周详,造成产品严重积压。大量企业开始走下坡路,银行的贷款也开始收紧,因为企业只借不还这样的事基本上是普遍现象,没有几个企业能还起贷款或者愿意偿还贷款,银行如果继续贷下去就会出大问题,严重的通货膨胀已经民怨沸腾。这时候政府对这些企业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特别是随着苏南的乡镇企业和浙江等地私营经济的崛起,回到计划经济中的可能性已经不可能,只有进一步的改革,那就是干脆走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

但市场经济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毕竟中国还挂着社会主义这块牌子,冠冕堂皇的走市场经济这条路所遇到的阻力是很大的,只好选择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路,成立证劵交易所,让一些无法获得资金来源的大企业到证券市场去筹集资金,中小企业让其管理人承包。政府控制上市公司的大股,剩下的股份上市交易。政府当时的考虑并不错,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被吸引到证券市场,企业获得资金发展,这样一来老百姓手中无钱,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小的,而企业的资金来源就可以避开银行多印钞票的限制。但到现实中,因为企业失去政府的控制,同时也失去了监督,承包人只包赢利不包亏损,中小企业破败已经成定局。而在股份制问题上,由于指导思想的偏差,证劵市场成了冒险者和骗子的乐园。按一般正常的经济规律来讲,上市公司应该是成绩优异的公司,老百姓不懂得理财,将老百姓手中的闲散资金交给有能力、有信誉的人去创业,使他们的财产保值、增值,这应该是成立证劵公司的目的,政府的职能是监督这些公司用好老百姓的钱,绝对要防止有人欺骗。但当时成立证劵公司的理念却不一样,主要是为一些经营不善或者已经无法在银行获得贷款的信誉不佳企业寻求资金来源,既然这些企业连贷款都用不好,老百姓的财产交给他们岂不是有来无回?

一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从股市大涨、大跌到至今的崩盘结果里终于明白了,将羊群赶入狼口,羊上当后就不会再去的,但要维持证劵市场和这些股份公司的不衰败,唯一的办法是将这些公司私有化,也就是说,将这些公司送给现在的经营者,因为原来这些企业名义上的国有,实际上在经营者的大量关联交易中,基本上都被掏空,从猴王焊条、银广厦到蓝田股份等等,等等,太多的欺骗已经接近于产生社会危机。那么,MBO就出台了,让经营者卖断,这些企业转变成私营企业,企业主总不会将自己的企业搞垮吧。但这里又出现一个大问题,经营者上哪里去找这么多的钱来买企业?原来的送企业被批判为国有资产流失,反对势力强大,现在是不能再提了,用卖给经营者的办法,谁又能说什么?其实,主流经济学者没人会不知道这些经营者没有这个资金,像长虹一百三十六亿左右资产,倪润峰能拿出多少?就算其年薪平均五百万,十年积累,五千万资金,能买断企业?没有这个可能的。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郎咸平所说的事,国内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心知肚明,本身是为了证劵市场不倒闭,那些股份公司不破产而想出来的迫不得已的办法,就是变相的将这些企业送给经营者而制造遮人耳目的MBO,咸郎平的揭露等于是向世人公开了这里面的把戏,这本来不是问题所在,现在的问题是,随着郎咸平越来越多的公开,MBO还能不能进行下去,如果还继续进行下去,国家发展的结果会是怎样?

这里我们做个设想,如果没有郎咸平的公开,那么,MBO会继续,也只能继续,最终所有的股份公司都私有化了,经济基础一旦私有化,企业主、财团必然要求社会产生保护这个群体的制度,这时候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权贵经济,政府被财阀所控制,财富继续向少部分人手上集中,就像南美国家一样,目前这种趋势明显。还有一种是所谓的“民主”制度,菲律宾基本上就中国的最好样板。但郎咸平公开了,MBO被暂时叫停,这时候同样会出现两个选择,第一是政府强迫这些股份公司组成强有力的懂事会和监事会,对主管实行聘用制,加强欺骗的打击力度,重新树立老百姓对这些企业诚信的信心,使社会能和谐发展。第二是主流经济学家继续构思其它办法,拖延时间,仍然在私有化上做文章,或者不作为,使这些企业逐渐的走向衰亡,让外资整个的控制国民经济。

但总的有一点,郎咸平的出现似乎已经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进程。

作者:peacemak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peacemak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4.39755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