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犹太神学哲学家谈创世纪、圣经和哲学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犹太神学哲学家谈创世纪、圣经和哲学   
灵山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犹太神学哲学家谈创世纪、圣经和哲学 (620 reads)      时间: 2003-10-10 周五, 下午8:19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由此,在《圣经》与此种严格意义上的宇宙论之间存在着一个深刻的对立,而且,既然在终极的意义上,所有的哲学都是宇宙论,所以,这种对立也就存在于《圣经》和哲学之间。《圣经》宣称宇宙论是创世故事的非主题性的意涵。表达可见的宇宙并理解其特性之所以必要仅仅是为了说明可见的宇宙亦即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圣经》区别于所有的哲学恰恰在于它断言了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没有丝毫的论证可以用来支持这一断言。我们如何得知世界是被创造的呢?《圣经》是这样宣称的。我们经由这种单纯的宣称、最终是经由神圣的言词而得知的。因此,所有关于世界的被造性的知识较之我们关于世界的结构和表述的知识就有着完全不同的特性。世界的表述,植物、野兽等之间的本质性的区分,是人之为人可以接受的;但是,我们关于世界的被造性的知识并不是显明的知识。我给你们读几节经文:“所以你们要谨慎,因为耶和华在何烈(horeb)山从火中对你们说话的那日,你们没有看见什么形像。惟恐你们败坏自己,雕刻偶像,仿佛什么男像女像,或地上走兽的像,或空中飞鸟的像。或地上爬物的像,或地底下水中鱼的像。又恐怕你向天举目观看,见耶和华你的上帝为天下万民所摆列的日、月、星,就是天上的万像,自己便被勾引敬拜侍奉它”(“申命记”,第4章15-19节)。这意味着,救主上帝将整个的天分派给了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民族,所有的作为人的人都必将被引导向这样的宇宙宗教,如果他们不能超越造物的话。“耶和华将你们从埃及领出来脱离铁炉,要特作自己产业的子民,象今日一样”(同上,第20节)。换句话说,世界有着一定的结构这一事实是人之为人所知晓的。而世界之被创造则是通过这样的事实而被知晓的,即在何烈(Horeb)山上,上帝对以色列人作如是说;这就是为什么以色列人知道了太阳、月亮和星辰不值得崇拜,知道了天必须被贬低以抬高地上的人的生命,最终,知道了世界起源于神圣的创世。除了上帝对以色列人的言说外,没有可以用于支持创世的论证。任何人,只要没有直接地或者经由传统听到上帝的言说,将会崇拜天体,换句话说,将会继续滞留在宇宙论的拘限之内。

。。。。。。。。。。

由此我所表明的是:如果我们从西方思想的通常视角来看,《圣经》第一章的关键论题乃是对天的贬低。天是宇宙论和哲学的首要主题。第二章包含着对善恶知识的明显的贬低,这只是第一章所表达思想的另外一个方面。那么被禁止的善恶知识意味着什么呢?它最终意味着那些以对万物本性的理解为基础的知识,就象哲学家们所说的那样;简而言之,意味着以对天的沉思为基础的善恶知识。换句话说,第一章对哲学的首要主题提出了质疑;第二章则对哲学的意向提出了质疑。就我们所知,《圣经》作者对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一无所知。但是我们决不能忘记《圣经》的作者对某些事情很可能并且肯定是熟悉的,例如在巴比伦,这些事情是哲学的原始形式,亦即对天的沉思,并且通过对天的沉思而在人事上变得富于智慧。其基本理路与原初意义上的哲学是一样的。“创世纪”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与第一章一样是为着相同的精神所激发的。《圣经》提供的是对于某种诱惑的另一种选择,根据我们所碰巧知道的一些事情的启发,可以将这种诱惑成为哲学。因此,《圣经》较之任何其他圣典都更为清晰地使我们遭逢这样的一个选择:顺服于启示的生活,顺服中的生活,或者自由的人的生活,亦即为希腊哲学家所代表的生活。这种选择从来没有被摆脱过,尽管许多人相信能够有一个令人愉悦的综合,这一综合优越于那些孤立的元素之上,这些元素一方面是《圣经》,另一方面是哲学。这种综合是不可能的。综合总是会牺牲其中一方的决定性的诉求。我很高兴将这一点付诸讨论。

.........



我想只作一个总结性的评论,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群体当中你们对经典(books)有着特殊的兴趣。因此,我想谈论一些有关经典的问题,这些经典一方面关涉《圣经》,另一方面关涉哲学。希腊的哲学观点以一个简单的认知作为其首要的基础,即对天的沉思、对天的理解乃是引导我们获有正确行为的基础。希腊哲学家说,真正的知识是关于永恒的事物的知识。关于并非永恒的事物的知识,尤其是关于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的知识,是完全次要的知识。关于远古事情的知识则尤其被认为是不确定的。当希罗多德谈及各种艺术的第一个发明者的时候,他并不是象《圣经》那样说某某人是这种或那种艺术的第一个发明者,希罗多德如此表述:就我们所知他是那第一个发明者。这样的一种思想,作为所有希腊思想的基础,创造了作为其工具的经典,在这一术语的严格的意义上,亦即创造了作为艺术作品的经典。这一意义上的经典是对生命存在物的有意识的模仿。它的组成部分当中没有一个--无论其是多么得小、看起来多么不重要--是不必要的,以致于整体同样可以实现其功用。当工匠或艺术家不在甚至死亡的时候,经典在某种意义上仍存活着,它的功用是唤醒那些能够思考的人们去思考,去独立地思考;经典的作者在这种最高的意义上是最高的统治者。他决定了什么是开始,什么是结束,什么是中心。他拒绝承认对于经典的目的和功用来说是明显不必要的任何思想,任何形象,任何情感。机灵和优雅只能是智慧的仆人。一本完美的经典是对知识的包罗万象性及其完善的证据的映像或是对其的模仿,这种知识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一本完美的经典是某种绝望的魔力的消解剂,这种绝望是与那永不知足的对于完美知识的渴求相伴而生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希腊哲学和希腊诗学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我们来看看《圣经》的情形。《圣经》拒斥自主知识的原则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一切。神秘的上帝是《圣经》最终的和最高的主题。《圣经》的前提一旦给定,希腊意义上的经典就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有一个人类的作者,他以统治者的方式决定什么是开始,什么是结束,他拒绝承认对于经典的目的来说是明显不必要的任何东西。换句话说,《圣经》作为一本经典有着神圣目的的神秘特性。人不是如何开端的定夺者;在人开始写作之前,他就已经面对着一些著述,一些神圣的著述,这些著述给他规定了法则。他可以将这些著述予以改编,并加以编篡,以使这些著述成为单一的典籍,就象《旧约》的编篡者所可能做的那样,但是,只有在一种谦卑和敬畏的精神当中,他才可以这样做。恰恰是他的这种虔诚可以驱使他去改动他所遇到的神圣著述的文本。出于虔诚的原因,他可以这样做,因为某些有着更古老来源的章节可能免不了会有严重的误解。因此,他可以改动,然而,尽可能少地加以改动始终是其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当加以祛除的并不是所有的对于书的目的来说是明显不必要的东西,而只是那些与书的目的不相容的东西,这一目的则是隐匿的。《圣经》作为一本圣典,存在着许多并非有意的矛盾和重复,而希腊的书,其最伟大代表是柏拉图的对话,则反映了哲学家们所渴望的完美证据;没有其根据不知为何者的东西,因为柏拉图有他自己的依据。《圣经》在其文字形式上反映了上帝之道的不可探知的秘密,甚至,任何施之以理解的尝试也是亵渎的。



论创世纪之阐释 列奥·施特劳斯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48569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