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从肯尼迪被害讲起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从肯尼迪被害讲起
所跟贴
可是你通篇没有任何地方能够驳斥“刺”片啊
--
Anonymous
- (120 Byte) 2003-9-29 周一, 下午6:11
(205 reads)
海天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zt:梅勒新谱“凶手之歌”──《奥斯瓦尔德的故事》
(239 reads)
时间:
2003-9-29 周一, 下午8:33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梅勒新谱“凶手之歌”
--------------------------------------------------------------------------------
/
1979年,美国作家诺曼·梅勒出手不凡地根据死囚犯盖雷·吉尔摩的故事,写出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小说《刽子手之歌》,不但迅速登上了畅销书排名榜,而且为他赢得了众所期盼的普利策大奖。事隔多年之后,梅勒再次将笔触伸向刺杀肯尼迪总统的凶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谱出一曲令人瞩目的“凶手之歌 ”──《奥斯瓦尔德的故事》。
众所周知,肯尼迪刺杀案乃是目前美国最引人兴趣的公案之一,是奥斯瓦尔德一个人,还是有一个犯罪团伙共同策划的谋杀行动,至今尚不能大白于天下。有人大胆推测,肯尼迪之死并非一人所为,而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前苏联克格勃特务、古巴流亡分子联手行动所致。好莱坞大导演奥立佛·斯通甚至在电影《谁刺杀了肯尼迪》及《尼克松》里,将罪责归于美国政府和尼克松本人。此案谜团繁复,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在所有关于此案的诸多著作中,对公认凶手奥斯瓦尔德的描述却各不相同。但由于奥斯瓦尔德案发后很快就死于非命,加上他在案发之前神秘的苏联之行一直未有明晰的报道,人们实际上并不特别了解他的真实面目。
为了塑造真实全面的奥斯瓦尔德,也弄清楚他刺杀肯尼迪的确切动因,梅勒开笔之前拟定了一份颇不同寻常的采访兼写作计划,并且将全书以奥斯瓦尔德足迹所到之处为中心,进行多侧面全方位刻画。
同其他作家相比,梅勒来写奥斯瓦尔德的一个最大优势,乃是他可以在前苏联解体之后,有机会亲自前往奥斯瓦尔德曾经生活过的白俄罗斯明斯克市,对熟识奥斯瓦尔德的普通市民进行深入采访,同时得天独厚地披阅近期才开放的克格勃秘密档案,为其著述上半部分奠下坚实基础。由于这部分内容以前多鲜为人知,书出之后颇叫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在书的后半部分,梅勒将笔墨更多地倾注在美国国内有关人物的专访之上,从常人不太在意的角度出发挖掘新的史实。在接受专访的当事人之中,奥斯瓦尔德遗孀玛丽娜·奥斯瓦尔德·波特和他的老母玛格丽特·奥斯瓦尔德,则是梅勒特别关照的对象,因为在他之前,并不是很多作者客观公正地对待她们,她们的说辞也极少得到重视。而梅勒却认真地对她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专访,并且结合负责调查此案的沃伦委员会报告、普里西拉·约翰逊·麦克米伦的著作《玛丽娜和李》以及杰拉尔德·波斯纳的专著《终卷之案》,做了详尽的剖析和描述。为著成此厚达828页的力作创造了可靠条件。
“起先,我同意他人看法,认为刺杀肯尼迪是个阴谋。可后来随着调查的深入,我发现凶手十有八九只可能是奥斯瓦尔德一个人,而且他也是一个性格被扭曲的复杂人物。”梅勒回溯了创作初衷,也表示了他现在的想法。
梅勒并不赞同奥斯瓦尔德的行为举动,但却不否认自己对他怀有同情之心。还原一个凶手的真面目,乃是他新谱“凶手之歌”的题旨。
(Oswald’s Tale,By Norman Mailer;Marina and Lee,By Priscilla Johnson McMillan;Case Closed,By Gerald Posner)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412422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