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有女不嫁记者郎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有女不嫁记者郎   
湘君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有女不嫁记者郎 (547 reads)      时间: 2003-9-11 周四, 下午8:43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有女不嫁记者郎



湘君





流行于记者圈内的一首打油诗这样说:



有女不嫁记者郎,

一年四季到处忙,

偶尔一天回家转,

带回一包脏衣裳。





湘君出国以前在江西省一外事机关的宣传部门工作,这宣传部门的职能之一就是有外

事活动时负责各新闻单位的联络与协调,碰巧这项工作又落到湘君头上,于是与省里

的一些记者便有了些交往。



省里外事活动的报道,一般由几家省级新闻单位负责,包括省报(《江西日报》),

省广播电台和省电视台。省报负责外事报道的记者是政论部的蔡卓凡,蔡没空时就由

练炼顶替,这两人现在在哪已不得而知,但读前几年的《江西日报》,一定会经常看

到卓凡和练炼这两个名字的。省电台负责外事的记者是新闻部的金瑞,省电视台没有

专门负责外事的记者,起先由新闻部负责外事,后来改为对外部负责,具体采访的记

者基本是逮着谁算谁,已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了,只记得当时的新闻部主任是裴强健,

对外部主任是龚邦国。



有外事活动时,机关会发文通知各新闻单位,到时报社和电台的记者自己会骑车赶到

活动地点,电视台则因为有机器,要派车去接。关于派车接电视台记者,机关其他部

门意见很大,认为发通知就可以了,来不来是他们自己的事,如果他们不来,他们自

己吃不了兜着走,与我们无关。还认为中国的记者应该象国外的记者那样,要自己找

新闻,跑新闻,不能有了新闻等着,还要派车去接。湘君心里说,就这新闻体制,还

跟国外比,就这“热烈欢迎”,“亲切友好的谈话”之类,也是新闻?要不是上面压

着,鬼才会跑这种新闻。因为我们宣传部门与新闻单位的合作很多,不愿撕破脸面,

加之江西是个穷地方,电视台也穷,每次采访都出车确有困难,而我们外事活动车总

是有的,头跟领导反映了实际情况,派车接电视记者的做法就一直保留到至少湘君离

开的时候,现在怎样,就不知道了。



有时报社或电台实在派不出人,就让湘君自己写一篇报道,事后给他们交差。于是湘

君也学会了写些“亲切友好的会谈”之类的官话套话,然后给领导签个字,交到报社

或电台去发。每当这种情况,电视台的记者也懒的再写稿,就用湘君的。报社和电台

一般会有5元左右稿费,电视台没有,不过会在新闻结尾处说一句:本台记者某某某,

通讯员湘君报道。



如果外事活动要去外地,机关则给记者们提供一辆面包车作为新闻专车,由湘君全程

陪同。这些记者大都见多识广而且才华横溢,正的邪的,荤的素的都来得,跟他们在

一起旅行是件很愉快的事,让湘君长了不少见识。



与这些记者的交往,使湘君对我国的新闻体制有了些感性认识,理解了为什么虽然这

些记者自身大都是有才华,有正义感的人,但就是弄不出像样的东西来的原因。新闻

体制的刻板,使得各种媒体尤其是各级党委管辖下的媒体成了一种刻板的模式,记者

们采访,写稿成了一种差事,只图交差了事,做到报上有字,电台有声,电视有像就

成了,稿子好不好,反响如何,全然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所以,聪明才智全派不上用

场。



1995年,省电视台对外部几位哥们弄了点钱,找了个名目到美国各大城市转了一圈,

回去后搞了个关于美国的十几集的电视系列片,湘君只看了两集,一集芝加哥,一集

费城,发现这花出去的钱对江西人民来说完全是浪费了。出去交流学习,目的当然是

希望能学习人家的长处,使自己有所进步,可这两集从头到尾都是用水均益,白岩松

式充满哲理的语言,从每一件事中揭示美国衰退和没落的象征意义,即使从一件普通

的雕塑中也能揭示出美国日薄西山的象征意义。如果不看画面上整洁的街道,漂亮的

建筑,开朗的人民,只听其解说,绝对会认为美国已经如同一个晚期癌症病患,玩儿

不了几天啦。这样的东西,还不是拿钱打水漂?



记者若有心要挣脱这个框框,也由不得自己,即使写出不同凡响的东西,主管领导不

让发,还是没戏;即使主管部门同意发,上级党委宣传部门不同意,一样没辙。大家

一定都还记得薛飞杜宪的结局,还有曾任上海《世界经济导报》主编的钦本立,因为

不听上头的招呼而被免职,最后竟至抑郁而终。



当然,记者中也有例外,在江西,湘君最钦佩的一位记者就是电视台新闻部的李建国。

1988年,李建国从复旦新闻系毕业后,就在电视台新闻部工作,干了两年,不愿再

混时度日,便向台里打了报告,要求开办一个类似中央台《焦点访谈》的栏目,反映

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报告台里批了,可似乎怕出乱子,不是十分支持,只给了他两个

人,是要钱没钱,要车没车。李建国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创办了自己的栏目(名字记不

大清,好象叫《时事纵横》,若不对,请知情的网友纠正),他自己集记者,编辑,

主播于一身,每周播出一期。栏目播出之后,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写着“李建国

先生收”的群众来信雪片似的涌向电视台,他的栏目成了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

一。如今一晃七八年过去了,好久没了李建国的消息,网友中若有人知道他的近况,

请说一声,湘君在此先行谢过。



因为有李建国这样的人,所以湘君一直对中国的记者们还存有一分信心。





二00年九月十一日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02771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