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南方周末:中国启动最大报刊改革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南方周末:中国启动最大报刊改革   
所跟贴 南方周末 一家县级报的现实 -- Anonymous - (6590 Byte) 2003-9-03 周三, 下午8:18 (209 reads)
藏獒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南方周末:行业报刊老总如是说 (222 reads)      时间: 2003-9-03 周三, 下午8:20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从1999年开始,行业报处于报业改革的聚焦点,现实逼迫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中国知识产权报》总编辑胡倬:

改革比创新报难得多



  穿过一片工地和瓦砾,终于远远看到一排淡灰色的五层旧楼上,挂着一块“中国知识产权报”的牌子。牌子上的颜色都已经褪淡了。



  “这比我两年前来时,条件好多啦。”胡倬告诉记者,2000年4月,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部任副部长的他,平调来报社主管全面工作。



  “关键在于人的观念问题!”胡倬深有感触地说,“那时候,报社每个月都东拼西凑,或者到局里要,能凑足人员工资就不错了,哪想过什么发展?”



  采编人员写多写少,都是那么多工资,没有奖惩制度,也就没有动力,随便糊弄些东西到报纸上,报纸质量可想而知。



  一切只能靠自己发展来赢得生存空间。于是,在主管局的支持下,新的领导班子着力改变那种把报社看作一个行政机关的作法,以一个企业的方式来推进改革:第一步是实行人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末位淘汰,实施目标责任管理,改变以前那种霸着位置不做事的状况;第二步改革分配制度,实施新的奖惩激励机制,采编人员多劳多得,再不吃大锅饭,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第三步,找准报纸定位,面向读者和市场,争取更多订户;最后,从经营上下功夫,建立新的发行网络。



  事实证明,这场改革是卓有成效的。胡倬告诉记者,目前报社固定资产已达到改革前数百倍。



  “2003年这次改革,是程序上确认一下,报头上的主办单位变成我们自己而已。”胡倬说,报纸发行量在两年内增加了4倍,成绩不错,但要看到报纸的起点低,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需要拓展。



  “所以,改革的步子还要大一些。”胡倬坦承,改革最大的难点,归根结底,在于人的观念转变和素质的提高。



  “说实话,在原有体制下进行改革,要比创办一个新报纸要难得多,面临方方面面的困难。所以,要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个逐渐探索的过程,也需要我们花比建新报纸更多的时间来研究的课题。”



《中国医药报》常务副社长王温正:

幸亏我们走得早



  “其实,我们早已经面向市场了。”《中国医药报》总编辑王温正告诉记者,诞生于1983年的《中国医药报》,是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的惟一一张报纸。



  这几年来,《中国医药报》内部搞了很多改革,重点是面向受众,“读者喜欢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去年10月,报社委托北京一个专门做市场调研的信息公司,做了大规模的读者调查。



  “以前从来没有过,只是凭感觉办,觉得好就好,不好,也是凭感觉改,现在直接面对受众,要按市场化的方式来操作,在这方面花钱,值得。”王说。



  王温正说,这次调整,事实上让行业报再次加大改革力度,更好面向市场。“说到未来行业报改革的瓶颈,首先还是观念的问题。”王温正跟胡倬有同样的体验,尽管《中国医药报》是自收自支成长起来的,但总觉得以前依靠于政府部门,认为报社就是机关,自己就跟公务员似的,没有把报纸当作媒体来办,不是从市场和读者意识出发,这种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还有待时日。



  “另外一个,觉得虽然政府没给我钱,但我是政府主管的报纸,万一哪一天报纸办不下去,政府能不管吗?总得给我分流点人员,解决点难题,还有依赖思想,同时还认为报纸办得不错,不至于一两天倒掉,危机意识薄弱。”



  第二点难点是人员机制的问题。报社人员长期以来,从招人到提拔再到辞退下岗,所有机制都是按照国家机关的一套来进行。“没有市场化招聘,基本上就是调入和分配,好与坏就是他了,不存在什么优胜劣汰。”“我们正在改,按市场化的要求来改。”就在记者采访他的那天,《中国医药报》刚刚考试完一批记者,十个采编名额,有300多人报名。



《国际石油经济》主编杨朝红:

不怕分,怕管



  这次治理整顿,“管办分离”成为行业报内部最热门的名词。



  《国际石油经济》是中国石油集团下属的月刊。关于这次报刊治理整顿,主编杨朝红说自己并不害怕走向市场,相反,她害怕的是还要受主管单位的牵制,不能完全走向市场。



  她所领导的这家杂志社几乎完全面向市场,“我们从来没有下红头文件征订过,上头一分钱不给,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是自己挣,用主管单位的房子,还要交房租。反正要自己发展是很难的,以后能挣到钱就干,挣不到钱就下岗呗。”



  对于以后的发展道路,她坦承“想不好”。



  她说:“主管单位给我们的资源只是一个刊号。最好不要干预杂志社的经营。我们刚刚进入市场时,还没走好呢。有人想承办我们的杂志,交给我们费用,那费用很诱人。我们的主管单位一下子觉得,啊!原来这是个能生钱的资源啊,于是不肯放,要自己为我们找婆家,结果机会就丢了。”



  “我们单位分出去很多公司,但都不是真正的公司,没一个活得好的。单位不让他们彻底断开,而是作为安置人员的去处,并且收各种费用。但运作的公司得不到收益,只剩下干活了。我们的杂志原来是花钱的包袱,甩出去后,这两年刚刚能活了,还不富裕。”(编辑:许雨青)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1293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