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提上来】材料、观点、结构、文笔——兼谈王文 |
 |
高寒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此文原属答 余大郎文 的一个跟帖。
搞理论、做学问,无论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最难的还是提出新观点,能言前人所未能言。哪怕这种独到见解就一星一点,也难能可贵,更别说提出自成系统的观点了。
有的做学问者,就是穷其一生也提不出一个独立观点,只会将现有的材料搬来搬去,咋一看,旁征博引,煞是唬人,其实不过是将人家说过的话用其他句子重新组合排列一下而已。这样的人,脑壳上头衔再多,再著作等身,也只是个当秘书、当教书匠的料,与科研无缘。
但要真能提出具有学术意义的独到见解,你不占有尽可能详尽的资料,尤其不对相应学科之学术前沿了若指掌,焉能靠拍脑袋出货(顺便一提,芦文即如此,你也似乎长于此)?这里,无捷径可走,偷懒是不行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搞理论若没点悟性、没有驾驭庞大材料的能力、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尤其是若没有发现关键问题之所在和提出相应命题的洞察力,那也只能是个小打小闹、敲敲边鼓的料。
然而有了材料,有了雏形的观点,还不等于你就自然能够将它给严整地表述出来。其实,这种将观点与材料融为一体的有机的表述过程本身,就是研究工作的一部分,是对新观点的严格推演与检验。即使是人文科学,它的任何一个新论点的提出,都得如类似数学那样,起码横推(导)、竖推,正推、逆推,通通过得了逻辑自恰关才成。否则,与做学问无缘,统属侃大山、谈感想类型,再多的“Fan”在后面扇,也不增加其做学问意义之分毫。
当然,有了新颖的思想,有了严整的论证,还不等于就有了一篇上乘的论著。要将严整美与文字美自然、贴切、水乳交融地有机结合在一起,应视为写论说文体之最高境界。
回到http://www.hjclub.com/TextBody/230445.asp > 王希哲这篇文章 ,我的意见如下:
1、意识到中国民运的基本战略理论亟待突破,有为此而积极探索的愿望和热情,并身体力行,努力实践,值得充分肯定。
2、立意太低。分不清战略与策略的界限,将策略牌当战略牌来打(指对国民党),从各类专制之差异中去求索中国民主之路,不妥。
3、对中共定位不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对“彼”之定位不准,便无从制定相应的战略。这里,“定位不准”即指:对中共立国之基本意识形态的了解还只停留在中共自己的政治教科书的巢臼和水平。
4、全文逻辑不自恰处太多(何况有一处都不能允许!),此为该文致命伤。
5、正如你所言,是王策“中共执政三十年不变”之翻版。
http://chinaway.org >中国民运刊物:《中国之路》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