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贴:刘天成:美国母亲的爱改变了中国弃婴的命运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贴:刘天成:美国母亲的爱改变了中国弃婴的命运   
陈礼铭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20
文章: 270

经验值: 96


文章标题: 转贴:刘天成:美国母亲的爱改变了中国弃婴的命运 (765 reads)      时间: 2003-8-19 周二, 上午1:25

作者:陈礼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在美国,五月是最美的季节,阳光明媚、鲜花盛开。人们用各种方式迎接着“

母亲节”的到来。五月十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大纽约区美国领养华童家庭协会”

在新泽西州的自由州立公园举办的“2003中国文化日”。这是该协会(Fam

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 of Gr

eater New York)连续第七年举办这样的活动。该会会长游子达表

示,在母亲节前夕举办这样的活动,一是为了慰劳辛苦的母亲,二是为让领养子女

以自己的中国文化为骄傲。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的张宏喜总领事应邀与会,带来了数

百本有关中国文化、历史及地理的英文读物发给了中国儿童和他们的美国父母,表

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这些儿童的深切关怀和对他们父母的问候。张宏喜称这些孩

子都是“小天使”,期盼他们长大后能成为促进中美友好关系的“民间大使”。



  孩子的美国父母们个个喜气洋洋,不时开心地用简单中文“您好”、“谢谢”

相互致意。多数夫妇带着一个中国孩子,也有些夫妇领养了两三个中国孩子。被领

养儿童全是女孩,大的有七八岁,小的仅几个月,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一派过节

的喜庆气氛。漫步在公园里,看着数百个黄皮肤、黑眼睛的孩子们在他们碧眼金发

的父母陪同下嬉戏欢闹,看着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与身上漂亮的中国传统服装相映

成辉,看着他们美国父母那深情的眼神和幸福的笑脸,不由的被一种崇高的爱深深

打动。当全部是从中国领养的小小舞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唱起《大苹果》、《小花猫

》、《丑小鸭》等中国儿歌并边歌边舞时,当穿着唐装长裙自称是孩子们“啦啦队

”的美国母亲在表演结束时情不自禁地冲上舞台和孩子们拉成圈边跳边转圈时,被

这情景感动,我眼里噙满了泪。我多么希望这感人的情景能在中国电视上播出,让

中国人民特别是遗弃她们的父母看看,他们的孩子在美国是多么的幸福。



  看到了这些曾被人遗弃的孩子现在生活得这么幸福,不由使我想起了我曾遇到

过的弃婴。1987年,我从北京到杭州开会,在北京火车站餐厅吃饭时,忽然听

见婴儿的啼哭声。寻声找去,在我身后窗台上放着一个黑色的旅行袋,声音从里面

发出。打开旅行袋,里面有一个两三个月大的男婴。他大概刚刚睡醒,发现自己在

一个黑暗封闭的环境里,身边没有了母亲,恐惧的大哭起来。在裹包他的小毯子上

,别着一封信,是他母亲写的,大意是她是个年轻的母亲,因为受骗上当而怀上了

孩子,现在男方弃她而去,她实在无力抚养这个孩子,希望好心的人能收留她的儿

子。字写得工整秀丽,婴儿白白净净,小毯子崭新乾净,看得出来年轻的母亲是个

有一定文化和细心的人,不是生活所迫,也不会走到这一步。信中附有10元钱,

旁边还有温乎的半瓶奶,说明孩子放在这儿时间不长,他母亲也许就躲在这餐厅的

某个角落里期待着自己的孩子能被一个好人抱走。如果不是马上要上火车,我真想

把这孩子抱回家。看着餐厅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对找到他的母亲不抱希望,但也

不能放下不管而使这可爱的孩子被人贩子抱走。就把孩子交给了车站派出所,并在

笔录的证词上签了名。派出所的民警告诉我,在车站经常能收到遗弃的婴儿,多是

病残的婴儿或女婴,他们都被送进民政局的儿童福利院。像这么白白胖胖看上去很

健康的男婴还是第一次。



  1992年我出差到福建,清晨一早在武夷山长途汽车站乘车。见许多人在门

口围观,我好奇地挤进人群,看见台阶上放着一个装在手提袋里的遗弃婴儿。那是

个女婴,由于早晨天气有点凉,小脸冻得发青。她凄厉的哭声撕破宁静的晨空,似

乎在向人们控诉这重男轻女的社会和自己缺乏人性的父母。人们对这种遗弃自己亲

骨肉的行为十分愤慨,痛骂那些抛弃女婴和病残儿的父母根本不配做父母,甚至不

配做人,他们的行为使整个民族一起蒙羞。但没人愿抱走这可怜的女婴。我找到车

站负责人,问为什么没人管这孩子,孩子冻坏怎么办?!当他知道我来自国家机关

后,无可奈何地向我诉苦,讲山区的农村太苦,计划生育抓得这么紧,农民又非要

儿子,因此弃女婴的现象很严重。许多父母把孩子弃在车站,就是希望各地来旅游

的人能把孩子抱走。车站也没更好办法,防不胜防。他们已通知了派出所。他答应

把孩子抱进屋暖和暖和,等着派出所来人解决问题。



  车开了,我坐在车上,脑海里总翻腾着那女婴可怜的小脸。她不知现在么样了

,派出所来人接她了吗?她一出世就失去母爱,受到如此不公正对待,她将如何渡

过这一生?一想到在短短的几年中我出差竟然两次碰到弃婴,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种

极为悲酸的感觉。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弃婴呢?他们什么时候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母

爱、找到一个温暖的家呢?



  1994年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我意外地和一群抱着中国女孩的美国夫妇坐

在一起。有的女孩有一两岁大,摇摇晃晃地能自己走路,不时地在过道上走来走去

。有的则小一些,被抱在怀里。出于好奇,我和身边的一对夫妇聊了起来。他告我

他们来自纽约地区,一共是十二对夫妇,刚从广州办完手续,带着领养的孩子回国

。他们俩都非常喜欢孩子,但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当他们看到朋友领回来的可爱

的中国女婴时,就下决心也领养一个。从申请到看到孩子的照片到这次把孩子带回

来,用了整整半年时间。他们回到美国后还要为孩子办入籍手续。孩子一岁了,在

我们聊天的时候,她始终躺在妈妈的怀里睡觉。看得出来他们对自己的孩子非常满

意。这些美国父母已和孩子在一起生活十多天了,孩子们似乎已认可了她们的洋父

母。那些碧眼金发的美国父母们,有的把孩子亲昵地抱在怀中,开怀大笑;有的与

孩子紧贴着脸,细语喃喃……多么温馨与幸福的情景。



  纽约到了,当我步随这批美国父母及他们领养的孩子走出肯尼迪机场时,被眼

前的一幕惊呆了,等候迎接的上百亲友们立即迎上前来,把他们团团围住,争着要

抱抱来自中国的家庭小成员。照相机的闪光灯不停地闪着,摄像机不停地拍着,欢

笑声、惊叫声此起彼伏,这胜似骨肉的亲情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们。



  基于有过拣到弃婴的经历和对中国孤儿的关心,来到美国后,我对美国人领养

中国弃儿的事情十分注意。住在新泽西州,发现来自中国的领养儿童就生活在我的

周围。在中国超市,不时出现洋妈妈带着中国儿童的身影。周末到中文学校去,能

看见不同种族的父母在送同一种族的孩子来学中文。更令我感兴趣的是一年一度的

新泽西州“中国文化日”,这是中国领养儿童的节日,可以看到成百上千可爱的中

国小姑娘,一张张笑脸就像盛开的花朵。目睹她们的快乐、欣赏她们的美丽、体会

她们的幸福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美国有领养儿童的传统。其中不孕症高发率和单身女性增加是收养的重要原因

。也有不少夫妇即使有自己亲生的孩子仍愿意再领养。还有一些充满爱心的母亲专

门收养被遗弃的残疾儿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美国开始了跨国收养,跨国收养

可避免因种族矛盾和宗教分歧所引起的种种麻烦及生身父母寻回亲子的可能,所以

发展的很快。



  近年来,领养中国儿童成为美国人的最爱,这是因为中国有完整的、透明度较

强的收养法,即199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和1998年的《收

养法修正案》,为外籍人士领养中国儿童提供了便利条件。其次是中国人的文化和

传统及宗教信仰比较容易被美国人接受,并且中国儿童少有父母酗酒问题和美国人

所惧怕的艾滋病,儿童一般比较健康。还有一点很重要,中国的孤儿院都是政府办

的,归各地民政部门管。民政部于1996年成立了中国收养中心,统一了全国收

养工作,是目前国内惟一专责替弃婴及孤儿寻找“洋爸妈”的机构,可靠并有保证

。因此美国人从中国领养的孩子比从任何其他国家都多。1990年有29名,1

992年为201名。1993年中国在制定详尽的领养规定时,曾暂停领养十个

月,以后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美国人领养中国儿童得以迅速健康发展。1995

年超过2000名,1996年增到三千多名,1998年至今每年约为五千多名

,其中绝大多数是女孩。目前,全美办理中国女婴认养的机构有170多个,仅纽

约就有20多个类似的组织和机构,每年有两万多名国外儿童被收养,中国孩子的

数目最多,约为领养总数的25%。现在在美国被收养的中国儿童约有四万名。如

今在曼哈顿街头、巴士上、地铁内都可以见到中国孩子与他们的白人父母在一起。





  中国政府公布的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孩子有10万之多,实际数字可能更多。中

国政府鼓励国内的领养,毕竟相同的文化与血脉更有利于孤儿的成长。但不可否认

的是通过跨国收养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弃婴的出路问题,这对孩子对养父母对

有关国家都是一桩义举。美国人领养中国孩子的原因可能各种各样,但有一点是一

样的,他们不惜花费近两万美元不远万里到中国去,是因为怀有强烈的爱和社会责

任感,希望这些失去家庭的孩子能够茁壮成长,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给了

这些孤独的孩子一个新的家,一个跨越种族的、跨越血缘的、超越原本命运的家。

我相信,这些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女孩一定会在她们的金头发、蓝眼睛

和白皮肤的美国家庭幸福成长。



  说起跨国收养,就不能不提2000年去世的94岁的霍尔特。这个居住在美

国俄勒冈州乡村的老妇人和丈夫哈里都是基督徒。1954年12月,他们在一部

记录片里看到朝鲜战争后孤儿院里收满了失去父母的孩子,十分可怜。当时他们已

经有了6个孩子,仍决定再收养8个朝鲜孤儿。那时人们领养都找肤色和背景接近

的儿童,社会上不鼓励跨国领养,法律上也没有先例。哈里出发到朝鲜去认领孩子

,霍尔特写信给国会议员做工作。两个月后,国会通过了《霍尔特提案》。霍尔特

的行动影响了世界,她有一句名言:所有的孩子都是美丽的,只要有人爱他们。



  中美两国政府对领养儿童一事都非常重视,对被领养的儿童十分关心。美国前

总统克林顿2000年10月签署儿童公民权法规规定,在外国领养的未满18岁

儿童,只要至少父母之一或法定监护人是美国公民,就自动成为美国人。美国国务

院发言人指出,新法大幅精简美国公民在外国出生的子女成为美国公民的程序。法

律生效后克林顿夫妇在白宫东大厅主持了一个儿童领养仪式,祝贺华盛顿特区的3

0名儿童有了新家。总统在这项仪式上表示,政府将采取有效方式协助美国家庭收

养十万名儿童。



  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2002年1月曾在中南海会见了由美国联邦参议员玛

丽·兰德里欧女士和联邦众议员安妮·诺瑟普女士率领的美国国会收养联盟代表团

。江泽民说,中国积极参与有关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同15

个国家建立了跨国收养合作关系。跨国收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希

望两国有关部门和团体加强沟通与合作。1999年4月,中国前国务院总理朱熔

基在美国访问期间来到科罗拉多州,下飞机时,代表美国儿童向朱总理献花的小美

女就是被美国母亲收养的中国弃婴盛悦。朱总理还专程参观了在美华人创办的中国

儿童领养机构“美国国际中华儿童中心”(CCAI)总部并接见了全体员工。中

国前任驻美国大使李肇星和现任大使杨洁篪几乎年年春节在大使馆举行春节联欢活

动,邀请领养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参加,目的是让在美国的中国孩子了解中国文化

,并为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长提供交流的机会。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由中国投资

兴建的“锦绣中华”公园,为北美数万名中国领养儿童设立了“锦绣中华熊猫俱乐

部”,免费为中国领养儿童提供入园年票,有效期至孩子成年十八岁;为孩子们提

供中国文化夏令营等活动,以帮助孩子了解、学习中国文化,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

里健康成长。美国领养中国孩子家庭组织的负责人苏珊·特兰普施说:“我们特别

感谢中国政府,中国使许多美国人组成了美满的家庭。这些被领养的中国孩子为美

中两国发展友好关系建起了一座桥梁。”



  每一个领养中国孤儿的故事就是一个美国母亲伟大母爱的故事。有这样一个故

事在美国流传着:茹丝是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牧师的女儿,父亲曾到台湾的一家教

堂任职,茹丝从小和中国孩子玩在一起,学会一口中国话。茹丝从小听到最多的是

,要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因此,在她21岁那年,她提出要抱养台湾孤儿院一个8

个月的男孩尚文。严重的脑瘫使尚文连头也抬不起来,只能永远地躺在床上。 茹

丝向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母亲叫道:“天哪!要知道你刚21岁,还是学生,

还没结婚呢!”茹丝平静地说:“这些我都考虑过了,我已是成人,我可以打工,

能够养活自己和这个孩子,也能完成我的学业。我是没有结婚,但我要借这孩子寻

找我理想的丈夫。假若有那么一个男人,他不仅爱我,还爱这孩子,那他就是一个

伟大的人,我就嫁给他。若是遇不上这样的人,我又何必要结婚?”父亲对她说:

“做得对,孩子。凡是生命都是宝贵的,不管他是多么小,残疾到何种程度,人们

都应爱护他。”学生茹丝成了一个不会说话也不会动的中国男婴的妈妈,她带着孩

子住进了学校宿舍。同时,为了增添一点儿收入,她开始到一所小学里为残疾孩子

讲课。时间久了,人们都理解了茹丝,都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男生都说茹丝是伟大

而又可爱的女人,可惜都没鼓起爱她的勇气。



  1994年的暑假,茹丝前往天津儿童福利院讲学,见到了刚满1岁的武年。

瘦小的他一动不动地躺着。有人说这孩子是脑瘫,看样子是很难活了。茹丝抱起了

孩子,想救活他,但她知道她没能力再养一个残疾儿。没想到当她放下武年时,这

孩子充满渴望之情的眼睛紧紧地追着她,深深打动了她,也许这就是天意。回美国

后,茹丝开始攒钱,并正式提出了收养武年的申请。这期间,14岁的尚文做了纠

正畸形的脊椎大手术,效果并不理想,他不能弯腰和翻身,夜里睡觉躺累了他就大

叫,茹丝得赶紧过来帮他翻身。然而,这丝毫没动摇茹丝收养武年的决心。茹丝的

真诚感动了人们,收养武年的手续终于办了下来。1998年9月,茹丝带着尚文

再次飞到中国,接走了武年。回到美国后检查发现武年不是脑瘫,而是先天性心脏

病。茹丝花钱为他做了手术后,武年好了。当他的小嘴第一次甜甜地叫妈妈时,茹

丝醉心地笑了。那一刻,细细的皱纹爬上了她光洁的额头。茹丝今年已经39岁了

,仍是单身,美丽的美国姑娘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都给了与她不同种族、不同血

脉的中国孩子。



  就在今年,无论是美国的媒体还是中国的媒体都在传播着一个美国妈妈漂洋过

海为养女寻找救命骨髓的动人故事。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律师琳达与丈夫欧文的3个

孩子都已经成人。在他们30周年结婚纪念日时,这对恩爱夫妇突然萌发了收养一

个孩子,重温爱情之旅的心愿。1998年3月18日,他们从常德社会福利院抱

回了常伴,并为她取名凯丽·玛克纳·威尔斯。那时她只有14个月大,还不会走

路呢。凯丽从此开始了她的幸福生活。5年中,琳达和欧文给了凯丽亲生父母般无

私的爱。在琳达随身携带的一本相册中,贴满了凯丽的生活照:幸福地坐在爸妈怀

中的凯丽俏皮大笑;拎着小桶在自家花园除草的凯丽一本正经;凯丽和妈妈在佛罗

里达海滩兴高采烈地游玩;凯丽担当了姐姐婚礼上最小的捧花女孩。这些照片记录

了凯丽每一步的成长。她简直可爱极了,给全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然而,病魔在这时悄悄地抓住了凯丽。在她亲人给她设立的求助网站(www

.ileegetwells.com)中有她一段自白:“现在我和我的家人住

在新墨西哥州……我得了一种叫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如果没有成功的治疗,我

就会逐渐耗尽血液,然后死去。我开始接受令人痛苦的化疗。我必须非常小心,防

止感染和流血,同时还得担心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我的妈咪和爹爹不停祈祷,希

望治疗有效。我的家人为我建立了这个网站,希望能够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能够

帮助我渡过难关。”为给凯丽治病,琳达夫妇费尽了心思。凯丽每周要去三次医院

,进行检查、输血、化疗,琳达就带凯丽住进了医院附近一个由福利机构提供的公

寓。然而,凯丽的病情还是越来越严重。一不小心,鲜血就顺着她的眼睛、鼻子、

耳朵和嘴一齐往外流。“太可怕了!凯丽实在太可怜了”说到女儿的病,琳达几次

流下眼泪。医生告诉琳达:孩子必须尽快进行骨髓移植才能活下去。



  琳达夫妇查遍了全美国800多万份骨髓血样,却没有一个与凯丽的相匹配。

琳达找到美国的一些报刊杂志,刊登了凯丽寻找骨髓配型的报导。医生告诉她,只

有在中国人中才最有可能找到相匹配的骨髓配型,尤其是她的亲人。琳达于今年2

月12日到北京求助中国红十字会。遗憾的是,经过多方努力,没有找到与凯丽相

匹配的骨髓血样。凯丽的母亲琳达18日在记者会上,呼吁人们帮助自己不幸的养

女:“我来中国,是请求你们能帮助我和我的家庭,救救我们的小女儿。尽管她是

我的女儿,现在在美国,但她也是中国的女儿,她的中文名字叫常伴。”40多家

媒体对此进行了报导,在救助小凯丽这一事件的影响下,大陆共有近万人报名捐献

骨髓,但没有合适的。



  为找到小凯丽亲生父母的线索,琳达一行去了常德市社会福利院,询问小凯丽

当年在福利院的情况。琳达见到小凯丽当年睡过的小床时,她抚摸着床边的铁栏杆

,潸然泪下。然而由于小凯丽是于1997年1月14日被发现遗弃在中国湖南省

昌都市教师进修学院门口的台阶上,当时她才十多天大,要找到她的亲人很是困难

。然而凯丽养母琳达还是从湖南找到了自称是凯丽的生父并带回了他的血样,遗憾

的是骨髓配型与凯丽的骨髓配型仍不相合。



  从中国大陆回来后琳达继续为寻找合适的骨髓配型而奔波,伟大的母爱使她绝

不放弃一切努力。在母亲节之际,琳达联合美国全国骨髓库以及儿童病患者之家,

在美国40 多个城市筹办了一项名为“ 母亲心连心:寻求骨髓运动”,希望吸

引更多为人母亲的妇女及其他人士参与寻觅骨髓测试活动,为等待骨髓移植的女儿

找到合适骨髓,让女儿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伟大的母爱使已确定了领养关系的美国母亲并不因为SARS在中国流行而动

摇来中国领养孩子的决心。领养父母不论是从中国那一个省领养孩子,他们都要把

小孩带到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广东省办理手续,在离境前到广州的美国领事馆接

受健康检查和申请美国签证,因此有很大机会感染到SARS。迄今,确有少数到

中国大陆领养小孩的家庭回美后发现染上SARS。在麻州,一名最近从大陆领养

回来的15个月大女婴,因染上SARS 而需要接受治疗,她的40岁姨妈也受

感染。一名堪萨斯州男子3月领养女儿返美后,也怀疑染上SARS,由上月起被

隔离。这令很多领养父母感到忧虑。中国收养中心为避免人员流动交叉感染SAR

S,保证收养各方的健康和安全。从5月15日起暂停给国外养父养母发出文件。

但已经到了中国的养父养母或者某些已经做好最后旅行安排的人可以继续办理收养

手续。



  一些代办有关手续的美国中介机构希望这些父母推迟行程。但大多数人并未被

SARS吓倒,他们坚持要按时前往中国接孩子。苏珊·胡索(Susan Ro

usso)知悉中国大陆政府终于让她到大陆接走她领养的女儿美亚?罗西(Me

a Rose)时说:“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要领养她,我甚至愿意以性命来交换。

” 马里蓝州的麦吉太太(Edie MeGee)3月份得知SARS在广东省

爆发且疫情有愈演愈烈之势时,仍不顾危险,带上N95口罩和丈夫毅然成行。她

说她的中国女儿出生三天就被遗弃在警察局门口,她一定要把她在孤儿院的女儿尽

快带回家。到广西领到女儿后她开始发烧、咳嗽,返美一周后病情加剧,高烧不退

并呼吸困难,于4月21日住院隔离,并被州卫生厅宣布为该州首位SARS疑似

病例。她的丈夫麦吉先生和中国女儿麦德琳也一同被隔离观察。母亲节的前三天麦

吉太太病好解除了隔离,重获自由和先于她解除隔离的女儿团聚,幸福地度过属于

自己的第一个母亲节。



  领养孤儿,为他们创造舒适的的生活条件、良好的教育环境,并把他们培养成

人,领养者不知要付出多大的心血,而被领养者的命运则发生了巨大改变。按照我

们中国人的观点,我们会认为这些被领养的中国女婴是非常幸运的。当我这个想法

当着一个美国母亲面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时,她深情地望着身边的中国女儿说:“

更幸运的是我,她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



  伟大的母亲,伟大的母爱,感谢这些美国母亲改变了中国女婴的命运。我深深

地为在美国的中国孩子祝福。



作者:陈礼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陈礼铭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00591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