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转载】张清溪谈论中国经济的论文与演讲报导 |
 |
所跟贴 |
【转载】张清溪谈论中国经济的论文与演讲报导 -- Anonymous - (16910 Byte) 2003-8-12 周二, 上午4:52 (625 reads) |
藏獒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清华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研究动态
总字135期
2002年11月11日
***********************************************************
中外经济学家对中国官方经济增长率的评论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 许宪春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基于去年年底发表质疑中国官方经济增长率的文章之后,英国的《经济学家》、《金融时报》和美国的《新闻周刊》、《商业周刊》等西方主流媒体宣传了他的观点。因此,罗斯基的中国经济增长率高估论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国内外都有经济学家撰文对罗斯基的观点进行评论,有的经济学家甚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本文对其中的部分文章进行综述。
一、罗斯基对中国官方经济增长率的评论
托马斯·罗斯基(Thomas G. Rawski)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他于2001年12月在《中国经济评论》(China Economic Review)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中国GDP统计发生了什么?”(What i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论文指出,从1998年开始,中国官方统计明显夸大了经济增长率。1998、1999、2000和2001年,中国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率依次为7.8%、7.1%、8.0%和7.3%,而论文认为,相应年度的经济增长率依次为-2.0% —+2.0%、-2.5%—+2.0%、2.0%—3.0%、3.0%—4.0%,四年累积经济增长率不会超过官方公布数据的三分之一,甚至可能更低。论文从三个方面论证这种观点:
(一)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
论文指出,中国官方数据之间存在许多不一致性。
1、经济增长率数据与能源消耗、就业和消费价格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1997-2000年中国官方公布的累计经济增长率为24.7%,而同期能源消耗累计下降了12.8%。这意味着这三年单位能耗下降了30%,虽然计算机制造业及其他低单位能耗的产业发展很快,但这似乎仍然令人难以相信。论文认为,能源效率的迅速增长不是中国经济的特征。论文详细列举了1998、1999、2000和2001年中国官方公布的GDP、能源使用、城市就业和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资料:
表1:中国官方公布的GDP、能源使用、城市就业和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
1998
1999
2000
2001
1998-2001
GDP
7.8
7.1
8.0
7.3[1]
33.8
能源使用
-6.4
-7.8
1.1
1.1
-5.5
城市就业
2.3
1.6
1.2
1.2
0.8
消费价格指数
-0.8
-1.4
0.4
-0.5
-2.3
注:资料来源:Thomas G.Rawski: What i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论文还列举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亚洲国家和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某些时期的官方经济增长率以及能源消耗、就业和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数据:
论文指出,在每一种情况下,包括中国本身过去10年的经历,实际GDP增长率与能源使用的增加、较高的就业率和消费价格的上升都是一致的。因此,从国际比较和自身历史比较来看,中国近些年的经济增长率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表2:几个亚洲国家和地区GDP、能源消耗、就业和消费价格指数累计增长率
日本
台湾
韩国
中国
中国
1957-1961
1967-1971
1977-1981
1987-1991
1997-2001
实际GDP
52.8
49.7
21.6
31.8
34.5
能源消耗
40.1
85.2
33.6
19.8
-5.5
就业
4.6
17.0
9.4
23.2
0.8
消费价格
10.6
20.6
111.7
46.6
-2.3
注:资料来源:Thomas G.Rawski: What i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2、生产数据之间以及生产数据与投资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1998年,水灾是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但除一个省之外,所有省的农业产出都是增加的;9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只有14种产品获得两位数增长,53种产品实物产量下降,工业生产却上升了10.75%;钢材消耗和水泥产出增长不到5%,投资却猛增13.9%。
3、消费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除2000年外,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比住户调查中的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快得多。两者之间的差距太大,每年约1%的人口增长率解释不了这种差距。
4、消费数据与收入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比住户收入的增长快得多,这意味着平均消费倾向在上升。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率呈下降的趋势。
(二)来自中文评论文章的信息
论文摘引了几篇评论中国官方统计数据的中文文章的观点,并声称,大量的中文评论文章令人不容置疑:在整个商业社会和各级政府,经济发展指标的虚报浮夸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论文似乎是以中文评论文章为依据,指出,从1998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抛弃了省级经济增长数据;虽然国家统计局近些年努力创造跨越地方和省级政府的统计网络,但它不具备在正常的信息渠道以外搜集数据的能力。
论文还举例说明中国经济学家在讨论经济政策时经常忽略官方经济增长率数据。
(三)经济增长率的上限
论文认为,对于那些与作者同样对官方数据感到困苦的读者来说,近期的经济趋势分析必须从探索替换官方数据开始。论文也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的规模及其多样性,这种努力具有难以克服的障碍。不过,论文指出,中国的民航业提供了重新确定中国近些年经济增长的起点。
论文认为,航空旅行对高收入旅客有吸引力。收入的不平衡性的上升是90年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富裕的航空旅客的收入增长肯定快于平均收入水平的增长。1998年,激烈的价格战大幅度地削减了机票的价格。航空公司对国内航线的旅客提供了30-40%的折扣。随着旅客收入的上升和机票价格的下跌,客流量的增长将比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快得多,而它们分别是国民总收入和国民总支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然而1997和1998年的数据表明,国内航线的旅客周转量仅增长2.2%,全部航线共增长3.4%。
论文认为,在GDP的结构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基本的需求和消费情况表明,2.2%是1998年全部经济增长的上限。能源使用的下降、工业中许多行业产出的减少、大量工人下岗、生产能力的普遍过剩、库存积压,以及水灾的影响,这一结果似乎比官方7.8%的增长率更合理。实际结果可能更低,也许是负增长。
论文认为,1998年以后,过剩的供给、价格下降的压力、接近零的就业增长、生产能力的普遍过剩、存货的增加、大量的闲置的银行存款等方面情况的持续表明,实际经济增长仍保持在远低于7%的水平。
罗斯基指出,他关于中国近些年GDP的估计不是严格地建立在经验数据基础上的,但是,与官方数据不同,他估计的数据与官方就业、价格和能源消耗的变化数据是一致的。
二、任若恩对罗斯基观点的评论
任若恩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他所做的关于中国经济国际比较研究的结果得到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认可。他主要针对罗斯基的上述论文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2]。文章认为,罗斯基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合适的,因而他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置信度”的推算缺乏置信度。
针对罗斯基依据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对中国经济增长率数据的质疑,任若恩考察了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增长与能源增长数据之间的关系。他发现,这些国家都曾经出现过经济增长与能源增长数据不同步的现象:
德国1989-1992年连续4年能源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至少低4个百分点。4年间经济累计增长12个百分点,能源却下降了7个百分点。1981和1999年能源增长率也比经济增长率低4个多百分点。
英国1973、1975、1983、1988、1995年的能源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至少低4个百分点,1980和1997年甚至低6个百分点。
美国1980、1981、1983和1990年的能源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至少低4个百分点。
日本1978、1980和1985年的能源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低4个百分点,1981年甚至低6个百分点。
韩国1981年能源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低7个多百分点。而某些年度情况恰好相反,例如1977、1979、1981、1990和1992年,能源增长率都远高于经济增长率,其中1979年高出9个百分点。任若恩指出,如果因为能源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就认为经济增长率数据可能出现高估,那么当能源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时,就可以怀疑经济增长率数据出现低估。
针对罗斯基把国内航空客运周转量增长率确定为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上限的做法,任若恩将1983-200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国内航空客运周转量增长率进行了比较。结果是:大多数年度,后者大大高于前者,但也有些年度,后者低于前者。任若恩教授反问罗斯基教授,如果1998年的国内航空客运周转量增长率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率的上限,那么2000年国内航空客运周转量增长率20.07%[3]是否也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率的上限呢?
在对估计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对罗斯基所采用的方法进行认真评论之后,任若恩认为,罗斯基所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化,过于草率,大失科研水准。
三、克莱茵对中国官方经济增长率的评论
劳伦斯·克莱茵(Lawrence R. Klein)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著名计量经济学家,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针对那些认为中国过高估计经济增长率的各种批评,克莱茵教授与奥兹马库(S. Ozmucur)教授合作撰写了一篇论文:《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估计》(The Esti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为了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中国的GDP,并利用独立的信息检验中国GDP估计的一致性,论文收集了以下15个变量:
电力(千瓦时)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煤炭(吨) 粮食产量(吨)
原油(吨) 出口(美元不变价)
钢产量(吨) 进口(美元不变价)
货运(吨公里) 政府支出(经过价格缩减)
民航运输(吨公里) 实际工资
长途电话(次数) 通货膨胀率(消费价格指数)
畜产品(吨)
这些变量概括了能源、交通、通讯、劳动力、农业、贸易、公共部门、工资、通货膨胀情况。利用1980-2000年年度数据,论文对这15个指标进行了主成分估计。论文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没有一种单独的经济活动能够解释像现代经济这么复杂的情况,尤其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经济。论文指出,概括地说,主成分反映了从不同资料来源相当独立地收集的15个指标的变动,这15个指标对中国经济来说中有广泛代表性。这些有概括意义的指标,即主成分的变动与中国官方估计的实际GDP的变动是一致的。
论文指出,这并不是说,我们证明中国官方计算的GDP是正确的。没有人知道正确的估计值是多少;只是表明,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不同的结果。这是世界通行的事实。
四、拉迪对中国官方经济增长率的评论
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 Lardy)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他于今年6月14日在香港出版的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经济将持续增长》(China Will Keep on Growing)。
在这篇文章中,针对中国经济在过去四年已经严重衰退,其增长率根本不是中国官方发布的7%以上的说法,拉迪列举了两个经济指标,一个是进口额,另一个是财政收入。中国官方数据表明,1997-2001年,进口额增长了70%,财政收入增长了90%。拉迪认为,进口额不可能被夸大,因为负责贸易统计的海关必须向财政部缴纳进口关税。尽管在这一时期降低关税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但这种下降比较适中,由此导致进口额的增加不会超过1/5。由于目前中国的货值与1997年基本一样,其余部分进口额增长似乎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拉迪认为,财政收入也不可能被夸大,因为政府处于日益增加的社会资金需求的巨大压力之下,包括失业补贴、国企下岗工人退职金、缓解环境恶化和为军事现代化提供资金,等等。拉迪说,对所有国家来说,在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的情况下,由于企业利润减少,个人收入和消费停滞,税收的增长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更加放慢。中国经济增长在过去的四年里严重衰退与税收如此强劲增长是难以吻合的。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中国问题专家诺敦说,拉迪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其他人用能源消耗降低、失业率上升等因素來说明中国经济并沒有获得快速增长的观点一时还很难被完全驳倒。不过诺敦教授相信,等到争论结束的时候,人们会看到中国经济的确在强劲增长。诺敦教授说:“我认为当尘埃落定、当我们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之后,我们会很清楚地看到中国实际的经济增长率会非常接近並不完美的官方数据,而不会接近有些人所说的那些很低的增长数据。”
五、罗斯基的论文存在的问题
除了上述经济学家指出的之外,罗斯基的论文还存在许多其他方面问题,这里例举一二。
1、在批评中国官方经济增长率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同时,罗斯基的论文本身却存在着许多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方面。例如,该文指出,从1998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抛弃了省级经济增长数据。这种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中国自从1985年开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起,就采取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方法制度,地区与国家分级核算的方式,即国家统计局计算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计算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从来就不是省级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汇总。所以,省级经济增长率与全国经济增长率始终都不相等,1998年之前,曾经有一些年度,省级经济增长率与全国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差距比1998年以后还大。所以不存在国家统计局抛弃省级经济增长数据的问题。
该文还指出,虽然国家统计局近些年努力创造跨越地方和省级政府的统计网络,但它不具备在正常的信息渠道以外搜集数据的能力。这种说法也与实际情况不符。国家统计局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创建了三支直属调查队伍: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和企业调查队。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分布在857个县,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分布在226个城市,企业调查队分布在210个城市。农产品产量统计、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城乡居民住户收支调查、价格调查、规模以下工业调查等许多重要的统计调查都是由这三支直属调查队伍开展的。
2、在批评中国官方统计数据存在矛盾的同时,罗斯基的论文本身却存在着许多矛盾。例如,罗斯基以国内航线的民航客运周转量的增长率为依据确定中国1998年经济增长率的上限为2%,但是,2000年国内航线的民航客运周转量的增长率为13.2%,他却认为中国2000年的经济增长率在2%到3%之间,从而上限仅为3%。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参考文献
[1] Rawski, T.G.(2001). What i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ume 12,347-354.
[2] Rawski, T.G.(2002).How Fast is China’s Economy Really Growing? 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3] How Cooked Are the Books? The Economist, March 16,2002.
[4] Balfour,F.(2002). How Much is China Cooking Its Numbers? Business Week, Asian Edition, April 8,2002.
[5] Liu, M.(2002). Why China Cooks the Books? Newsweek International, April 1 Issue.
[6] 任若恩(2002):中国GDP统计水分有多大——评两个估计中国GDP数据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1期。
[7] Klein L.R. and Ozmucur S. (2002). The esti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8] Lardy, N.R. (2002). China will keep on growing,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14.
作者: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
地址:北京市 西城区 三里河 月坛南街75号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