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既然茉姐还在谈鲁迅,那么请再听我的几句罗索。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既然茉姐还在谈鲁迅,那么请再听我的几句罗索。
所跟贴
鲁迅几乎是白话文小说的开山鼻祖?倒是头一次听说。
--
Anonymous
- (234 Byte) 2003-8-07 周四, 下午5:58
(366 reads)
古迷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385 reads)
时间:
2003-8-07 周四, 下午6:16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
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
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
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 《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
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
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 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
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
益贵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敻绝
千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
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
末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
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求此弊,
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
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宗元明有唐宗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
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
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
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
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荀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
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
山之“写实”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
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
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
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
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
然施耐庵之《水浒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京
》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
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
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
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见《国会开幕词》,
有云:“于铄国会,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一证也。更
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以
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别而已,而皆为文学下乘。即
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赝品”而已,文学云乎哉!昨
日陈伯严先声一诗云:
涛园钞杜句,半岁禿千毫。
所得都成泪,相过问奏刀。
万灵噤不下,此老仰弥高。
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骚。
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诗人”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于
以“半岁禿千毫”之工夫作千古人的钞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
若能洒脱此种奴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则决不致如此失败
矣。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
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
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浒》,《
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
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
知所从事矣。
三曰须讲文法
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
骈文律诗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此殊未易言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曰“寒灰”,“无生”,
“死灰”;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
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
乎?其流弊所至,遂养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
之音,感喟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
呻吟也。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
惟愿今之文学作费舒特(Fichte),作玛志尼(Mazzini ),而不愿其为贾
生,王粲,屈原,谢皋羽也。其不能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而徒为妇
人醇酒丧气失意之诗文者,尤卑卑不足道矣!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
言烂调,“蹉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
“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
“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憎
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
吾友胡先骕生先一词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
宵几度?么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衾”,
“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
“丁字帘”,“么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
豆”,其居室尤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
见繁霜之“飞舞”耶?
吾所谓务去烂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
身阅历之物,一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
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用烂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
六曰不用典
吾所主张八事之中,惟此一条最受朋友攻击,盖以此条最易误会也。吾
友江亢虎来书曰:
所谓典者,亦有广狭二义。饾饤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故事
而屏之,则非惟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字最妙之意味,
在用字简而涵义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不用典不特不可作诗,并不可写信,
且不可演说。来函满纸“旧雨”,“虛怀”,“治头治脚”,“舍本逐末”,
“洪水猛兽”,“发聋振聩”,“负弩先驱”,“心悦诚服”,“词坛”,
“退避三舍”,“滔天”,“利器”,“铁证”,……皆典也。试尽抉而去
之,代以俚语俚字,将成何说话?其用字之繁简,犹其细焉。恐一易他词,
虽加倍蓗而涵义仍终不能如是恰到好处,奈何?……
此论甚中肯要。今依江君之言,分典为广狭二义,分论之如下:
(一)广义之典非吾所谓典也。广义之典约有五种:
(甲)古人所谓譬喻,其取譬之事物,含有普通意义,不以时代而失其
效用者,今人亦可用之。如古人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今人虽不读书
者,亦知用“自相矛盾”之喻,然不可谓为用典也。上文所举例中之“治头
治脚”,“洪水猛兽”,“发聋振聩”,……皆此类也。盖设譬取喻,贵能
切当;若能切当,固无古今之别也。若“负弩先驱”,“退避三舍”之类,
在今日已非通行之事物,在文人相与之间,或可用之,然则以不用为上。如
言“退避”,千里亦可,百里亦可,不必定用“三舍”之典也。
(乙)成语 成语者,合字成辞,别为意义。其习见之句,通行已久,
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铸“成语”,亦无不可也。“利器”,“虛怀”,
“舍本逐末”,……皆属此类。此非“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丙)引史事 引史事与今所论议之事相比较,不可谓为用典也。如老
杜诗云,“未闻殷周衰,中自诛褒妲”,此非用典也。近人诗云:“所以曹
孟德,犹以汉相终”,此亦非用典也。
(丁)引古人作比 此亦非用典也。杜诗云,“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
军”,此乃以古人比今人,非用典也。又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
失萧曹”,此亦非用典也。
(戊)引古人之语 此亦非用典也。吾尝有句云,“我闻古人言,艰难
惟一死。”又云,“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语未必是。”此乃引语,非用
典也。
以上五种为广义之典,其实非吾所谓典也。若此者可用可不用。
(二)狭义之典,吾所主张不用者也。吾所谓用“典”者,谓文人词客
不能自己铸词造句以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
故事陈言以代之,以图含混过去,是谓“用典”。上所述广义之典,除戊条
外,皆为取譬比方之辞。但以彼喻此,而非以彼代此也。狭义之用典,则全
为以典代言,自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言之耳。此吾所谓用典与非用典之
别也。狭义之典亦有工拙之别,其工者偶一用之,未为不可,其拙者则当痛
绝之。
(子)用典之工者 此江君所谓用字简而涵义多者也。客中无书不能多
举其例,但杂举一二,以实吾言:
(1 )东坡所藏“仇池石”,王晋卿以诗借观,意在于夺。东坡不敢不
借,先以诗寄之,有句云,“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传观慎勿许,间道
归应速。”此用蔺相如返璧之典,何其工切也!
(2 )东坡又有“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诗云,“岂意青
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此虽工已近于纤巧矣。
(3 )吾十年前尝有《读〈十字军英雄记〉》一诗云:“岂有酖人羊叔
子?焉知微服赵主父?十字军真儿戏耳,独此两人可千古。”以两典包尽全
书,当时颇沾沾自喜,其实此种诗,尽可不作也。
(4 )江亢虎代华侨诔陈英士文有“未悬太白,先坏长城。世无锄麑,
乃戕赵卿」四句,余极喜之。所用赵宣子一典,甚工切也。
(5 )王国维咏史诗,有“虎狼在堂室,徙戎复何补?神州遂陆沉,百
年委榛莽。寄语桓元子,莫罪王夷甫。”此亦可谓使事之工者矣。
上述诸例,皆以典代言,其妙处,终在不失设譬比方之原意;惟为文体
所限,故譬喻变而为称代耳。用典之弊,在于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若
反客为主,使读者迷于使事用典之繁,而转忘其所为设譬之事物,则为拙矣。
古人虽作百韵长诗,其所用典不出一二事而已(《北征》与白香山《悟真寺
诗》皆不用一典)。今人作长律则非典不能下笔矣。尝见一诗八十四韵,而
用典至百余事,宜其不能工也。
(丑)用典之拙者 用典之拙者,大抵皆懒惰之人,不知造词,故以此
为躲懒藏拙之计。惟其不能造词,故亦不能用典也。总计拙典亦有数类:
(1 )比例泛而不切,可作几种解释,无确定之根据。今取王渔洋《秋
柳》一章证之: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瑯琊大道王。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此诗中所用诸典无不可作几样说法者。
(2 )僻典使人不解。夫文学所以达意抒情也。若必求人人能读五车之
书,然后能通其文,则此种文可不作矣。
(3 )刻削古典成语,不合文法。“指兄弟以孔怀,称在位以曾是”
(章太炎语),是其例也。今人言“为人作嫁”亦不通。
(4 )用典而失其原意。如某君写山高与天接之状,而曰“西接杞天倾”
是也。
(5 )古事之实有所指,不可移用者,今往乱用作普通事实。如古人灞
桥折柳,以送行者,本是一种特别土风。阳关渭城为何物,亦皆言“阳关三
叠”,“渭城离歌”。又如张翰因秋风起而思故乡之莼羮鲈脍,今则虽非吴
人,不知莼鲈为何味者,亦皆自称有“莼鲈之思”。此则不仅懒不可救,直
是自欺欺人耳!
凡此种种,皆文人之下下工夫,一受其毒,便不可救。此吾所以有“不
用典”之说也。
七曰不讲对仗
排偶乃人类言语之一种特性,故虽古代文字,如老子孔子之文,亦间有
骈句。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三排句也。“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
皆排句也。然此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尤未有定其字之多
寡,声之平仄,词之虛实者也。至于后世文学末流,言之无物,乃以文胜;
文胜之极,而骈文律诗兴焉,而长律兴焉。骈文律诗之中非无佳作,然佳作
终鲜。所以然者何?岂不以其束缚人之自由过甚之故耶?(长律之中,上下
古今,无一首佳作可言也。)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当“先立乎其大者”,不
当枉废有用之精力于微细纤巧之末。此吾所以有废骈废律之说也。即不能废
此两者,亦但当视为文学末技而已,非讲求之急务也。
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趼人,
皆文学正宗,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闻此言而却走者矣。
八曰不避俗语俗字
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趼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语”之
论也。(参看上文第二条下。)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矣。自佛书之输入,译
者以文言文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其后佛氏讲义
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者,是为语录体之原始。及未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
体遂成讲学正体。(明人因之。)当是时,白话已久入韵文,观唐宋人白话
之诗词可见也。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异族之下,三百余年矣(辽金元)。
此三百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文则有《水浒》,《西游》,
《三国》……之类,戏曲则尤不可胜计(关汉卿诸人,人各著剧数十种之多。
吾国文人著作之富,未有过于此时者也)。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文学当
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多,此可无疑也。当是时,
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势不受阻遏,则
中国几有一“活文学”出现,而但丁路得之伟业,(欧洲中古时,各国皆有
俚语,而以拉丁文为文言,凡著作书籍皆用之,如吾国之以文言著书也。其
后意大利有但丁(Dante )诸文豪,始以其国俚语著作。诸国踵兴,国语亦
代起。路得(Luther)创新教始以德文译《旧约》,《新约》,遂开德文学
之先。英法诸国亦复如是。今世通用之英文《新旧约》乃1611年译本,距今
才三百年耳。故今日欧洲诸国之文学,在当日皆为俚语。迨诸文豪兴,始以
“活文学”代拉丁之死文学;有活文学而后有言文合一之国语也。)几发生
于神州。不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士,而当时文人如“何
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古为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遂中道
夭折矣。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
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此“断言”乃自作者言之,赞成此
说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
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如“于铄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二十世
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水
浒》,《西游》文字也。
结论
上述八事,乃吾年来研思此一大问题之结果。远在异国,既无读书之暇
晷,又不得就国中先生长者质疑问难,其所主张容有骄枉过正之处。然此八
事皆文学上根本问题,一一有研究价值。故草成此论,以为海内外留心此问
题者作一草案。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民国六年一月。
(《胡适文存》一集卷一)(1917年1月)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00097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