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和解与消亡:破译胡适的精神密码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和解与消亡:破译胡适的精神密码   
鸦鸦黑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和解与消亡:破译胡适的精神密码 (372 reads)      时间: 2003-8-04 周一, 下午10:30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和解与消亡:破译胡适的精神密码





中国的士大夫向来有双重性格。一边要匡正世风,一边是花酒群姬。或可以美其名曰为精进为儒者,隐逸为黄老,其实不过是社会与族群规范的势力太大,外在人格和内在人格无法统一,只好分裂。胡适一生公私生活都无懈可击,被称为表里如一的君子,又兼收西学国学之长,直是人品和学问上的典范。胡适自鸣得意处,是为国学引入了西洋科学方法,为传统中国介绍来了现代生活。我却总对太圆满的事物起疑,粗浅考据一下胡适之,乃有一个猜想:胡适一生最大的失败,恰恰在于他人格上的圆满”,在于他以“只解决问题,不回溯源头”的实验哲学,完美地解决了他与传统中国的分歧,从而消融了他人格上的分裂,也消融了他学术生涯中可能会产生的思想价值。





胡适所受的教育,从如何“做个象父亲一样的人”开始。自其五岁始,其寡母每天天不亮则推他起身,“为缕述先君道德事业,言:‘我一生只知有此一个完全的人,汝将来做人总要学尔老子。’天明则令适着衣上早学,如是九年如一日”[1]。 五岁的胡适与其二十三岁的寡母冯氏身处复杂的大家庭环境中。其三个同父异母的兄长已成年娶亲,不曾读书,掌控着家中财源,诸子诸妇对冯氏并不怎么恭敬,以至于她要常常闭户饮泣。母子二人的处境,不是不危险的。冯氏立身的策略有二:一是隐忍和克己;二是以先夫遗言为盾牌,令胡适读书。因此,读书对于胡适,首先是以一身承家族的斯文一脉,其次关系到母子二人的生存,是为胡适安身立命之本。 美国学者JON以胡适为例,分析过传统中国社会中个体与群体是如何互动的。他提到,中国家庭对小孩子的教育,可以统称为“做人”。“做人”的最高目标,是为了光宗耀祖。个体的精神坐标从一开始就是由其所在族群的规范来定义的[2]。做人不能丢脸,“脸”是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出轨的精神底线;做人不能忘本,“本”是个人思想发展的界碑。





胡适学在海外,埋骨异邦,著述驳杂,纵论古今,而其个人精神发展中特出的一点,是从未敢“忘本”。他倡导白话文运动,要文学改良,不忘古代文学之本,而只是文学要与时俱进耳;他考据国学与小说,不是忘本批判国故,只为示范进一步研究国故的方法。他自云治学唯一的目的是注重学术思想的方法。方法论是从一岸到另一岸的桥梁,胡适则以毕生的学术努力搭建从国故到新知的桥梁。胡适终身恪守杜威的实验哲学,不但因为杜威是其恩师,也是因为弃绝抽象思辩的杜威哲学,既不动摇中国文化根本,又似乎是能够医治社会弊端的温补良药。



胡适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多提点问题,少谈点主义”。此信念从其恩师杜威先生的实验哲学中化来,与其依托执政党、致力进行社会改良的立身之本相符,又在与左翼激进人士(蓝志先、李大钊)的论辩中得到扩展和丰富。





杜威的实验哲学放弃了欧洲哲学自康德以来反思和重新构建认识论的努力,从本质上来说是关于学术生活的伦理学,是考察个体和社群生活的方法论。杜威以个体经验为探索的原点,以对未来的关注为研究的基准,以对个体奋斗的乐观态度为研究的基调,这正是美国知识界自18世纪以来试图走出欧洲思想阴影的的一贯路径。杜威虽然在当时被诟病为"对真正的哲学严密性和真正哲学问题一无所知的老好人。",可是近年来却得到重新评价,被认为是美国民主传统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徐贲论杜威时,指出:杜威认为具有民主权利的个体是同实行民主理念的群体制度同步构建的。而在美国,这种同步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和环境的一种历史性的"幸运巧合"。[3]





的确,民主在美国是一个技术问题,而非如何消解传统专制势力的思想问题。正如SCHUDSON在谈美国公众生活史时所阐述的,美国的开国领袖们考虑的是如何立宪,如何建立代议制度;民间力量所致力的,是如何修宪,如何争取少数族群的投票权,如何构建监督机制和反对党。[4]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政治生活史,是美国民主政治生活的出发点。它虽然也有封闭的、等级森严的一面,但这一面对民主的发展不构成强大的牵制和阻碍,而且随着19世纪始教育的普及、传媒力量的发展、政治的平民化而逐渐隐没。 民主在美国,是不断被扩充、被丰富的制度和习俗,是个体自觉的、由无数民间小群体发动、而使全社会潜移默化的进程。







从美国独特的政治、社会、思想环境中生发出来的杜威哲学是否能够同样促进中国的社会改良和政治建设?在七十年后来看,这个问题自然比当时清楚。中国文化积淀的过程,是一个把政治黑暗与人性萧条转化为暴力哲学、奴才哲学、蚁民哲学和退隐哲学的过程。任何真正向现代性迈进的努力,不可能不与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中的这些暗礁碰撞,抵触;而任何真正推动社会改进的努力,不可能不清算这一强大的文化传统,不可能不与其决裂。





胡适去国七年,对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的巨大差距的感知却来得浮,来得窄。他的《归国杂感》中感慨家乡的老人何以学英文那么蠢,学扑克牌却神速得很,感慨乡村小学开音乐课,放着乡间的笛子手不请,却花大钱买架风琴!他也感慨书店里学术书太少,英文书太旧,感慨中国人时间不值钱。原来“中国是前进了几步,又退后了几步,等着我们回去认旧相识呢。”[5]。不过是抱憾中国摩登得不到位,进步得不够快。





这种居高临下而全无所见的绅士眼光,大概因为他在美、在中国所接触到、关注到的社会生活都只限于某个特定阶层。当然,被传统文化养育大的胡适,和吸收了民主空气的胡适之间,出现了某种分裂。近代知识分子的苦恼,常常来自自身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分裂。而对传统势力的洞察力越透彻,无力感也就越强,苦恼也就越大。胡适主张中的一派光明和轻松是个异数。因为胡从未没有把传统纳入他的批判范畴。实验哲学认为清算传统没有意义,重要的是研究当下事物对未来的影响。胡适坚信,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实验哲学,是使传统中国演进到现代中国又不伤筋动骨的良方。





蓝志先在反驳“少谈主义”说指出:没有主观的反省,就不可能提出真正的问题。专制君主制度,家族制度,在中国几千年来并不构成问题,可是移到西方立即成为大问题,就是一例。而如果问题太大,关系到的人太多而均不能反省,则必须先鼓吹这问题的意义,其后才谈得到解决的方法[6]。胡适则回击曰:问题总是在主义之先,如果法国革命,是先有社会上的民不聊生,再有学者反省,提出自由平等。而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是具体的,比如废王室、废贵族制度,等等。他还认为:问题的范围越大,里面具体的小问题越多,越不能靠几个抽象名词敷衍过去……必须把范围缩小,析成一个个具体的、简单问题,然后可以做研究的工夫[7]。







根据胡适的方法论,传统文化的阴魂被抽离于社会问题之外了。胡适虽然声称考察问题所在语境是第一要物,可是他恰恰把中国问题从其历史语境中抽出。中国问题被肢解成为地方的,行业的,性别的,教育的,等等当下的问题。而在肢解的过程中,反对派的问题,就演变为执政党的问题,颠覆性的问题,就演变为管理性的问题。而对整个社会现状的质问,就被架空、被风干了。胡适的“问题”,是失去批判立场的问题,是缺乏历史维度的问题,是没有思想质量的问题。







在对“问题和主义”的深入思索中,现代胡适与传统胡适和解了,打通了中学西学经脉的、人品圆融,学问通达的胡适,与中国社会和解了。与其说是胡适的本意是要与传统势力和解,不如说是他的方法论中无力包容对传统势力的批判,循序渐进的改良,就是持续稳定的敲腿捶背,而特别为传统势力所欢迎。这一类自拔批判锋芒,强调渐进胜于不进,倾向把社会问题做技术性问题处理的主张,一直是中国乐于、勇于接纳的建议和批评。可是,胡适的药方不能救中国,也不能救国民党,并不是因为火候未足药力未到,而是因为他对中国传统和现实的误读,以及对杜威实验哲学的误用。





历史上存在两个胡适,一个是左右逢源,学界政坛两得意的胡适,一个是毕生未有一本完整的专著,没有在任何重大的社会问题上发表过重要意见的胡适。胡适不敢、也不愿与传统中国决裂,乃是因为传统与体制是其最主要的精神资源、学术资源和政治资源。他终其一生未走出一个士大夫的精神领地。胡适的和解和圆融,却正好映出鲁迅的仇恨与决绝。鲁迅作为个人的完整,在对传统和现实的撕咬中碎裂了。他的不要脸,他的忘恩负义,他的不肯遗忘,他的向空乱吠,都坐实为对传统的决裂和背叛。在向传统和体制宣战的队伍中,再没有人能取代鲁迅的领军人地位。





























注释

1 胡适,(1929),“先母行状”, 《胡适文存》第一集,远东图书公司,1938,pp.787



2 Jon, L. Sarri, (1982), “breaking the hold of tradition: the self-group interface in transitional China” in Greenblatt et al.ed Social interaction in Chinese society, pp 28-66



3 徐贲,(2002)“民主社群和公共知识分子:五十年后说杜威”, 世纪中国,2003年07月23日



4 Schudson, Michael (1998), the Good citizen: a History of American civic lif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胡适,(1925),“归国杂感”, 《胡适文存》第一集,远东图书公司,1938,Pp.623



6 蓝志先 (1927)“问题与主义”, 《胡适文存》第一集,远东图书公司,1938,Pp.374



7胡适,(1927),“三论问题和主义”, 《胡适文存》第一集,远东图书公司,1938,Pp.368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02193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