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把我跟平正贴的讨论剥削概念定义的贴子提上来: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把我跟平正贴的讨论剥削概念定义的贴子提上来:   
灵山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把我跟平正贴的讨论剥削概念定义的贴子提上来: (520 reads)      时间: 2003-7-22 周二, 下午9:56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所跟帖: 平正 : 再插一句嘴答灵山 7/11/2003 12:50:42 PM



--------------------------------------------------------------------------------





作者: 灵山 谢谢答复,其实对概念比你想象的可能要理解多一点,Smile) 7/11/2003 13:25 [Click:10]





边际分析是用来确定市场均衡点的,与剥削本身无干。所以要讨论剥削,当然是每个工人的劳动收益(用平均劳动收益--其实就是劳动收益曲线,非边际劳动收益曲线,在均衡点的值表示)与每个工人的平均工资(即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均衡点的工资率)之间的差值表示。



厂商均衡点的边际劳动收益值不过是最后一个雇佣的劳动力的劳动收益值而已(若等于最后一个雇佣的劳动力的边际劳动花费,即边际劳动花费曲线与边际劳动收益曲线的交点,即确定厂商雇佣规模),和其他劳动力的劳动收益是不一样的。以yqy先生定义的wage exploitation(即边际劳动收益率与平均劳动工资差值)来衡量有无剥削,似乎不大妥当。这个理解对否? 请批判。



这只是分析’新古典‘剥削概念本身,与是否‘另一个原因则是,如果将工资定为平均劳动收益,则意味着要求厂商以高于所得回报的成本去雇用其中一部分工人’无干。



---------------------------------------

作者: 平正 再插一句嘴答灵山



在工会垄断劳动力供给的情况下,厂商之所以仍然能得到超额利润是因为厂商对产品市场有垄断力,这时产品的价格高于它的边际成本,而利润的来源和labor exploitation无关。您当然可以认为这是厂商对顾客的“剥削”,但这其实是厂商和顾客按某种方式分享市场交易所产生的surplus。(事实上这是产品的市场价格仍然低于绝大多数顾客愿意接受的“保留价格”。)



与此相似,在决定labor exploitation是否存在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将工人的边际劳动收益(而非平均劳动收益)和工资比较。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在工资恰好等于边际劳动收益时,不但厂商可获得surplus,绝大部分工人也获得surplus -- 他们得到的报酬比他们的“保留工资”要高。另一个原因则是,如果将工资定为平均劳动收益,则意味着要求厂商以高于所得回报的成本去雇用其中一部分工人,这当然是不切实际的。



看来,您对这些概念感到难以理解的根本原因是始终迷信有独立于人的偏好而存在的“劳动价值论”。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3247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