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新观察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帝国主义分子小传:中国海关先驱赫德(1)
送交者: 猪头书生
顺手随写几个和中国现代进程密不可分的"帝国主义分子"小
传,以供批判.清朝和外强碰撞后,谁对中国的现代转型要大些?
有些洋人的作用,当时在西方人那里可能被夸大了,他们本人
也免不了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到了当代,这些人却被有意丑化
乃至淡化了.闲话少说,且为之扬名.
************************************************
北京台基厂大街附近有个胡同,叫"台基长头条",也许已经
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条路过去叫"赫德路".
如今路牌不知何处去,北京只遗海关楼,但是海关大楼里可是
绝不会有他的塑像的.
赫德九泉之下,倒是不会吃惊的.这种结局,其实他生前已经
预料到了.
赫德ROBERT HART,1835年出生在爱尔兰一个小镇,家境贫
寒,自幼苦读,15岁靠奖学金进了贝尔法斯特大学,毕业后
不甘再回到穷乡僻壤帮着老爹酿酒维生,继续留在学校攻
读研究生,主修现代语言.不久终于等来了机会.
英国外交部驻华领事处招募人员,学校有一个推荐名额,
本来有三十多人报名,应该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但是校方
认为赫德品学兼优,直接就把他报给了外交部.
赫德踏上陌生的土地的时候,只有19岁.对囊中没有分文,
只有胸中无数雄心的他来说,这是人生的一大赌博.
赫德先到香港再入宁波,一开始学习中文,然后在英领事
馆担任翻译,渐渐熟悉了贸易并且和大清地方官套上了关
系.1858年又调往广州.在那里有开始了人生的新转机.
中国人升官发财,往往要遇上"贵人"相助.赫德也遇到一
位贵人,他就是伦顿人李泰国H N LAY.幼年丧父的李泰国
比赫德大三岁,也是在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十几岁就飘洋
过海来到中国.从学生做到翻译和副领事.等赫德给李泰
国写信的时候,李泰国只有二十来岁,却已经是堂堂上海
海关的负责人了.
如果说赫德后来一手奠定了中国现代海关基业的话,他
还算不上是创始人.以梁山泊做比喻,他是宋江.而那个
王伦或者晁盖,就是李泰国.
1850年代中,上海闹起了小刀会,英法美把大清的海关
接管过来,代缴关税.虽说是大权旁落夷人,但是大清
官员没想到的是,洋人交上来的税款,居然比自己人管
理的时候要多,什么回扣和火耗等的陋规,减少了许多,
朝廷拿到手的银子增加了.不过,夷人擅自设关,毕竟
不美.后来三国海关委员会有人事变动时,大清要求
任命自己信任的英国夷李泰国.不久李泰国就成了
中国朝廷的雇员,管理上海海关大权.照大清看来,
此人狡狤干练而有贪财,有银两可以收买,洋为中用,
以夷治夷.
风华正茂的李泰国因办上海海关有功,1859年又被请
去主持广州海关.和李泰国搭上关系的赫德,在同年
辞去英国外交部的职务,担任广州海关的二把手.
一个爱儿兰小地方的苦孩子,从此青云直上.
当时中国陷入内战,为了剿灭太平军,大清急需海
关纳来的银子,而且在太平军威胁上海和长江流域
之际,由洋人来管理海关,也可以保住这块肥肉不至于
被太平军给抢了去.
两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他乡异地谋取功名,自然
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他们都很干练,办起事来也很有
效率,而且凭公执法,不因给中国官府做事就放任洋
商走私,因此海关成就蒸蒸日上.但是,和李泰国比
起来,赫德在一个重大问题上,有着李泰国所没有的
一个优点,这使他日后的声名,后来居上,而且远远
超出体携过他的上司.
这就是:如何与中国人打交道.
就在他们挣着大笔大笔的俸禄,生龙活虎地大干海关
事业的时候,英法联军和大清打了起来.李泰国本是
大清雇员,却跑到英国特使额尔京勋爵LOARD ELGIN
那里当起了翻译和参谋.在谈判桌上,李泰国和另一
个翻译魏妥玛T R WADE咆哮公堂,无礼至极.大清夷务元
老耆英的政治生涯甚至他的生命,可以说就是被他们
给无情断送的.用额尔金的话说,给李泰国的角色,就是
"一个驾驭不住的暴怒的蛮夷".
在洋人逼迫下,大清签定了"天津条约",里面就有李泰国
逼着大清代表画押的成立海关总税务司的条款.这个新
的机构将由英人,也就是李泰国出任.
而由于条约规定要给洋人赔款,而赔款的银子也要来自海关,
这海关也就显得更重要了.
李泰国因为在上海和广州办海关期间得罪了不少洋人,
说他成了中国人的官吏和奴才,吃里扒外,等等.李泰国
最怕被人说成是"中国化"了.于是,通过后来被称为"第
二次鸦片战争"的考验,李泰国终于展示了他对大英的忠
心.
而相比之下,赫德就没有那么性情暴戾和锋芒毕露.恭亲
王后来这样评价他:察其性情,尚属驯顺,语言亦近多礼.
1861年,新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决定正式成立海关
总税务署,这是中国海关总署的前身.李泰国被委任为
海关总税务司,一个夷人,成了中国第一任海关总署署
长.
不过,李泰国心情和身体都不太好,要回伦顿养病.他
没有到北京去上任,而是径自乘船归乡,临走推荐赫德
署理总税务司的职务.
这可不是徐庶走马荐诸葛,他只是请个长假而已,早晚要
回来的.
李泰国没想到的是,人走茶凉,历史从此以后就由赫德来
书写了.
(未完)
得了李泰国举荐的赫德,欣然上任并到北京见到了恭亲王.
据火烧圆明园的主谋额尔金勋爵的弟弟,英国公使卜鲁斯
BRUCE当时记述,恭亲王对赫德印象甚好,甚至说"咱们的
赫德",还有"如果能有一百个赫德,事情就好办了"之类的
话.
有了你办事我放心的批示后,署理大清帝国海关总税务司
的赫德立即着手建立中央海关制度.他按照上海海关模式,
把机制扩展到8个口岸城市,最初的人员主要从各国领事馆
的年轻翻译那里招募,中国的海关成了由国际公务员组成
的机构.
远在天边的李泰国只能眼睁睁看着赫德的翅膀越来越硬.
1862年,江南平叛战事吃紧,朝廷已发现西式战船的优势.
赫德受总理衙门之命,写信给李泰国,请他在英国为大清
代购兵船.李泰国回信提醒赫德说,请不要用上级对下级
的语气跟我说话.海关署长还是我呢!在另一封信中,他
还语重心长地教育小弟弟说:亲爱的伙计,别忘了,和恭
亲王打交道时,是我们管教他,而不是他来管教我们.
恭亲王授予李泰国相机行事的权力,没想到他把自己的
权力进行了尽情的发挥.他用1070万辆银子,买了7艘
火轮兵船和一艘运输补给船,招募了600名英国水师官兵.
他以大清代表身份,和英国皇家海军上校阿思本OSBORN签
约,规定此海军为大清皇帝直辖,皇帝命令由李泰国附属,
水师提督为阿思本,相当于帝国海军大元帅吧.
1863年,"李-阿小舰队"抵达中国前,李泰国先期抵达.一
番汇报,把恭亲王吓了一跳.你怎么擅自招了一群洋兵?
还要自管舰队?后来,李泰国和恭亲王达成妥协,规定
由中国人担任统领,阿思本为帮统,舰队听由"所在
用兵地方督抚节制调遣".
不料前线的曾国藩又不干了.他要的,是归他湘军地方
武装的水师,不是中央海军!连提督和各舰管带的人事
都安排好了,让阿思本在那里掌握实权,他那些早就记
名成了提督和总兵但是尚无大官可做的手下,如何安置?
曾国藩说:"以中国之大,区区170万之船价,视之径如秋
毫",不如把船送给各国,杀一杀李泰国的"骄气".
另一方面,那个阿思本率船抵达中国之后,一听说李泰国
要毁约,让他当中国地方军队手下的小打手,也不干了.他
本来是想和洋枪队的戈登联手,统领所有在华欧洲水陆兵
勇,好好干一番大事业的.
最后,中国第一只现代化舰队,还没有投入使用,就
被变卖给各国,包括日本了.由于要赔偿招募的英国
兵勇,大清白白陪了许多银子.
但是,曾国藩挫一挫李泰国锐气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而另一位夷人赫德,则坐收渔利.
李泰国不仅把舰队的事办砸了,还向朝庭要权,要总
揽海关税银,还要让大清在北京为他建府.恭亲王等
意识到,这个大开口的狮子,实在养不起了.1864年,
李泰国被朝庭用重金买断工龄,下了岗,离开了中国.
赫德评价李泰国说,他那种专断的态度,对远离京师
的道台用一用,或许还行,但是到了京城的大臣面前
也想当然如法炮制,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因为现
政府没有立即修铁路架电线或者谈判外国贷款,就
认为对他们不能有任何指望,并因此产生无知的蔑视,
在我看来,既不合逻辑,也违背常识.
赫德从此扶正,并在1865年,把总署衙门从上海永久
性地搬到了北京,在北京一住,就是四十几个春秋.
有了李泰国的前车之鉴,赫德给他的海关明确定位:
这是中国人的衙门,不是外国的机构,任何雇员都
是中国政府臣仆,必须尊重中国官民,以免引起嫉妒
和猜疑等等."每个人首先必须记住的是,他是中国
政府出钱雇佣的代理,从事某项具体工作,这应是他
首先关心的事情."
赫德牢牢把握海关大权,各地关长,都由他直接指派,
向他报告,另外,他也采取类似大清地方官的轮调制度,
任意调换地方海关首脑.他主管下的海关,不仅有效率,
而且也没有中国官场上的那种腐败,而且重要的是,
海关银不归地方,直接送交北京,谁也别想雁过拔毛,
于是海关的税银成了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最主要的财政
来源了.
(未完)
上两贴笔误发现两处: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又译额尔金,
英语应为LORD ELGIN.买"李-阿舰队"的银子是107万两.
********************************************
赫德不仅是海关大臣,他在大清的洋务事业中,扮演了多面手
的角色.
比如上面提到的办海军.戈登协助清军进攻太平军时,他也从
旁赞助.另外,他还帮助美国人丁韪良W A P MARTIN一起帮助
大清组建同文馆,翻译大量西方书籍,包括国际法.历年来大
清和外国签定的条约,往往都留下了他的指纹.当然,有些条约,
是被后世称为"丧权辱国"的卖国文书.
大清的时候,出国还不是好差事.到化外之地做苏武,大臣是
不想干的,一开始只能继续以夷治夷,由洋人持节代劳.赫德
不遗余力地鼓励大清到外面去考察和开设使馆.
1866年,赫德短暂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故乡,娶了老家一位郎
中的女儿为妻,把她带回中国.即使是这次回国完婚,他也
没忘记公私兼顾,替中国派人出国考察打前站.
1867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GAME做为大清帝国
钦差"出国访问",这是大清第一次海外访问团.赫德是促成此
事的关键人物.蒲安臣和美国签定的条约,为中国人留学美国
打开了大门.
1878年.他亲自出马,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巴黎博展会,顺
路在伦顿呆了两个星期.
赫德在中国长驻了半个多世纪,从毛头小子变成了白发老头.
这其间,他只短暂回过这两次国.
他曾经从北京给友人写信说,我很想念故乡,回忆起了四十年
母校的那座山坡,写到这,我必须搁笔片刻,因为眼里已经
充满了泪水.
但是客居异乡,并不是只有泪水.在他写那封信的那年,也就是1889年,这个当初找工作都发愁的爱尔兰穷小子已经被大清封
为一品大员了.
借着他在中国获得的成绩,赫德在同胞那里也博得了功名.
1885年,他被伦敦聘为大英帝国驻大清帝国公使,赫德竟然
谢尔不受,继续做他的"满大人".不过,英国封他为爵士.
现在的赫德,不能说"人臣之位极矣",也算是功名利禄大
丰收了.
赫德在北京的花园,成了社交中心,各国高朋满座,淑女
入云.他自己还有一个私人乐队,指挥是葡萄牙人,乐队
鼓号手,都是中国人.不知道这算不算西洋乐队在中国的
鼻祖.至少是先驱之一吧.
如果赫德夫人不在自己家的花园里举办万国派对,而是
需要出门赴宴,她会像大清的一品诰命夫人一样,乘四人
抬的绿呢大轿.
赫德当然不只是吃喝玩乐.海关的沉重工作负担,经常让
他发出辞职不干的抱怨.当然,他还是坚持干了下来,而
且一干就是几十年.
赫德对大清的洋务自强的坎坷也颇有观察.
(未完)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