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南海孩子回忆1960年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南海孩子回忆1960年   
大跃进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中南海孩子回忆1960年 (715 reads)      时间: 2002-1-03 周四, 上午3:17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南海孩子回忆1960年





李讷:自报定量21斤



中南海里,机关干部们开始重新定量,先由个人报数,再由群众公议评定。身高体阔的毛泽

东,自报粮食定量每月26斤。刘少奇报得最低,只有18斤。周恩来报了24斤。朱德和

毛泽东一样,也是26斤。大家都认为领袖们自报的定量偏低了,起码应该和绝大多数男性

干部们一样,定在28斤。但是领袖们都坚持说够了。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中南海的孩子除了寄宿在学校或在学校定餐的还在学校吃饭外;原先

在家里吃饭的大多被家长命令到大灶食堂去吃饭。当然,星期天例外,因为多数成了家的干

部,星期天都自家开伙。



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当时正在北大读书,毛泽东向她问起学校的情况。她告诉父亲,出于自己

是共青团员应该多为国家分担困难考虑,申报时把定量压到了21斤。李讷接着说:“学校

考虑我们正处在成长发育期,将学生的定量统一定为27斤。”



刘源:爸爸从霉薯干说到人民



刘源说:“一次在学校吃饭,食堂发给每个人几块白薯干,黑糊糊的,还有些发霉了,我们

一吃,很不是味,就扔了。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对爸爸讲了,我觉得学校这样做不对,怎么

能把发霉的东西给学生吃呢?”



没想到,刘少奇听了后,语调沉缓地说:目前整个国家处在困难时期,怎么说你们还有得吃

,偶尔才吃上这么一点不好吃的东西。要知道,有许多群众连这样的东西都吃不上呢。你们

应该尝尝群众吃不饱的滋味,那样才会有和群众同样的感受,才会有人民的观念。



朱和平:皇家园林小开荒



朱德对如何度过困难时期,似乎胸有成竹。他长期坚持在房前屋后种瓜豆菜蔬,用瓜豆菜蔬

、野菜同粮食掺和着吃,家里的人早已训练有素。



当年朱德和康克清带领身边人员和孙辈们,在中南海住处周围开地种菜,又加种了一些杂粮

。他还鼓励孙辈们自己挖洞,饲养了一些兔子。像以往一样,除了自家享受劳动果实外,朱

德将一部分收获送给大灶食堂。



朱和平回忆说:“当年我们自己种植的杂粮蔬菜,对度过艰苦的日子可是起了作用了。星期

天食堂只吃两餐,中午我们就在房前屋后采摘点东西,自己做顿加餐充饥。



朱老总的做法,不久就在中南海迅速普及开来。许多院落房前房后的空地,被开垦了出来,

种上了向日葵、老玉米、南瓜、土豆,许多甬道边,墙根下,也撒上了种子。各种瓜豆菜蔬

种上后,成为中南海一道风景线。



胡木英:小球藻“不是小事”



吃饭成了国家高级干部饭桌上的话题。刚上大学的胡木英,每星期天回家会听到父母的议论





因为母亲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父亲常向母亲询问能否运用一些科学的原理,为度过难关解决

一些实际问题。



那时曾经热闹过一阵子“小球藻”、“人造蛋白”和“植物蛋白”等等,胡木英都听母亲给

父亲讲过。



所谓“小球藻”,是夏天长在水塘里的绿色藻类植物,可以在池塘、水缸里培养。养殖一段

时间后,将其捞出滤净,可以添加在食品中。



1960年7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量生产小球藻》,文章中说小球藻“蛋白

质含量比大米高5倍,比小麦高3倍多”。有些地方用小球藻试制糕点、面包、糖果、菜肴

、藻粥、藻酱等食品,质高味美,清香可口”。社论称小球藻培育的成功,“是我国人民在

大跃进中的一项伟大的创举”,利用小球藻“不是小事”。



《人民日报》自创刊之日始,就一直在胡乔木的指导下工作。《大量生产小球藻》一文,或

许就是胡乔木夫妇饭桌上的科研成果。



张明:中宣部推广的新食品



为了在粮食定量减少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吃饱”,食堂的大师傅们想了一些办法。一有什

么发明,就被大张旗鼓地宣传,站在第一线的,自然是中宣部。



当时,食用油极其匮乏。不知是谁发明了利用超声波振荡的办法使食油膨化。中宣部发出通

知,要求中直机关各单位都派人,到中宣部观摩食用油膨化演示。



张明的父亲去了中宣部的大院。现场演示的人,把半斤油倒进一个容器,再兑入一些水,放

入简易制作的超声波振荡器,振荡一阵子后,就宣布水已经变成油了,要求各单位大力推广





中南海西大灶,也搞了不少类似的实验,但并不像现场演示的那么灵,没有出现水变油的奇

迹,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当时的一些报刊还发表文章,宣传各种虫子的营养价值,什么虫可食用,什么虫蛋白质含量

高。有关方面还在北京钢铁学院办了展览,各单位都去人参观。展览室里摆着许多的大瓶子

,里面装着脂肪状的东西。每个瓶子上贴着标签,写明是由哪种昆虫提炼的。



中南海机关的人员,工作之余,便四处去捉虫子。在墙角下,在大树下,刨土寻找。热乎了

一阵之后,又是不了了之。



邓朴方:大啖“太阳鸡蛋”



到了1961年,食物更加缺乏。在北京第十三中学上学的邓朴方,感觉学生食堂的杂面馒

头是越来越小了。



邓朴方从报纸上看到某位大科学家提出“少活动,晒太阳”,可以抵抗饥饿的介绍;继而又

有人换算出晒多少时间相当于吃一个鸡蛋。他们便立即效法,每天中午饭后,就走到操场上

,往沙坑里一躺,开始吃这种“太阳鸡蛋”。



陈晓鲁:乌鸦肉好吃吗?



三年困难时期陈晓鲁患了肝炎。家里想方设法给他弄来一些糖。



陈晓鲁因为油水少而特别馋肉。一次,天色已晚,他和张寰在中海边,从在国务院这边看船

的老张师傅住处经过。老张师傅看见他们,说:“我捡到了一只死乌鸦,烧好了,你们想不

想吃?”



那时,中南海里的乌鸦特别多,在困难时期,中南海里打过乌鸦,改善伙食。但几天之后乌

鸦都吓跑了。陈晓鲁、张寰过去没尝过乌鸦肉,但此刻只要带个肉字,就能让他们垂涎欲滴





他们跟着老张师傅进了房间,陈晓鲁用手抓起一块乌鸦肉就吃。张寰犹豫着问陈晓鲁:“好

吃吗?”陈晓鲁一面说不好吃,一面吃个不停。张寰一看再不动手,就要被吃光了,赶紧抓

起一块大嚼起来。一只乌鸦总共没多少肉,几下就吃完了。如今回忆起来,张寰说:“究竟

是什么味,我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了。”



〔原载《华声月报》,2000年第5期〕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00182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