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一片青山了此身──罗隆基素描(之一)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一片青山了此身──罗隆基素描(之一)   
所跟贴 罗隆基素描(之三) -- Anonymous - (22732 Byte) 2003-6-24 周二, 下午2:17 (580 reads)
多元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罗隆基素描(之四) (543 reads)      时间: 2003-6-24 周二, 下午2:19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1962年9月,中共举行8届10中全会。毛泽东做了关于阶级、形势、矛盾和党内团结问

题的讲话,要求对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并说,中国人当中有百分之

一、二、三的人是不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父亲把《人民日报》的社论“千万不要忘

记阶级斗争”一文,读了又读,皱着眉头对母亲和我说:“形势不大妙,老毛不知又

要搞什么名堂了。”



一日,统战部叫父亲去一趟。父亲进了小会议室,罗隆基已坐在那里。不一会儿,彭

真板着脸来了,对章罗既不握手,也不问候。父亲心想:1956年他们曾一道出国访问

苏联和东欧,彼此有说有笑。今日见面,如临敌匪。中共让一个主管政法的人出面谈

话,肯定有了什么严重情况。



彭真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两个虽犯了严重政治错误,但党中央、毛主席对你们是

宽宏大量、仁至义尽的。”



父亲和罗隆基,互看了一眼,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



彭真继而说:“你们认为社会主义不好,共产党待你们不好的话,可申请出国。除了

台湾,你们去哪个国家都行。如果没有钱,我们愿意送你们出国。在国外想住多久,

就住多久。住不下去了或又想回来看看,我们中国共产党仍然欢迎。必要的话,还可

以派人去接你们回来。现在,就看你们的态度了。”



父亲回答:“我虽留学德国,三次暂居香港,到过十几个国家,但请转告毛主席,章

伯钧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



罗隆基说:“有机会我是想出去。不过,现在不想走,我还要看看。”



彭真起身,谈话结束。



好几天,父亲的心情都很坏,一直在推想彭真谈话的起因。他对母亲和我说:“不知

谁出了问题,把乱子的责任朝我们俩人的头上推。与中共打了几十年的交道,我们的

爱国立场,他们是清楚的。现在,居然由政法书记出面,提出送我们出国。很显然,

是对我们最基本的家国观念和爱国立场也产生了怀疑,一定认为我们在背后搞了什么

举动。”



父亲也不满罗隆基那天的表态:“最糟糕的,是努生的表态。什么叫‘有机会想出去

’?人家不正是怀疑我们伺机而动吗?所有的聪明他都摆在脸上,其实,他处理一些

问题,是傻气十足。可你要当面说他傻,他还要跟你吵。”



停顿片刻,父亲象是自言自语:“这几天,他没有打电话来,恐怕躺在床上,也慢慢

察觉到气味不对了。”



过了段时间,冯亦代来我家过周末,吃罢晚饭,闲聊起来。他告诉父亲:“传言刘王

立明的一个儿子,最近在边境被捕。审讯时他交代说,有四个人要潜逃国外,他是先

行探路的。但这四人究竟是谁,还不清楚。”



冯亦代讲这则消息,不过是当作社会传闻、茶余酒后的谈资,说说而已。不想,父亲

听后大惊,骤然悟出彭真讲话的背景。冯亦代走后,父亲对母亲说:“刘王立明是努

生的相好,再加上我和你,不刚好四人。如果中共是这样来推断的话,那一定怀疑我

们有出国的企图,难怪彭真要找我俩谈话了。”



事情没有了下文,算是不了了之。但父亲和罗隆基的内心,都更加明白:中共对他俩

的印象是越来越坏了。这从民盟中央的每次学习会,胡愈之必骂章罗的行为中获得印

证。俩人的情绪很消沉。



不过,他们也有喜悦欢欣之时,尽管它短得只有几分种,却刻骨铭心。



“伯钧,今晚我到你家,有个消息告诉你。”罗隆基在电话里的口气轻扬,连站在一

边的我,都听见了。



晚饭后不久,罗隆基来了──这是一个初春,父亲还穿着蓝色薄丝棉袄,而他已换上

了浅驼色西装。精心梳理的头发,整齐地披向脑后。



神情含蓄的罗隆基,让父亲猜猜他带来一条什么样的消息。



父亲说:“统战部对我们有什么新的处理?”



他摇摇头,说:“比这个重要。”



“是不是周恩来找你谈话?要你做些事。”



他又摇头,说:“比这个重要。”



父亲不猜了,带着一种讥讽口气,说:“当今的民主党派,再没有比中共的召见更重

要的事了。”



罗隆基说:“伯钧,我俩上了大英百科全书啦!”



父亲霍地从沙发上站起来,走来踱去,情绪很不平静。他叫我回到自己的房间去,早

点睡觉。



当晚,他俩谈得很久。



第二天,父亲精神很好,走到我的书房,先和我掰腕子玩。然后,对我说:“我想,

有些事情现在可以跟你讲一讲了。”



我说:“这和罗伯伯昨天带来的消息有关吗?”



“是的。”父亲让我把他的小茶壶拿来,他似乎要认真地和我谈谈了。



他说:“前两年,爸爸还期待着摘帽子,现在戴不戴、摘不摘均无所谓。只是连累了

你们。小愚,我向你郑重宣布──反右时的爸爸并没有错。两院制一定会在中国实现

。”说到这里,父亲的声音很高,拳头攥得紧紧的。



父亲看到我吃惊的表情,便尽量控制自己的激动,语调也放平缓,继续说道:“这话

现在听起来很反动,你不必害怕,女儿,将来你就会晓得它是正确的。1957年5月在

统战部的座谈会上,我提出国家体制改革,关键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权问题。因为从

集权到分权,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任何国家都如此。努生欣赏西方的三权分立是分权

,我说的两院制实际也是分权。不管两分、三分、四分,怎么分都可以。总之,集权

在当今世界是行不通的。今后国家的大政方针,还是党内一决定,全民都拥护。我敢

断言,老毛绘制的共产主义美好理想永远是蓝图,是幻想。昨天努生讲,最新的大英

百科全书已经上了中国1957年反右运动的条目。他们的基本解释为:章伯钧,罗隆基

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下,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这样一个简单的条目内容,让爸

爸激动彻夜,觉得自己一辈子从事爱国民主运动,能获得这样一个归纳,也很满足了

。爸爸能被历史记上一笔,还要感谢老毛。要不是他搞反右,把我俩当作一、二号右

派份子,我们始终不过是个内阁部长或党派负责人罢了。”



几十年的光阴似云烟一般飘散而去。果然,父亲和罗隆基以未获改正的右派身分,被

历史铭记。我始终且永远为这个身分而自豪。



1963年秋,我毕业了。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政治表现不佳,被分配到西南边陲。



罗隆基说:“小愚。你走时,罗伯伯给你饯行。”



父亲听罢,翘起大拇指称赞道:“你能让他请客,很不简单。共产党说我两个是政治

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联盟。可是,他从来没有请我吃过饭。”



9月下旬,罗隆基兴冲冲打来电话,说饯行的事已经办妥,在和平宾馆预定了西餐。

那时的金鱼胡同,多为庭院式的四合院,精致又气派,而和平宾馆是那里唯一的洋楼

,西餐做得不错。



初秋的夜空,疏阔清朗。7时整,父母带着我准时进了餐厅,身着灰色西服的罗隆基

,已在那里等候。他起身拉着我的手,一定让我坐在他的旁边。桌上的刀、叉、杯、

盘在灯光下,熠熠发光。寒暄几句之后,罗隆基说:“这里的西餐很丰盛,一个人一

份是吃不完的。所以,我已点了菜,订的是3份。4个人吃,也是足够的。”



父亲不吭声,母亲忙说:“可以,可以。”



上菜的时候,我发现罗隆基点的,几乎全是牛排、猪排一类。而且,哪里是他所说的

“一个人吃不完一份”?



肚子尚未填饱,彬彬有礼的服务员即上前,轻声问道:“饭后,要不要咖啡、红茶、

冰淇淋?”



不等罗隆基开口,我抢先喊着:“要,要。我要双份冰淇淋。”



在饭桌上,罗隆基讲了很多亲热的话:希望我常写家信,信中毋忘对他的问候;希望

我每年能回北京探望父母;希望我归来时,身旁能有个如意郎君;希望能惦念着北京

城里一个孤苦伶仃的罗伯伯……原本,饮食聚会是件欢悦的事,经他这么一说,变得

惨兮惨兮。父亲的话,就更少了。



饭毕,我再三道谢。大家步出宾馆,穿过有假山、水池点缀的中式花园。时近中秋,

冷的月色和黄的路灯透过凌乱的叶片,把班驳的光影投洒在地面,晚风已分明带着凉

意。父亲用车先送罗隆基回迺兹府。



到了他家门口,罗隆基问父亲:“要不要进来坐坐?”父母连连摆手。其实,我是很

想进去的。



罗隆基俯身汽车的窗口,对我说:“小愚,再见!罗伯伯祝你一路平安。”



不想,月下的一声再见,竟是诀别。



回到家,父亲让厨师马上给他煮一小锅稀饭,说:“努生太小气,我根本就没有吃饱

。”



此后,外地工作的我给父亲的写信,在末尾从未忘记问候罗隆基。父亲的复信对他的

情况,却只字不提。



1964年,姐姐结婚,母亲来信说,婚礼在家举行,父亲大宴宾客,请了以罗隆基为首

的八个大右派。那日,罗隆基非常高兴,席间谈笑风生,还问起了远在天边的我。



1965年12月,我在乡下参加“社教”运动。一日,进县城开会,在“社教”工作团团

部的办公桌上,放着刚到的《光明日报》。打开一看,发现刊登着这样一条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罗隆基去世”。文字简短,平淡如水。当夜,我回到茅草棚,流着眼泪

给父亲写信,追问:我亲爱的罗伯伯是怎样地去世?



父亲没有回复。



1966年春节,因批评单位领导而人身已不自由的我,没有向组织请假,跟人家借了80

元,偷偷买了张机票,悄悄溜回北京。父亲高兴得亲自到机场去接,我坐进老别克车

里,便问:“爸爸,罗伯伯是怎么死的?”



父亲不做声,司机不做声,警卫不做声。车外是一片残雪和雪后的严寒。



第二天用过早饭。父亲把我叫到他的卧室,对我说:“昨日,你刚从飞机下来,就打

听努生的情况。你要知道,现在的北京政治空气很紧张。这些话题,都不宜在公开场

合谈论。现在,爸爸可以告诉你──他是害心脏病突然去世的。据说,努生白天还给

相好的女人打过电话,晚上又请别人吃饭,夜里老病突然发作,想叫人来救助,伸手

去按床头的小铃,只差半尺的距离,就断了气。‘才如江海命如丝’,这句诗用在努

生身上,是合适的。”



我去过罗隆基的卧室,洁净,有序,贵族气息。我能想象出他临终的样子:挣扎,痛

苦,死不瞑目。



父亲叹息良久,又道:“如有仪凤在,努生当不死。”后更正,说:“所幸仪凤未嫁

努生!”



“爸爸,死后你去看了他吗?”我这样问父亲。



“或许因为我们是‘联盟’,也通知了我。我到乃兹府的时候,一切已被收拾得干干

净净,也空空荡荡。我问民盟的人:‘老罗写的那些东西呢?’他们说:‘组织上拿

走了。’”



“罗伯伯写了什么书?”



“不,不是书,是日记。几十年,老罗一向有记事的习惯。他留下的这些文字,让统

战部的人看看也好。努生笔下,一定骂我不少,这起码能叫他们知道章伯钧和罗隆基

到底有无联盟?”父亲说到这里,不知为什么脸上浮起一丝苦笑。



母亲还告诉我,罗隆基家中藏有一箱子女人写给他的情书,里面还有青丝发。这些属

于隐私的物品,也被拿走。反右时,民盟的人骂他是“一日不可无女人的流氓”,可

他划右以后,依然故我。那时,我不大能理解男人的这些事,便去问父亲:“你说罗

伯伯是流氓吗?”



“你要知道努生是独身,他有权谈情说爱。他的这种颇为浪漫的生活态度,与其说是

品格沉沦,不如说是在压抑、委琐的现实中,唯一可以表现自己、表现活力的方式。

当然,他也用这个方式摆脱精神孤独。再说,交往的女友都知道罗隆基身边还有其他

女友的存在,但仍然愿意保持交往。她们觉得老罗是有真感情的,不搞什么欺骗。象

与刘王立明的亲密关系,就伴随努生半辈子。所以,有人是流氓,但努生不是。”父

亲在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口气几乎是恶狠狠的。当时我不知父亲所讲“有人是流氓

”,指的是谁。



不管别人怎么骂他,官方怎么说他,罗隆基的滔滔雄辩和喃喃情语,在我心中都是无

比的美好和珍贵。



英雄无后,天才无种。罗隆基无妻又无后,他的弟弟与侄子继承了他的财产:拿走了

他全部的字画;卖了所有的青花瓷器;接手了数千元的现金;兑换了从前的美国朋友

送他的600元美钞;大概他还留有极少量的黄金。叔侄俩把他的书籍捐给了民盟中央

,独独甩下骨灰──罗隆基的骨灰,走了。



1983年一个冬日的晚上,由罗隆基供养读完大学学业的侄子来京出差,提着个大蛋糕

探望母亲。他喜洋洋美滋滋地地告诉母亲:前不久,挑了18幅齐白石的画(罗隆基专

门收藏齐白石),以3万元的价格卖给了省博物馆,现在自己是个万元户了。母亲送

走客人后,哀叹不已,说自己要有3万块钱就好了,可以留住老罗的藏画。



1985年,是父亲诞辰90周年,我们一家人在母亲的带动下,四方奔走,不断请示,终

被官方批准,搞了一个座谈会。民盟中央是主办单位之一。这次活动使民盟的人受到

启发,决定也照这个样子,给罗隆基举办9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



1986年10月14日,民盟中央召开了“纪念民盟创建人、著名爱国主义战士和政治活动

家罗隆基诞辰90周年座谈会”。



我对母亲说:“即使民盟中央不请我参加,你也要带我去。”



母亲同意了。



在会上,统战部部长阎明复做了总结性、评估性的发言,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千

家驹的即兴讲话。他坦言,从前自己一向看不惯罗隆基,所以反右时很积极。“大德

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如今,才认识到罗隆基在大节上,始终是没有错的。为此

,他一直愧疚……



我们全家每年都要给父亲扫墓。我第一次扫墓是在1978年平反出狱(我于1968年以现

行反革命罪被判有期徒刑20年)返京后,由母亲带我去的。



祭扫完毕,我问:“罗伯伯骨灰,也在这里吗?我想看看。”



母亲答:“他的亲人都不保留,民盟的人还会保管?”



我仰望浮云,满脸泪痕。



“古来何物是经纶,一片青山了此身。”从父母双亡,寡嫂收养到孤凄而死,尸骨无

存,罗隆基始终是个漂泊无依的人。



(2001年11月完稿、2003年6月修改于北京守愚斋)



注释



(1)潘光旦(1901~1967):原名光,后署名光旦,又名保同,号仲昂,江苏宝山

县人。1913年江苏省政府咨送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秋赴美留学,入迪特茅斯大学,

1924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在社会学、优生

学、家庭问题及进化论、遗传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返国后历任吴淞政治大学教务长

,东吴大学法律学院预科主任,光华大学社会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暨南大学讲师,

中国优生学会会长等职务。1927年春,与胡适、徐志摩等在上海筹设新月书店。1929

年10月任出席第3届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代表团代表。1934年秋任清华大学社会系教

授,后兼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1937年10月任长沙临时大学教务长。1938年5月

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务长。1941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即中国

民主同盟之前身),任民盟中央常委。1949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

员。任第2~4届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划为右派,后任中央民族学院专门教授。1967

年逝世,终年66岁。1979年右派问题获得改正。著有《优生学》、《优生概论》、《

政学罪言》、《人文史观》、《人文生物学论丛》、《中国之家庭问题》、《中国伶

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等。



(2)曾昭抡(1898~1967):字叔伟,湖南湘乡人。1919年毕业于清华,赴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留学。1926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中央大学任教授并兼任化学系主

任。1931年秋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1932年发起创建中国化学会,

并担任化学会会志总编辑,还多次当选为中国化学会会长及常务理事。1935年担任国

立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北大南迁,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

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8年4月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高教

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曾被选为第1届全国人大代

表,第1~4届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划为右派,1958年任武汉大学教授,1967年逝世

。终年68岁。1979年右派问题获得改正。著有《炸药制造与实验法》等。



(3)范朴斋:生卒年不详。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民盟中央委员兼宣传委员会副主委

,1957年划为右派。1979年改正。



(4)张志和(1894~1975):化名何渠安,笔名李凡夫,四川邛崃人。1916年毕业

于保定军校2期,毕业后服务于川军,历任连、营长,刘文辉川军总司令部参谋,后

又兼任兵工厂总办。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四川日报》《新川报》。大革

命失败后和陈静珊在上海开办辛垦书店,又在家乡办敬亭小学和中学。1932年脱离川

军出蜀。1934年出国考察,并到苏联参观,回国后曾去两广鼓动李宗仁等抗日。1936

年在上海辛垦书店主编《研究与批判》革新号。同年底在成都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

战爆发后,曾去延安。回到成都后恢复党籍,从事文化界救亡运动,与陈静珊等合办

《新民报》、主编副刊《政经周刊》,应王陵基相邀,经党同意,任30集团军副团长

及总司令部参谋长,赴武宁抗日。1941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即中国民主同盟前

身),任民盟中央委员,西南总支委员,主要从事国民党西南高级军政人员统战工作

。1942年将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引与周恩来见面,后促成刘部起义。1945年在成都

出资开办健诚实业公司和临邛茶厂,掩护地下党和进步人士。1949年后,当选为第2

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1957年划为右派,1975年逝世,享年81岁。1979年

右派问题获得改正。



(5)刘王立明(1896~1970):原姓王,名立明,婚后随夫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姓

刘。安徽太湖人。1916年留美攻读生物学,回国后,于20年代初开始创办妇女刊物,

发表文章,著书立说,宣传富民强国,要求妇女解放,成为我国早期妇女参政运动的

倡导者之一。她领导中华妇女节制协会,反对包办婚姻,倡导节制生育,开展妇女职

业教育和兴办妇女福利事业。先后在上海、香港、重庆、成都、广元等地,创办妇女

职业学校、妇女文化补习学校、妇女工艺生产社、妇女赈济工业社等。抗战前,在上

海创办了专为单身妇女解决食宿困难的女子公寓,在江湾设立妇孺教养院,收容大批

流离失所的妇女儿童,并给予一定的职业训练和文化教育。抗战期间,又在四川叙府

和重庆分别创办湛恩难童教养院和胜利托儿所,后者是当时重庆唯一的全托托儿所。

她还发动各阶层妇女募集寒衣,支援前线,抢救伤员、难民和天津流亡学生,并负责

主持梅园难民救济所。1934年日本特务暗杀了刘湛恩,她秉承丈夫遗愿继续从事抗日

运动。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与李德全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国

妇女联谊会,团结进步妇女,宣传民主反对独裁。1946年,与陶行知等人倡导成立中

国人权保障委员会,陶去世后,接管会务。积极援救被捕的进步人士及其家属。建国

后,任第1~4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华妇女节制会会长

,世界妇女节制会副主席。1957年划为右派,1970年逝世,享年74岁。1979年右派问

题获得改正。



(6)周鲸文(1908~1985):号维鲁,辽宁锦县人。青年时期,从北京汇文中学毕

业后,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旋赴美国,入密西根州立大学,毕业后赴英,入伦敦大学

学习政治学。1931年返国,主办《晨光晚报》。1933年塘沽协定后,在北平组织东北

民众自救会,出版《自救》周刊。1936年任东北大学秘书主任兼法学院院长,并代理

校长。1938年初赴香港,创办《时代批评》半月刊,宣传抗日。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

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后任副

秘书长。建国后,任第1届全国政协委员,第2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1956年12月去香港,后在香港主编《时代批评》及英文《北京

消息》半月刊。1985年逝世,终年77岁。著有《人权运动纲领》、《风暴十年》。



(7)叶笃义(1912~):安徽安庆人。毕业于燕京大学政治系。1944年加入民盟,

后任民盟中央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建国后,任法律出版社社长,政务院政法委员、

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宪法修改委员会副秘书长。1957年划为右派。1979年右派问题获

得改正。后任第6~7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副秘书长、中央副主席兼秘书

长。



(8)罗德先:生平不详。



(9)张东荪(1887~1973):原名万田,字圣心,浙江杭县(今属余杭)人。早年

留学日本,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辛亥革命时回国,历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秘书,

上海《大共和日报》、《庸言》杂志、《大中华》杂志和《正谊》杂志主笔,《时事

新报》总编辑。并在上海中国公学任大学部部长兼教授。1919年在北京创办《解放与

改造》杂志,任总编辑。次年改名为《改造》。1920年与梁启超等成立《讲学社》,

1922年与瞿菊农等创办《哲学评论》,并主编《唯物辩证法论战》。1932年与张君劢

等在北平组创国家社会党,并发行《再生月刊》。1934年与张君劢在广州创办学海书

院任院长。后回上海,任光华大学教授。旋又去北平,任燕京大学教授,抗战时期,

曾一度被日军拘禁。获释后,从事著作。1938年当选为第1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2年当选为第2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1月

出席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

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1973年6月在北京逝世,

终年86岁。著有《道德哲学》、《认识论》、《科学与哲学》、《多元认识论重述》

、《阶级问题》、《知识与文化》、《思想与社会》、《理性与民主》等。



(10)浦熙修(1910~1970):江苏嘉定人。女。7岁随母赴北京,读一年高中即辍

学。再进入京华美术学校学绘画,两年后接替大姐在北京女师大附小教课。后考入北

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时继续在小学兼课。大学毕业后,任北京志城中学语文教员。

1936年随夫袁子英至南京工作。1937年任职《新民报》,初负责发行广告,后升任记

者,采访部主任。1948年夏,《新民报》被封后,继续为上海、香港等地报刊撰写揭

露时政通讯;同年11月,被捕入狱,经营救出狱赴上海。1949年曾参加第一届全国政

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文汇报》副总编辑兼该报驻北京办事

处主任,并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候补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任全国政协文

史资料办公室副主任。1970年4月23日病逝。终年60岁。著有《新疆纪行》、《朝鲜

纪行》等。1957年划为右派,1979年获得改正。



(11)在五四运动中,罗隆基取代了清华最初是学生领袖陈长桐,领导清华学生参加

了五四运动。而校方对学生的爱国行为早已不满。一次学生开会,校长张煜全下令关

闭电灯,不想此举激怒了学生,学生点燃蜡烛继续开会。恰巧这时有学生发现会场外

有几个打着灯笼的乡下人,盘问后方知是校方请来准备弹压学生的。由此引起清华学

生驱赶校长风潮。张煜全、金邦正接连被学生列队赶出校门。外交部派来第三任校长

罗忠诒,尚未到任,就传出消息说此人吸食鸦片,舆论哗然。短短几年,清华三易校

长,实不多见。在三赶校长的风潮中,闻一多写宣言、贴标语,做的是文书工作,而

罗隆基则充分发挥了他的领袖才能,演讲、开会,风头极健。罗隆基、闻一多等辛酉

级学生,应该在1921年夏季毕业,秋季赴美。由于参加学运而受到校方当局的刁难。

罗隆基和闻一多受自请退学的处分。一年后才赴美。因此辛酉级学生一部分人在清华

学习九年。故罗隆基后来在人前夸耀自己是“九载清华,三赶校长”。



(12)刘清扬(1894~1977):天津人。回族。女。五四运动时期,参与发起天津女

界爱国同志会,担任天津各界联合会常务理事,并参加了周恩来、邓颖超等发起组织

的觉悟社。1921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在广州、上海、北平

等地组织爱国妇女团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脱党。1931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44年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妇女委员会主任。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常务委员,全国妇联

副主席,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1961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1975年被监禁

。1977年病逝。这里说的“远学刘清扬”是特指她的婚姻行为。她与张申府的爱人关

系从保持了28年(1920~1948)。正当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以势如破竹的速度取得胜

利之际。1948年10月23日张申府在《观察》发表《呼吁和平》一文。11月15日民盟总

部宣布取消其盟籍。12月26日刘清扬在《人民日报》刊登了离婚启事。



(13)赵君迈(1901~1988):湖南衡山人。毕业于日本成城中学,后赴美国留学,

先后毕业于威斯康辛大学和诺维支骑兵学校。1928年回国,加入中国国民党。1930年

任浙江教导团团长。1936年任财政部税警视察长。抗战期间,任湖南身省盐务局局长

,衡阳市市长兼警备司令。1942年被选为第3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4年任湖南省

政府委员。1945年任吉林长春市市长。1946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任第2、3、4届全国政协委员。欧美同学会副主任委员。1988年7月13日在

北京逝世。终年87岁。



附:罗隆基著译篇目



〔1〕《美国未行考试制度以前之吏治》,《新月》1卷8~10月号(1928,10~12月)

〔2〕《美国的吏治与吏治院》,《新月》2卷1号(1929,3月)

〔3〕《专家政治》,《新月》2卷2号(1929,4月)

〔4〕《论人权》,《新月》2卷5号(1929,7月)

〔5〕《告压迫言论自由者》,《新月》2卷6,7号(1929,9月)

〔6〕《我对党务上的“尽情批评”》,《新月》2卷8号(1929,10月)

〔7〕《我们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新月》2卷12号(1930,2月)

〔8〕《汪精卫论思想统一》,同上

〔9〕《论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上的批评》,《新月》3卷1号(1930,3月)

〔10〕《我们要财政管理》,《新月》3卷2号(1930,4月)

〔11〕《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书评)》,同上

〔12〕《行政学总论(书评)》,同上

〔13〕《漱溟卅后文录(书评)》,同上

〔14〕《政治思想之变迁(书评)》,《新月》3卷2号(1930,4月)

〔15〕《我的被捕经过与反感》,《新月》3卷3号(1930)

〔16〕《服从的危险》(拉斯基著,罗隆基译),《新月》3卷5,6号(1930)

〔17〕《约法与宪法》,同上

〔18〕《政治家的态度》,同上

〔19〕《平等的呼吁》(拉斯基著,罗隆基译),《新月》3卷7号(1930)

〔20〕《总统问题》,同上

〔21〕《人权不能留在约法里》,同上

〔22〕《上海民会选举》,同上

〔23〕《对训政时期约法的批评》,《新月》3卷8号(1930)

〔24〕《国民会议的开幕词》,同上

〔25〕《我们不主张天赋人权》,同上

〔26〕《美国官吏的分级》,同上

〔27〕《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同上

〔28〕《现代文明里的世界政治》,同上

〔29〕《论中国的共产──为共产党问题忠告国民党》,《新月》3卷10号(1930)

〔30〕《美国官吏的考试》,同上

〔31〕《“人权”释疑》,同上

〔32〕《答复叶秋原教授》,同上

〔33〕《什么是法治》,《新月》3卷11号(1930)

〔34〕《告日本国民和中国的当局》,《新月》3卷12号(1930)



〔提供者:(中国北京市)心泉〕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714316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