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印度”客商们之歌(下)——水上明月镜外花之三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印度”客商们之歌(下)——水上明月镜外花之三
贝苏尼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印度”客商们之歌(下)——水上明月镜外花之三
(550 reads)
时间:
2003-6-23 周一, 上午5:13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印度”客商们之歌(下)
——水上升明月,镜外鲜花开之三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时代就开辟了从东南沿海的港口出发,绕过印度支那半岛和马来半岛,到达印度东海岸的海上贸易路。原文如下:
自日南障塞,徐聞和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黄支国可能是Kanchi的译音,即现在印度的马德拉斯邦(Madras)西南的 Conjereram。可见汉武帝时代往来于日南徐闻合浦和印度东岸之间的航船十分繁盛,到东汉时尚未衰减。《后汉书西域传》关于印度有记载:“天竺國,一名身毒。……至桓帝延熹二年,頻從日南繳外來獻。”
就这样,从东亚和中东地区两方面出发的海路在印度衔接起来了,罗马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亚,中国商品也运到西方。泰国有战国至汉代的玉制带钩和汉代紫色琉璃珠,可以作为这条海路的佐证。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出土的,有汉代制造的绿釉陶器和黑釉陶器,可见前面说的另一条航线早在汉代就存在。
魏晋南北朝时,西域方面的陆上交通由于种种原因衰落了,而海运却很发达,除了北朝受地理条件限制,陈的疆域过小之外,宋、齐、梁都和南海各国有交往。(《梁书诸夷传》载:“海南诸国……其西与西域诸国接。……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其规模不能和汉代相比。
隋唐宋时的域外交通很发达,尤其是唐代中叶,当时有七条重要的外出通道,其中最重要的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和广州通海夷道。安西入西域道基本上就是丝绸之路,终点是波斯大食(阿拉伯),直达地中海东岸。安南通天竺道就是汉代和印度交往的继续。广州通海夷道,则包括了从广州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从印度继续朝西北方向北上,达到波斯湾两条路线。也就是说,唐帝国中期,已经从水陆两线和西方世界联系起来。当然,这里的“西方”是从广泛的意义来讲的,唯独和“真正的”西方,欧洲基督教世界接触不多。
进入元明清,海运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关系国家根本的程度,南粮北调越来越借助于海运,大运河趋于废止不用。国际部分,元太祖曾南征印度和南洋各国,占城、俱兰、马八儿(Maabar)、须门那(Semenat)、僧急里(Syrgilin)、狮子国(锡兰-斯里兰卡)等都朝贡通商。据记载,元代中印之间的海上交通都掌握在中国人手里,而且船只也是中国制造。
明朝初年,由于突厥人的兴起,中国和欧洲之间的陆路交通完全阻断,元代的东西文明交流盛况,顿成昨日黄花。这就要讲到“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了。这里的“西洋”,again,不包括“真正的”西洋,即“核心欧洲”和“英伦三岛”。
郑和是云南籍的回教徒,太监出身的海军将领,他分别于1405-07,1407-09,1409-11,1413-15,1417-19,1421-22,1431-33年,七次(一说八次)率庞大的舰队出海,直达当时中东贸易的最大集散地卡利库特,逐次深入,进入波斯湾,支队周游了东非各港。印度的中转作用下降,中国和东非的距离更加缩短。
关于郑和奉旨出海的缘由,据官史记载,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就是明成祖挤走惠帝,自己当了皇帝,认为惠帝可能隐藏在南洋各国,一定要找到才放心;郑和每次出使的规模,大致相差不多,人数总在两、三万人之间,各种船只总在一、二百艘,这在当时,环诸世界,都可以是最强大的一只海上兵力;最后一条,用五百年后的话来说,就是“勒紧裤带大把撒钱”。 “汉奸”们重炮猛轰的也是这三条理由。果真如此,那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该轰。但其实可能打飞了。郑和下西洋的安排实际上有经济和战略方面的深谋远虑。
蒙元灭亡后不久,察合台汗国也陷于分裂。幸好内部出了个英雄人物帖木儿,在十四世纪末先统一察合台汗国,并远征过俄罗斯。当明成祖发动“靖难”争夺明帝国的控制权时,帖木儿得到中国发生内战的消息,便决定挥师东向攻明,恢复蒙古对东亚大陆的控制,对蒙古人来说,拥有中原,才算是征服世界。不过,帖木儿于永乐二年调兵四五十万人东征的行动,因次年年初帖木儿死于途中而停止。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有他的塑像,尊他为民族英雄,和“成吉思汗是中国的民族英雄”有异曲同工之妙。
帖木儿帝国的兴起,带给明朝很大的威胁。回教徒熟与从印度洋来远东经商,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命脉。现在善于航海的伊斯兰世界慑服在帖木儿帝国军威之下,非同小可。所以成祖在几乎跟帖木儿东征的同时派遣与伊斯兰世界有渊源的郑和出洋,有联络印度洋周边的国家以围堵或至少牵制帖木儿帝国攻势的用意。明成祖的这种大战略企图,是唯一可以合理解释为什么要一再派遣郑和远航,从事这种耗损国力“勤远略”行动的原因。
虽然经济不是郑和远航的主要动机,附带的目的仍然是获得珍贵的物资,进而掌握印度洋的主动权。当时舰队的靠岸地和目的地都是重要商港,舰队也携带了大量的金银和铜钱,与沿途各口岸贸易。因此,说郑和出海是单纯的大把撒钱,缺少根据,只能说当时明帝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朝贡体系的限制,未能取得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的成就。
东非沿岸发现过宋代钱币,以及相当数量的中国陶瓷,不过从十五世纪以后中国陶瓷的数量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从索马里,肯尼亚,到坦桑尼亚,都发现了中国陶瓷的一种有趣用法:把瓷碗碟等镶嵌拼装在柱型坟墓和居室的墙壁上。青瓷、青白瓷、白底描钴蓝色花纹的青瓷碗,在墙面上形成奇妙的凹凸,花卉、水果、鸟、麒麟、游鱼、卷草花纹的装饰富于变化,非常美妙。不过总的来说非洲出土的中国陶瓷质量偏低,说明中世纪那里的富裕程度远低于埃及、波斯、印度等地。
水上明月镜外花之一
水上明月镜外花之二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ye, not too bad.
--
令胡冲
- (0 Byte) 2003-6-24 周二, 下午5:28
(113 reads)
good! keep going!
--
AlphaQ
- (0 Byte) 2003-6-23 周一, 上午10:02
(112 reads)
I am flatterd. Thanks.
--
贝苏尼
- (0 Byte) 2003-6-24 周二, 下午6:54
(116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81622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